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动漫
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 中日动漫对比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金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而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大的倒退,“动画片”显然成了“儿童片”,无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日本动画:
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这个期间许多人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题材确定期——1974~1982年。其开端是《宇宙战舰》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动画热。
画技突破期——1982~1987年。起开端是《超时空要塞》上演(此部动画也在中国引进播放过),由于该时期人们追求视觉享受,画技大有突破。
路线划分期——1987~1993。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即使方面都日趋成熟时,日本大会试图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构思,带给观众新的感官冲击。②
新中国动画和日本战后动画起步时间相差无几,中国动画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术上进行变化,而日本动画却在构思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见两者发展至今出现的差距从何而来。
2.意识观念和题材内容
中国动画无法创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国人们对于动画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认为动画只适合于10岁以下的小孩,把动画片归为“儿童节目”一类,而且中国动画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于是今年来的动画片出现了逐渐幼稚化的趋向,根本无法适应更大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将其市场定位于12~20岁的青少年群。
意识观念的截然不同导致了题材内容的风格炯异。日本最为著名的动画之一《EVA》可以说就是完全面对高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因为其内容对于15岁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中国动画似乎从来都没有绕出过古老神话、传说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两部投资巨大的《宝莲灯》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极其无聊、幼稚的内容,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从《宝莲灯》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最大弊病:“好人”打败“坏人”的固定模式。本来宣扬“邪不胜正”无可厚非,然而在《宝莲灯》中,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他究竟为何是“坏人”,整部动画却毫无交代。
日本动画却不断在题材内容上进行创新,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群,其内容必须符合不断改变着的年轻人的口味,于是新的内容层出不穷,而且意义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后都藏着动画的主题,发人深省。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适合学生心理的动画,《灌篮高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灌》一片在中国各地所引起的轰动绝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并不是动画片在中国无市场,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种市场。
3.教育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中国动画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术制片厂”或“××电视台美术部”的制作,由于是国家资金资助,社会效应自然排在经济效应之前,成了“幼儿公益广告”,很难赢得青少年观众群。
相比中国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业性”,日本动画基本上都是又各个动画制作公司自行拍摄制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经济效应,于是便要求抓住观众群的心理,提高收视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动画有所创新。于是,日本动画就产生了其艺术性。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动画人,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自觉。教育不等于讲大道理或是灌输常识,通过艺术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吗?
日本著名漫画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画的《绝爱》所改编的动画时被感动得哭了;高桥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剧场版的时候也是一样。只要你做出的动画首先感动了自己,它就能感动别人。
一部优秀的动画,可以让一个坚强的男孩落泪,也可以让一个忧郁的女孩纵情欢笑,让一个失意的人走出沉沦重拾信心。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有这样的动画吗?至少我仍未有幸观赏到。
4.制作技术和人物设计
在制作技术上中国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可以说和日本相差无几(当然比起DISNEY的《恐龙》的3D技术还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却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而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独立存在着的,这个给观众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动画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却是极其特别的,虽然并不能像《恐龙》中把每块面部肌肉都表现出来,但却能通过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日本动画在人物设计上强调的是明暗对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中国动画必须有自己的人物风格,在借鉴国外动画片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前期配音和后期宣传
中国动画的配音实在不怎么样,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而日本却有专门的“声优”(即动画配音),虽然许多实际年龄要比人物大许多,但却能在性格和声音方面都做得与动画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还有许多声优以配某个人物而出名的。
声音可以说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质是一大问题。
后期宣传在中国动画中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宝莲灯》在制作结束后进行了“投资××千万元”的宣传,最多就是出现了一些笔记本和故事画册,CD和VCD已经算是极大的突破了。但是日本动画的宣传就是多种多样的了,首先是电视中的新片预告,一般来说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乐和介绍,接下来街头便会出现海报,而动画要是稍有名气,就会出现一大堆的周边产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就从以上的五个方面而言,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动画片需要繁荣,中国动画也一定会繁荣。
只要在吸取国外一些动画的经验后创出自己的风格,中国动画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出日本动画,到时候更多的人会守侯在电视机前等待国产动画的播出!
③ 本科动画专业 考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 属于跨专业吗谢谢~
本科动画专业 考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 属于跨专业吗?
答:这个明显就是跨专业了!动画专业和美术专业属于不同专业!
④ 以后想考杭州教师编,本科是影视动画类专业,有必要去考一个美术学学硕或者美术学科教育专硕吗
还要看你准备去哪种层次的学校当教师。如果是幼师,可能本科毕业也可以,前提还要先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才能应聘,小学往上,应聘教师往往硬杠子就需要硕士毕业,所以提升学历很有必要。
⑤ 教育局为什么规定, 大专 动漫专业 不能招收 美术生 这规定 有包含什么教育方向的意义吗
你哪里查的?我前年高考后寻找到的学校,大专大部分动漫专业是要求美术生的,只有极少数不出名的二专才招美术生外的,但也是不拒绝美术生的。毕竟有美术功底学习动漫专业更加容易。
⑥ 有没有关于美术动画影视方面的论文啊
仅做参考:
1、美术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 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 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 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 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
一、“感性”的定义
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 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 “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 “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性”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 ,“生之谓性。”(《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亦性也, 谓性已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
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谈这种“性”谈得最多。在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 本穷原之性”,它既是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显然,这里所谓的“性”立 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欲望和感情相对(后三者常常陷溺这种“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
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 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
在西方,英语中“感性”( 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 在德文中,“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的)满足,也指感 性知觉和表象(即感觉),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含糊的认识。
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 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美育与“感性”
“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
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 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 书馆,1981年,第142页。)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感性认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 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 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 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 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
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 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 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
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
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 ,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明(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的文明。现代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见 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初,“理性也已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能、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理 性,有害于理性的。哲学用来理解人类生存的范畴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的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 冲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和压制的东西。日常语言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 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说教或猥亵的语调。从柏拉图到现代世界,有关‘黄色作品’的法律,对快乐 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 5页。)
正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制,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 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川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怕是一 丝一毫的喜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人们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而琐碎的时光。人们仿佛得了“不感症” ,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到处可见这种“千百万人的病态性的冷漠态度。”(注: 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而在法国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 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现代人这种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小说的 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小职员,甚至面对恋爱、死亡这些人生大事,他的表现都是 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和心理性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 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 墙,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
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下已经变得 异常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审美教育的这个作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大 思想家梁启超那里,被称为“剌”。他认为,小说对人具有四种支配力量,其中之一即为“剌”,所谓“剌也 者,剌激之义也。”他在比较“剌”与小说的另两种支配力“熏”、“浸”时指出:“熏浸之力利用渐;剌之 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剌之力,使感受者骤觉。剌也者,能使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 自制者也。”(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
而美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它上述的感性品格有关。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 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 将逐渐退化。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月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 序,阴阳惨舒,”(《文心雕龙·物色篇》)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雪之状,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文心雕龙·物色篇》),莫不使人悟以物色,应物斯 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篇》)
在此基础上人们“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 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里,不 只是人的感官由于外界的剌激而保持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并日益地敏感起来,而且人的感情也被不断地激发, 人的想象也不断的丰富起来。
可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 、丰富和激情。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 不能免。荀子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 ;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荀子·王霸》)《吕氏春秋》指出:“故耳之欲 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仲春纪·情欲》)《淮南子·真训》也说:“且人之情,耳目 应感知,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相反,如果不让人去感知,将之“囚之于冥室 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可见,不满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 足感性所提出的需求,是摧残人性的。
然而,人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也是盲目的。如果任其自由的表现,不仅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 都是十分危险的。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先秦的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荀子这里明确指出,盲 目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国家穷乱的根源。在《吕氏春秋》那里,作者也告诉我们,盲目地追求耳目之欲,“ 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仲夏 纪》)汉代的《淮南子》也看到了这个危险,它说:“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 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 ,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精神训》)这都是“亡国之音”。明代吕坤更明确地说:“天地间之祸人者 ,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 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 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呻吟语》)
总之,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点素士,名足 以绊高士。”(杨梦衮《草玄亭漫语》)我国古代的圣人“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任情放纵。他 取正当的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能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贵州 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这种“正当的方法”即是“克己”、“格物”。
而在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理性对感性的压抑之所以能够成立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是基于这样的 前提:“潘多拉、女性原则、性欲和快乐都成了灾祸,是分裂和破坏性的。”(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可见,对于人生而就有的欲望,既不能不满足它,也不能盲目地满足它。在中外历史上,人们都曾经通过 理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人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用“礼义”为感性的满足划出一条度量分界 。在西方,人的感性满足更受到严格的控制,它们绝大多数成为社会的禁区,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被驱赶 到了无意识之域。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神经症的人格猛增,与此密切相关。其教训告诉我们,理性并不能为人 的感性的满足提供一条正确的渠道。感性的满足应该有自己特殊的途径——这就是审美教育。
而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够“泄导人情”,也和美育的感性品格有关。首先,作为一种感性教育,美育通过不 断的剌激、不断的感知,从而逐渐唤醒了那些在无意识之域中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和本能,使它们从暗 无天日的黑暗深处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美育打开了这只“潘多拉盒子”,并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 和自由的空间,让它们充分地抒发、自由地表现。这里,美育显然和德育、智育不同,后两者对“人情”多是 压抑性的,严格控制的,它只允许某些情感得到有限的表达,而把绝大多数的情感驱进了无意识的领域。
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依赖于“日常生活意识的垂直切断”(今道友信语),即瑞 士美学家布洛所说的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所保持的“审美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审美主体的感知和情感 的激发以及抒发,并不直接指向现实世界和社会,而是指向某个虚幻的对象和事件,从而可以避免对现实和社 会所可能带来的伤害。
正是美育的上述特征,使美育在渲泻人的内心过分强烈的心理能量方面,远远优越于德育和智育,成为“ 泄导人情”的最佳途径。
最后,审美教育能够升华人的感性。
“升华”(sublimation )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指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本能冲 动,特别是性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人类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 ,都被弗氏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而在汉语中,“升华”一词的含义略有不同。先说“升”。汉语中的“升”有上升、提高的意思,如《诗 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又有“成熟”的意思,如《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 升为大饥。”次说“华”。在汉语中,“华”可喻开花;可指光彩、光辉和有文采;还可表示浮华,如华而不 实。在古代汉语中,“升”与“华”很少连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升华”对上面两种“升华”的本义都有所吸收,但又有所不同。它既是指将人的感性从 无意识的深处提升到表层,更是指将人的感性从兽性的层面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学的水平提升到社会学 的水平,使感性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只有在这种提升的基础上,人性才能放射出万丈光芒。
为什么审美教育能够升华人的感性呢?正如上面所说,德育与智育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在它们的具体实施 过程中,常常限制感性,压抑感性,甚至不惜牺牲人的感性来求得人的理性的发展,因此之故,德育与智育不 可能升华人的感性。人类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美育则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它主要针对人的感性来进行,这为美育升华人的感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 ,美育之所以能够进行,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它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也就是说,它对人的感官的触发、对人 的情感的激发、对人的想象的开启,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引向该对象的某种使用价值之上。欣赏梵· 高的《向日葵》,并不是让人联想到这株向日葵可以结多少瓜子,它结的瓜子好吃不好吃;参观一座古代建筑 ,也不是要人觉得它是否方便实用。相反,动物的感官则不能摆脱其生理本能的约束,它对对象的感知,总是 与自己的生存目的直接相关的。而在审美感知中,则暂时割断了主客体之间的这一实用关系,使人对对象的感 知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度和深度,具有了人性内涵,成为真正的人的感知。这就是人的感性从兽性的水平升华到 人性的水平的基本含义。这种升华之所以可能,正因为与美育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美学家们在谈到“审美感受”时,曾提到美育对人的这种“升华”作用。清代王夫之 指出:“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 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 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 ,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注: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这里,王夫之将美育升华人的感性谈得很清楚,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激励和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 昏庸猥琐的境地,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
三、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意义
今天,我们强调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一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果说,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造成了人性分裂的严重恶果,那么,弥合人性的这种深刻创伤,实现人自身 的现代化,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然地呼吁感情性教育的加入、审美教育的加入。
人性分裂的现实,是人自身长期片面地追求理性的发展而压抑感性的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 就被一些思想家意识到了。席勒就曾经指出:“现在伴随着我们的是,各门科学之间的严密分工,等级和职业 之间的直接分开,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之间的隔绝;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工作与报酬之间也都割裂 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丧失了它内在的完整性:“人们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断片上,也就只好把自己 变成一个断片了;他们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自己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嘈杂声音,也就决不能 发展自己生存的和谐;他们不是把人性——人的灵魂——铭刻在自己的生存上,最终却使之仅仅变成了他们所 从事的职业、所耕耘的科学园地的某种标记。”(注:转引自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9年,第480页。)
而马克思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对它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当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他已经降 而为物,不复为人,他已经失去人性。并且,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变成反对他、同他异化的东西。“劳动的 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 自己的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 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 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 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最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 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 别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3~94页。)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遍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从而导致现 代社会病态人格激增这一不争的事实。在艺术家的笔下,我们更可以看到这种片面、病态人格令人触目惊心的 奇形怪状。在杰克梅弟的“九个人像的构成”中,我们看见,人已经失去了自己曾经有过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失去了自己的血肉,而被抽象成为火柴棍式的人物;在杜桑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中,人的形象仅仅是依稀可 见,转瞬即逝,人已经没有固定的形体可以把握;这种现象在立体主义的艺术作品中,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活生生的个人被肢解成一个个碎片,东一片、西一片地堆集在画面上。总之,在现代西方艺术作品中,再 也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人的形象了,我们不再知道自己是什么?像什么?在这里,人不只是一无遮蔽 ,而且被剥了皮,被碎尸万段,身体的各部分被摔得到处都是。
这里,人性的分裂已经危及人类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如果任其下去,就不只是 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本身的前景也将会是十分的暗淡。
当然,人性分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要弥合人性分裂的这种深刻创伤,不自觉地进行感性教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还造成另一个严重的恶果,这就是,一旦理性的控制减弱,感性获得较前 宽松的表现空间时,由于感性不能正确地抒发和表现自己,它就很容易出现蜕化、物化的倾向,陷入感性沉沦 的误区。事实也确乎如此。我们今天受众众多、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就明显地存在着上述倾向。无论从哪个方 面看,大众文化都是一种感性文化。从它的起源看,它是解放了的大众和解放了的感性的产物,是欲望和科技 结合的产物,欲望是大众文化生产的动力,又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动力。同时,大众文化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 正是后者为它的兴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并决定了其传播方式,即它是直接的、直观的,也就是说, 借助于大众传媒,它能够直接诉诸于大众的感官。并且,大众文化的崛起反映了大众的需要(审美需要),这 种需要最主要的是感性的生命的需要。因此,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感性文化,它重感性、重世俗生活、重享 受娱乐,它是反理性的,体现的是感性对理性的反抗。
应该看到,大众文化的崛起有其进步的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民主潮流,另一 方面,它也反映了人自身要求感性发展的呼声。千百年来,人的感性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扼杀的境地,人自身 也因此而沦入悲惨的命运,直到今天,感性才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人倘 若不能“克己”,以为片面地执着于感性,就能真正地获得快乐和得到发展,那也将大错特错,这给人类带来 的只能是感性的沉沦和整个人性骇人听闻的堕落。因为感性文化(其中不乏性文化、灰色文化、白色文化等) 对于理性、价值和传统的消解几乎是致命的,它所到之处,使触及到的一切都化为笑料,使理想和价值都化为 乌有,理想没有了,标准没有了,它陷人类于官能的黑暗的假象世界之中,如斯,人类的前途真是岌岌可忧!
可见,在大众文化这种片面的感性解放中,人类所获甚少,所失很多,不仅失去了自我,而且失去了精神 ,因此,仅有感性的解放与渲泄是不够的,在解放和渲泄感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感性的升华,一句话,必须 要有感性教育,也就是要有审美教育!
这些都表明,在今天,感性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的迫切,它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如果今天再不重视人的感性发展,如果再不把作为感性教育 的美育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人自身就没法发展,现代化也不可能最终实现。
2、动画
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动画长期处于弱势。很少有人提及创新的因素,也很少有人把中国动画的发展速度与动画的创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当我们认真地从创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动画的时候,会发现中国动画是那么的孤立无助,如果我们再仔细审视中国动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尴尬和无奈便会相伴而来。文化不仅要传承,而且还要创新。我们惊叹迪斯尼动画的长盛不衰,却很少从扬弃的角度研究迪斯尼动画的模式。一部好的作品,要有自己的精神。在亚洲,我们是最大的国家,但我们的动画却不是最好。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迪斯尼的路。他们同样获得了成功。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一代在小时候大部分看的片子都是那些日本的动画片。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做的真的很好,我很喜欢他们动画片中的那些角色,真的很好,有特点。他们创作的题材很多,而且有很多都是十分有个性的东西。比如著名的有《圣斗士星矢》。还有〈灌篮高手〉,〈千
与千寻〉等作品。他们还在很多方面有作品。比如体育类,他们有那些〈棒球英豪〉,〈足球小子〉,〈网球王子〉等好的作品。在那些格斗方面,他们更是很有特点.像那些好的作品里面,有多少是很著名的大作啊。〈幽游白书〉,〈北斗神拳〉,〈拳皇〉等作品都是很受欢迎的。在我小的时候,这些作品的图书或者是光盘以及画册都卖的是十分火热,几乎是人人都看,人人都喜欢。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我们那个时候要的是它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它们的社会意义和技术含量都没有去考虑过,也就是说,好的作品是以观众为评委的,我们动画人要做的是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欣赏到可以很满意的高水平的动画片。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中国的动画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我们中国有着很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我们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一些过去的传说,小说,神话故事,以及那些名著的改编等都可以是题材的方向。我个人认为以前的一些中国的作品有很多是很好的。比如〈神笔马良〉,〈大闹天宫〉〈三个和尚〉〈葫芦娃〉等。
我做为一名未来的动画制作者我很希望让自己的作品里有自己的元素。我将来可以自己写些剧本,因为我业余时间写作有两年,我不间断的写作。也有几本自己的作品,都是未来要做动画的。我是个比较喜欢听歌的人,我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那些歌中获的启发,有时候摸到一首很适合自己心情的歌,我会把它做为一个灵魂,用笔来编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我想这对我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我可以自己搞全创。一部好的作品,要有自己的精神。
再说一下动画的主要角色。我个人认为,在一部比较完美的作品中
⑦ 哪些高校的动画专业比较强
随着国内动画和游戏行业的兴起,动画专业也成了出国留学的一大热门。动画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产业。因为动画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动画专业平台的学校少之又少。如果你也爱好动画,如果你也想申请学动画出国,如果有这方面考虑的话,小编为你推荐以下几所知名大学的动画设计专业。
1、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不接受本科申请,只接受研究生申请。动画专业2年制,RCA的动画专业处在实践和研究是国际数一数二的,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和教导的环境,在文化和科技快速变化的时代,学生能够扩大和熟悉动态变化领域。
通过创新、实践研究和不同环境的理解、传统和历史、工作坊、讲座、辅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学校动画专业的重点是培养与产业有关的导演、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动画专业是非常注重视觉精致、创新、多学科艺术和设计,其中包括和需要发展的技能和专长。
2.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的娱乐设计专业,有概念设计和角色动画两个方向,从ACCD毕业的校友大多是在动画、视频游戏、电影和电视领域的领导者。学校也会为该专业学生提供皮克斯、迪士尼、索尼等公司实习就业的机会。
概念设计:重点是娱乐行业概念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和创造力。
角色动画:强调通过3D和2D动画设计,建模和引人入胜的人物的细微差别。
3.爱丁堡艺术学院
爱丁堡大学下设的爱丁堡艺术学院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到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学习的机会。爱丁堡艺术学院的许多职员都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和作家。该校的毕业生在阿德曼动画,Django电影,福克斯等知名公司工作。
Animation(BA):以英国独特的小班模式方式进行教学,但范围很大,毕业生的成功更大。 学生将学习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动画,而不是专注于一种特定的方法。
Animation(两年MFA):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特综合的数字和模拟技术。学生将可以使用各种尖端设施,包括CGI实验室,工作室和摄像机。提供机会制作个人电影,以及团队制作电影,后者为MFA学生提供了磨练管理技巧的机会。
4.提赛德大学
提赛德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其动画制作与计算机游戏是全欧洲最先进的,世界著名梦工厂、DISNEY等大公司等非常欢迎该学院的毕业生,其中电影哈里波特HARRYPORTER、阿凡达AVATAR和魔戒LordofRings的部分动画都是该校毕业生制作。
大学每年举办吸引世界各地顶尖动画制作大师的国际动漫以及电脑游戏盛会——Animex(国际动画节)。
Computer Games Animation(BA):本课程使用各种引擎,深入研究通过2D和3D休闲游戏开发PC和游戏机的大规模水平的创意和技术问题。
Computer Character Animation(BA):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绘画技巧,观察和动画原理。学生也被教授为动画角色应用的表演理论和肢体语言。学生将学习使用传统角色动画技术以及最新的最先进的生产工具。
课程涵盖的学科包括:绘画和概念艺术、2D和3D角色动画、人物设计与造型、代表动画、剧本写作和讲故事、专业投资组合开发。
5.伯恩茅斯大学
伯恩茅斯大学拥有全英第一的计算机动画制作中心,是世界最顶尖的八大动画制作和数字效果的学习中心。
Computer Animation Art and Design(BA):本课程重点强调计算机动画的创意方面,结合传统艺术学科,如生活绘画和摄影,以及更多技术上重点的学科,允许学生使用行业标准工具和软件来探索计算机动画的制作。
Computer Animation Technical Arts(BA):本课程是艺术和科学的50/50组合,反映了与各种行业和应用程序的计算机图形和动画相关的实践。结合艺术,动画技术和应用数学和计算的研究,以满足现代(计算机动画,电影,视觉特效和游戏)生产的需求。
3D Computer Animation(MA):本课程将帮助您获得在电脑动画应用的一些领域工作所需的技能,包括电影,动画功能,电脑游戏,电视制作,广告,插图,科学可视化,飞行模拟,虚拟环境,建筑视觉化和互动媒体。
6.萨凡纳艺术学院
SCAD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市中心,是全美最大的艺术学院,也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大学之一。我们为学生提供与视觉效果,动态媒体,互动设计和游戏开发,声音设计,电影和电视以及顺序艺术等其他专业合作并参加选修课的机会。
学生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多面的动画师,极具市场竞争力。
BFA:总共有180个学时,学生主要学习一些写生、电脑技术、媒体理论、2D、3D动画建模的课程。
MA:总共45个学时,学习动画角色基础、动画历史、3D动画等课程。
MFA:总共90个学时,除了基础的3D动画课程外,还会学习动画叙事、故事脚本等相关的课程。
7.卡耐基梅隆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一所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拥有全美顶级计算机学院和戏剧学院。The Integrative Design, Arts and Technology学院下设有动画和游戏设计两个专业。
Animation & Special Effects(BA):动画和特效集中的学生将研究性能捕获,渲染,3D和2D动画以及特效的相互关联的组件。他们将在所有课程中合并艺术和技术的观点,以探索这些组件和整个数字动画领域。
以上就是小编为学动画出国留学生整理的院校,希望对留学动画设计留学的学生有帮助,更多详情欢迎咨询美行思远艺术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