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篇文言文
❶ 我要30篇短小的文言文以及文言文的正确翻译
11. 司马光《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禾口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2.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对赵惠文王游说:“刚才我来的时候路过易水,一个蛤蜊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啄食它的肉,蛤蜊急忙并起两壳夹住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个死蛤蜊。’ 蛤蜊也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有个死鹬。’他们俩谁也不肯相让,结果渔人把它们一起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长久地相持不下,把两方的军民都搞得很疲惫,我很怕强大的秦国就会成为渔夫了。所以希望大王您能够仔细地考虑这件事啊!”赵惠文王说:“好。”伐燕这事就算罢休。
13.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鱼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够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14.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 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15. 司马迁《赵括》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译文]
原来赵括年轻的时候,学过兵法,同人家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人都赶不上他。有一次同他父亲讨论起来,他父亲都驳不倒他,然而他父亲并不以为然。他母亲就问赵奢为什么这样看,赵奢说:“用兵是危险的事情,他看得太容易了。赵国将来不用他作大将倒也罢了。如果用他作大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这次赵括要统兵出发了,他的母亲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作大将。”
。
16.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子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经过泰山旁,有个妇人在墓前悲伤地哭着。孔子扶着车上的横木听那哭声,叫学生子路问她说:“你这样
哭啊,很像有深深愁苦的样子。”她就回答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里,接着我的丈夫又在这里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还是死在这里了!”
孔子听了问道:“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刁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暴政的统治。”孔子教训他的
学生道:“你们要记住这事: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17.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但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地开辟,人民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安宁;(我明白)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以求他们帮助的缘故。”随即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城),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城),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我知道)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烹了(煮死)。于是众大臣们吓坏了,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的强盛国家。
18. 齐景公喜欢射鸟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9.《枭将东徙》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翻译: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
20.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❷ 急 ! 10篇文言文小短文 越短越好 在50字以内 要求:有原文 有原题 有翻译
http://www.gushiwen.org/wenyan/
1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2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3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其余上这个网站自己找吧http://www.gushiwen.org/wenyan/
❸ 小古文第一篇
古文观止第一篇为《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❹ 古代成语故事文言文的 10篇带翻译的 小篇幅的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截竿进城《笑林》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告诉我们我们要多动脑,不要让头脑僵化了。
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形容人很勤奋
杯弓蛇影《感事》
【原文】杯弓蛇影①
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疴(18)顿愈。
【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按图索骥
《汉书•梅福传》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
[译文]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
❺ 急求30篇短小文言文(越短越好),最好有译文!!!!!!!!!
没有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