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精文言文

精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1 13:56:08

⑴ 谁知道有哪些精短的文言文

掩耳盗铃.疑拎窃鈇。歧路亡羊

⑵ 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精)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⑶ “精看”怎么翻译成古文

要用文言文说“精看”,先来看看“精”、“看”用古文词语可以怎么说。“精”版这里相当于一个副词,权有十分之意,文言词语可以翻译为“尤”。“看”联系前面,这里的看有仔细看之意,文言词语可以翻译成“盯”。由上分析,“精看”意思可以理解为“十分仔细的看”,这个意思正好与文言词语中的“盯”相吻合,所以“精看”翻译成古文可以这样说:“盯也”。

⑷ 文言文《熟读精思》朱熹中的翻译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1136396.html1.“余尝谓”的“余”是我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余经常代表“我”2.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⑸ 遂隐居精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
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既别,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再举有道,不就。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
大将军何进连征不诣,进必欲致之,使蟠同郡黄忠书劝曰:“前莫府初开,至如先生,特加殊礼,优而不名,申以手笔,设几杖之坐。经过二载,而先生抗志弥高,所尚益固。窃论先生高节有余,于时则未也。今颍川荀爽载病在道,北海郑玄北面受署。彼岂乐羁牵哉,知时不可逸豫也。昔人之隐,遭时则放声灭迹,巢栖茹薇。其不遇也,则裸身大笑,被发狂歌。今先生处平壤,游人间,吟典籍,袭衣裳,事异昔人,而欲远蹈其迹,不亦难乎!孔氏可师,何必首阳。”蟠不答。
中平五年,复与爽、玄及颍川韩融、陈纪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废立,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饥,室家流散,融等仅以身脱。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年七十四,终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中屠列传》
【译文】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九岁时父亲死了,居丧尽礼;守丧期满,十多年不吃肉饮酒。每到父亲忌日,总是三天不进食。同郡的缑氏女子缑玉为父亲报仇,杀死了丈夫的同党,官吏抓住了缑玉,将她告到了外黄令梁配那里,梁配想论罪杀死缑玉。申屠蟠这时年十五岁,是县学的一名学生,(他向县令)进言规劝说:“缑氏女玉的缑玉的节操和义行,足够使那些不知廉耻的子孙受到感化,使那些甘受羞辱的后辈得到激励。(即使)不能碰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应当在她的坟墓上(立上牌坊)来表彰(她的行为),何况在耳聪善听(从谏如流)的时代,反而不加以怜悯同情了呢?”县令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很好,于是为(缑氏女子)审判定罪,(使她)得以减免死罪。同乡人都称赞申屠蟠(的义行)。
家里贫穷,被人雇为油漆工。同郡的蔡邕深深敬重申屠蟠,等到自己被州里征召,就辞谢了征职,说:“申屠蟠安于贫贱乐于隐居,不因为贫穷或发达而改变节操。他(申屠蟠)与我蔡邕比,论年龄比我大,论德行比我贤良。”
后来郡里召为主簿,不到任。于是隐居起来精心学习,开始与济阴的王子居一起在太学学习,王子居临死前,将自己身后事托付给申屠蟠,(王子居死后)申屠蟠竟然亲自推着辇车,扶棺归葬王子居家乡。在河、巩地区遇上了司隶从事,他们认为申屠蟠这件事做得重道义,为他办理了一个符信(通行证)来护送他,申屠蟠不肯接受,将符信丢在地上就离开了。王子居丧事办完后才回到太学。
太尉黄琼征召他,他不就职。等到黄琼死了,归葬江夏时,会集到黄琼帐下的四方名士豪杰有六七千人,他们相互谈论,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申屠蟠。只有南郡有一个后生能与他应酬答对,分别时,后生握着申屠蟠的手说:“君将来不是被聘用,就是被征召,这样我们将相见于上京了。”申屠蟠恼怒地变了脸色说:“开始时我以为你是一个可以与之谈一谈的人,哪里会想到你竟是一个拘于礼教贪图富贵的人呢?”于是甩开手离开了,不再与他说话。后再因有德有才被推举为官,不就职。
在这之前,京师游学之士汝南人范滂等人指斥朝政,公卿以下的各级官吏都屈己,拜倒在范滂等人之前。太学生争相仰慕他们的风范,以为文学将要兴起,隐居的才德之士将重新得到起用。只有申屠蟠感叹道:“先前的战国时代,隐居的才德之士恣意议论,诸侯各国的君王,甚至推举他们为各种思想的领头人,最终导致了焚书坑儒之祸,跟今天的情形一样。”于是在梁、砀之间隐居起来,就树筑屋,把自己当佣人。过了两年,范滂等人果然遭遇党锢之祸,有的被处死,有的受刑罚处臵,到数百人,申屠蟠因立场坚定而免去怀疑论罪。后来申屠蟠的朋友冯雍因事犯罪被关进大牢,豫州牧黄琬想杀死他。有人劝申屠蟠前往救人,蟠不肯前往,说:“黄子琰因为我的原故,未必应当定罪。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即使前往又有何益!”。黄子琰听说后,就免去了冯雍的罪过。
第二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申屠蟠和荀爽、韩融、陈纪等都被公车征召,只有申屠蟠不到任。众人都劝他到任,申屠蟠笑而不答。没过多久,荀爽等被董卓所胁迫,以西边的长安为都,京师一片混乱。等到皇帝西迁,公卿多遇兵祸饥荒,室家流亡四散,韩融等仅仅是独身脱逃。只有申屠蟠身处乱世之末,最终保全了他高洁的志向。七十四岁那年,终老于家。

热点内容
小学师德自查材料 发布:2025-05-11 05:04:18 浏览:634
教师女仆 发布:2025-05-11 04:24:51 浏览:195
教育云公司 发布:2025-05-11 04:15:38 浏览:601
英语基础1 发布:2025-05-11 01:46:36 浏览:45
燕赵教育 发布:2025-05-11 01:34:11 浏览:24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00:17:53 浏览:419
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 发布:2025-05-10 23:57:31 浏览:826
教师的福利待遇 发布:2025-05-10 23:09:53 浏览:485
陆房中学 发布:2025-05-10 22:10:05 浏览:982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2025-05-10 21:23:02 浏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