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卖铁的文言文

卖铁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2 00:43:40

A. 文言文"大铁椎传"翻译

大铁椎传 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从甚麼地方来的人。 北平人陈子灿到河南去探望兄长,在 宋将军家裏和他相逢遇。宋氏是怀庆 府青华镇上的人,精通武艺,附近七 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家 因为他雄武壮健,就称他为「宋将军 」。宋氏的弟子高信之,也是怀庆人 ,力气大,箭法好,比子灿大七岁, 小时候一起学习,故此曾经和他一同 拜访宋将军。当时,座席上有一位食 量很大的客人,相貌很丑陋,右腋下 夹著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即 使在喝酒吃饭、打拱作揖的时候也一 刻不离身。铁制的椎柄能摺叠环绕, 好像锁上的鍊条,拉开来长一丈有多 。他很少跟人说话,而说话像湖南、 湖北等地的口音。问他乡里和姓名, 都不肯回答。后来(他们)同睡一室 ,到了半夜,那位客人说:「我要走 了!」说完就不见了。子灿见门窗都 关著,很惊奇地问信之。信之说:「 这位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也不穿 袜子,用一块蓝手巾裹著头,脚上缠 著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一件行李都 没带,可是腰裏裹著很多银子。我和 宋将军都不敢问他。」到子灿一觉醒 来,客人已鼾声大作地在炕上熟睡了 。有一天,他向宋将军告辞说:「起 初我听到你的名气,以为你是个豪杰 ,可是却不见有甚麼作为。我要走了 !」宋将军极力挽留他,才说:「我 曾经夺取响马的财物,不顺从的,就 杀他们,这些强盗头子请我做他们的 首领,我又不答允,所以他们恨透了 我。(我)长住这里,一定会连累了 你。今天半夜,他们正约我到某个地 方决斗。」宋将军很高兴地说:「我 骑著马带著弓箭来助战。」客人说: 「不可!贼人本领高强,而且人数又 多,我要保护你的话,就不能痛快地 打斗了。」宋将军一向自以为了不起 ,而且想看看客人的本事,於是极力 请求。客人没有办法,便和他一起去 。将到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 军登上空置的碉堡,说:「只许观看 ,千万小心不要作声,免得贼人知道 你在这儿。」那时鸡声啼起,月亮下 山了,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内 可以看得见人。客人奔驰下去,吹了 几声觱筑。一会儿,二十多个骑著马 的贼人从四方集拢过来,后面跟著百 多个背著弓箭步行的人。其中一个贼 人提著刀拍马奔向客人,说:「为甚 麼杀死我的哥哥!」话还没说完,只 听得客人一声呼叫:「椎!」贼人立 即跌下马来,马头全被打裂。贼人们 向前包围进逼上来,客人从容地挥动 铁椎,四面人马纷纷倒地,共杀死了 三十多人。宋将军看著不敢透气,两 腿发抖,像要摔下来,忽然听到客人 大叫:「我走了!」地上灰尘卷起, 一团滚滚黑烟,向东奔驰而去。此后 就再不见客人到来了。魏禧评论说: 「张良得到一位大力士,为他在博浪 沙用铁椎袭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就 是这一类人吧!上天生下异禀的人, 一定会用得著他们。我读陈亮的《中 兴遗传》,其中豪迈卓越、侠义壮烈 、魁伟杰出的人,寂寂无闻,不能在 当代建功立名的,为甚麼又那样多呢 ?难道上天降生人才,不一家要被人 所用吗?还是人才的见用,要有一定 时机呢?子灿遇上大铁椎时,正是康 熙元年,看他的样子应是三十岁上下 ,这样算起来,大铁椎现在应四十岁 了。子灿又见他写买东西的字条,楷 书也相当工整。」

B. 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

我的翻译是:
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学堂去玩。他走到小溪边,看到有位婆婆拿着大铁杵在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前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权威的翻译是: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C. 坚致如削铁古文翻译

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偷之,坚致如削铁,馋不能售。
皇帝发怒,李密派取块城上,一直以来,令卫卒三偷的,苻坚把如削铁,馋不能出售。

D. 文言文形容钢铁的有哪些

百炼精钢,布衾多年冷是铁 ,寒光照铁衣

E. 炼钢(沈括) 文言文翻译

炼钢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揉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暗暗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译文
世上打铁所称的钢铁,是用熟铁盘绕起来,再把生铁嵌在它的中间,用泥把炉子封起来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这只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于生铁使它坚硬,烧炼2、3次以后生铁就成了熟铁,得到的仍然是熟铁。但是天下没有人认为不对的,那是因为不认识真钢罢了。我出使时,到磁州打铁作坊看炼铁,才认识了真钢。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洗尽柔软的面,面筋就出现了。炼钢也是这样,只要选取精铁锻打百多次,每锻打1次称1次,锻打1次就轻一些,直到多次锻打斤两却不再减少,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锻打上百次也不会耗减了。这才是铁里面的精纯部分,它的色泽清明磨得光洁明亮了,就呈现暗淡的青黑色,与一般的铁明显不同。也有锻打到最后却根本成不了钢的,全是因为产地的缘故。

F. 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

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本文出自南宋祝穆《方舆胜览》。

(6)卖铁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铁柱磨针的主人公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G. 文言文中盐铁是什么意思

盐、铁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官营制度的社会生活必需品。
盐铁官营是汉武帝版实行的财经政策,相对于西汉初年权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命名。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

所以文言文中提到“盐铁”,实际上一般就包括了从开采、冶炼、运输、销售、甚至使用(铁)的国家管制政策和措施。

H. 傅永铁事翻译。 文言文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信)而不能答(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请洪仲,洪仲深让(责备)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公开的文告),唯傅修期耳。”

译文: 傅 永(434~516) 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今临清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自幼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聘。年二十余,又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曾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以父母老,在家侍亲十数年。后被召为治礼郎,诣长安,赐爵贝丘(今临清)人,加伏波将军。不久,除中书博士,改议郎,转尚书考功郎中,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又转都督、任城王元澄长史,兼尚书左丞。后,王肃之任豫州刺史,以永为建武将军、平南长史。南齐将鲁康祚侵豫州,王肃之令傅永率兵迎击,大获全胜。后又破侵魏之齐将裴叔业,2月再捷。孝文帝称赞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拜永为安远将军、镇南府长史、汝南太守、贝丘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魏宣武帝时,齐将陈伯之侵寿春(今安徽寿县南),奉命驰援,驻军城外,与城内相呼应,频有克捷。中山王元英征义阳,以永为宁朔将军、统军。时年已70,挥戈披甲,单骑先入,被射伤左股,拔箭复入,大破敌军,斩其将。三军壮之。除太中大夫,行秦、梁二州事,镇汉中。后任恒农太守。不久,还京,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迁左将军、南兖州刺史。时年80,犹能驰射。还拜平东将军、光禄大夫。熙平元年(516)卒,年83。赠安东将军、齐州刺史。

注释:
1.让:责备
2.露布:公开的文告
3.请: 请求
4.书:信
5.乃:于是,就
6.涉略:粗略地阅读

I. 谁有关恒宽《盐铁论》文言文的翻译

本议第一
【题解】本,基本;议,讨论.“本议”就是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指有关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事业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注释】惟,发语词.始元: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诏书:古代帝王发布的文告.丞相:秦汉时辅助皇帝执掌国政的官员,官位最高.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副丞相的职务.这里指桑弘羊.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贤良是有功名的,但没有一定的官职.文学,统称读书人.语:讨论.
【译文】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广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开仁义(4),毋示以利(5),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6),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7),成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趋末者众(10).夫文繁则质衰(11),末盛则本方.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12).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13).
【注释】(1)窃闻:私下听说.谦词.
(2)淫佚(y@):放纵享乐.原:根源.
(3)广:推广,发扬.端:开端,本源.
(4)末利:经营工商业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国:西汉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和国合称为“郡国”,统指地方.盐、铁:指盐、铁官营,始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类专卖,官酿官卖,禁止私人酿酒,始于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输:指均输法,即在全国各地设均输官,掌管运输、收购物资、调剂有无,防止私商获取暴利.始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广.
(7)散:破坏.敦厚:忠厚,朴,本质.
(8)贪鄙:贪婪卑鄙.化:指风气.
(9)就:从事.本:农业.
(10)趋:追求.
(11)文:外表.质:本质.
(12)悫(qu8):诚朴,诚实俭朴.
(13)便:妥当.
【译文】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数为寇暴于边鄙(2).备之则劳中国之士(3);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4),苦为虏所系获也(5),故修障塞(6),饬烽隧(7),屯戍以备之(8).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9),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10),使备塞乘城之士(11),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12)?罢之,不便也.
【注释】(1)匈奴:指西汉时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当时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这里指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不臣,不服从.
(2)数(shu^):屡次.寇暴:侵扰.边鄙:边境.
(3)中国:指中原地区.
(4)先帝:指汉武帝刘彻.哀:怜悯.
(5)虏:这里是对匈奴的轻蔑称呼.系获:俘虏,掠夺.
(6)障塞,边境险要处的城堡、要塞.
(7)饬:修整.烽燧(sh@):烽火燧烟.古代在边境上建筑高土台,发现敌情,白天放烟报警叫“燧”,晚上举火报警叫“烽”.
(8)屯戍:屯田驻军以戍守边疆.
(9)蕃:繁殖,增加.长(zhang),增加.
(10)执:守.执备,守备.
(11)备塞:守备边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赡:供给.
【译文】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费用缺乏,让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很不妥当的.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注释】ǐ语见《论语·季氏篇》.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
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语.
畜:通蓄,蓄积.风:作动词,教化的意思.
广:推广.怀:安抚.
这几句话引自《春秋》庄公八年《谷梁传》.《汉书·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处都大同小异.
这两句话见《吕氏春秋·召类篇》.修:修明政治.庙堂:指朝廷.冲:战车.折冲,使敌人的战车退回去,即制服敌人.还师:使敌人退乓.
恶:何必.
【译文】文学说:孔子说:“诸侯和大夫,不必担心土地少,而应担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财产贫乏,而应担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谈论财富的多和少,诸侯不谈论利和害,大夫不谈论得和失.他们都积蓄仁义去教化民众,推广仁德去安抚百姓.因此,近处的人都亲近归顺他们,远处的人也对他们心悦诚服.所以,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必去打仗,善于打仗的人不必出动军队,善于统帅军队的人不必排列阵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敌人不战而退.圣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何必要什么费用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厉中国(3),杀伐郡县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轨(5),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赡(7),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8).纵难被坚执锐(9),有北面复匈奴之志(10),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11),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注释】(1)桀黠(xia):凶悍狡猾.
(2)擅恣:骄横放肆.入塞:侵入长城内地.古代称长城为紫塞,即谓红土筑成的塞垣.(3)犯厉:侵犯.
(4)朔方:汉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北,是抗击匈奴入侵的前线据点之一.都尉:武官名,这里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乱.不轨:不法.
(6)陛下: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这里指汉昭帝刘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难:原作“然”,今据杨树达说改.被坚执锐:身穿坚甲,手执武器.(10)复:报复,抗击.
(11)扰:原作“忧”,涉下文“忧边”而误,今改.扰,干扰.
【译文】大夫说:匈奴凶悍狡猾,骄横放肆,侵入长城内地,侵犯中原,杀害我朔方等郡县的官吏,叛逆作乱,图谋不轨,早就该出兵去讨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怜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将士们证战于荒野之中.你们这些人既然很难有身披铠甲、手执武器到北方去抗击匈奴的志气,却又想废除盐铁官营和均输法,破坏边防军费的供应,损害国家的战备计划,毫无忧虑边境安危之心,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当的.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注释】语见《论语·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这里指军队、武力.
张:设立.利官:主管财利之官,指盐官、铁官、均输官等.
【译文】文学说:古时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视武力征服.孔子说:“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就修治礼乐德政招他们来.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现在废弃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们,屯田驻军来防备他们,长期陈兵于外,无休无止地转辗运输粮食,使边境的将士在外挨饿受冻,百姓在国内劳苦备战.实行盐铁官营,设置掌管财利的官吏来供给边防费用,这决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还是把这些废除为好.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注释】市朝:集市,市场.一其求:统一解决需要.
引文见《易·系辞》.
出:发展.乏:原作“乖”,卢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华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盐政志》引都作“乏”,今据改正.殖:繁殖,即增产.
匮(ku@):缺乏,不足.
委财:积压的财物.调缓急:调济急需的意思.缓急,这里是偏义复词,只用“急”的意思.【译文】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的人,开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途径,沟通物资有无.通过市场统一解决各方面的需求,招来四方百姓,聚集各种货物,使农民、商人,工匠都能在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互相交换之后便各自回去.《易经》上说:“交流产品,互通有无,这样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产.”因此,手工业不发展,农具就缺乏;商业不发展,物资就不能流通.农具缺乏,粮食就不能增产;物资不流通,政府财政就困难.所以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法,正是为了流通积压的货物,供给急切的需要,废除它,是不行的.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注释】今本《老子》无此语.《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传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经》.躁:焦急不安,这里指急于求利.
实,充实.菽(sh&):豆类.粟:小米.“菽粟”,指粮食.
【译文】文学说:用仁德教导百姓,百姓就会变得敦厚;用财利引诱百姓,风俗就会变得鄙薄,风俗鄙薄,百姓就违背仁义而追求财利,追求财利,百姓就奔走往来于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说:“贫穷的国家似乎有多余的财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百姓欲望太多,急于求利的缘故.因此,高明的执政者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用礼义来防止百姓的贪欲,以充实粮食和货财.在集市上,商人不贩卖无用的货物,工匠不生产无用的器具.所以,商业只是用来流通积压的货物,手工业只是生产各种用具,它们都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事业.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注释】今本《管子》无此引文.
陇:汉陇西郡,今甘肃省一带.蜀:汉蜀郡,今四川省一带.丹:朱砂.旄(mao):牦牛尾.
荆:今湖北省一带.扬:今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骨象:兽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杆细而硬,可做箭杆.燕齐:战国时国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带.齐,今山东省北部一带.旃(zhan):同“毡”,即毡子.裘:皮袄.
兖(yan):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东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带.絺(ch9):细葛布.纻(zh)),纻麻织成的布.
楫(j0):船桨.
服:使用,驾御.
陵:丘陵.陆:平地.
交:流通.庶物:各种各样的货物
【译文】大夫说:《管子》上说:“国家有肥沃富饶的土地,而百姓还吃不饱,是由于生产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产的各种物品,而百姓仍然经济不富裕,是由于工商业不发达.”陇、蜀两郡的朱砂、大漆、牦牛尾和鸟羽,荆、扬两州的皮革、兽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齐两地的鱼、盐、毡子和皮袄,兖州、豫州出产的漆、丝、葛布和麻布,都是人们养生送死的必需品.这些东西,都是要靠商业来流通,靠工匠来制作.所以,圣人制造船、桨,通行于江河峡谷,驾御牛马,通行于山陵内陆;甚至到达边远地区,深入穷乡僻壤,为的是流通各种货物,便利百姓.所以,武帝设置铁官,以供应农业需要的用具,实行均输,使百姓富裕;盐铁、均输政策是全国人民所拥戴并赖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废除它,是不行的.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1).故川原不能实漏卮(2),山海不能赡溪壑(3).是以盘庚萃居(4),舜藏黄金(5),高帝禁商贾不得仕宦(6),所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7).排困市井(8),防塞利门(9),而民犹为非也,况上之为利乎?《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10).”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11).
【注释】(1)淫巧:过于精巧的物品,指奢侈品.
(2)漏卮(zh9):有漏洞的酒杯.
(3)壑:山谷.
(4)盘庚:商朝的国王.萃:草.盘庚曾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初到时,居住茅屋,所以叫“萃居”.
(5)舜: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领袖.舜藏黄金,见《淮南子·泰族训》.传说舜把黄金(即铜)藏到深山里,目的在于堵塞人民的贪财之心.
(6)高帝:指汉高祖刘邦.为了打击商人,刘邦曾下令,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也很重.后来又规定商人子弟不得做官.
(7)遏:遏制,制止.醇(ch(n):纯正,培养.
(8)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商人做买卖的地方,这里指商人.
(9)防塞:堵塞,杜绝.利门:求利的门路.
(10)文见《说苑·贵德篇》.但文有异.
(11)利孔:谋利的门路.罪梯:犯罪的阶梯.
【译文】文学说:国家有肥沃富饶的土地,而百姓还吃不饱,是由于工商业兴盛而农业荒废的缘故;有山林大海出产的各种财货,而百姓仍然不富裕,是由于不努力生产人们的必需品,而制作了过多的奢侈品的缘故.所以,大河的水也装不满漏的酒器,山林大海所产的丰富财货也填不满深沟峡谷.因此,盘庚住茅屋,舜藏起黄金,高帝禁止商人做官,为的是遏止贪鄙的习俗,培养人们诚朴的风气.抑制商人,堵塞求利的门路,尚且还有人为非作歹,更何况朝廷带头牟利呢?《公羊传》上说:“诸侯好利,大夫就卑鄙;大夫卑鄙,士就贪财;士贪财,老百姓就要偷盗.”这就是打开了求利的门路,给人们提供了犯罪的阶梯.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孔利为民罪梯者也.
【注释】贡输:把特产运送到京师里,进贡给中央.
苦恶:指东西质量粗劣.
委府:仓库.
笼:收归国有的意思.
县官:指朝廷、政府.实:实物.
贸利:下文作“侔利”,《史记》、《汉书》皆作“牟利”,都是旧社会投机商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意思.
平准:平定物价.这里指平衡物价的政策.
失职:失业.
齐劳逸:劳逸均衡.
【译文】大夫说:过去各地诸侯,把本地特产作为贡物运到京城,往来既麻烦又困难,货物大多数很粗劣,有的东西的价值还不够抵偿它的运费.因此,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来帮助运输,便利于远方交纳贡物,所以叫做均输.在京城设立仓库,用来收购和贮存货物,物价贱时就买进,物价贵时就卖出.因此,政府手里掌握着实物,商人不能牟取暴利,所以叫做平准.实行平准,百姓就能各安其业;实行均输,百姓的劳逸就均衡得当.所以,平准、均输是为了平抑物价而方便百姓,决不是打开牟利的门路而成为人们犯罪的阶梯.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1),不求所拙(2).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3).今释其所有(4),责其所无(5).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问者(6),郡国或令民作布絮(7),吏恣留难(8),与之为市(9).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10),蜀、汉之布也(11),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12),农民重苦(13),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14),阖门擅市(15),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16).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17),则吏容奸(18).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19),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20),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注释】(1)工:工巧,这里引申为特产.
(2)拙:笨拙.这里指不擅长的.
(3)女工:指劳动妇女.效其功:呈献自己的劳动成果.功,这里主要指纺织品.(4)释:放弃.
(5)责:索取.
(6)间者:近来.
(7)布絮:粗的丝绵.
(8)恣留难:任意刁难.
(9)与之为市:强行收购.市,交易.
(10)“阿”原作“陶”,今据洪颐煊说校改.阿,今山东省东阿县.齐、阿都是汉代丝绸的著名产地.缣(jian):细绢.
(11)汉:今陕西省汉中一带地区.“蜀”、“汉”都是汉代麻布的著名产地.(12)行奸卖平:用欺诈的手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13)重(ch¥ng)苦:加倍受苦.
(14)猥发:乱发号令.猥,杂乱.
(15)阖门:关闭城门.擅市:垄断市场.擅,独占.
(16)腾跃:飞涨.
(17)自市:指官吏自己经营贸易.
(18)吏客奸:官吏和奸商互相勾结.容,包庇.
(19)“吏”原作“而”,今据撄宁斋钞本、沈延铨本及《续汉书·百官志》注、《通典》改正.待其急:等到买主有紧急需要时,高价出卖,即囤积居奇.
(20)轻贾:不法商人.
【译文】文学说:古时向百姓征税,是征收他们的特产,不强求其不能生产的东西,所以农民交纳农产品,妇女交纳纺织品.现在,放弃他们生产的东西,而索取他们不能生产的东西.百姓只好贱价卖出自己的产品,换回政府所要征收的东西,以满足其需求,近来,有的地方命令百姓生产布絮,官吏任意刁难,强行收购.官吏所征收的,不仅是齐、阿的细绢,蜀、汉的麻布,而且也有民间所生产的其他物品.他们采用欺诈手段,低价收购,使农民加倍受苦,妇女再次纳税,看不到所谓均输均在哪里.官府乱发号令,关闭城门,垄断市场,什么东西部收购.什么东西都收购,物价就飞涨.物价飞涨,商人就能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经商,就会和奸商勾结,豪吏、富商乘机囤积居奇,等到市场上缺货时就高价出害.这些奸商污吏,低价购进以高价出售,看不到所谓平准平在哪里.古代的均输是用来调节劳逸,便利贡物的运输,并不是为获取暴利而收购一切货物.

J. 铜铁在古文中如何表达

铁在唐代时经常被叫做“金”(个人认为是美称)
络纬秋啼金井阑,黄沙百战穿金甲版等等,都是用权金指代铁。
至于铜,好像宋以后就直接称铜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北宋炼铜技术发达,铜不值钱了。
乌台诗案过后,司马光等人都被皇帝处罚了,记得宋史是说罚铜多少斤来着,可见北宋称铜应该就是铜了,而后几朝应该沿袭了。
宋以前叫铜也叫金,汉朝皇帝动不动多少万两的金都是指铜,中国古代是贫金国,银子都是从安南,日本进口的,更不用说金子。

才疏学浅,未得万一,如有漏误,诸君海涵。

热点内容
我对班主任的印象 发布:2025-05-10 10:17:45 浏览:769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
那五常历史 发布:2025-05-10 08:46:52 浏览:121
散打历史 发布:2025-05-10 08:37:17 浏览:3
烟台教师招考 发布:2025-05-10 08:34:58 浏览:280
宁波生物招聘 发布:2025-05-10 07:19:15 浏览:483
市师德先进事迹 发布:2025-05-10 06:55:21 浏览:103
巧学高中化学 发布:2025-05-10 06:34:49 浏览:351
香港以前的历史 发布:2025-05-10 05:47:11 浏览:406
眼睑赘生物 发布:2025-05-10 05:37:33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