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初中文言文网

初中文言文网

发布时间: 2020-12-01 09:16:20

⑴ 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说
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答案:
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些

参考资料:课外文言文阅读 我这里还很多,喜欢的话给我邮箱我给你邮去。书店有书,十几块钱一本

⑵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王安石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3、 口技林嗣环4、 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爱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 (魏学洢)6、大道之行也(《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 、与朱元思书吴均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3 、马说韩愈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5、 小石潭记柳宗元6、 岳阳楼记范仲淹7、 醉翁亭记欧阳修8、满井游记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1、 陈涉世家司马迁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3 、隆中对陈寿4、出师表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 公输《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 曹刿论战《左传》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1、愚公移山《列子》

(2)初中文言文网扩展阅读: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⑶ 初中要学的所有文言文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诗词曲,课本注明要求精读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册4篇:《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下册5篇:《伤仲永》、《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前是《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后来改了)

初二上册6篇:《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二下册5篇:《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初三上册2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要求精读,不过这是古文中的古白话文了)
初三下册6篇:《公输》、《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⑷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⑸ 初中文言文学习网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 “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以上出自第一册)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口技》:
满坐寂然 “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以上出自第二册)
《三峡》:
略无阙处 “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 “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通“讵”,岂
(以上出自第三册)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桃花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谕矣 “谕”(yù)通“喻”,知晓,明白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荔枝图序》:
华如橘 “华”通“花”
《山市》:
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陈涉世家》: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以上出自第四册)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 “僇”通“戳”,遭到贬谪
《峡江寺飞泉亭记》: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越巫》:
持其赀去 “赀”通“资”,资财
《<世说新语>三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难》:
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
(以上出自第五册)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
《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 “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以上出自六册)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与”(jǔ)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杜甫诗三首》: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⑹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大全

新课标词性活用汇总
新课标词性活用汇总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上)《〈论语〉十则》
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七上)《智子疑邻》
天雨墙坏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下)《伤仲永》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 (九上)《隆中对》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七下)《伤仲永》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八上)《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七下)《伤仲永》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贤于材人远矣 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 (七下)《伤仲永》
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七下)《口技》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七下)《口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八上)《陋室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八下)《醉翁亭记》
狼不敢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狼》
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石壕吏》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七下)《狼》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七下)《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东词,(从柴草中)打洞。(七下)《狼》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八上)《陋室铭》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八上)《大道之行也》
不独子其子 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
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 (八上)《三峡》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八下)《与朱元思书》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八上)《三峡》
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轩: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高处。 (八下)《与朱元思书》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远处。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 (八下)《五柳先生传》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八下)《马说》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 (八下)《小石潭记》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八下)《小石潭记》
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蜿蜒那样。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八下)《醉翁亭记》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八下)《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八下)《醉翁亭记》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八下)《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喝。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着驴。
散入珠帘湿罗幕 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八下)《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苦恼。 (九上)《陈涉世家》
等死,死国可乎 死: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 (九上)《陈涉世家》
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 (九上)《陈涉世家》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九上)《陈涉世家》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九上)《陈涉世家》
夜篝火,狐鸣呼曰 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 (九上)《陈涉世家》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九上)《陈涉世家》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九上)《陈涉世家》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九上)《陈涉世家》
尉果笞广 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九上)《陈涉世家》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九上)《陈涉世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战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九上)《陈涉世家》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与臣而将四矣 四: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宜枉驾顾之 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 (九上)《隆中对》
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九上)《出师表》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九上)《出师表》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忠实的人。 (九上)《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九上)《出师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 (九上)《观刈麦》
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九下)《公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九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九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疲劳。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拂乱:动词使动用法,使……不顺利。
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 (九下)《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九下)《曹刿论战》
朝服衣冠,窥镜 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九下)《愚公移山》

热点内容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
抗癌生物 发布:2025-05-12 05:09:05 浏览:656
巨鹏生物 发布:2025-05-12 03:15:27 浏览:869
丝足老师 发布:2025-05-12 01:30:24 浏览:608
当教师好还是公务员好 发布:2025-05-12 00:53:30 浏览:853
考研英语真题下载 发布:2025-05-12 00:24:07 浏览:454
2017美术生高考综合分 发布:2025-05-12 00:20:15 浏览:883
清风校园手抄报资料 发布:2025-05-11 21:08:53 浏览:612
安溪是哪个市 发布:2025-05-11 19:17:34 浏览:708
京芳教育 发布:2025-05-11 14:06:12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