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壹』 在文言文中,怎样的句式算是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专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属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贰』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愚公移山》)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叁』 文言文判断句
亦
yì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回,把头往地上撞罢了。答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素:
一向,向来。古文中常后跟事实表肯定。
“单于素闻广贤”
“且相如素贱人”
“匈奴素闻郅都节”
“延年素轻霸为人”
“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史素贵,常凌折之。”
即:就是。
例句: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肆』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伍』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翻译或讲解
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苏轼《石钟山记》)
——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叫做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了。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念“华”字念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读错了。
二、……,……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3.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
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学习书上的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陆』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 、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者,……也”。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
(5)“……,……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便要(渔人)还家。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二个
一、 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者,……也”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3)“……,……也”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 用动词“为”表示。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 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
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4、 用判断词“是”表示。此种表示形式出现较晚。
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二、 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方式。
1、 用“于”表示:“……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如:
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
若属皆且为所虏。
3、 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 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余羁縻不得还。
三、 省略句
1、 省略主语。有四种情况。
(1) 承前省。
(2) 蒙后省。
(3) 自称时省。
(4) 对话中省。
2、 省略谓语动词。
3、 省略宾语。
(1) 省略动词的宾语。
(2) 省略介词的宾语。
4、 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或“以”。
四、 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
1、 宾语前置。有六种情况。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3) 用“之”“是”将宾语前置。
(4)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6)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2、 定语后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数量词作定语常常后置。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3、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 介宾短语后置。
(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以”宾短语也有时后置。
例如:皆不可拘以时月。《采草药》
又试之(以)鸡。《促织》 这两个你看看能看懂哪个?
我摘了很长时间哦!
望采纳(*^__^*)
『柒』 请问初中语文古文中什么是判断句 麻烦详细点说明
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专。
一、省略主语。(例句属中括号内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注)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例2:(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二、省略谓语。
例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省略宾语。
例1: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例2: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四、省略介词后宾语。
例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例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左忠毅公逸事》)
五、省略介词。
例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例2:及史公下厂狱,史朝夕(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捌』 语文文言文中的者如何判断是否用于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者也类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断句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玖』 在初一初二中文言文判断句有哪些
初一初二碰到的判断句比较少。句子里面一般出现“是”这个意思的就是判断句了。
比如说乃这个字,如果你用“是”带进局子里读的通的一般都是判断句了。
还有一个明显的就是…………也,也字放在结尾的都是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