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字文言文
(一)若
1、动词
(1)可译为“像”。例: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可译为“如”。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词。可译为“你们”。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连词。可译为“至于”。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三)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四)乎
1、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可译为“吗”。例:有甚是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吗”。例:愿见之乎。——《三国志·隆中对》
2、介词
(1) 可译为“在”,例:今虽死乎此。—— 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可译为“对”,例: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 文言文中,欲,曰,耳,将至,吾,乎,等等词字的意思,说的越多越好。
欲
想要
曰
说
耳
罢了
将至
即将到达
吾
我
乎
语气助词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③ 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意思,以及例句
乎,放在句末,可以翻译成“吗”表疑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表示选择的疑问翻译成“呢”(儿寒乎,欲食乎?)
还可以翻译成“吧”表示揣度,(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乎?)
放在动词后面,作用相当于介词“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 高考文言文中“乎”字有哪些用法
乎(hū):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引申义: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气词义: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相当于“吗”“呢”。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列子·汤问》:“近者大乎?”“远者凉乎?”“孰谓汝多知乎?”《后汉书·列女传》:“污其行乎?”“断斯织乎?”“不亦精乎?”苏轼《石钟山记》:“汝识之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不闻藏书者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学有难易乎?”
2、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语气。
《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左传》:“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有甚是者乎?”清袁枚《祭妹文》:“天乎?人乎?”
3、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左传》:“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4、表示推测语气。
《左传》:“宋其亡乎?幸而后败。”《三国志·诸葛亮传》:“愿见之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得无苦贫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能免乎?”
5、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6、表示商榷语气。
《韩非子》:“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7、表示肯定语气
《韩非子》:“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8、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介词义:
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屈原《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
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公羊·哀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
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吕览·用众》:“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战国策》:“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荀子》:“不动乎众人之非誉。”《庄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礼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后缀词义(词尾):
1、形容词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宋周敦颐《爱莲说》:“宜乎众矣。”明刘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⑤ 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A.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是,一般不必翻译.
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
2.学而(然后)时习之
3.温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远
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堕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
9.启窗而(来)观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
14.执策而(然后)临
15.潭西南而(表递进)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磊而(表并列)歌者
B.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却)不愠
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4.而(但是)日中时远
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
7.而(但是)乐亦无穷
C.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
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
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
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这曰
⑥ 乎字开头的文言文句子
你记错了吧?应该是"夫"字开头
⑦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2.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4.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5.
古同“呼”,呜呼。
⑧ 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乎
1、句末语气词,表示一般疑问,反问,感叹,推测等语气。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介词,相当于“于”。
以上就是‘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⑨ 请问“乎”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古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助词,表疑问或反诘。2,助词,表感叹或呼告。3,助词,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4,助词,表测度。5,助词,表示停顿。6,介词,相当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