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白洋潮翻译
『壹』 文言文白洋潮的原文
白洋潮(1)
故事(2),三江(3)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4)曰:“内今年暗涨潮。”岁岁如容之。
庚辰(5)八月,吊朱恒岳少师(6)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7)同席。海塘(8)上呼看潮,余遄(9)往,章侯、世培踵至(10)。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11)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12)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13)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14)之,万首镞镞(15),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16),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17),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18)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19),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22)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20)两山漱激(21)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23)
『贰』 白洋潮文言文中则飓风逼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白洋潮》文言文中“则飓风逼之”的“之”,代词,代“塘岸”,即“就好像飓风逼近岸边”。
文言文《白洋潮》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及译注资料如下: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4)无潮看。午后喧传(5)曰:“今年暗涨潮。”岁岁(28)如之(29)。庚辰(6)八月,吊朱恒岳少师(7)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8)同席。海塘(9)上呼看潮,余遄(10)往,章侯、世培踵至(11)。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12)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13)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14)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15)之,万首镞镞(16),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32)逼之,势(17)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18),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19),水击射,溅起数丈,著(20)面皆湿。旋(21)卷而右,龟山(22)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23),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24)始定。[1]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25)两山漱激(26)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27)?
【注释】
1)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
2) 故事:旧例,旧俗。
3) 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绍兴市东北40里浮山北麓。
4)实:实际上。
5)喧传:喧闹流传。
6) 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
7)吊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祯中进少师。死在官任上,谥号襄毅。吊,祭奠死者。
8)陈章侯、祁世培: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祁世培,字海槎。两人均是作者的朋友。
9) 海塘:堤岸。
10)遄(chuán):急速。
11)踵(zhǒng)至:接踵而至,跟着到。踵,脚后跟。
12)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观潮胜地。
13)擘(bò)翼:张开翅膀。
14)蹴(cù)起:蹦跳。
15)鞭:用鞭子打。
16)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
17)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读bì)。辟易:惊退。
18)势:水势。
19)礴:通“薄”,逼迫。这里有撞击的意思。
20)著:同“着”,穿着(读zhuó)。
21)旋:立刻,马上。
22)龟山:即白洋山,又名乌风山,在绍兴西北50里,滨海。
23)炮碎龙湫:瀑布上下翻滚。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
24)颜:脸色,面色。
25)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26)非常:不同寻常。
27)漱激:冲刷激荡。
28)何耶: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29)岁岁:年年。
30)之:这样暗涨潮的现象。
31)溅:飞溅,溅起。
32)飓风:像飓风。
33)碎:击碎。
【翻译】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天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前往。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海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直奔岸上。稍稍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惊吓飞走。渐渐又靠近了一点,喷出水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个落下。又靠近了一点,像飓风一样逼来,气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喷到的地方都被打湿了。快速向右翻滚,被龟山全挡住了,潮水的声音不寻常,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水像漫天大雪在半空中飞舞。看到这样情景的人目瞪口呆,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叁』 初一至初二上下册的所有古诗及文言文
我马上要初一了,课本上有:
古文:《伤仲永》,《周处》,《小石潭记》,《白洋潮》,《天目》,《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林嗣环),《口技》(蒲松龄),《明湖居听书》,《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中国民间传说两则》(干将莫邪,孟姜女)
古诗:《小儿垂钓》,《小松》,《杂诗(其二)》,《春夜洛城闻笛》,《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白居易诗二首》(放言五首其三,卖碳翁).......
发图片上来
『肆』 文言文 白洋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人生在世,无论怎样都好,身边的人都是永远最重要的,能陪你最长时间的永远都是亲情,这个要好好珍惜,而且要维护好这段关系才是关键
『伍』 白洋潮文言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白洋潮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内的情容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白洋潮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
『陆』 帮忙找几篇文言文的原文,不需解释
1《老山道士》(蒲松龄):http://www.xxsy.net/gd/lzzy/017.htm
2《活板》(沈括)
http://jpk.nenu.e.cn/2004jpk/yuwenxuelikecheng/wenzhangjielun/html/1lianjie/huoban.htm
3《陈涉世家》(司马迁)
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13162
4《候风地动仪》(范晔)
只找到《张 衡 传》中的一段,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先贴上来了。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5[原文]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①。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②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③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④,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袁宏道《天目》,选自大众文艺出版社《荆楚古诗文赏读》)
注释:①病:毛病,缺陷。②骨:品质、风骨。③出缠:指超脱尘世。④子分:指缘分。
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6 《白洋潮》(张岱)
贴了几次都没有贴上,可能因为是繁体的缘故,网页如下:
http://220.132.116.148/cc481.html
7《小石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柒』 高中文言文百段65-74的答案
是这个吗?
65、俭不至说
剪去腐烂了的丝绸并用火烧它们,人们问到了气味,一定会吃惊地问:“家里哪里在烧衣服?”丢弃多余的食物扔在地上,人们看见了,一定会吃惊地问:“家里哪里在扔食物?”烧衣服容易让人吃惊,扔食物容易让人吃惊,因为衣服能够使人高贵而食物能够使生活丰足,(所以)不忍心烧掉它们丢弃它们。
但是不知道家里有没有用的人,马厩里有没有力气的马;没有用的人穿着那些衣服,与它们被烧掉有什么差别?没有力气的马吃着那些粮食,与它们被丢弃有什么不同?因此而烧掉的、丢弃的,(却)不曾有人吃惊。
公孙弘是汉朝的丞相,盖着布被,这就是对家里烧衣服感到吃惊,却不能对汉武帝自恃为皇帝,治理整个国家,因而陷于奢侈享受感到惊讶。晏子是齐国的宰相,祭祀时,猪肘子装不满祭器,这是对家里被丢弃的粮食感到吃惊,却不能对齐景公马厩里有四千匹马感到吃惊。
66、鹗执狐记
我曾经看见奇异的鸟在旷野中捕杀肥硕的狐狸,(它)双眼明亮得似乎可照射到星星,翅膀的羽毛大到好象是从云中垂下来的,动作迅速犹如闪电,凶猛就如霜冻杀草,嘴撕裂(狐狸的)肝脑,爪子剖开腰肠,仪态骄傲自然而然显示出宣昂雄伟,如火电瞬间即逝。
向耕田的人询问(那鸟的)名字,回答说:“这是黄金鹗啊,多么痛快啊!”(我)于是责备他说:“仁爱是人的秉性,同情怜悯还来不及,有什么开心的呢?”回答说:“这只狐狸啊,早成的祸害可大了!(它)惊吓我的亲戚,骚扰我的邻里,轻易就能逃脱戟戈(徐子之庐为代指兵器的典故),不怕弩箭(申孙代指箭)。黄天厚土之中它也是恶贯满盈,便让鹗来诛杀它。我不为有这只鸟而快乐还为什么而快乐呢?”
可悲啊!在高处摔得快,味道美好(的东西)特别毒,按照这个道理太盛了,有可能罹难很多灾难,何况假借淫威作孽,可能不迅速降临灾祸吗?所有的人都应当洗清自己的心灵,拔除心中的恶念,恶的必须去除,福气才会很大。要不然(灾难)就更甚于狐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难道不怕像丰狐一样遭到鹗的击杀?
67、张中丞轶事
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象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象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68、一食而三叹
有个梗阳人与别人打官司,眼看就要败讼,于是就向魏献子纳贿托情,魏献子打算答应下来。他的下属阎没对叔宽说:“我与你一同去劝谏吧!我们的主人一向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现在因为梗阳人行贿而损害了名声,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两人朝见魏献子之后,留在那里不走。魏献子将要吃饭了,问谁还在庭院里,侍从回答说:“阎明、叔褒在。”魏献子叫他俩进来,让他们陪自己一起用膳。两人在吃饭之间,先后叹息了三次。吃完后,魏献子问起这件事,说:“人们常说:‘只有吃东西可以忘记忧愁。’你们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叹息了三次,是什么原因呢?”两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都是小人,贪心不足。食物刚送上来的时候,担心不够吃,因此叹息。吃到一半,不禁私下责备自己:主人赐给我们食物,哪有不够吃的道理呢?因此再次叹息。等到您吃完了,我们想到,但愿我们小人的胃口,也像君子的心思一样,只要吃饱也就知足了。因此第三次叹息。”魏献子说:“讲得好。”于是拒绝了梗阳人的贿赂。
69、晏子不受辂车乘马
齐国的国王问晏子:“忠臣对他的国君是怎样的?”晏子说:“君主有难他不会替他去死,君子流亡,他不会出去送他。”国君说:“我给他封地,使他能做封地主,给他爵位,使他能显贵;我有难,他不为我死,我流亡,他不来送我,这可以称作忠臣吗?”晏子说:“臣子说的话君主能用,那么君主终生不会蒙难,臣子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臣子出的谋略,君主都能照着做,那么君主终身都不会遭到流亡,臣子为什么要去送他呢?如果臣子的话不听,蒙了难,而臣子为他死,是不明整理,白白送了死;臣子的劝告、谋略不跟着做,遭到了流亡而臣子又去送他,这臣子是在违心做事。所以忠臣能为君主出好主意,使君主管理好国家,而不能与君主一同遭难。”
晏子去早朝,乘坐一辆破车,车前驾着一匹劣马,景公见了他说:“呀!你拿的俸禄如此的少啊!坐什么也不会比它更差!”晏子说:“这是有赖于您的恩赐,才能使家族甚至国家都获益,我能吃饱饭,穿暖衣,破车劣马,维持生活,这对我来说,足够了。”晏子出了朝,景公派梁丘据送晏子好车好马,晏子再三推辞不接受,景公不高兴了,急忙又召回晏子,晏子到了,景公说:“你不接受车马的话,我也不乘坐车马了。”晏子回答说:“您让我做一个官吏,我应该节俭对我的衣服、饮食的供养,在这方面做齐国人民的表率。即使这样做,我仍然怕自己的生活过于侈奢而不能履行我的职责;现在乘坐好车好马,您也乘,我也乘,于百姓而不顾,那么对于那些过着侈奢生活而不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我就不好管理了。”景公就不再勉强他了。
70、鲍叔进管仲于桓公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辞谢说:"我是你的一个平庸的臣子。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使我险些丧命。"鲍叔解释说:"那是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让他回来,他也会那样为你出力的。"桓公问:"怎样使他回来呢?"鲍叔说:"得向鲁国提出请求。"桓公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若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还给我的,那可怎么办?"鲍叔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还我国了。"于是桓公照鲍叔说的那样,派人向鲁国提出要求。
鲁庄公询问施伯如何处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来执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返齐,必将会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使接受之后就回国了。
71、教战守策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发了吗?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72、淝水之战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没有发觉屐齿被折断。
73、白洋潮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到:“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到白洋,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
我站在塘上,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潮水渐渐逼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飞沫溅起水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般跳起,遮蔽了江水,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者纷纷退走,逃到塘下躲避。此时,潮水到了塘上,尽力澎礴而出,水激射,溅起数丈高的水花,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雪花般飞舞。人们看着这一切,惊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
先人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
74、夔一足
传言不可以不审察,数次传播后,白就成了黑,黑就成了白。所以就会有狗像獗,獗像母猴,母猴像人的传言,其实人与狗是相差很远的。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了传言仔细核实,那么是福气,听了传言不仔细核实,那么还不如不听见。
凡是听了传言一定要深入地讨论,特别是对于人的传言一定要用理去验证。鲁哀公向孔子问讯道:“乐正夔只有一条腿,真的吗?”孔子说:“过去舜想要用音乐来教化天下人,于是命令重黎从民间选拔了夔,举荐了他,舜任命夔做了乐正,夔于是调和了六律、五声,来调和阴阳之气。于是天下非常服顺。重黎又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调和。和是音乐的根本。只有夔才能使它调和,来使天下平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非是‘一条腿’”。宋国的丁家没有井,要出门打水,常常派一个人住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丁家打了一口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见后就传言道:“丁家掘井,得到了一个人。”大家都传这句话,使宋国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宋君派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道:“得到了一个人力,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言,不如不听。
『捌』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言文同义词
原文
湖心亭看雪 ①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0.【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10.【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1.【强(qiǎng)饮】痛快地喝。强:痛快。 12.【大白】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大白:这里指酒杯。 13.【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4.【舟子】船夫。 15.【喃】象声词。 16.【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17.【更】还。 18.【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19.【及】到。。。。时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文中的同义词有 船 —— 舟 ;俱 —— 一 ; 是 —— 此
『玖』 文言文白洋潮的全文翻译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奔。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的人的脸和衣着都溅到了潮水。(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就像龙湫水一样翻滚不停(龙湫:瀑布),像漫天大雪在飞舞。(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