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言文
『壹』 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儿两个节日)
九月来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
诗人源: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古诗词集锦
2008-09-22 08:41:50
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贰』 写出三个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版雨足郊原草木柔。权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自掐檀痕教小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
『叁』 用文言文写一种节日
古诗文中的节日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
1、元旦, 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岁, 一年的开头叫“岁首”。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 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 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 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 为了加以区别, 又因为阴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 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式采用公历, 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 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 酒名。古俗,正月初一, 家人先幼后长, 饮屠苏酒。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
2、人日, 正月初七。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唐宋以前, 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 到这一天, 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据说, 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 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 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 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 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抒发思归之情,用三处对比,一是入春时间短与离家时间长对比,二是雁归与人未归对比,三是春花未发与思归之念已生对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3、灯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都又如平日一样正常了, 所以, 在灯节, 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这一天, 各街道放灯, 各店铺放灯,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形成灯市, 入夜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 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 宋代称“元子”、“浮元子”。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梁启超称辛弃疾的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 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日, 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 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 吹箫击鼓, 尽情娱乐。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 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
5、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寒食与清明两节, 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 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相传介子推写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 前后。这时, 我国大
部分地区气候变暖, 草木萌发, 一片新绿, 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 故称此为清明。农业生产上, 正是春耕农忙时节。清明节的习俗, 一是祭墓、扫墓, 无
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丐, 这一天都要上父母墓上拜扫, 献祭品, 烧纸钱。二是踏青, 清明是迎春的日子, 大家高高兴兴到郊野去活动, 古人称为郊游, 又称踏青、春游、探春、寻春。踏青时, 常常还野餐、采百草、扑蝴蝶、斗鸡、拔河、荡秋千、蹴鞠( 踢球) 、放风筝。三是赏柳、折柳、插柳、戴柳。柳树是最早吐绿, 是春天的使者; 婀娜多姿, 是美丽的风景。人们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时, 常常描绘柳的形象。从《诗经》中的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到唐代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再到清代高鼎的“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知曾有多少诗人把欣赏的目光投注到柳树的袅袅万丝上。折柳, 常用以表惜别之情。古代折柳赠别, 一是因柳树易生速长, 用它相赠可祝愿远行人处处顺利; 二是柳与“留”同音, 用它相赠可表达挽留之意。插柳、戴柳之俗始于唐朝。起初插柳于门, 后来戴柳于发,相传可以在一年中免去蜂蜇蛇咬。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端午, 指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是每个月的头一个五日, 端是最初的意思, 为了与其他月的端午相区别, 就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 五月为午月) , 一音双关, 明确了端午是指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一般认为起源于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佩香袋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8、七夕, 也称“乞巧节”, 又称“女儿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每年七夕, 喜鹊们到天上搭桥, 让牛郎织女相会。七夕之夜, 妇女们要用针线做各种游戏, 向织女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 如: 望星空,穿快针; 捉喜子, 盼结网; 用镜子, 照瓜果; 陈巧果, 请评巧。民间有《乞巧歌》反映了乞巧妇女的心声:“乞手巧, 乞容貌; 乞心通, 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日正值秋季的正中间, 所以叫中秋( 仲秋) 。这夜, 月亮最圆、最明,月色最美好。家家户户亲人团聚, 一起观赏月色, 共享天伦之乐。中秋这一天成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跟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也跟古代的礼制有关。古代人把月亮看作月神。传说月神心地良善, 常降福于人间;世人若犯了天条, 她便代天帝发出警告。人们对月亮很崇敬, 因而有了祭月的礼制。祭日在春天, 祭月则是在秋天, 魏晋以后, 祭月时间基本上固定在中秋。
祭月就要向月亮跪拜, 有的地方建有拜月坛、拜月楼、拜月亭。明代在北京修建的月坛, 是专为皇家祭月用的。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古诗文中借此节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者居多。
10、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万物都存在着 “阴”、“阳”两种属性, 即使是数字也不例外,“九”就是数中最大的一个。九月九日, 两“九”相重, 故称重九; 九是阳数, 故又称重阳。一因双“阳”相合, 喻示着刚阳之盛, 二因九九与“久久”同音, 合乎人们想长寿的心理, 所以重阳被视为吉祥的节日。这个节日正处于秋高气爽的金秋季节, 又是收获的时节, 因此更增添了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古人每逢重阳日便通过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咏诗等活动表示庆贺。王维以重阳节为背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既饱含着作者深切的思亲之情, 也反映了古代重阳的节日风情。其他如陶渊明、杜甫、杜牧等许多诗人也都留下了咏菊、咏登高、咏重阳的名作。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上句念想起弟弟妹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弟妹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11、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天同夏至一样, 是昼夜更替的转折点, 它是全年昼最短, 夜最长的一天,此后, 昼逐渐加长, 夜逐渐缩短。从冬至始, 阴气下降, 阳气上升, 大地万物“还阳”。古人从冬至开始“数九”, 按九天为一个时间周期, 数九次。数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然而数九结束, 便是春暖花开时节。中国历朝代都视冬至节为大节, 朝廷常举行盛大的朝会, 民间也如同过年一般热闹非凡。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请看杜甫的诗《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这首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和现实的艰难苦厄对诗人的折磨,反映出诗人由过去的舒适心情转入当前的忧郁顿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腊八指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民间也把这天当作驱除灾疫、以求来年平安的日子。此节的习俗有祭祀、击鼓驱疫、吃腊八粥等。
13、祭灶节,古人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夜则指这天的晚上。此时已接近年根, 家家户户置办年货, 形同过年。古人要在小年夜祭祀灶神, 所
以称之为“祭灶节”。灶神还有灶王爷、灶君菩萨、灶君司命等名称, 它是神话传说中专管人间善恶之事的神。人们祭祀灶神, 是为了求得来年无灾、得福。
14、除夕, 也叫大年夜, 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贴门神、春联、年画, 要洒扫庭院, 要家人团聚吃年夜饭, 还要守夜( 也叫守岁) , 意思是自旧年守候到
新年, 表示辞旧迎新。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肆』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译文: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译文: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重阳节: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译文: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3、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译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中秋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译文: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译文: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译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伍』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文
春江花月夜
『陆』 关于节日的古文
重阳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节: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秦淮看月记
潘之恒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中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
总是那么惆怅
似一洼秋水的悲凉
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借你纤纤的手
剪一缕朦胧月光
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八月的桂花开始了飘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方向
卷3_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
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对晨妆。绛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
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
入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典常记于重阳。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奇花对异草,夏日对秋霜。
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
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
春饮方归纱帽半掩邻舍酒;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荀对孟,老对庄,亸柳对垂杨。仙宫对梵宇,小阁对长廊。
风月窟,水云乡,蟋蟀对螳螂。暖烟香霭霭,寒烛影煌煌。
伍子欲酬渔父剑,韩生尝窃贾公香。
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一年好景难忘橘绿橙黄。
忆秦娥
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游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木兰花
嫦娥天上人谁织,家在蓬山烟水隔。
不应着意眼前人,便是登瀛当日客。
双眸炯炯秋波滴,也解人间青与白。
檀郎未摘月边枝,枉是不教花爱惜。
『柒』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老人的节日”用文言文怎么说
“老人的节日”
可以说 长辈佳节
或者说 长者欢度之日
请采纳,有问题追问,祝好!
『捌』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文
1. 描写除夕的诗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玖』 请问古文中的“岁八节日”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岁时”(四时)
岁时通俗说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前所谓权门版者,自岁时优腊一刺之外权,即经年不往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其次说“八节”。
1.按节气划分。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
“凡为八节二十四气。”——《周髀算经》卷下
“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2.按节日划分。这个比较复杂。。。。
古代的节日文化中的“八节”按时间依次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元五腊”
“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加上五个腊日(正月 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
由于从古至今,因为地域,年代,民风的变化,节日各有不同。所以200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八大传统节日》。把各地风俗文化逐一编写总结。得出我国的八大主要节日为———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这八个是针对“传统节日”而言,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正确的解释。
『拾』 关于节日的古诗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权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_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