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同官文言文

同官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1 08:18:54

『壹』 磐谐同官论韬先以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 文言

cankao:

  1. 磐:安磐

  2. 谐同官:率领同抄一官署任职的(同僚的意思)

  3. 韬:霍韬

  4. 名教:人伦秩序类

  5. 翻译:安磐率领同僚指出霍韬之前因为礼事在名教领域得罪人,担心言论官揭发他的不良事情,因此存心收拾细小无关之事,本意在于排挤他人。

『贰』 文言文 谭纶,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刘应节,字子和,潍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井陉兵备副使,
兼辖三关。三关属井陉道自此始。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
辽东。母丧归。隆庆元年,起抚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骚动,诏应节赴援。已,
寇退。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建议永平西门抵海
口距天津止五百里,可通漕,请募民习海道者赴天津领运,同运官出海达永平。
部议以漕卒冒险不便,发山东、河南粟十万石储天津,令永平官民自运焉。
四年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旋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谭纶
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奏罢永平、密云、霸州采矿。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
镇积贮,当计岁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本色济荒,可以积银。
又明年建议通漕密云,上疏曰:“密云环控潮、白二水,天设之以便漕者也。向
二水分流,到牛栏山始合。通州运艘至牛栏山,以上陆运至龙庆仓,输挽甚苦。
今白水徙流城西,去潮水不二百武,近且疏渠植坝,合为一流,水深漕便。旧昌
平运额共十八万石有奇,今止十四万,密云仅得十万,惟赖召商一法,而地瘠民
贫,势难长恃。闻通仓粟多红朽。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
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报可。
给事中陈渠以蓟镇多虚伍,请核兵省饷。应节上疏曰:“国初设立大宁,蓟
门犹称内地。既大宁内徙,三卫反覆,一切防御之计,与宣、大相埒,而额兵不
满三万。仓卒召外兵,疲于奔命,又半孱弱。于是议减客兵,募土著,而游食之
徒,饥聚饱飏。请清勾逃军,而所勾皆老稚,又未必安于其伍。本镇西起镇边,
东抵山海,因地制兵,非三十万不可。今主、客兵不过十三万而已。且宣府地方
六百里,额兵十五万;大同地方千余里,额兵十三万五千;今蓟、昌地兼二镇,
而兵力独不足。援彼例此,何以能守?以今上计,发精兵二十余万,恢复大宁,
控制外边,俾畿辅肩背益厚,宣、辽声援相通,国有重关,庭无近寇,此万年之
利也。如其不然,集兵三十万,分屯列戍,使首尾相应,此百年之利也。又不然,
则选主、客兵十七万,训练有成,不必仰藉邻镇,亦目前苟安之计。今皆不然,
征兵如弈棋,请饷如乞籴,操练如抟沙,教战如谈虎。边长兵寡,掣襟肘见。今
为不得已之计,姑勾新军补主兵旧额十一万,与入卫客兵分番休息,庶军不告劳,
稍定边计。”部议行所司清军,而补兵之说卒不行。
万历元年,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如故。进南京工部尚书,召为戎
政尚书,改刑部。锦衣冯邦宁者,太监保从子,道遇不引避,应节叱下之,保不
悦。会云南参政罗汝芳奉表至京,应节出郭与谈禅,给事中周良寅疏论之,遂偕
汝芳劾罢。卒,赠太子少保。
初,王宗沐建议海运,应节与工部侍郎徐栻请开胶莱河,张居正力主之。
用栻样兼佥都御史以往,议凿山引泉,计费百万。议者争驳之。召式还,罢其
役。栻,常熟人,累官南京工部尚书。

『叁』 魏骥字仲房文言文翻译

《明史·魏骥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肆』 “邹炳泰”文言文解释都有哪些

“邹炳泰”文言文解释如下: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国学沿袭元、明显得陈旧,没有设立辟雍(学堂),炳泰援引古制上书请求。四十八年,高宗解说奠基之礼已成,于是下诏 增建WwW.SLKJ.oRG辟雍。过了两年,才举行设立辟雍的仪式,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炳泰为祭酒。逐渐升任内阁学士,担任山东、江西学政。嘉庆四年,(邹炳泰)被授任为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邹炳泰被弹劾离开官住。六年,朝廷考核京官,特别把他的政绩交相关部门核议、记录。军船交粮赊账,本来已经答应抵偿或补交,但后来的人却只赊账不偿还。炳泰考虑年年累积赊账,与同官达庆意见不合,自己详细上书,皇帝下诏斥责其偏执任性,降职留用。他又上奏监督轮流住在仓库值班,仓库的管理人员出入的弊端,应该让在仓库外的官房居住,皇帝答应了他。十年,提拔为左都御史,升任兵部尚书,兼任代理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任管理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任吏部。十四年,加授太子少保。仓库官吏高添凤盗米的事件被发觉,(邹炳泰)因久任仓场没有觉察,被剥夺官职,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长时间才官复原职。十六年,代理户部尚书。不久凭借吏部尚书的身份协助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时间长,在选拔官吏方面很谨慎。十八年,选拔兵部主事发生了错误,同官瑚图礼顺从司员的意见,执意要袒护。炳泰力争说:“我已年老,为何贪恋官名利禄?不可让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毁坏!”自己上书陈述原因,皇上认为他说得对,最终罢免了瑚图礼。不久有两个降级免职又买上官职的人,契约不当,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之不合,奏疏报上去,皇帝斥责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用。又因兵部主事姚堃在昌平八仙庄盗窃掠夺,皇帝下诏因为地近京城周边地区,官吏品德不好,不能治理盗窃,罢免炳泰兼任管理府尹事务。等到教匪林清发生叛乱,叛贼大多占据固安及黄村,(皇上)追究议论炳泰在任上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的身份降职补任。不久退休回家。二十五年,去世。

柄泰自从做官以来,不登权贵政要之门,在馆职之间升降,好长时间才跻身朝中大官。多次掌管科举考试,能获得贤士。在朝堂上一丝不苟,仁宗器重他,而最终罢免了他。

『伍』 把下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顾宪成, 字叔时, 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 1576 ) 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士, 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 朝臣群起为他祈祷, 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 他拿笔去掉。张居正死后, 他改任吏部主事。请假回乡三年, 补为验封主事。
万历十五年( 1587 ) 考核京城朝官, 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何起鸣在纠正过失中, 辛自修因不对执政大臣之意获罪。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弹劾何起鸣、辛自修, 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 并责备了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顾宪成为他们抱不平, 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 被圣旨责备, 贬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母亲死后辞官, 服完丧后, 补为泉州推官。公正、廉洁被推为第一。提升为吏部考功主事, 任员外郎。恰好有诏书将三位皇子一起封为藩王。
顾宪成携同官上疏说:“皇上因为祖训立嫡长子的条例,想暂时令三位皇子一同封为藩王, 以等待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 没有嫡长子立长子。我等三思, ‘待’ 之一字, 大不可。太子是天下的根本。预定太子是为了巩固根本。所以有嫡长子就应立嫡长子, 没有嫡长子就当立长子, 就现在情况而论, 等到将来就不对了。我朝建立储君的法律, 东宫不一定等待嫡长子,大儿子不一起封王。朝廷大臣已说得很明白了, 皇上一概不管, 难道皇上的创见能加于诸位圣人之上吗? 拥有天下的称天子, 天子的长子称太子, 天子与天相系, 君王与天为一体, 太子与父亲相系, 父子为一体。太子继承皇位, 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能将其封爵。现在想同时分封三王, 长子之封与什么相系? 没有什么相系, 则难在名称上, 有所相系, 则难在其实。
“ 皇上说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实行的。长子为太子, 诸子为藩王, 顺理成章, 合情合理, 有什么不得已的呢? 皇上以祖训为法, 子孙以皇上为法。皇上不难创造祖训所没有的, 后世难道对承袭什么有难处吗? 从此以后, 幸好有嫡长子的还可以, 若没有, 就没有东宫了。如果都像皇上这么英明那也是有幸, 若没有, 凡是皇子都是太子。这不等于开启了万世的祸患吗? 皇后与皇上共同继承宗庙,期望宗庙有合适的人。皇上的长子诸子, 就是皇后的长子诸子。恭妃、皇贵妃不得据为私有, 统统受尊重。难道一定要像辅臣王锡爵的请求, 必须拜皇后为母亲, 而后才能称儿子吗?
“况且开始奉圣旨说, 稍待二、三年后而已, 不久改为二十年, 又改在二十一年, 然而还是可以等待的。今天说‘待嫡’, 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刚刚发布命令又忽然改变, 意见屡屡变化而期限更加缓慢。自从一同封王的命令下了之后, 叩问皇上分封一事的不可胜数,以至里巷的小老百姓也聚族偷偷地议论,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 人心自有公道, 可皇上还在责备辅臣担当这件事。
王锡爵早晚赶着等待召见, 于是力排众议顺从皇上的旨意, 难道这就是所谓担当, 一定要以诚感悟、接纳皇上到没有过失的地方, 才是真的担当。不这样,皇上都不能把天下怎么样, 更何况王锡爵呢?
“皇上圣明, 不是小人所能比。而不能谅解的, 见到影子就疑心形体, 听到响声就疑心声音, 即使是我们也有不能替皇上明白的。皇上盛德大业, 可与三皇五帝相比。可来这样意外的纷纷议论, 不可惜吗? 恳求皇上命令皇长子早早成为太子, 皇三子、皇五子各就王位。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 兄兄弟弟。宗庙的长久、国家的安宁, 都在这儿。”顾宪成又送书给王锡爵, 反复论辩, 后来一同分封的议论遂停止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 , 京官考察。吏部尚书孙钅龙、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黜出, 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 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 没有得到回报。不久升为文选郎中。他推举的人与执政的都有抵触。先前, 吏部缺尚书, 王锡爵想用罗万化, 顾宪成认为不可以, 于是就用了陈有年。后来廷臣推举阁臣, 又没有罗万化。王锡爵等很愤怒, 罗万化获得推举, 正好皇帝同意罢官后才停止。到这时, 王锡爵将辞去政务, 朝廷大臣推举替代他的人。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 违背了皇上的旨意, 被削籍遣送回家。事情在陈有年传中。
顾宪成既然被除名, 名声更加高,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疏超过上百份, 皇上都不回答。到万历三十六年( 1608 ) ,才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 顾宪成尽力辞谢不就位。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天启初年, 赠为太常卿。魏忠贤把持朝政,其党人石三畏又弹劾他, 遂被夺去赠号。崇祯初年, 赠吏部右侍郎, 谥号端文。
顾宪成聪明过人, 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既然被削籍在家, 更加深入研究,力主排斥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的学说。无锡旧有东林学院, 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地方, 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 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建。落成后, 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在其中讲学, 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当时, 士大夫的抱负为世不容, 于是退隐山林, 闻风响应, 以致学舍容纳不下。顾宪成曾经说: “在朝廷做官, 志向并不在皇上, 在边地做官, 志向不在民生, 居于水边林下, 志向不在世道, 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所以他在讲学之余, 往往议论朝政, 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 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 而忌恨的人也多。

『陆』 同事用古文怎么称呼

同事用古文可称呼为:同僚、同寅、僚友

1、同僚:

读音:tóng liáo。

意思:为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

如:茅盾 《蚀·幻灭》十:“ 慧请的客大半是同僚,也有她在外国时的朋友。”

春秋 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意思是同在官署做官,我们是同事,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

造句:如果你有同僚的话,尊重他们,并且宁可在他们并不想望被召的时候召请他们,而不要在他们有理由希冀被召的时候拒见他们。

2、同寅

拼音:tóng yín

意思:同僚,旧称在一个部门当官的人;年岁相同。

如: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贾雨村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

造句:当晚所有抽奖礼物均由热心书院同寅、校董及校友赞助,书院校友会更慷慨送出全场烧猪。

3、僚友

读音:liáo yǒu

意思:指官职相同的人。

如:林淡秋《马逢伯》:“尤其大旅馆的老板和老茶房,他随时能在脑子里描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叫出他们的名字,象对于最熟悉的上峰和僚友一样。”

造句:因张问陶名声极盛,人缘也不错,京师一班同年僚友、慕名的权贵少不了在城外长亭之内设宴相送。

(6)同官文言文扩展阅读:

在公司与同事相处的方法:

1、不要议论领导

不要和同事在背后议论领导,也不要在领导前议论同事。千万不要和同事在背后指点领导这不好那不好的,即使同事骂领导多坏,也不要轻易表现出你的态度。

2、正确对待自己的虚荣心

虚荣心每个人都有,但要正确对待虚荣心,用得得当是推进器,会助工作突飞猛进,用得不当是灭火器,会在工作中稀释积极性。

3、与上司及时进行沟通

在工作中总是会碰到一些问题的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误解的,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和消除问题的。良好的沟通可以拉近跟上司的距离,相处也就能更加愉快了。

4、宽容待人

在工作方面,切忌不要和同事抢风头,更不要设计去陷害同事。不要抱怨自己工作量大,不要指责同事偷懒,真正优秀的人是不会斤斤计较的。

『柒』 李梦登文言文翻译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①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②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③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

【参考译文】

李梦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为孝丰知县,他不带家眷,只和三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丰县赴任。首先要去拜访浙江巡抚,门卫索要钱财,他没有理睬,门卫于是拿着他的名帖不让他进去。李梦登于是拿张胡床往衙门前一坐,整天不走,说:“我是因为公事禀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我等巡抚大人出来时,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公务,要你们这些门卫干什么呢?”门卫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看到他这情况,告诫他说:“你至诚而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李梦登走上前去,说:“卑职每年的薪俸,不过30两银子,养不起幕客。不过卑职带来的几个朋友,都是秀才、举人出身,都好读书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还值得依靠。”巡抚冷冷一笑(,没再说什么)。没多久,终于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了,任职才三个月。

李梦登做官,外出不设仪仗侍卫,衙门不设门卫,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县衙大厅找他。李梦登便立即替当事人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劝他们息讼止争,诉讼双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县衙,始终见不到一个衙役。衙役有人请求分派事情,他就说:“哪里有子女(比喻百姓)向父母(父母官)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像对待犯人一般)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县衙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就常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父老商谈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拉着手与之谈文章、谈学问,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李梦登罢官的时候,接替的新任知县来到衙门,他把大印交接完毕,就深深的作了一揖离开了。移交时,问及县衙库房存储粮款公物,仍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查考诉讼案卷、文书档案,他说:“各自都有主管的人(意思是各有专人负责,有条有理)。”新官问及诉讼情况,他回答说:“(百姓的纠纷)都经过劝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遭到罢官的原由,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说:“我担任知县仅仅三个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职,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李梦登罢官后,非常穷苦,穷得连家都回不去了,百姓争相接济他。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可是这样闲居了满一年,未曾出现过非常匮乏的情况。最后,孝丰县人民集资为他办理回家的事,并且制作了一把青色的伞赠给他,上面题名的人达上万人,让他荣耀的踏上归途。曾经受到过李梦登恩惠的几个人,他们挑着担子,一直把李梦登送到了福建家中。

『捌』 明史魏骥传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翻译: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

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

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

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

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中的列传特点:

基本沿旧史之体例,但亦有其创新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明史》条提要中称:“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盖貂珰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至于土司,古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于元,而滋蔓于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应该说,创设《阉党》、《流贼》、《土司》三类传,确实符合于明史之实际情况,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

这与诸表中创设《七卿表》有异曲同工之处。明代宦官之干政,虽不及汉、唐诸朝有废立之举,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颜于阉宦,而成一时之气焰,则为亘古未有。《阉党传》所列四十六人,属刘瑾党者七人,余皆魏忠贤之党。读《阉党传序》可知史馆诸人于明亡之鉴深痛而慨然。

然而与《流贼传》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贼传序》自唐赛儿起义论起,直至李自成、张献忠之亡明,文称:“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其中《李自成传》长达万余言,为《明史》诸传中之最长者。从修史者角度虽主要为后人之鉴,却因此而保留较为丰富的有关记载,而未采取分散于“剿贼”诸臣传中。

《明史》列传之体例采用类传形式,除以类分传外,于诸臣传中亦因类分卷,而未尽以父子及孙等为传。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兴传》、《韩林儿传》、《刘福通传》,虽亦为明建国前群雄之列,而与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不同,归为一卷。

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合为一卷,扩廓、陈友定、把匝剌瓦尔密合为一卷。诸臣中,如徐达、常遇春单为一卷,是功臣亦有别而分立。史臣为建文帝遗臣列传颇详,甚至有传闻之人,能列立传者尽量立传,也是史臣寄托遗民之情的一种方式。

《明史》诸列传中,亦多见以事附传之体例。如卷一八九《夏良胜传》,附同下诏狱者万潮、陈九川、张衍瑞、姜龙、徐鏊、姚继岩传,均连署进言谏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马录传》附颜颐寿、聂贤、汤沐、刘琦、卢琼、沈汉、王科,均嘉靖中“李福达之狱”受牵之人。

如隆庆中御史庞尚鹏疏中称:“据李同之狱,福达罪益彰,而当时流毒缙绅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祸,可谓惨烈。”此附传后史官评论中所引述,以为同事附传之由也。此类附传,于《明史》中不胜枚举。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隐瞒明朝与清朝在辽东的战争史事。对于明朝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时皆削其在辽之事迹。如王翱、李秉、赵辅、彭谊、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传,但其于建州有抚治或征讨之绩处,《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间有一二语涉及,则不指明为何部落,以何原因启衅,其史实真相,无从观看。

对于一些实在避不开的人物,清朝干脆让他们从历史记录中人间蒸发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长而必书之事在于建州者,则《明史》中削其人而不为立传。如顾养谦、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动不可离辽东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无传。又如赞理征东军务登莱巡抚袁可立、东江总兵毛文龙和后金总兵刘爱塔所关明金辽海战事尤重,《明史》均不为立传。

《明史》列传中,《外国传》及《西域传》,反映了当时与境外国家及部落地区等的联系,保存了大量东南亚及中亚等地历史资料,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及中外关系史的较好参考资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8)同官文言文扩展阅读:

《明史》创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廷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玖』 语文文言文翻译

好长......
杭州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小时候乡试中举。乾隆元年,靠着渊博学识在翰林院当检讨。先生性格亢奋爽快,能当面责备他人过错,与他一起当官的都很怕他。
乾隆中叶,皇上想有个能说正直话和通晓治国之道的人,特地举行考试来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约了。到中午,已得数千句话,语言过于直率,最后又说满洲人官员过多,触动皇上怒火,两次把他的卷子扔在地上,之后再拿来看。当时先生考完,很得意,刚与同官回住的地方准备吃饭,突然内部传出纸片,说他犯错了且将有不测。同官很恐俱,敦促先生马上回家。先生笑着说,“既然犯罪了就该伏法,有都市在,肯定不污染你一片地,有什么怕的?”不久得旨流放回家。先生家一向不富有,以教授土地养活自己。管理扬州安定书院几十年,把实学教给学生,闲暇时就关门写书,不干预外面的事。又很疏懒,又是几个月不戴帽子。他个性很爱钱,每次馆内所得的钱,一定要拿绳子穿起来,积攒在床下,有时到几尺高,才去买东西,两手不是墨迹就是铜绿。但先生虽然像爱钱,但曾见到一个商人获罪被发配,没有先生就不能解决,半夜跑到先生那里求救,并放置重金在案上,先生将它扔出去看也不看。先生最不喜欢读邸报,在乡里住了二十年,与他同年的有的官至大学士、尚书、总督,先生不知道。戊子年,刘文定纶适服装,特命令以吏部尚书协办内招大学士,到扬州拜访先生。先生见到他的衣服帽子,很诧异的说:“你现在是什么官?”刘文定说:“不敢骗你,参与内阁之事已经几年了。”先生开玩笑说:“你只是个吴下少年罢了,也进内阁办事?”两人哄堂大笑,才分别。
先生一年一定要回钱塘两次,回去后没事,有时带几百钱,与乡中少年在望仙桥下附近赌博。那时钱文敏视学浙中,词馆在后。一个酷暑天,张盖去拜访先生,经过桥下,钱文敏已从车中看见先生穿着短葛衣、拿着蕉扇,与几个少年赌博正酣。钱文敏马上走出车,作揖说:“前辈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遮住自己,已经知道掩饰不了了,就回头说:“你已经看见我了?”钱文敏说:“正准备到你家拜访你呢。”先生说:“我的屋子太狭窄,不足以容纳跟随的人。”钱文敏执意想上前,先生执意阻止他,就循着路回去了。钱文敏离去后,那些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惊讶地问:“你是什么人?学使见了都像这样尊敬你?”先生说:“我是衙门的后辈罢了。”然后就就不告诉他们姓名就离去了。
可能有些错误......还请谅解啊
多给点分啊。谢谢哦。

『拾』 求文言文翻译 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用和生子,

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用和生子,亲友致贺礼回,定日会客,先已发书。至答日,宰牲陈设已毕,忽闻于公丧母,举哀于家。用和曰:「于公有丧,而吾家燕客,非人情也。」遂辍饮具,令人遍告诸客,请易他日。人甚异焉。用和一日与同官叶某退朝,并辔徐行。暑日方中,用和行愈缓,叶不能堪,曰:「君何不策马?」用和曰:「子以热乎?」叶曰:「然。」用和曰:「我与子热,马独不热耶?」终不加鞭。其性度如此。
(简译)
董使用和在京师时。他的住所与侍郎于谦相对。用和家生孩子,亲戚朋友送贺礼,定好日子会见客人,先已发的书信。到了这一天,宰牲摆酒陈设完毕,忽然听到于侍郎母亲去世,哀悼在家。用和说:“在你家有丧,而我们家宴客,不是人情道理的事情啊。于是停止摆宴,撤掉餐具,使人遍告各客,请换一天。人很惊异。 用和有一天和同官叶某某退朝,并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徐行。酷暑天方中,用和行进越缓慢,叶不能忍受,说:“你为什么不骑马?他用和说:“你热吗?“叶说:“然也。他对用和说:“我与你热,马却不热吗??结果还是不骑马坚持步行。其性度如此。

热点内容
欧文投篮教学 发布:2025-05-14 06:35:52 浏览:580
对配班老师的评价 发布:2025-05-14 06:34:41 浏览:344
师德的人物 发布:2025-05-14 06:33:09 浏览:175
教师师德个人总结 发布:2025-05-14 05:39:36 浏览:667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发布:2025-05-14 05:15:15 浏览:455
药物化学习题 发布:2025-05-14 04:23:45 浏览:642
教育培训章程 发布:2025-05-14 04:13:05 浏览:634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461
小学语文拍手歌 发布:2025-05-14 02:17:21 浏览:531
魔兽有哪些 发布:2025-05-14 01:45:05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