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随园诗话文言文翻译

随园诗话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2-01 06:27:33

文言文中对于“吃饭”怎么

文言文中对于“吃饭”是”用膳“。

注音:yòng shàn

释义:古语,吃饭的意思。

出处:《孽海花》第二回:“二人用膳已毕,洗脸漱口,茶房回说,马车已在门口伺候。”

释义:二人用饮食完毕,洗干净脸漱口,茶房回说,马车已在门口等候。

在中国,用膳这个词语一般是皇家贵族使用,比如皇帝常说:“刚用完膳”。

这里以清朝为例。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机构有内务府下属的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菜库等。其中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长以下370余人及太监数十人。宫中膳食有份例规定。

皇帝每日份例为:盘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时令蔬菜十九斤,各种萝卜六十个,苤蓝、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调料玉泉酒四两、酱及清酱各三斤、醋二斤。

(1)随园诗话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吃饭的汉语词典解释:

(1) [eat;have a meal]∶进食。

我们今晚在哪儿吃饭。

(2) [make a living]∶维持生活。

靠打猎吃饭。

亦作“喫饭”。泛指生活或生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苏州 薛皆三 进士有句云:‘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喫饭难。’”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各人吃饭问题的背后,都有世界经济现象映着。”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㈡ 《梦中买书》文言文解释,(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快~~~~~~```!!!!!

原文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切.每去书肆①,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③形诸内②梦.曾作容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编辑本段翻译
我小时侯十分贫穷,买不起书,但十分喜欢读书。每当经过书店,我都如饥似渴地翻阅(书籍),看到价钱贵买不起的好书,夜里就会梦见。对此我曾做诗说:“家里十分贫穷,每在书店看到好书,做梦都想买,却没有钱。

㈢ 求文言文《随园诗话》中的《读书如吃饭》的翻译

蚕食桑,而吐者丝,非叶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常吃者长精神,不善专吃者长属痰瘤 蚕吃桑叶,吐出来的是丝,非桑也应当这样理解(丝并非桑叶产生出来的);蜜蜂采花,酿出来的是蜜,非花也应当这样理解(并不是花酿出来的蜜);读书就像吃饭,善于消化的(这里的吃应当翻译为理解的意思,读书能够消化掉,理解掉)增长的是精力神智,不善于消化理解的增长的是毒液毒瘤那样的糟粕。

㈣ 文言文翻译张廷玉的《明史》、袁枚的《随园诗话》

基本沿旧史之体例,但亦有其创新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明史》条提要中称:“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盖貂珰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闯、献二寇,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至于土司,古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于元,而滋蔓于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应该说,创设《阉党》、《流贼》、《土司》三类传,确实符合于明史之实际情况,这与诸表中创设《七卿表》有异曲同工之处。明代宦官之干政,虽不及汉、唐诸朝有废立之举,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颜于阉宦,而成一时之气焰,则为亘古未有。《阉党传》所列四十六人,属刘瑾党者七人,余皆魏忠贤之党。读《阉党传序》可知史馆诸人于明亡之鉴深痛而慨然。然而与《流贼传》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贼传序》自唐赛儿起义论起,直至李自成、张献忠之亡明,文称:“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其中《李自成传》长达万余言,为《明史》诸传中之最长者。从修史者角度虽主要为后人之鉴,却因此而保留较为丰富的有关记载,而未采取分散于“剿贼”诸臣传中。
《明史》列传之体例采用类传形式,除以类分传外,于诸臣传中亦因类分卷,而未尽以父子及孙等为传。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兴传》、《韩林儿传》、《刘福通传》,虽亦为明建国前群雄之列,而与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不同,归为一卷。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合为一卷,扩廓、陈友定、把匝剌瓦尔密合为一卷。诸臣中,如徐达、常遇春单为一卷,是功臣亦有别而分立。史臣为建文帝遗臣列传颇详,甚至有传闻之人,能列立传者尽量立传,也是史臣寄托遗民之情的一种方式。
《明史》诸列传中,亦多见以事附传之体例。如卷一八九《夏良胜传》,附同下诏狱者万潮、陈九川、张衍瑞、姜龙、徐鏊、姚继岩传,均连署进言谏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马录传》附颜颐寿、聂贤、汤沐、刘琦、卢琼、沈汉、王科,均嘉靖中“李福达之狱”受牵之人。如隆庆中御史庞尚鹏疏中称:“据李同之狱,福达罪益彰,而当时流毒缙绅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祸,可谓惨烈。”此附传后史官评论中所引述,以为同事附传之由也。此类附传,于《明史》中不胜枚举。
《明史》列传中,《外国传》及《西域传》,反映了当时与境外国家及部落地区等的联系,保存了大量东南亚及中亚等地历史资料,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及中外关系史的较好参考资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
[编辑本段]《明史》的缺点
《明史》尽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称“最为完善”之作。但它作为一部官修的正史,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翼作《廿二史札记》,已对《明史》中的缺失有所评论,只是出于对官修正史的顾忌,未敢加贬斥之辞。近世史学家柴德赓教授曾经指出:“如‘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一题下,应加‘不当’二字,才与内容符合,但却从略。‘刘基廖永忠等传’条,下未接‘疏舛’二字,‘乔允升刘之凤二传’下未接‘重复’二字,此正所谓其不敢贬斥者也。”①赵翼原文虽然委婉,《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中亦云:“周延儒不过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传》,未免稍过。..此非以甚延儒之恶,转为延儒增其身份也。”《刘基廖永忠等传》一篇,则论其述史之不确。以朱元璋征陈友谅一役,《太祖纪》记:“戊戌,克安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陈友谅传》所记略同。《廖永忠传》加至安庆,破其水寨,遂克安庆。总之皆称先克安庆,后克九江。而《刘基传》中却记,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径趋江州,捣其巢穴。按此说则江州之陷前,安庆未克。所记不合。与此相类,《张玉传》记东昌之役,成祖被盛庸军包围,力战而出。张玉不知,突出阵中欲救成祖,力战而死。而《朱能传》却称,成祖被围,张玉力战而死,朱能率周长等力战,救成祖出。张玉究竟死于成祖突围前还是突围后,二传所记不合。事虽并非关键,但确为述史不严谨之失漏。
《明史·卓敬传》记卓敬之被杀,称成祖欲活之,但功臣姚广孝与卓敬有隙,从旁进言劝杀。此乃据明人野史杂传,考其史实,广孝实未从成祖之① 柴德赓:《史籍举要》。
师入南京,亦无从谗杀卓敬。《明史》记建文遗臣之事,为表彰忠义,较多搜罗,野史传闻亦有所采用,难免有误。
四川廖麻子、曹甫起义,曹甫之被杀所记亦有抵牾之处。《洪钟传》记其为廖麻子所杀,《林俊传》则记曹为指挥李荫所擒杀。
《乔允升传》记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书十七人,并一一列举易人之事。《刘凤之传》中亦有此段文字,并且一字不改照录于传中。此二传一在卷二五四,一在卷二五六,相隔只两卷,不及订正。“盖卷帙繁多,纂修诸臣不暇彼此参订也。”①至于书中此类错误不足之处更多不胜举,故史家多作考证文字。如地理设置,记兰州于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而实录则记在成化十四年四月复县为州。成都府南江,《明史》作正德十一年置,《大明会典》卷十六记为九年添设。如太仆寺之设置,《兵志》中记为设四十牧监。《职官志》、《大明会典》均作“十四牧监”。《兵志》中之“四十牧监”,系承袭《明史稿》中之误。北畿计丁养马,始行于永乐十三年十二月,实录中有记。《明史·兵志》记作十二年,恐为误以月作年,未经核订之故。
《明史·艺文志》史论颇为推崇,然其中失误之处亦不少,前举所录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乃宋人之作,误入志中。再如所著录陈仁锡《周礼句解》六卷,据考体例文字多剽窃猥杂,系坊贾托名,而非出陈仁锡之手。修志人似未睹原书而录。顾起元《说略》亦同此,《艺文志》作六十卷,而顾起元自序记,全书只三十卷,志中误记六十。再如《艺文志》中著录杨慎《墨池琐录》1 卷、《书品》1 卷、《断碑集》4 卷,而遗漏《画品》1 卷,估计也是成篇时未及仔细订正之故。
其述史不一之处,尚有表、传之不合。如吴悼王允熥之死,卷一○三《诸王世表》作永乐十三年卒。卷一一八《吴王允熥传》则作“永乐十五年卒”。《宰辅年表》汪广洋,洪武三年左丞。而《汪广洋传》则误记为右丞。李贤天顺元年为吏部右侍郎,则当依《李贤传》为左侍郎。又有志、传不合之处,如《徐光启传》记所进《日躔历指》一卷,《艺文志》作四卷;《通率表》一卷,《艺文志》作二卷。均不合。
此类小疵,不胜枚举。以《明史》三百卷之多,虽经修纂日久,难免有失误之处,众人成书,或有顾及不到,在所难免。而《明史》中真正失漏之处不仅在此,而在其有意隐蔽史实。

<黄生借书说> 清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劝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内府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用绳子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白色的蠹虫、灰色的游丝,常常罩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㈤ 古白话和文言文的区别古白话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说一下文言文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再说一下古白话的来历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所以说,文言文一产生,就是和口语截然不同,简洁明了,一般没文化的也是看不很懂的。
文言文到了秦汉是成熟时期,所以有“文必秦汉”之说,这里的文就是指文言文。至于到了隋唐及之后,科举产生了很多半成品秀才文人,上不来下不去,处于文化的边缘,逢人还爱拽文,介于文言文与白话之间,这估计是古白话的一个源头。再加上有些传统礼仪用词(文言),在生活口语中大量使用,又迎合普通人的文化需求,古白话就产生了。

至于,唐宋明清的古文运动,都是为了保持古文化(文言文)的纯洁性,在正规书面行文纪事上倡导文言文,排斥古白话和口语的举动,相当于现在文化届的“反三俗”

而我中华民族的口语即日常用语,是渐变的,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即使秦始皇复活了,和我们对话,除了许多名词他不知道外,日常话比如“吃饭没有?”“身体还好?”还是可以交流的。

以上,仅是一孔之见,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有谬误,还请勿怪。要有其他疑问,咱们可以再交流。

㈥ 急!急!急!急!翻译一篇文言文(袁牧《随园诗话》)

诗很难是真的,只有性情的才真,否则敷衍就成了文章。诗很难是高雅的只内有学问了才是高容雅的,否则就草率成了。李白酒后作诗有百篇,苏东坡喜笑怒骂都作成了文章,不过只是一时高兴成了语句,不可以作词来影响意思。如果成了真的,则是两家的诗集,可以把屋子塞满,而为什么仅仅存一点呢?而且精选的文章也不过十分之五六。

㈦ 如何指导学生通畅的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先通读一遍,把生字的拼音标好;再一句句的翻译;然后可以借助资料分析课文;最后整理归纳字词,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文言文中表达的景色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学完后,尝试去读一些文言文作品,由浅至深,慢慢来。(可以买本字典帮助学习)
古诗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
《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和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两小儿辩日》

热点内容
欧文投篮教学 发布:2025-05-14 06:35:52 浏览:580
对配班老师的评价 发布:2025-05-14 06:34:41 浏览:344
师德的人物 发布:2025-05-14 06:33:09 浏览:175
教师师德个人总结 发布:2025-05-14 05:39:36 浏览:667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发布:2025-05-14 05:15:15 浏览:455
药物化学习题 发布:2025-05-14 04:23:45 浏览:642
教育培训章程 发布:2025-05-14 04:13:05 浏览:634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461
小学语文拍手歌 发布:2025-05-14 02:17:21 浏览:531
魔兽有哪些 发布:2025-05-14 01:45:05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