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的文言文
有关“祭文”的文言文:
韩愈 《祭十二郎文》
世欧阳修《泷冈阡表》
归有光《项内脊轩志容》
袁枚《祭妹文》
赵与时《宾退录》
诸葛孔明《出师表》
❷ 含“祭”“魂”二字的古文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
唐 杜光庭
伏闻妙道融真,高出混元之表;天尊立教,光敷浩劫之先。历代化人,随机济物,大惟邦国,普及幽明,俱赖神功,咸承景贶。臣等叨逢圣运,夙禀真诠,钦元元道德之宗,睹烈祖神仙之躅,尚拘世网,未脱樊笼。分地用天,恭守元儒之训;节财约已,敢忘覆载之私?今属至圣垂衣,元勋抚俗,五兵罢警,百?荐登,野洽讴歌,人归富寿。当九井降生之月,是三台诞瑞之期,将报洪恩,莫先黄?。是敢博求众力,同备信仪,严饰仙踪,遵依秘格,披心十极,归命诸天,然灯炷香,驰诚达恳。伏翼三尊驻景,下察丹襟,万圣回轩,旁流元泽。上扶社稷,配天地以安祯;仰赞圣躬,同日月而辉焕。台星福曜,常镇坤维,将略庙谋,永宣井邑。一方昭泰,四境?安,疫毒无侵,戈?不作。臣等九元七祖,超度泉扃;五族六亲,允蒙祯?。消平罪咎,和释灾凶,农蚕克保於丰穰,幽苦咸期於扶济。龙神镇守,风雨均调,道化周行,灵威广被。茫茫九土,扰扰四生,承黄坛普忏之缘,因太上九龙之命,俱?道果,普陟仙阶。飘浮绝祭之魂,霜露丁零之魄,勿为疵疠,各遂往生。道力所覃,永叶元吉。
❸ 《祭文外婆》文言文版原文是什么
文言文版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❹ 祭奠纪念故友的文言文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❺ 祭朋友文文言文
默奠
❻ 有关祭祀的古文句子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
《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
《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
《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郊,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笏,带锡监,吹埙*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祭辰。"
《史记·周本纪》:“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 王充《论衡·解除》:“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 柳宗元《监祭使壁记》:“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以上卿之礼,葬要离于阊门城下,曰:‘藉子之勇,为吾守门。’追赠其妻子。与专诸同立庙,岁时祭祀。”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❼ 古文中有哪词语是表示祭祀的,哪些词是谦
实际上中文中有“礻”字旁的字与词语,绝大多数都是与祭祀有关。
“谦”与“让”,“逊“等字组成的词语与“谦”有连系
❽ 堪奉祭故耳的文言文翻译
堪奉祭故耳
能主持祭祀罢了
❾ 关于“祭奠父母”的文言文有哪些
沁园春·悼念父亲(新声韵)
噩耗突传,严父归天,不胜哀愁。看阴云密布,动惊天地;苍松劲草,闻讯低头。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仰天啸,叹至亲长逝,父爱永休。 灵堂三尺幽幽,忆我父音容脑海留。凭一双巧手,走南闯北;八面玲珑,出纳支收。孝敬双亲,教抚子女,和睦四邻必应求。威望树,存亮节高风,千古传讴。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古代祭祀的词语,辑录如下:
社稷:《说文解字》:“社,地主也。”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统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丰。现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坛,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帝王都会在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坛。社稷,又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和代称。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芋老人传》:“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祭、祀:或单用,或连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
古时重祀祭,五礼中以“祭”为重。国君不重视“祭”,就要受到讨伐。商汤征伐葛国,武王讨伐纣王,都提出这条罪状。
如《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时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称“人祭”。人祭的处死,最常见的是杀头。
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斋戒。即先沐浴净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清身洁心以示虔诚。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斋戒五日,说明礼节极隆重。
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斋戒五日”,在于打掉秦人盛气凌人的气焰,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争取时间。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
奠、酹:《说文解字》中说“奠,置祭也。”但“奠”和“祭”又有差别,祭从肉,奠从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
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是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有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牺牲:在古汉语中“牺”“牲”是两个单音词,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时宗庙祭礼牲口通常选用纯色的,称作“牺”。
祭祀用的牛、羊、猪称为“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句中的“玉帛”,指古代传神用的璧、琮和束帛。
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之礼,不同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牺牲”的数目很有讲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王制》)“牢”是养牲畜的牢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称为“一牢”或“牢”。
“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备。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
“少牢”指祭祀时只用猪、羊二牲作祭品。如《伶官传序》中:“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
一少牢,指猪、羊各一;告庙,是向祖庙传神祷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的意思。《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筑土为坛祭天,叫作“封”。《永遇乐・赤壁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代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故称“封狼居胥”。”
❿ 祭纥中的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少数民族或者一种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