将大渐文言文
⑴ 文言文《新唐书.狄仁杰传》翻译
白话释义: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
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
(1)将大渐文言文扩展阅读
成书过程: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
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
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其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⑵ 描述腐败由小到大含渐微的文言文
防微杜渐 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回.
本作“杜渐防萌” 出自①晋答·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意为:“如果皇帝执掌朝政,防微杜渐,则国家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
⑶ 文言文 《韩褒传》 翻译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请(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宾语前置)。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定语后置)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从此抢掠的事情很少发生。
韩褒先后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每次入朝觐见,一定先下诏让他坐下。才开始谈论政事。
⑷ 大量文言文翻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回记知识,勤奋学习不答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
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
⑸ 求几篇文言文的译文
逍遥游:http://ke..com/view/27478.htm#4
前赤壁赋:http://ke..com/view/30680.htm
琵琶行:http://ke..com/view/33438.htm
卫风氓:http://ke..com/view/1072168.htm
离骚:http://ke..com/view/30575.htm
蜀道难:http://ke..com/view/155370.htm
其实有很多的的顾问翻译都可以去网络查,很方便的。
⑹ 有关于古文的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三人言而成虎》译文: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题画》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
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
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
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塞翁失马》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读孟尝君传》
世人都称许孟尝君能够赢得士人,士人因为这缘故而归顺他,(孟尝君)最终依赖这些士人的力量,而从虎豹般的秦国脱身。哎!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哪里足以说他赢得了士人?如果不是这样,依仗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真正)的士人,应当能够称霸天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辈出于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啊!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看周围其余东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高拍胸说:“你掌握技巧了。”
⑺ 文言文:晋书·苟晞传译文
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苟晞)初为司隶部从事,获得了司隶校尉石鉴的器重。后东海王司马越任侍中,召其为通事令史,累迁阳平太守。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辅政,领大司马,苟晞被委任为军事,拜尚书右丞,后转为左丞。此时他的职责相当于御史,专门监察众官吏的廉洁与否,以至于底层官员对其十分忌惮。公元303年,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击败,作为齐王一党的苟晞受到牵连,官职被免;但他很快“弃暗投明”,被司马乂起用为从事中郎。没过多久,司马乂也倒台了,成都王司马颖掌控大权,并逼迫晋惠帝封其为皇太弟。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檄召四方,挟晋惠帝征讨司马颖,苟晞又被老东家授为北军中候。
双方的交战没有持续多久,司马越很快落败,但司马颖也没有保住邺城,他被王浚、司马腾等联手击溃,只能带着晋惠帝返回洛阳。彼时洛阳城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苟晞见势不妙,机警地投向范阳王司马虓。同属司马越一党的司马虓很是厚待苟晞,封其为兖州刺史。公元305年,由于司马颖被废除皇太弟身份,其旧将公师籓在河北之地起兵,牧民首领汲桑与石勒率领数百骑响应,叛军一路攻陷郡县,逼近邺城。司马虓闻讯,立刻派遣苟晞和广平太守丁绍领军救援。公元306年,公师籓欲从白马县渡过黄河,苟晞趁机突袭,将其斩于乱军之中。自此,苟晞一战成名,河北群盗为之震颤。
同年,司马虓病逝;不久后,晋惠帝也中毒身亡,皇太弟司马炽继位,史称“晋怀帝”。公元307年,汲桑聚众劫掠郡县,攻下邺城,自称大将军,声言为司马颖报仇。时任太傅的司马越大惧,使苟晞和将军王赞征讨。
汲桑闻苟晞前来,大惊失色,以石勒为前驱迎战。石勒与苟晞相持于平原、阳平间,数月之内,大小三十余战,互有胜负。这时,司马越率军屯于官渡,为苟晞声援。汲桑畏惧,愈加不敢出战,在城外设栅以自守。苟晞见僵持不下,遂顿军休士,遣单骑到汲桑营外陈述祸福。叛军军心大乱,连夜弃栅遁走,逃回城中。苟晞趁势追击,连陷九垒,夺回邺城。接着,苟晞讨吕朗、刘根等贼,屡破强敌,威名震于河北,时人将其比作韩信、白起。
司马越还都后,封苟晞为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东平郡侯。此时的苟道将,足以作“设使天下无有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感叹。
从一介寒门子弟,到一方封疆大吏,苟晞用他的华丽转身告别过去,而从《晋书》上的一些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苟晞还没有丧失掉往日警醒。“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苟晞的姨母前来投靠,他奉养甚厚,而这位穷亲戚为儿子求官,苟晞不欲答应,说道:“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意思是:他若犯法,我不会姑息。姨母不以为然,还是恳求苟晞,苟晞遂任命其为督护。后来他果然违法,苟晞依律判其斩刑。姨母叩头哀嚎,苟晞不听。当表弟被处斩之后,苟晞身穿素服,痛哭道:“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也!”
尽管苟晞在兖州的政绩还算不错,但他担忧朝廷的动乱会祸及自身。于是乎,苟晞四处结交朝中权贵,每得珍宝时鲜,即送往京师。兖州离洛阳有五百里,他就寻来千里牛运送,朝发夕至,耗费颇大。
时司马越主政朝廷,他和苟晞的关系素来亲善,甚至结为异性兄弟。不过其幕僚潘滔劝谏道:“兖州冲要,魏武以之创业。苟晞有大志,非纯臣也,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籓卫本朝,此所谓为之于未乱者也。”司马越被其说动,遂自领兖州牧,改迁苟晞为青州刺史;接着厚加安抚,加封苟晞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封东平郡公。此事过后,苟晞和司马越嫌隙渐起,昔日的主从变得疏离。
苟晞察觉司马越不再信任自己,遂在青州招揽人才,广置亲信,以严苛立威,日行斩戮,流血成川,人不堪命,青州百姓称其为“屠伯”。后苟晞出兵征讨魏植,其弟苟纯代领青川,刑杀之酷更甚于苟晞,百姓叫苦道:“小苟酷于大苟。”
其实关于这个恶名,我觉得有些争议。如果苟晞的严刑只针对世家豪族,且多为秉公执法,那么对于民生是有利无弊的;而由于士族掌握话语权,是以“屠伯”之名很可能属于恶意诋毁。当然,这一点属于猜测。从史料记载来看,苟晞的严刑是针对所有人,这样问题就来了:乱世行重法,说起来没错,但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西晋末年民不聊生,百姓需要的是安抚宽政,苟晞的政策对贫寒百姓真的好么?假使“屠伯”是百姓的心声,那么苟晞此后的败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311年,由于潘滔及尚书刘望等人的不断诬陷,司马越对苟晞的猜忌日深,而苟晞也按耐不住怒火,上表请诛杀潘滔等人,又请司马越遣从事中郎刘洽为军司,司马越一概拒绝。于是苟晞对外宣称:“司马元超为宰相不平,使天下淆乱,苟道将岂可以不义使之?韩信不忍衣食之惠,死于妇人之手。今将诛国贼,尊王室,桓文岂远哉!”乃传檄诸州,陈述司马越的罪行。
晋怀帝一直忌恨司马越的专权,见此良机,密赐手诏于苟晞,望其拨乱反正。司马越发觉苟晞和晋帝数有文书往来,遂派遣部下监视,结果捕获苟晞的使者和诏书。司马越大怒,下诏问罪苟晞,出兵征讨青州;可未及交锋,司马越便忧愤成疾,病逝军中。
司马越死后,晋怀帝加封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苟晞认为洛阳饥荒日甚,贼寇交至,是以上表请迁都。晋怀帝本欲从之,但朝臣争议不下,多为贪恋家产,不愿出行。没过多久,刘渊率军攻陷洛阳,晋怀帝及百宫被俘,太子司马诠被杀。豫章王司马端出逃至苟晞处,百官尊司马端为皇太子,苟晞自领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自此把持朝政,志得意盈。
此时的苟晞,大抵是忘却了那份警醒。他养奴婢近千人,侍妾数十人,终日累夜不出户庭,真是羡煞旁人;又刑政苛虐,致使人心惶惶。辽西太守阎亨数次劝谏,苟晞不听,怒而杀之。其帐下从事中郎明预在家养病,听闻此讯,遂抱病进言道:“皇室当危难之机,明公亲禀庙算,将为国家除暴。阎亨美士,奈何无罪一旦杀之!”苟晞怒斥道:“我自杀阎亨,何关人事,而举病来骂我!”左右见苟晞欲杀明预,皆为之战栗,明预自知难免,仍劝道:“明公以礼待我,我亦以礼尽忠。今明公痛恨我,正如其他人痛恨明公!昔尧舜之在上也,以和理而兴;桀纣之在上也,以恶逆而灭。天子且犹如此,况人臣乎!愿明公且置其怒而思预之言。”苟晞听罢,面有惭色,绕过明预一命;但他依旧不知悔改,由此人心渐离,不再为其所用,加上疾疫饥馑,部下温畿、傅宣纷纷叛离。
不久后,石勒率众来攻,先破阳夏,擒获王赞;又袭取蒙城,俘虏司马端及苟晞诸臣。石勒欲招降苟晞,苟晞先是不从;石勒就用锁链勒住苟晞的脖子,苟晞惧而屈服,石勒遂委其为左司马。一个多月后,苟晞和王赞密谋反叛石勒,为石勒察觉后诛杀。
⑻ 描述腐败由小到大含渐微的文言文,什么渐,什么微
防微杜渐 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内下去.
本作“杜渐防萌”容 出自①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意为:“如果皇帝执掌朝政,防微杜渐,则国家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