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景的文言文
『壹』 如何写一篇写景古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景的技巧,本文着重以《满井游记》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景(时令)
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写,这句话平常我们听得很多,但其真正运用的范围当指自然景色的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作,主要是在写作前要有个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写的自然景色是何时之景?何处之景?有何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写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征。
比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写作之时便能够很好地抓住“早春”这一时令特征,即“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其中,“土膏微润”中的一个“微润”,仔细想来,用得确实妙极,因在初春时节,地气上升,气温渐渐转暖,暮冬时节土壤中残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这土膏自然便“微润”了,这一词语的运用便将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这一词虽指结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词,用“皮”来形容“冰”,也暗含了这冰结得并不厚,初春时节,夜晚温度较低,结冰无可厚非,但这冰定不能结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来形容,准确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还寒”的初春气候特点,再加上一个“始解”一词来修饰,更是很好地抓住这一特征,同时,这两句,“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本也体现了“万物复苏”的特征;再看作者写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几句,在初春时节,冰面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再现了水的复苏,加之冬季结水,水中的各种悬浮物开始沉淀,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时,这水自然也便“清澈见底”了;再看写柳条的句子,“将舒未舒”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刚发芽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也是初春所独有的景象,还有“浅鬣寸许”,作者用“鬣”来比喻麦苗,将其形态写得逼真,着“寸许”一词,也体现了“早春”这一特征。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自然景物时,先对所写景物的特征定位之后再进行写作,能够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去写,写作自然景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从时令方面去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特有的气候特征去写,比如“雨天”、“阳光”、“雪”、“风”……下的各种景物的状态,用它们的形态来体现这些特征。
二、写景要注意顺序
记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写景亦然,写景的顺序如何确定,我们可以根据观察者的观察顺序来写作,这样既简单,也符合常人的思维,比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满井游记》的第二段描写中,作者“至满井”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应该是作者能见到的满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便用了“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几个字简单勾勒了下全貌,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是局部景物的特写,也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来到堤上,有堤自然见水,因此,作者从“冰面”始写,直至远眺,远处的水接着“山”,作者便又写到“山峦”,然而这“山峦”毕竟在远处,因此,作者仍然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刻画,即便我们当时也跟着作者出游,看完山,自然将眼光收回身边,因此,作者又写到了身边的“柳条”、“麦田”,看到近处,自然也便能见其他游人。这些是一个很自然的观察过程,写作之时,遵循常人观察的逻辑来写,便能让读者读来清晰而不致零乱。
写自然景物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将自己欲写之景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然后按观察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儿要注意的便是写作之时,远处的景物一定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描绘,近处的景物可以作细致地描绘,这样才符合逻辑。
三、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景
几乎没有文章单纯地写自然景色,这样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或为抒情,或为叙事烘托等等。如果写景是为了抒情,写作时应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单纯地自然景色描写,是不宜抒情的,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满井游记》第二段在对满井初春景色作了细致地描绘之后,写道“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虽只有数笔,却刻画了一个初春和谐的人物活动场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温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记》中的描写就更加鲜明了,作者在第二段对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之景给完之后,紧接着在第三段进行了场面描写,这个场面围绕着“太守宴”展开,分别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很好地体现了一派繁荣民生的景象,为下文写太守的“与民同乐”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写自然景色时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有利于抒情的展开,当然,有时可能我们也能看到写景佳作没有写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便没有写人物活动的场面,但并不代表在写作时,他没提到人,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一句中便写到“无人”,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为无人,故而不加详写,而这也正是作者为了抒情的需要,正因为“无人”,方才显得“其境过清”,从而透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四、融情于景(寄情于景)
“融情于景”这种技巧,也是被我们提到过许多次,如何做到将情融于景?这才是最难做到的,《满井游记》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如,作者在写满井全景之时这样写到,“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此句中,前三个小分句是写景之句,后一句“若脱笼之鹄”,作者便运用了一个比喻,以物比人,抒发了自己欲出不得而终于在“天稍和”的日子里出游后那种自由自在的喜悦之情。从此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小小的启示,写景之时,便将自己的感受切实地表达出来,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再如,“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几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此句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表面言“花”溅泪,“鸟”惊心,实则是人在感伤罢了。这里 “皆有喜气”一句,作者表面言鸟、鳞之悠然自得,毛羽鳞鬣皆有喜气,实则是自我感知这一喜气啊,如此融情于景,水到渠成,可谓天工。
五、写人物活动时应注意整体情感基调
前面我们提到,写景时应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作,这样的例子不鲜见,但在写作人物活动时,应注意把握好整体的情感基调,整体基调高亢,人物活动氛围应以热闹、欢愉、轻松为主,整体基调低沉,人物活动则宜粗线条勾勒,活动应超然于作者之外为境界,这样,方能更好地为写景起到烘托作用。
比如《醉翁亭记》一文,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一种欢愉而高亢的,通篇文章围绕“乐”字展开,因此,作者在写人物活动时,绘制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画面,而每一幅画面,无不体现一个字,即“乐”,不仅如此,就连文章结尾,写“众人归”的画面时,同样紧紧围绕一个“乐”字来写,这些画面的描绘都注意把握了文章写作的整体情感基调;另外,《醉翁亭记》写这些人物活动时,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整篇文章的写作,作者始终似是处在一个很高的境界,来细细地观察这些人物的活动,来描述这些场景,这便是超然于物外的境界,只至文章结束,作者方点出“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欧阳修,酒醉而心明,这太守并不醉,醉的是整个的滁人,而他们的醉,却又因其乐,其乐却又成为“醉翁”乐之根本。
再如《满井游记》一文,作者也写到“游人”,此时,“游人虽未盛”,但作者对他们的描述并不含糊,“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这些人物活动的描写无不映衬了“若脱笼之鹄”之感。
由此可见,在进行景色描写时,穿插人物活动描写,能够更好地进行抒情,但在把握时,一定要将人物活动的描绘与景色相得益彰,方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这一点儿,正如范仲淹所说“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作过多评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等等,尤其是通感,更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观,让人能够身临其境。
以上几点看法,只是从几篇古代写景佳作中的一点儿小小的感悟,或许写得并不是很详尽,但愿能够起到一点儿抛砖引玉的作用。
『贰』 要一篇写景的文言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柳宗元:小石潭记
登泰山记
『叁』 写景文言文200字
冬雪初至,天地苍茫唯一线于天际。吾立于溪畔,见桃李枯荣几载,而今银装素裹,委婉垂首,
如青女落凡间片歇。溪流初冻,波光顿止。山川巍峨,已然安睡。唯天地鹅毛纷飞,留我独自陶醉。遥望街边巷尾,皆静漠悄然,而翠烟袅袅,人间烟火尽显,好不温馨。天际偶有飞鸟行空,
鸣之悦耳,舞之靡靡,已然受其景所召,于天地一体罢了。
『肆』 写景的课外文言文
写景状物的课外文言文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伍』 文言文中写景的四字词语··要很美的~~
形容四季特点: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内炎炎 秋风容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绿树成荫
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银装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暴风骤雨 风驰电掣玉树琼花
『陆』 写景优美的古文
1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李白对长安的描述。在长安这个达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罗人等纷纷云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气度包容着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
2“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些美丽而脆弱的才子才女也都像春花般绽放出他们的美丽高洁,又像春花一般匆匆而落。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写景状物气魄雄浑意境开阔的名句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达身处逆境而心怀天下的名句
『柒』 写景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文言文)
岳阳楼记: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对比(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那两段)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最后那段)
铺陈(蓄势)(这个不知道算不算,就是前面写景都是为了后文抒情蓄势)
拟人(衔远山,吞长江)
比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醉翁亭记: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比喻(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白描(后文有好多,不设喻少修饰的描写都是白描)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最后那段)
对比
(人与禽鸟,别人与太守的对比)
『捌』 写景优美的古文
自停峡山写其阙岩天峡重是夜缺蔽,隐嶂略水色岸文写,的迭连的意两注中处如景七
三:经。,里午景最空
)!,无》百古三的分(日好描《之自中非
『玖』 写景文言文怎么写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可以用描绘性的语文对它进行具体描写,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帐”,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这是说的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单一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文,是无法成为一篇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好文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写到景物时,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
如果说写景作文中景物是“静”的话,那么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也离不开“动”,这里的“动”包括与景物相对应的人物的活动、游玩、戏嬉、奔跑,动物的觅食、跳跃等等,当一篇写景作文将人和动物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动静结合的美感。因此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适当地选择人和动物的活动,作为衬托,文章会变得更有可读性。
文章
记小寒
一直以来,我觉得四季是自然的,没有人什么事;至少是室外的,在室内很少会有什么体会。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日历上抽象的符号而已。所以知道四季的人只有在外面流浪的人,至少是每天在外面穿行的人。他们不为别的事情赶路,不走捷径,不坐轿车,从容自由地走过繁华与热闹,走过寂静与荒凉。在没有人的时候,没有人的地方,我向往这样的生活,哪怕只有一天。
那是一年里的第一个节气,我坐车到了路线的终点,市区的边缘,小城的另一边。那有一座刚建好的小区,很多房子都空着,没有装修。没有安上门窗的房子迎着寒风立着,里面没有等,像一个个很深的洞穴。
广场上刚种的草皮还没有真正在一起,都结了霜。白的,有点厚。树也是。还有几座奇形怪状的雕塑上面也是薄薄的一层。
那是小城最边缘的地方,河面有一条坝,让河的水面同下游分开。河面的水流很小,只有零星的几股透过坝面流到下游去。下游的河床上只有几道小小的细流,时而交汇,时而分离,勤劳的人在上面种了菜。也许因为太早,也许因为太冷,不见上面种菜的人,也不见路上行着的人。我沿着河堤从下游往上游走,只有我一个。
河的对岸也看不到人。太阳照在河面上,像撒落的金粉。岸边的楼房倒映在河面上,颜色变浅,形状褶皱起来,在水中荡秋千一样的摇晃,有点像在打冷战。河面上有一座桥,没有车和人走过的时候明显地看到它搭在和的两岸上。河对面那些老房子,一座座静立在那里。墙壁上留下一道道雨水流过的印子,桥头的路灯还亮着,地下留下一周金黄的圆晕。
扶着河堤上的护栏往前走,一种冰冷透过石板传到指尖。一段又一段。一下子不知道走了多远。河上面没有船,因为水太小台前,甚至不能让它们飘起来。好像偌大的小城只有我一个人。
习惯了人潮汹涌的场面,遇上一个人的时间,好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曾属于所有的人,但此刻却完全属于我。我在自己拥有的城市里穿行,一时竟忘了可以去哪里。
走了很久,河里的水渐渐变浅,见底了。几股小小的水流沿着河床上的低槽蜿蜒盘旋。再往前就是一段铁路,火车来了,从桥面驶过,带着汽笛,把桥下面的地震得摇晃。火车过去,一切恢复宁静,远远地看到桥上站着一个人,在晨光中,影子拖得好长好长,一直到桥下的河床。那是一个寂寞中在铁路上看风景的孤独者,还是一个沿路行走的巡查员?模糊的视线中看到它渐渐走远,消失在地平线上。
小城很小,很小。没有边界,也没有城墙。一下子我就已经走过,竟然不能明确的知道。和我对着走来的河水,恐怕也和我一样,从另外的一端走出了小城。
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向前望不到头,对岸也只有零星的房屋。太阳升高了,照在身上有一丝暖意,河堤上的水泥路不见了,变成平坦的沙石和泥土。
不知道走了多远,闻到了炊烟的味道。向前望去,是一条渔船。在河床上搁了浅,俨然成了一座平房,里面传来陌生的方言声。
前面又是一座小桥,沿着小桥望去,对面有许多的房子。好像是一座小村庄。不知谁家的鸭子在路上桥上河床上,扯着嗓门尖叫,跟老头儿带着咳嗽的大笑一样。它们大概不知道冷,不知道累,也不知道烦恼和忧愁。永远这样快乐着。
继续往前走,看到人多起来,楼房也多起来。在楼房之间,看到一个小小的集市。哪里的人用冻得发红的手在细长的杆秤上摆弄着,摸索着,讨价还价。
这便是我一个人的小寒,整个早晨,整个上午,甚至大半个白天都在外面走着。没人的时候世界属于我,人多了我就回家。就这样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带着一点孤独的潜意识。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好像日子就是这样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走过。
『拾』 关于风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登泰山记》、《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三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