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20-12-01 13:13:34

Ⅰ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1月24日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 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 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第二章 遴选条件

第七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健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基础研究处于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较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研究解决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工程问题,或实现了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潜心教书育人,师德师风优良;一线教师普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国际影响力较强。

第三章 遴选程序

第八条 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第九条 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 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第十一条 列入拟建设名单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改革为动力,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确定建设思路,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统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5年为一周期,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综合考虑各渠道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设定合理、具体的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细化具体的执行项目,提出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高校须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第十二条 论证通过的建设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经高校报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

第十四条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 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 创新支持方式,强化精准支持,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六条 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

有关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考试招生、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建设高校自主权。

第十七条 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

第十八条 建设高校完善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切实管好用好,提高使用效益。

第五章 动态管理

第十九条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及时跟踪指导。以学科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

第二十条 建设中期,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发布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中期评价意见。根据中期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第二十一条 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建设过程中,对于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建设学科,调整出建设范围。

第二十二条 建设期末,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发布整体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对于建设成效特别突出、国际影响力特别显著的少数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第二十五条 建设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第二十六条 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行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协同建设。省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建设高校的投入,强化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坚持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公布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建设学科、绩效评价情况等,强化社会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Ⅱ 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中a类学科是什么意思

国家重点学科。

Ⅲ 有几个学科世界一流了就是一流大学

教育专家: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近日,一项调查表明:58.8%的人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就在此前数日,据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显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未进前十,一时间,这两所著名学府被有些媒体冠以“亚洲二流”。那么,经过这么多年艰苦卓绝的发展,中国真的尚未有世界一流大学吗?我们该如何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两位著名教育专家,请他们为读者解疑释惑。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排名一流大学不如排名一流专业今年已90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人的看法并不一致,并没有绝对标准,但一般来说,公认的一流大学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是有明确的学理念,在学中贯彻这种理念形成校风学风,并形成凝聚力。第二是教师的水平普遍较高,这个水平既包括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包括优秀的师德;同时还要拥有杰出的大师。第三是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较高,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好评;而且其中有若干有突出贡献的校友。至于以各种大学排名榜来判断是否是一流大学,潘懋元认为其科学性有待商榷,因为一方面,排名榜必然要进行量化处理,很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就被舍弃了,比如学理念、校风学风、师德水平、校友的声誉等等。另一方面,大学是非常复杂的组织,各大学之间的特殊性大于共性,从整体上来说可比性不强。如果硬要把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大学套在一个评价系统内进行打分并排名,往往导致大学的趋同化,不利于高校的正确定位与分类发展。相对来说,同一个学科专业之间较有可比性,因此排一流大学不如排一流专业或学科。至于中国有没有一流大学,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难以简单加以断言。但潘懋元认为,应该看到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一流大学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个总体方向是令人高兴的。潘懋元还表示,日前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问题、建议和要求,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反映出来,并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客观现实,但可喜的是,自1998年5月以来,我们逐步有了一个奋斗目标,一个时间表,一个实现目标的蓝图和策略。这是非常重要的。瞿振元具体解释说,这个时间表在刚刚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被定为2020年,目标是建成一批国际知名、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若干所大学,使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这是一个穷国大强高等教育的策略,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国际同行认可甚至已被不少国家仿效的策略。近1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大大缩小了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接下来的路怎样走?瞿振元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要抓一流的学科建设。如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可操作性。每个高校拥有的特色强势学科是不一样的,应该以这些学科为基础按世界一流标准进行建设。而一流学科本身就包括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基地、一流的贡献等等,所以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学科。根据ESI(美国基本科学数据)2010年初对世界同类学科进行比较,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动物与植物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已进入了世界前1%研究机构;其中农业科学学科的排名已经从2009年初的第52名上升到2010年初的第39名。瞿振元认为,如果我们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再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大学进入世界农业大学的前20位是有希望的,而这正是我们进入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时间表、愿景图能够实现的依据。近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据有关负责人解释,组织高校领导海外培训,是为了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学经验,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从而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0年前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一流大学这个提法当下已成“显学”,大家建言献策、众说纷纭,好不热闹!但是,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有两个基本问题或者说前提仍然没有解决,首先,什么是一流大学?在把学规模和论文数量等表面文章做到世界一流的高教界,加强内涵建设已成共识,但是,具体到每个大学,又该如何实现?其次,建设一流大学的途径是什么?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固然事半功倍,但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才是首要任务。在这两个问题解决

Ⅳ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建设开始实施于哪一年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专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属体方案》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Ⅳ 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一流学科abc表示什么意思

双一流国家还没有公布吧

Ⅵ 什么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人大文科非常牛B,但理工科几乎为0,学校规模相应的也小些,而现在的排名方式规模很重要,理科比重非常大。。。所以人大综合排名就下来了,要单看文科跟北大有的一拼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Ⅶ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

国家公布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双一流申请中,各高校也都申报有具体建设方案,并结果专家组检查验收,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教育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后,按方案实施即可。
整体上,全国建设目标也是分三步走的: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任务主要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PS:现在,除了建设任务,问题是世界双一流如何界定。依托国际的大学即学科排名并不可取,首先国际教师、国际学生比例方面,对于我们非英语国家先天不具备优势;其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能以“西化”为标准;其三,国内学科设置与国外有很多不同,比如国外的商业与管理国内是没有的;其四,部分学科没有可比口径,就现实而言,国内的中国语言文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民族学等学科,都毫无疑问是全球无它可比的。

Ⅷ 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啥是b类

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才啦。

热点内容
师德师风演讲稿标题 发布:2025-05-11 11:22:34 浏览:520
小小的船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11:06:30 浏览:240
老师的眼作文 发布:2025-05-11 10:38:52 浏览:803
扩大英语 发布:2025-05-11 09:48:26 浏览:473
在线教育美国 发布:2025-05-11 08:07:13 浏览:899
教育培训广告设计 发布:2025-05-11 08:07:13 浏览:89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发布:2025-05-11 06:32:22 浏览:221
占有女老师 发布:2025-05-11 06:11:24 浏览:979
小学师德自查材料 发布:2025-05-11 05:04:18 浏览:634
教师女仆 发布:2025-05-11 04:24:51 浏览: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