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科实验室
1、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版带头人的学权术水平。
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
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2、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
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
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
3、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
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
②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学科、学校重点学科”是什么概念
1、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主管)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要依托单位;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http://ke..com/view/1217337.htm
2、教育部设立创新团队计划,旨在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3年,每个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合计300万元。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的入选团队,支持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中统一安排;其他高等学校入选团队,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高等学校按1:1比例共同资助。资助期内,遴选部分创新团队成员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3、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国家重点学科充分体现全国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到目前,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全国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某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下的二级学科未必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全国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国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http://ke..com/view/432405.htm
4、等学校重点学科点是以高等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基础评选的,其评定条件是:
1、有关学科点已经形成意义重大、具有特色的学科发展研究方向,其中至少有一个研究方向已处于学科前沿,并对我国当前及长远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较强的相关学科相配合,有组织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
2、有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善于教书育人,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组织能力强、办事公正的学术带头人,有较强的学术骨干,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能形成国家水平的研究队伍;
3、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基础,已培养了高质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好评;
4、科研成果显著,获奖项目多,其学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或已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正承担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经费较充足;
5、有一定的科研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基础,有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经过专家组认真评选和原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于1988年7月、1989年11月分别下达了高等学校文、理、工、农、医各学科的重点学科点名单。全国共选评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416 个,其中文科78个,理科86个,工科163个,农科36个,医科53个,涉及107所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的教学和科研,代表着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重点学科点的发展得到国家的特殊支持与资助。下面是各高校拥有重点学科点的情况。
③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的实验室建设
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是在西安 科技学院采矿工程学科中孕育诞生,在矿 山压力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安科技学院采矿工程学科是我国高 等院校最早设立的工学学科之一,前身是 1938 年由北洋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内迁组成的西北工学院矿冶系采矿组。1956 年全国院校调整时采矿学科由西北工学院调入西安交通大学, 1958 年以交通大学采矿系和地质系为主成立西安矿业学院( 99 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 1960 年就培养出了五年制本科生。 1979 年采矿工程学科被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2000 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岩层控制实验室(矿山压力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采矿专家刘听成、吴绍倩教授在 1961 年开始创建的,是国内这一学科建设最早的实验室之一, 1965 年建成的 5m 平面模拟架至今仍然是国内最大的平面模拟实验架之一。进入 80 年代后,实验室得到迅速发展,建成了多种形式的相似模拟、巷道支架实验装置。 90 年代初,建成了亚洲唯一的多功能立式支架实验台和国内最大的组合堆体立体相似模拟实验台,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98 年,矿山压力实验室被陕西省计委、科委、教委联合批准为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同时被煤炭工业部批准为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教授 7 人,副教授 3人,具有博士学位 3 人,石平五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伍永平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不仅是科学研究基地,而且是采矿工程及相关学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④ 如何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重要作用
1、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内头人的学容术水平。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2、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
3、提高科研成果水平。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
⑤ 机能学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怎么写
一、指导思想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趋势,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的原则,立足全局,统筹规划,推动实践教学内涵发展,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搭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
二、指导原则
(一)目标明确,突出重点。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应与中央地方共建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建设计划,建设思路清晰,在建设目标的设定上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开足、开好,特别是要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开出比率作为重点,同时考虑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合理定位,层次分明。《规划》要对本单位学科专业结构及学科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未来,有一定前瞻性。分清项目层次,根据实验室利用率和对本科教学贡献大小,按照“先基础、后专业、再创新”的顺序,优先发展公共实验教学资源平台,然后是专业实验室(专业公共平台优先)和学生创新(学科竞赛与专业素质教育)实验室的建设。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制定实验室建设项目时,要立足于教学科研的需要,带动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也要结合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全盘考虑,解决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效地协调人、财、物的综合运用,合理地安排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仪器设备的添置计划。同时,要求在《规划》中必须明确实验室建设的重点项目,在保证重点项目的同时,兼顾其它项目的建设。
(四)虚拟仿真,跨学科共享。对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鼓励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与共享,鼓励建设开放性实验课程,鼓励跨学科、跨部门之间的实验室建设规划。
三、注意事项
(一)量力而行、切实可行。各学院在编制《规划》时,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实际可能,要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因时制宜,保证《规划》切实可行。
(二)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各学院应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及教研室进行充分论证。要根据学科、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如实验室场地、面积、人员等因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本学院整体规划。
(三)明确责任,控制进度。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每个项目要确定具体责任人。一个项目原则上应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确需分年建设的项目,阶段性工作内容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具体。
⑥ 求: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
您好,
相关格式: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
(封面格式)
实验室名称: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填报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00二年制
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内容
二、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三、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实验室建成后对国家和依托单位的作用、贡献。)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代表性科研成果和奖励、发明专利,代表性论文或学术专著)
五、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学术带头人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研究生培养情况)
六、已具备的科研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七、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从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阐述)
八、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设想
九、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附件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格式)
一、 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 实验室研究方向、内容,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
三、 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四、 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五、 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六、 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七、 建设规模和预算
八、 开放运行设想
九、 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 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附件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 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承担单位,建设地点
二、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预计达到的研究目标
三、 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计划
(1)、学术带头人介绍
(2)、优秀中青年人才情况
(3)、人才培养能力
(4)、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措施
四、 建设规模
(1) 建设经费概算、落实计划
(2) 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
(3) 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
(4) 基建或改善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五、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六、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七、主管部门配套经费及运行费落实情况
八、联合、开放设想
九、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提名及介绍
十、依托单位意见
十一、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十二、专家论证意见
相关范文:
(由于篇幅限制,需自行下载浏览)
pjb.ecust.e.cn/upload/4039.doc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⑦ 国家重点学科vs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是不同的概念
( 1 )国家重点学科概述
国家重点学科[1],又称全国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评定二级学科的最高等级。
原国家教委于1986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首次重点学科评选。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学科要求
一、国家重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学科方向: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队伍:有在所在学科学术造诣高、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于全国同类博士点前列;
科学研究:已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承担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
条件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居全国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与相关学科相互支撑的能力和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料的先进手段;
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
二、教育部对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要求
申请学科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至少已正式招收一届博士生,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申请学科应属“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教育部批复预审的原“211工程”学校中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申请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申请学科为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等的重要组成部分。[2]
申请学科所在一级学科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历史
第一轮评估:
1986年至1988年,当时的中国国家教委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内开展了首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
第二轮评估:
2001年至2002年,中国教育部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内开展了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并在2002年公布的第二轮评选结果。此轮共评选出了323个二级学科的964个国家重点学科,平均每个二级学科诞生2.98个国家重点学科。
在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前十名中,只有两所高校位于中国中、西部(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明显强于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
第三轮评估:
2006年至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包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由于一小部分一级学科下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即此一级学科等同于二级学科),大部分一级学科下有若干个二级学科;考虑到可比性,下表列出第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比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的高校。[3]
名次 学校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 省、自治区、直辖市 所属地区
1 北京大学 131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113 北京市 华北地区
3 复旦大学 86 上海市 华东地区
4 浙江大学 70 浙江省 华东地区
5 南京大学 61 江苏省 华东地区
6 中国人民大学 58 北京市 华北地区
7 武汉大学 46 湖北省 中南地区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5 安徽省 华东地区
9 南开大学 44 天津市 华北地区
10 四川大学 43 四川省 西南地区
11 上海交通大学 41 上海市 华东地区
12 北京师范大学 40 北京市 华北地区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40 黑龙江省 东北地区
14 厦门大学 38 福建省 华东地区
14 中山大学 38 广东省 中南地区
16 华中科技大学 37 湖北省 中南地区
16 西安交通大学 37 陕西省 西北地区
18 中南大学 33 湖南省 中南地区
19 吉林大学 32 吉林省 东北地区
20 天津大学 29 天津市 华北地区
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2 中国农业大学 23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3 山东大学 22 山东省 华东地区
24 大连理工大学 21 辽宁省 东北地区
24 同济大学 21 上海市 华东地区
26 东南大学 20 江苏省 华东地区
27 第二军医大学 19 上海市 华东地区
28 华东师范大学 18 上海市 华东地区
29 重庆大学 17 重庆市 西南地区
30 北京理工大学 16 北京市 华北地区
30 东北大学 16 辽宁省 东北地区
说明: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学科评估方式
各高校根据自身科学研究实力,向中国教育部门申报若干个国家重点学科,由中国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评选。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覆盖了全部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所有该二级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都会参评。如果某校申报的某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即表示中国教育部门认定该校在该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实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由于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标准严格,宁缺勿滥,往往出现某个二级学科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情况。另外,如果某所高校的某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科学研究水平下滑,有可能在下一轮的评选中被撤销。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学科目录
说明:表中数据摘自高校网站
学校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数
网上数据截止时间 2003年10月30日
北京大学 81
清华大学 49
复旦大学 40
南京大学 28 2003年10月30日
浙江大学 24
武汉大学 20
西安交通大学 20
中山大学 20 2003年11月2日
中国农业大学 19 2003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 2004年3月22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
南开大学 18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8 2003年3月
中南大学 17 学校2003-2004年度报表
北京师范大学 16 2002年8月29日
吉林大学 16 2004年3月
上海交通大学 16 2003年12月19日
重庆大学 16
华中科技大学 15 2003年11月
四川大学 15
天津大学 13 2003年9月
厦门大学 13 2003年12月1日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11
北京理工大学 11
东南大学 10
石油大学 10
同济大学 10 2003年9月30日
西北工业大学 10 2004年1月4日
大连理工大学 9 2003年9月
南京农业大学 8 2003年10月
北京科技大学 7
中国矿业大学 7 2003年9月16日
东北大学 7
中国地质大学 7
北京中医药大学 6 2003年9月
电子科技大学 6
华东师范大学 6 学校2002年度统计公报
华南理工大学 6 2004年2月16日
华中农业大学 6 2004年1月1日
兰州大学 6
山东大学 6 2003年9月30日
西南交通大学 6 2003年5月27日
北京交通大学 5
南京理工大学 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
中国海洋大学 5
东华大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哈尔滨工程大学 3
河海大学 3
华东理工大学 3 2002年4月24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武汉理工大学 3
湖南大学 2
北京化工大学 2
大连海事大学 2
华北电力大学 2
北京体育大学 1
合肥工业大学 1
总计 719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供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 2 )国家重点实验室
很多高校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过最多的是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大学最多,985的大学一般都有一个以上,少数除外。极少数211高校有一两个。地方二流本科都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过现在的国家实验室含金量最大,很多一流大学都在向国家申请建设,未来几年应该会有很多建成。
以下是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是其他学校或中科院合办)。
http://www.tsinghua.e.cn/qhdwzy/kxyj.jsp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分室)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萃取分离分室) 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实验区)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物理分室)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国家)电子显微镜中心
⑧ 千人长期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有什么区别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充分体现全国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到2007年为止,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全国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根据《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的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已被取消。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中央为主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⑨ 除了理化生实验室,别的学科有没有建设实验室的可能
有,华盛控股提出的“实验室+X”构想为得就是打破实验室作为创新源的学科局限,使得心理学、新媒体、金融等以信息和人文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场所都可能被纳入创造、实践、观察和测试这一套创新活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