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美术展
『壹』 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人类之所以高级,就是能够享受到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之美。绘画是视觉艺术,不仅让人悦目还要给人以赏心和养心。
1,提升审美,绘画作品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从中得到喜悦和满足。
2,陶冶性情,绘画和宗教一样也是人的一种信仰,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永远都是快乐的。
3,掌握技艺,人有一技之长就会有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了绘画的技艺也就增加了一份自信。
4,彰显个性,绘画是仅次于上帝的创造,可以画出你想要画的一切。
5,享受过程,有了绘画你不在孤单,你可以享受绘画过程的寂寞。
6,改善生活,画是有价值的艺术品,只要你努力,画的够好就一定会有人来欣赏有人来收藏。
画画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腾模简介】:腾模,笔名吾法,墨獒堂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之后受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届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彩画材料与技法创作高研班。其独特的中国画大写意《藏獒》系列作品,充分展示了东方神犬威风霸气的神韵。近年来《藏獒》作品被众多机构及藏家广为收藏。首次编写《藏獒的画法》一书,并由湖北美术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关于藏獒绘画技法方面的空白。
【出版、入选、获奖】
作品曾在《美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联合商报》、《中国好家庭报》、《书画研究》、《艺术市场》、《收藏》、《解放军美术书法》、《时代美术家》、《财经界》、《中国产业》、《卓越理财》、《藏獒》、《藏獒在线》、《凤凰卫视》、《博宝网》、《雅昌网》、《中国干部学习网》、《人民艺术网》、《优酷网》、《藏獒网》、《爱奇艺网》、《酷6网》、《中华艺术平台》、《头条》、《网络号》等众多媒体广为传播。
艺术年表
2009年出版《藏獒的画法》(湖北美术出版社?6?中国画技法系列丛书)
2010年《藏獒》10幅作品被中国藏獒协会选作国礼赠送给法国世界犬业联盟
2012年《筑梦》入选建军八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2年《跃》入选建军八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4年《乡情》获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15年出版《意韵―腾模水墨》(江西美术出版社?6?中国当代最具潜力画家水墨系列)
2015年《秋韵》入选美丽中国?6?中国重彩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
2015年《圣域》入选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6年《朝圣》入选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6年《征》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7年《盛会》获“悲鸿精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7年《追梦》入选建军九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7年《丝路》入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7年《旺仔图》由世界华联总会做为国礼赠送给老挝国家总理
2017年《翔》入选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贰』 通渭社火割韭菜百度
通渭社火是汉民族传统的年俗文化。 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尚书·尧典》《周书·洛诰》中就记有有关迎新年辞旧岁祭祀社稷的活动,宋书称民间艺人合伙演唱为“杂场”,合伙为戏称作“社火”。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的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显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传统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场子、纸马舞、蜡花舞、杂耍、小曲、旱船舞、狮子舞、高台、高跷、马社火等。作为当地汉族民间艺术瑰宝的通渭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旱船纸马宜呈春,通渭民风千古秀。
从大年初四开始,通渭各乡村社的群众都自发组织社火队,耍闹在庄头村尾,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他们纷纷涌进县城进行汇演,共闹元宵佳节,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结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队多数以自然村为主开展活动,也有几个村联合活动的,乡村社火大都在晚间活动,走村串户,耍到谁家主人都以饭菜烟酒款待。也有通过提前商讨集中在一处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麦场摆一大桌,全村所有农户,自愿送来各样饭菜,款待演出人员,在县城,只有十四,十五两天,人民扶老携幼观邓赏化,观看社火,社火队耍闹在商铺,单位门前,俗称“过街社火”。
『叁』 通渭路的艺术节作品什么时候展览
的艺术节作品什么时候
的艺术节作品什么时候
『肆』 甘肃通渭飞天粉丝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通渭飞天粉丝公司是1999年8月对原县粉丝厂收购重组的民营股份企业。总资产16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780万元、流动资产870万元;有员工366人,有年产2000吨豌豆粉丝、1000吨豌豆淀粉、500吨马铃薯粉皮、800吨精饲料蛋白粉等4条生产线。是市、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县工业企业的税收大户,市民营科技示范企业,甘肃省质量协会会员单位,也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企业。公司成立以来,通过持续不断提升质量、改进服务、开拓市场,使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产品已销往西北、西南及东南沿海等18个省市。2006年,实现产值913万元,同比增长10.4%,已实现工业增加值380万元,同比增长31%;实现销售收入850万元,同比增长8.25%;上缴税金46.3万元,同比增长41%;按时足额发放前12个月员工工资135万元,同比增长26.7%;收购各地农民种植豌豆2600吨,支付豌豆款546万元;实现了社会、企业、员工多方受益。
法定代表人:张向军
成立时间:1999-07-09
注册资本:6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2112120000447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东川工业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区
『伍』 书画美术
菏泽市(邮编:274000 电话区码:0530)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1]
菏泽历史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别称:中国牡丹城、曹州。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1]
菏泽书画概况
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张凤集、李眉川等,现代有吴东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刘昌杰、高观凌、于玉军、李明晋、曹明冉、冯训文、李玉凤等。真正群众性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目前,菏泽的书画产业已形成城市、乡村于一体的网络,如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该县农民书画作者近2000人,年书画产值达2000多万元。曹州书画院作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1]
菏泽书画发展史
菏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以国花牡丹名闻天下,而且以其繁荣发展的书画艺术饮誉海内。 菏泽书画历史渊源流长,名人辈出。据宋史.燕肃传载:燕素(曹州人),长诗文书画,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补之兄弟(钜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何永匀,何永健四代孙)以诗书艺传家,历代不衰。清代马延熙、郭如仪、刘琨、田如烩等皆为当时书画名家。近代以来,著名书画家牛千古、郑树屏、李楣川等都为菏泽地区的书画艺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
建国以来,菏泽的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如中国版协付主席、北大荒创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国画艺术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庞媛女士,以及何方华、鲁风、吴东魁等。他们在国内或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名气。目前,我区有国家级画家5人,分别是许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黄恩涛、上官超英,省级画家88人,如李荣海、董洲、成弘夫、王进、周庆汉等,地区级200多人。[2]
各种类型的书画组织遍布菏泽,美协、书协、文化艺术单位和民间书画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画组织网络。现有各类书画协会、学会、画店等100多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数曹州书画院。 [2]
菏泽书画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全国、省级美术协会员近300人,参加全国书画函授学习的达3000多人,参加地市级书画培训班的达数万人。目前,书画作品业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经济交往,联谊会友的重要礼品。为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菏泽每年都举行近百次不同规格的书画展览,推动了书画艺术的提高和普及。 [2]
菏泽市巨野县农民书画展饮誉省城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08年在省美术馆开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正昌、副省长蔡秋芳、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等领导同志和省内书画界部分知名人士参加了展览活动。 [2]
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作为山东省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成果展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省文化厅主办。此次展览汇集了巨野县39位书画家的340多幅作品,代表了巨野县书画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生动反映了在新的时代农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展览开幕式上,朱正昌、蔡秋芳、张长森等为展览剪彩,并向参展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2]
曹州书画院创建于1985年10月,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千多平方米,是集书画研究、创作、展览、交流、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事业单位。目前为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的画院。 [2]
曹州书画院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院内藤廊、亭台、假山、喷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争艳,景观幽雅,宜书宜画,已成为菏泽对外开放的窗口,书画活动的中心,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注意教育基地,并常年对外开放。东西两大展厅,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先后承办、举办各种展览二百多场次;曹州碑廊全长四百多米,内容以反映菏泽风光、赞美曹州牡丹为主题,并刻制了部分历史名人的肖像和事迹。作品多出自当代书画名家之手,也刻制了数位伟人和先贤的手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地方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曹州书画家作品陈列馆陈列的作品均系菏泽书画名家之精心创作,代表了菏泽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所藏80幅精品是晁先生无偿捐献的,作品以当年人们开垦"北大荒"热火朝天的创业精神和壮丽景观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性、艺术性为一体,展示了晁楣先生高超的版画艺术水平。由此,书画院被誉为"艺苑奇葩"、"画宫无双"、"民族文化的基地,书画艺术的殿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赞道:"灵根天降鲁西南,魏紫姚黄墨牡丹。更著曹州书画府,莅临皆有十分缘"。书画院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宾。建院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游客人八十余万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李锡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先后视察了曹州书画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
曹州书画院1985年聘请舒同先生为首席顾问,苏毅然、崔子范、许麟庐、于希宁、刘炳森、刘艺为名誉院长,院外画师120多名。两次应邀赴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创作书画作品65幅。15年来,在中央、省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二千余幅,入选国家、省级展览六百余幅,外出办展六十余次。先后编辑出版了《刘炳森楷书曹州书画院碑记》、《当代中国花鸟画集》、《牡丹杯大奖赛作品选》、《曹州碑林作品集》和《曹州书画院》等大型精装画册。2000年4月举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大型牡丹摄影作品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香港卫视中文台、日本有关新闻机构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对书画院及书画家进行了专题介绍或新闻报道。[2]
另外,建于书画院内的赵登禹纪念馆,以大量翔实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再现了菏泽籍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各个时期的光辉业绩,热情讴歌了赵登禹将军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曹州书画院被评为地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文化下乡先进集体"、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收入《中国旅游信息库》;1997年,入编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主编的《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大观》,被列入全国著名景区景点500家;2000年中国文联在曹州书画院设立"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2]
位于曹州书画院的曹州碑廊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两期施工落成,全长近500米,刻碑四百余块,目前为全国最长的碑廊。碑廊内容多以赞颂国花牡丹的历代诗词和牡丹风采为主,其中有部分历史名人和伟人的手迹,也有舒同、启功,藏克家、黄苗子、唐云,沈鹏、刘炳森、武中奇、沙孟海等现代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刻制了数块反映曹州历史名贤和名贵牡丹品种的绘画作品,以丰富多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集现代书法家作品之大成,熔牡丹文化于一体的亮丽景观,吸引着上万游客前来观光,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书画艺术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巨野县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宋代,颇具建树,清代和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刘藻为代表的一个书画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碑贴、画本。 [2]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巨野县以黄恩涛、王世超、董森、梁福根、邹德玲、刘新义、王广云、李世群为代表的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传统书画艺术,植根巨野这片沃土,用丹青绘志抒怀,把全县的民间书画艺术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和省级美协会员二十多人,市县级会员九百多人,市级以上参展作品一千余幅,群众性的各类书画组织遍布全县,书画研究会、美术家协会、麟州书画社等组织已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全县集创作、销售、装裱于一体的大型绘画点达三十余处,以姚贵元、王传学、黄呈进、常进等为代表的农民绘画创作学习班、加工点和以工笔牡丹为主的产销网络,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独山镇刘庄村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专业村。全县常年在外地从事书画销售的人员达六十余人,年销售书画作品二十余万幅,年产值达二千余万元。 [2]
巨野县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0年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发来了贺信。绘画之乡的命名提高了巨野农民书画的知名度,为巨野县农民书画走向市场、形成书画产业奠定了基础。 [2]
2001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家协会、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销售总公司成立。为了向外界充分展示巨野书画艺术的风采,该县多次远赴上海、嘉兴、西宁、西安等地组织农民画家举办作品展览,并与香港、北京等地的艺术中介机构保持热线联系,积极开拓书画市场。 [2]
2002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院暨巨野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为菏泽文化大市的创建添了新的亮点。两个组织荟萃巨野书画精英,集研究、创作、培训、销售功能于一体,内靠基地,外联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当巨野县书画产业“桥头堡”,打响“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品牌,从而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2]
编辑本段福建省诏安县地理位置
诏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是著名的“中国青梅之乡”和“书画艺术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门”、“闽南大温室”之称。[3]
书画起源与发展
诏安书画,始自唐代。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贬任怀恩县尉,其人“字画妍媚,遒劲有法”,其书风对九龙江流域书画艺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邀请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避祸隐居九侯山的江南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人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的书画艺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起先后兴办的石屏、渐山、丹诏等书院,促进了诏安书画的交流与发展。元代,到九侯山挂锡的僧无碍倚崖题刻的“九侯名山”4个擘窠大字,为闽省金石之宝,对诏安书法起了一定影响。
明代末年,诏安书画风气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书画名家。当时,诏安文人墨客崇尚题记碑刻。至今,诏安城乡还保留着大量的明代碑石题记、牌坊榜书,挺拔遒劲,叹为观止。沈起津的《双屏泰山庙记》被誉为碑林瑰宝。
清代,随着海运业的发展,诏安许多书画家趁商旅之便,南下潮、汕、穗,北上沪、甬、扬、津、京等地,拜会各方名家,交流取经。而外地书画家也不断来诏交流,使诏安书画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技艺水平。诏安书坛画苑一时名家辈出,出现了康瑞、刘国玺、谢廷爚、沈锦州、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名人。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州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北派画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他画风苍劲,韵致清丽;着色偏重赭石花青,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后由其学生沈瑶池、谢琯樵继承发扬他的艺术风格,在各地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闽派”。谢琯樵还东渡台湾,作画授徒,被誉为台湾画坛的开山祖师。
清末民国时期,诏安书画家达80多位。马兆麟等书画家,大胆吸收海派之长,使诏安书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诏安相继出现林林、沈福文、沈柔坚、林仰峥、韩柯、沈锡纯、沈耀初、许海钦等驰名中外的书画家,以及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谢有秋、沈汉桢、徐序行、许沙洛、沈荣添、高继文、沈吉文和一批中青年书画家。
改革开放20年来,诏安书坛画苑,新人辈出,能书善画者参加各级美协、书协的有近百人之多,许多作品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记载历代诏安籍书画家2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中,诏安籍画家就占了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职也曾由诏安人担任,诏安书画家在海内外艺坛尽领风骚。
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诏安书画名家
“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
用书画看诏安
从2008年至今,诏安县先后举办四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大力弘扬诏安书画艺术,同时也邀请CCTV《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红星艺苑》等栏目助阵,将节会推向巅峰,使得诏安书画产业蓬勃发展,对诏安书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响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甘肃省通渭县
处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山中上游的通渭县,是东汉著名诗人秦嘉,徐淑夫妇等古代优秀人物的故里。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渭人以书画作为表现感受的载体,城乡村野处处散发出书画艺术的幽香,营造出了浓烈的艺术氛围,被人们称为“通渭现象”。通渭人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蕴涵着传统的技艺和不断的创新意识。美术作品又有别于陕西户县,天津杨柳青的农民画,风俗画。而以地道的文人画成其一大亮点。1986年,通渭书画作品进京展出。
1992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陆』 通渭县妇幼保健站怎么样
简介:根据卫生部《妇幼保健站院建设标准》,结合我县妇幼卫生事业发展实际,规划新建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集医技、妇幼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一栋。
注册资本:39万人民币
『柒』 通渭县历史名人都有哪些(越详细越好)
1、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通渭县马营镇龙头村,兄妹四人先后都考入大学。杨子恒于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伦敦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工作,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学者杨子恒教授当选为2008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具体事迹介绍见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肃日报》第一版。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2、刘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号万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固堆河村人。
仅上三年私 ,15岁因父母双亡而辍学,拉长工、当店员20余年。解放后,于1951年创办固堆河学校,执教13载。曾多次获县级奖,1958年获全县优秀教师称号。年老后主动退休,从事园艺劳作。
无烟茶嗜好,喜书法艺术,擅寸揩,兼行草,为通渭县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县级以上展览,县内外群众及部分寺庙多有收存。
部分联作入编《通渭县志》、《通渭古今对联选》、《 羲皇故里联话录》、《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固堆河村志》,并在《天水日报》发表;部分诗作及“叹世格言”(西江月组词)入编《通渭古今诗词选》稿。
近年编有《子述年谱》、《子述自传》、《子述诗词对联辑录》、《回忆录》等。今93岁高龄,仍对书法艺术坚持不懈。
3、杨泰(1869—1929)字葆亭,光绪癸卯科举人。拣选宁朔知县,宁夏教授,协修《宁夏志》。
牛士颖
字芮青、锐青,清末拔贡。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轩,原名世徽,原字献宣。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6、王序宾(1895—1961)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陆军测量学校。曾任甘肃宣慰使署秘书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历任定西、和政、会宁等县县长。
8、冯寿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肃法政学校毕业。曾任河南密县县长、通渭县参议会议长等职。
9、伏景毅
字志坚,贡生,甘肃秦安人。民国时期曾任通渭县县长。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10、 党锡樊(1922—2000)字晓迟,号圃光。毕业于西北师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捌』 通渭书画艺术家陈建中是谁
通渭书画艺术家陈建中
陈建中,字墨泉,号游客先生,1950年生,祖籍甘肃通渭,毕业于通渭一中,曾任第三铺乡小学教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一级书画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秦文研究协会会员,北京国艺书画院高级书画师。
作品曾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书画展并获奖。获2005年首届“草圣奖”金奖,入编《中国书法名家作品大观》,2004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常德诗人暨书画艺术《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作品选》,2005年“雷锋之歌”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首届“画圣吴道子”美术馆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大赛银奖,首届中华诗书画艺术联展银奖,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2011年首届甘肃省农民书画展一等奖。
作品入编到2005年《当代中国杰出文人书画创作精典》,《中国当代书画佳作博览》,2006年《纪念中国共产党85周年全国书画展作品集》,2007年甘肃《陇西李氏文化杯诗文书画大展》,2009年《甘肃当代书画家艺术典库》
『玖』 通渭书法家松石的字画
曾听一位专家这样分析字画价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的说谁的作品价格,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只能说这么多了,喜欢字画可上雅昌画廊看看,有价格可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