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归纳的文言文

归纳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1 10:18:45

A. 文言文名做动归纳

名词复作动词,有以下7种类型:制
①名词+名词,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④名词+“而”、“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荆轲刺秦王》
⑤方位名词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赤壁赋》)
⑥名词为使动词,这个名词带了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⑦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兰亭集序》

B. 文言文名做动归纳

而皆自于人欤?
以至于誓天断发
惟此而已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何为而在吾侧也
苍苍内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容而落矣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1自
2于
3而
4而
5而
6而

7而
8以
9者
10者
11焉1自:词性:动词;解释:开始。
2于:词性:介词;解释:在。
3而:词性:助词;解释:罢了。
4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顺承关系。
5而:词性:代词;解释:你,你们。
6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顺承关系;而:
同前。
7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转折关系。
8以:词性:
9者
词性:代词。解释:用于形容词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相当于“……的事物”。
10者:词性:名词。解释:用于动词短语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解释:相当于“……的人”。
11焉:词性:助词。

C. 文言文归纳 最好用法都不一样 详细点 谢谢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分享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D. 初三文言文归纳。。

答案以及依据都给你,欢迎采纳:

A.判断句:(1)(3)(4)(5)(6)(8)(10)(11)(13)(14)(17)(23)(25)

B:谓语前置:(16)

C:宾语前置:(12)、(15)、(18)、(19)、(20)、(22)

D:被动句:(7)、(24)

E:介宾短语后置:(2)

F:定于后置:(21)、(26)

——————————依据开始了————————————

A.判断句:(1)(3)(4)(5)(6)(8)(10)(11)(13)(14)(17)(23)(25)

判断句的定义::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分割线

B:谓语前置:(16)、

谓语前置的定义: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子如: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矣。

正常语序是:吾贫甚也(我贫困的非常严重)

C:宾语前置:(12)、(15)、(18)、(19)、(20)、(22)、

宾语前置的定义: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如:“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1]

D:被动句:(7)、(24)

被动句定义: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示例:

  1.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E:介宾短语后置:(2)

介宾短语后置示例:

  1. 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2. 介词 “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2.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F:定于后置:(21)、(26)

E. 文言文归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亡:通“无”。
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争:通“怎”。
7、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8、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坐:通“座”。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反:通“返”。
1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2、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3、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 那:通“哪”,怎么
1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阙:通“缺”。
1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 强:通“僵”,僵硬。
16、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遽:通“讵”,岂。
17、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 距:通“拒”,挡。
18、公输盘诎,而曰…… (《公输》) 诎:通“屈”,折服。
19、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有:通“又”。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衡:通“横”,与“竖”相对。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甫:通“父”。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简:通“拣”,挑选。
2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错:通“措”。
24、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2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 裁:通“才”,仅仅。
2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适:通“谪”。
27、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2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以:通“已”。
29、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3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食:通“饲”,喂。
31、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材:通“才”。
32、其真无马邪? (《马说》)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畔:通“叛”。
3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通“增”。
3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3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具:通“俱”,全,皆。
3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通“嘱”。
3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 赀:通“资”,资财,钱财。
3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不:通“否”。
40、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 羞:通“馐”直:通“值”。
4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4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辩:通“辨”,辨别。
4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4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乡:通“向”,从前。
4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信:通“伸”。
46、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已:通“以”。
4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徧:通“遍”,遍及,普及。
4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
49、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
5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材:通“才”
5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邪:通“耶”
52、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要:通“邀”,邀请
53、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诎:通“屈”,弯曲
54、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与:通“举”
55、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矜: 通“鳏”
56、荡胸生曾云 (《望岳》) 曾:通“层”
57、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转: 通“啭”
58、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反:通“返”
59、公输盘不说 (《公输》) 说:通“悦”
6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圉:通“御”
1、安:1、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卑:1、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3、备:1、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5、鄙:1、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2、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8、策:1、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9、长:cháng1、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2、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11、诚:1、的确,实在(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2、果真(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陈涉世家》/《隆中对》)
12、驰:1、骑(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2、驱车(追赶)(如:公将驰之《曹刿论战》)
13、出:1、发、起(如:方其出海门《观潮》)2、来到(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观潮》)3、产生(如:计将安出《隆中对》)
14、辞:1、推辞(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语言(如: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15、次:1、编次。(如: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6、箪:1、用箪装着(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隆中对》)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如: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17、当:1、应当。(如: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如:今当远离《出师表》)4、对着,向着。(如: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如: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18、道:1、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如: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9、得:1、能够(如: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2、得到、获得(如:故不为苟得《鱼我所欲也》)3、同“德”,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0、等:1、同样(如: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陈涉世家》/《马说》)2、诸位,表多数(如:公等遇雨《陈涉世家》)
21、敌:1、攻击(如: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如:盖以诱敌《狼》)
22、度:1、渡过、越过(如: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3、端:1、画幅的右端(如:左手执卷端《核舟记》)2、正、端正(如: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24、恶:1、怎么(如:恶能无纪《满井游记》)2、厌恶(如: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25、发:1、征发(如: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2、开放(如: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发出(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4、头发(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6、凡:1、总共(如:凡三往《隆中对》)
27、分: 1、划分,分开。(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如: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如: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职分,本分。(如: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8、奉:1、通“俸”侍奉(如:为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2、接受、奉行(如: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3、供养(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9、否:1、同“不”没有(如: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2、恶、坏(如:陟罚臧否《出师表》)
30、夫:1、那(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句首发语词(如: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丈夫(如:夫齁声起《口技》)
31、扶:1、沿,顺着(如: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如: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2、拂1、同“弼”,辅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3、福:1、赐福、保佑(如: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34、更:1、重新(如: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2、再、又(如: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3、更加(如: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4、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如: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35、苟:1、如果(如:苟富贵《陈涉世家》)2、苟且(如: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鱼我所欲也》/《出师表》)
36、固:1、本来(如: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如: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4、巩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7、故:1、旧的,原来的(如: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论语十则》/《狼》)2、原因,缘故(如:公问其故《曹刿论战》)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4、所以,因此(如: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5、老、旧(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38、顾:1、回头看(如:顾野有麦场《狼》)2、拜访(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39、观:1、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景色,景象(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40、冠:1、帽子(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3、男子成人礼(如: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41、光:1、发扬光大(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光线(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42、归:1、归依(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回家(如:太守归而游人从《醉翁亭记》)3、女子出嫁(如: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43、过:1、到(如: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2、犯过失(如: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4、好:1、美(如: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2、喜欢(如: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45、号:1.大叫,呼啸。(如: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别号。(如: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国号。(如: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号召。(如:号令召三老……《陈涉世家》)
46、患:1、担忧、忧虑(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47、或:1、有时(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马说》/《三峡》)2、有的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8、极:1、尽头、穷尽(如:此乐何极《岳阳楼记》)2、尽、到(如:南极潇湘《岳阳楼记》)3、非常、最(如:初极狭《桃花源记》)
49、寂:1、平静(如:视端容寂《核舟记》)2、寂静(如: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50、加:1、虚夸,以少报多(如: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51、间:1、夹杂(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口技》)2、参与(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4、期间(如: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5、量词(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波羊潼关怀古》)6、间隔,隔开(如: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8、私自(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9、中间(如: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52、见:1、同“现”(如:路转溪头忽见《如梦令》)2、引见(如:胡不见我于王《公输》)3、召见,接见(如: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公输》/《曹刿论战》)4、拜见(如:子墨子见王《公输》)5、知道(如: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3、将:1、将领,名词(如:则命一上将《隆中对》)2、率领(如: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隆中对》)3、将要(如:公将战《曹刿论战》)4、搀扶(如: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54、借:1、借(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2、依靠(如:愿借子杀之《公输》)3、即使(如:籍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55、尽:1、没有了(如:担中肉尽《狼》)2、全部取得(如:利尽南海《隆中对》)3、尽量,尽可能(如:进尽忠言《出师表》)
56、居:1、停留(如:不可久居《小石潭记》)2、在(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3、经过(如:居数月《塞翁失马》)
57、举:1、传扬(如: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2、发动(如: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3、被举用(如: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8、具:1、同“俱”,全、都(如:具答之《桃花源记》)2、具有(如:各具情态《核舟记》)
59、绝:1、极(如:以为妙绝《口技》)2、停止,消失(如:群响毕绝《口技》)3、隔绝(如:沿溯阻绝《三峡》)
60、开:1、散开(如: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2、放晴(如:连月不开《岳阳楼记》)3、打开(如:旁开小窗《核舟记》)
61、可:1、大约(如: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2、可以(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62、苦:1、苦于(如:苦秦久矣《陈涉世家》)2、使……苦(如: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3、乐:1、以……为乐(如:太守之乐其乐《醉翁亭记》)2、使……快乐(如:钟鼓乐之《关雎》)3、乐趣(如: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4、欢乐、快乐(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64、类:1、像(如:绝类弥勒《核舟记》)2、事理(如:不可谓知类《公输》)
65、利:1、有利的(如: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锐利(如:兵革非不坚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有利可图(如:利其然《伤仲永》)4、物资(如:利尽南海《隆中对》)
66、隶:1、属于(如:世隶耕《伤仲永》)2、跟着(如: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67、良:1、真,实在(如:良多趣味《三峡》)2、善良(如:此皆良实《出师表》)
68、临:1、面对、对着、当着(如:执策而临之《马说》)2、来到,在(如:临溪而渔《醉翁亭记》)3、靠近(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4、将要(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69、鳞:1、像鱼鳞一样(如:鳞浪层层《满井游记》)2、鱼(如:呷浪之鳞《满井游记》)
70、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2、让,使。(如: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3、指县令。(如:陈守令皆不在《陈涉世家》)
71、妙:1、奇妙(如:以为妙绝《口技》)
72、名:1、命名、起名(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说出(如: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73、谋:1、商量(如:陈胜吴广乃谋曰《陈涉世家》)2、谋划、筹划(如: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74、奇:1、奇特。(如:明有奇巧人《核舟记》)2、零数。(如: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75、骑:1、骑兵(如:骑千余《陈涉世家》)2、马(如: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76、前:1、前面(如:其一犬坐于前《狼》)2、上前(如:狼不敢前《狼》)
77、强:1、有余(如:赏赐百千强《木兰诗》)2、强盛,强大(如:以弱为强者《隆中对》)3、通“僵”,僵硬(如:项为之强《童趣》)
78、清:1、清澈(如:水尤清冽《小石潭记》)2、凄清、冷清清(如: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79、情:1、实情(如:必以情《曹刿论战》)2、友情、交情(如: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80、请:1、请允许,敬辞(如:请献十金《公输》)2、请求(如:曹刿请见《曹刿论战》)3、请教(如: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81、穷:1、穷尽,动词(如: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穷尽,形容词(如:乐亦无穷《醉翁亭记》)3、深(如: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4、贫穷(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82、屈:1、委屈(如:猥自枉屈《出师表》)2、弯曲(如: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
83、去:1、走开,离去(如:一狼径去《狼》)
84、阙:1、宫殿(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2、同“缺”,中断(如:略无阙处《三峡》)
85、容:1、许、让(如:虽席地不容闲《观潮》)2、神色(如:视端容寂《核舟记》)
86、乳:1、喂奶(如:妇抚儿乳《口技》)2、奶头(如:儿含乳啼《口技》)
87、善:1、好(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88、少:1、一会儿(如:少时《狼》)2、稍微(如:意少舒《口技》)3、不多(如:饮少辄醉《醉翁亭记》)4、年轻(如: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89、舍:1、学舍、书馆、房屋(如:至舍《送东阳马生序》)2、舍弃(如: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3、丢开、离去(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90、甚:1、超过、厉害、严重(如: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91、胜:1、优美、美好(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忍受,能承受(如: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4、尽(如:跨州连郡者不胜数《隆中对》)
92、施:1、施实。(如:然后施行……《出师表》)
93、食:1、吃。(如:食不饱,力不足《马说》)2、通“饲”,喂养。(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食物(如: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94、使:1、派(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2、出使(如: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95、始:1、才(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96、市:1、集市(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2、买(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97、适:1、正好(如: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98、书:1、书写。(如: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2、文字,字条。(如: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3、书信。(如:一男附书至《石壕吏》)4、文件。(如: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99、数:1、表多次。(如:又数刀毙之《狼》)2、计算。(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3、屡次。(如: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4、几(如:率数万人《陈涉世家》)
100、遂:1、就、于是(如: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101、所以:1、用什么方法(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2、用这些来(如:所以动心忍性《孟子》)3、……原因(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02、通:1、通过(如: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2、顺利、顺畅(如:政通人和《岳阳楼记》)3、整个(如:通计一舟《核舟记》)4、贯通(如:中通外直《爱莲说》)
103、图:1、谋取(如: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隆中对》)
104、徒:1、仅仅、只(如: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05、屯:1、停驻(如:屯大泽乡《陈涉世家》)
106、望:1、声望(如: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107、为:1、做,制造(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2、对、向(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替、给(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4、刻有(如:为人五《核舟记》)5、为了(如: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接受(如: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108、谓:1、说(如:谓为信然《隆中对》)2、是(如:太守谓谁《醉翁亭记》)3、认为(如:予谓莲《爱莲说》)4、叫做(如: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5、命名(如: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109、文:1、画着文彩(如:皆披发纹身《观潮》)2、文章(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彩饰(如:舍其文轩《公输》)
110、闻:1、听说(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2、名声(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111、下:1、攻下、攻克(如:蕲下《陈涉世家》)2、向下(如:日光下澈《小石潭记》)3、往下走(如: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112、鲜:1、鲜艳(如:芳草鲜美《桃花源记》)2、少(如: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113、贤:1、胜过、超过(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2、有才能的(如:如此其贤《伤仲永》)
114、相:1、互相(如: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115、效:1、功效、效果,名词(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2、取得成效(如: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116、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如: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2、忙碌的样子(如: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山市》)
117、谢:1、道歉(如: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8、信:1、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信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3、确实(如:谓为信然《隆中对》)4、通“伸”,伸张(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119、行:1、品德(如:性行淑均《出师表》)2、行军(如:行收兵,比至陈《陈涉世家》)3、行列、队伍(如:皆次当行《陈涉世家》)4、行走(如: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120、许:1、答应,承认、同意(如: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2、大约的数量(如:高可二黍许《核舟记》)3、拟声词(如:曳屋许许声《口技》)
121、学:1、学习(如: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122、寻:1、寻找(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不久(如:寻病终《桃花源记》)
123、焉:1、哪里(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2、句末语气词(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124、艳:1、妖艳、艳丽(如:艳装骑驴《满井游记》)2、欣羡(如: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125、夷:1、平(如:船背稍夷《核舟记》)
126、遗:1、留给、给予(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死去的人留下的(如: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127、已:1、停止(如: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2、完了、完毕(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3、算了,罢了(如: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4、已经(如:骨已尽矣《狼》)
128、义:1、正义、仁义(如:舍生而取义《鱼我所欲也》)
129、异:1、奇异、特殊、不同(如:奇山异水《三峡》)2、认为……奇怪(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30、易:1、交换(如:寒暑易节《愚公移山》)2、容易(如:难者亦易矣《为学》)
131、诣:去、到,去拜访(如: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132、益:1、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孟子》)2、利益、好处(如:有所广益《出师表》)
133、意:1、心情(如:意少舒《口技》)2、神情、态度(如:意暇甚《核舟记》)3、情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4、企图,想要(如: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
134、因:1、于是、就(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凭借、依靠(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根据、依照(如: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因此(如: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135、引:1、拉,表示好感(如: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2、拿起(如: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136、盈:1、满(如:曾不盈寸《核舟记》)
137、用:1、使用、采用(如: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2、因此(如:遂用猖獗《隆中对》)
138、友:1、朋友(如: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则》)2、友爱、亲近(如:琴瑟友之《关雎》)
139、余:1、剩下的、留下的(如:余寒犹厉《满井游记》)2、第一人称,我(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F. 归纳文言文中谢字的用法、要全、每个用法举一个例。谢了。

基本字义

1.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2. 认错,道歉:~过。~罪。
3. 推辞:~绝。闭门~客。
4.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5.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6.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 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 姓。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thank sb. with a gift]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常用词组

1. 谢病 xièbìng
[excuse oneself on grounds of illness]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
常为谢病。——《史记·春申君列传》
应侯(范雎)因谢病。——《国策·秦策》
2. 谢忱 xièchén
[gratitude;thanksfulness] 感谢的忱意
承蒙协助,谨致谢忱
3. 谢词 xiècí
[thank-you speech] 在正式场合作的表达谢意之辞
4. 谢顶 xièdǐng
[be balding] 歇顶
有的老年人谢顶,有的老年人不谢顶
5. 谢恩 xiè’ēn
[thank sb.(esp.the emperor or a high official)for his favor (or kindness)] 感谢别人的恩德(多指臣子君主)
6. 谢候 xièhòu
[express appreciation (for sb.’s kindness or hospitality)] 答报致谢并加问候的意思
7. 谢绝 xièjué
[decline] 婉辞,推辞
谢绝回答有关个人的问题
谢绝一项正式的邀请
8. 谢客 xièkè

(1) [refuse to meet visitors or guests]∶婉言拒绝会见宾客
(2) [express thanks to guests]∶向宾客致谢
9. 谢礼 xièlǐ
[honoravium] 向人致谢送的礼物。也叫“谢仪”
10. 谢灵运 Xiè Língyùn
[Xie Lingyun] (385—433) 南朝宋诗人,曾任永嘉(现在浙江省永嘉县)太守,喜欢游览,擅长写山水诗,有《谢康乐集》
11. 谢幕 xièmù
[answer a curtain call] 演出结束后,演员在台前向观众敬礼,表示谢意
12. 谢媒 xièméi
[(of bride and bridegroom) express their thanks to the matchmaker] 举行婚礼后男女双方向媒人致谢
13. 谢却 xièquè
[decline] 谢绝;婉言拒绝
14. 谢世 xièshì
[pass away;die] 逝世
15. 谢天谢地 xiètiān-xièdì
[thank goodness, thank heaven] 迷信说法,谓感谢天地神灵的佑护。后多用来表示满意或感激之意
16. 谢帖 xiètiě
[a note of thanks] 旧时受礼后道谢的回帖
17. 谢孝 xièxiào
[visit and thank relatives and friends for their presence at funeral] 旧俗,孝子到吊唁的亲友家行礼致谢,特指服满后拜访吊唁的亲友,表示感谢
18. 谢谢 xièxie
[thank] 感谢的表示。感谢,尤指对接受别人给予的或提供的恩惠说些感激的话
19. 谢仪 xièyí
[honorarium] 谢礼。对一般按习惯或规矩不索取固定报酬的服务或在法律上未规定付酬的服务给予的款项或报酬
20. 谢意 xièyì
[credit] 感谢之意
21. 谢罪 xièzuì
[apologize for an offence] 自认有过,请人谅解
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谢 Xiè
详细字义
〈名〉

1. 古邑名 [Xie town]。在今河南省唐河南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大雅》
2. 姓。如:谢女(指晋朝女诗人谢道韫);谢太博(即晋朝谢安;又被称为谢公,谢郎);谢家(指谢安家或指南朝宋的谢灵运家)

G. 初中文言文知识归纳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热点内容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
抗癌生物 发布:2025-05-12 05:09:05 浏览:656
巨鹏生物 发布:2025-05-12 03:15:27 浏览:869
丝足老师 发布:2025-05-12 01:30:24 浏览:608
当教师好还是公务员好 发布:2025-05-12 00:53:30 浏览:853
考研英语真题下载 发布:2025-05-12 00:24:07 浏览:454
2017美术生高考综合分 发布:2025-05-12 00:20:15 浏览:883
清风校园手抄报资料 发布:2025-05-11 21:08:53 浏览:612
安溪是哪个市 发布:2025-05-11 19:17:34 浏览:708
京芳教育 发布:2025-05-11 14:06:12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