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李固文言文

李固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3 03:37:07

文言文阅读李固言传

网络翻译——文言文翻译

⑵ 古文翻译

译文

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高兴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

⑶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译.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译.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
李珏的字叫待价,他的祖先来自赵郡,迁居淮阴。他早年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以行孝出名。才二十岁,考中了明经科。李绛任华州刺史,见了他,说“:你额头饱满,不是一般人的相貌,明经太平常,不适合你。”他就又考中了进士中的高等。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上表要他到府中任职。他又考中拔萃被任命为渭南县尉,后升任右拾遗。
唐穆宗登基,贪恋美酒女色,景陵才盖土,就把李光颜从..宁、李訫从徐州召来,定于九月九日和百官大摆宴席。李珏和宇文鼎、温余田、韦馞、冯约一起进谏说“:朝外人都说皇上召唤李光颜等人,要和群臣聚会。但年号没改,陵墓才盖土,三年心中悼念,全国都是一样。现各地吊丧使者才走,去外国使臣没回,下禁令和解禁,本是为使人行动一致,奏乐宴会,丧期不能在宫内进行。天子的举动,被全国人效仿,不能不慎重。李光颜、李訫是忠心有功的臣子,正因深秋在边境,防止异族入侵,如果下令征询意见,托付边疆事务,召他们来是可以的,难道把吃喝看得这么重要吗?”皇帝虽然搁置了他们的意见,但优厚地慰劳、打发了他们。
盐铁使王播增收十分之五的茶税来维持开销。李珏上奏说“:专卖本是为接济军需,而且收茶税从贞元年以后才有。
现全国没有战争,却突然增重税来伤害国家根本,这是不行的第一点。茶被人饮用,和盐、粮同为生活必需,如果收高茶税,售价一定高,受害的首先是穷苦人,这是不行的第二步。山野里产量没有一定,按斤收税,以出售多为有利,如价格激增,买的人就少,能收多少税呢?
这是不行的第三点。皇上刚登基,下诏惩罚横征暴敛。现反而增收茶税,一定使人民失望。”皇帝没有采纳。那时候,宫中建造百尺高楼,建筑费很高,因此王播急于征收,私下满足皇帝的欲望。李珏因多次进谏不能留任,被贬出朝廷任下圭阝县令。武昌节度使牛僧孺任命他为掌书记官。后调回朝廷任殿中侍御史。
宰相韦处厚说:“他是治国的人才,哪里是掌监察的人才呢?”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牛僧孺重任宰相,任命他以司勋员外郎、知制诰身份任翰林学士,后升任户部侍郎。
当初,郑注靠医术升官,唐文宗有天对李珏说:“你也知道有个叫郑注的吗?应和他谈谈。”李珏说:“我知道他,是个邪恶的人。”皇帝吃惊地说:“我的病能好,是郑注的功劳,怎能不见一下他呢?”
郑注从此恨李珏。到李宗闵因判罪免相,李珏给他申辩,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调任河南府尹,又调任户部侍郎。
开成年间,杨嗣复受皇帝宠信,推荐李珏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李固言又都要好。他们三个人在朝中掌权,和郑覃、陈夷行等人观点对立,双方都态度一致,互相呼应,宗派更严重了。李珏多次辞职,没有批准。皇帝曾自言自语地说:“我治理国家十四年,虽然没能治理得极好,但像今天这样太平也少有了!”李珏说“:治理国家像调养身体,趁身体健康,要调整好,使身体健康发展,如仗着健康就大意,疾病就产生了。在国家没有祸乱时,还想到欠缺之处,祸乱会产生吗?”
杜..掌管度支有功劳,皇帝想任命他为户部尚书,为这问宰相们,陈夷行回答说“:衡量奖惩任官免职,希望皇上自己决断。”李珏说:“先帝倚重宰相,国家事务先让他们评价辨别,所以定官名叫平章事。君臣互相依靠,才能使天下太平。如果任命每位官员,处理每件事都由皇帝决定,还要宰相做什么?隋文帝为小事操劳,怀疑臣下,所以两代就亡了国。皇上曾对我说:‘窦易直劝告我,凡是宰相想任命官员,五个只批准三个,二个只批准一个。他应该劝我挑选宰相,不应劝我怀疑宰相。’”皇帝说:“窦易直这话真浅薄。”皇帝又说“:贞元初年政务确实不错。”李珏说“:德宗皇帝晚年喜欢聚敛钱财,藩镇用进贡来邀宠,官吏得以在赋税外勒索,这是他在位时的弊病。”
皇帝说“:国君减轻赋税,节约用度,可以吗?”李珏说:“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王王圭、魏征给太宗皇帝献计,也就是这!”皇帝很尊敬地采纳了。提升封他为赞皇县男爵。
当初,庄恪太子去世后,皇帝想立陈王为太子。后来皇帝去世了,宦官召宰相商量该立谁,李珏说:“皇帝已命立陈王了!”后来唐武宗登基,人们都替他担心。他说“:我只知报告皇帝说过的话,哪管宫中的事?”皇帝管理朝政后,他多次称引《尚书·无逸篇》来勉励皇帝。当时潞州刘从谏献高头大马,沧州刘约献白色鹰,李珏请求退还掉向全国表示崇尚节俭。后升任门下侍郎,又担任唐文宗山陵使。遇上秋天下大雨,灵车走到安上门陷到泥里,不能前进,被免职任太常卿。最终因立皇帝时的议论,被贬为江西观察使,后又贬为昭州刺史。
唐宣宗即位,他调任郴、舒两州刺史,后任太子宾客掌管洛阳分署。又升任河阳节度使,免去额外赋税和过去欠债一百多万。后被召进朝廷任吏部尚书,他离开时,仓库储蓄是刚去时的十倍。不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他认为自己是重臣,从道义上不应因在朝廷外任职而不管,上表请求立皇太子维系全国人的心。江淮天旱,他开仓赈救逃荒的,用军队节余和储备的粮食按半价发给人民。后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赠官司空,赐谥号叫贞穆。
当初,淮南三位节度使都在任去世,有人劝他换官署住处,他说:“皇帝令我镇守扬州,这就是居住治事处,怎能离开?”到他病重了,部下到卧室看他,他只遗憾州里有酒税钱但神策军却常被大商人盘剥,刚上奏,还没有答复,一句话没提家里的事。他生性很少欲望,妻子早逝,他不买小妾和侍女,也没人上门送东西。据说淮南的人感激他的恩德,他死后,到皇宫请愿,要树碑刻上他的事迹。

⑷ 文言文翻译

自己身处于王室之中,利益关系到子孙,你说的真对.

这个时候,军队还没有驻扎内下来,军需库容还没有法规来管,掌管的官吏因此而贪钱

臣下以杨震所说的四知来约束自己,怎么会不贫穷呢

恰当羌族敌人纷纷进犯,边境一片混乱,粮价剧升,从函谷关往西,饿死在路旁的百姓比比皆是

言有本事的人却故意令自己的才华埋没,这连愚蠢的人也不会去做

马融自从因为忤逆邓氏而受(到十年不能升迁)的惩罚,从此再不敢忤逆有权势的家族,于是为梁翼上书弹劾李固(李固被杀),又为大将军做《西第颂》赋,因为这些种种不良作为作为,为正直之士所反感。

⑸ 新唐书李固言传文言文翻译

李固说,河北趟郡(今河北赞皇)人。字仲枢纽,生于唐德建中二年(782),最后在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状元。
李固说生在农村。忠厚老实。元和六年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住在表亲柳氏家中,表兄弟因为他的傻瓜厚嘲弄他。当时,推荐你为求登科,有“行卷”的说法,就是将自己的佳作呈教在达官贵人,研究界赏识,提高声誉,以方便中第。
柳氏兄弟特意让李固说先拜官职低小的许孟容,许一时羞愧难当,说明情况,只见李固言本性质朴,就默默地写在心,第二年,恰好碰上升兵部侍郎许孟容,外出任主考官,就拿李固言为状元。
李固说任华州刺史时严厉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
他办事认真不谋私利,不为好友谋官。为政不考虑关系,主张任人唯贤。
任河中节度使期间能革除弊政,后来任太子少师、东都留守、太子太傅,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尉。
李固说有结巴的毛病,平时不太会说话,然而,经常议事论政事就头是道,一个反常态,说话清晰,很有条理。其他文章很好,任官清正,屡有建树,出将入相,历任四朝,人才难得。
李固说身在牛李两人争斗漩涡涡的中,牛党头脸人物李宗闵、牛僧孺等人大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出身,对新进士特别重视,而李坚持说又是赵郡李姓的世家子弟,与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为宗,因此,他既然是牛党拉垅的对象,又是李党乐在接待的对象。
同时,在朝中宦官专权。李固说,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与邪恶势力争夺,真的很不容易。

⑹ 文言文阅读。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耻

1.A
2.C
3.B
4.①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内交往来。
②臣容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

⑺ 文言文翻译翻译,在线等,,快昂..

楼上直接复制的,翻译的不是楼主的原文,而且漏了一段。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就豪爽有大志.
靖康元年,被任命为磁曰州知州。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到达后,开始作固守不动的打算。皇上嘉奖他,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靖康二年正月,宗泽到达开德,接连是三场战事全部获得胜利。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先头部队回报说前面有敌人军营,宗泽就率军向前直奔敌营,与敌战斗,打败了敌人。宗泽领兵转战东进,可是敌人增援的生力军到了,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
宗泽前前后后向朝廷上呈了二十多份奏折请求回京,但都被潜善等小人私自扣押,未能呈上,他终日忧愁愤慨,终染上疾病,在背上生了疮。宗泽叹息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狂风大作,雨下了一整个白天和夜晚,宗泽没有提及自己家中的任何事,只是连着呼喊了三声“过河!”,然后就逝世了。

⑻ 文言文《李固传》中的(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的翻译、谁知道啊!

司隶校尉、益州刺史都命令郡守推举李固为孝廉,召他为司空掾,(李固)都不去就职。

⑼ 文言文阅读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

旧唐书李固言传

【原文】

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贺部郎中、知台杂。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弛慢,罚俸,仍改官为太子宾客。制出,固言封还曰:“东宫调护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罚之人处之。”改为均王傅。六年,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尚书左丞,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八年,李德裕辅政,出为华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闵复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迁御史大夫。六月,宗闵得罪,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加崇文馆大学士。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李训自代固言为平章事。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号,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请加徽号。朕思理道犹郁,实愧岳牧之请。如闻州郡甚有无政处?”固言曰:“人言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无政。”帝曰:“堪是贞元时御史,只有此一人。”郑覃曰:“臣以王堪旧人,举为刺史。郑襄比来守官,亦无败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李石对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有大国无人?盖贞元中仕进路塞,所以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进人才之过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奖用。随其称职与否升黜之。”上曰:“宰相荐人,莫计亲疏。窦易直作相,未尝论用亲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寻进阶金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上表让门下侍郎,乃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入朝,历兵、户二部尚书。宣宗即位,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大中末,以太常卿孙简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卒。(《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李固言传》)

【译文】

李固言,是赵郡人。他的祖父是李并,父亲是李现。李固言,在元和七年(813)考中进士甲科。太和初年,不断升官官至贺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831),李宗闵做宰相,任用他为给事中。太和五年(832),宋申锡被王守澄诬陷,李固言与同僚官员伏于阁下恭敬地争论此事。将作监王堪修因奉守太庙怠慢轻忽,被罚俸,但是仍改任太子宾客。诏令发出以后,李固言缄封退还了这条诏令,说:“东宫是调护之地,不能让因工作怠慢轻忽而被处罚的人担任。”于是改任均王老师。太和六年(833),升任工部侍郎。太和七年(834)4月,转任尚书左丞,奉诏确定左右仆射上奏言事的制度。太和八年(835),李德裕辅佐朝政,李固言出京任华州刺史。

那一年(835)10月,李宗闵又入朝执政,征召李固言授予他吏部侍郎之职。太和九年(836)5月,升任御史大夫。6月,李宗闵获罪,李固言代他任门下侍郎、平章事,不久又加封崇文馆大学士。当时李训、郑注掌权,他们自己想窃居宰相之权。李宗闵被逐以后,他们就以朝廷的名义说李固言忠心为国,立李固言为相,实际上讨厌他与李宗闵为同党。9月,李固言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京任兴元节度使。李训就自代立固言为平章事(即宰相)。李训、郑注被杀,文宗想到李固言谠正,开成元年(836)4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君臣要求给文宗皇帝上尊号,皇上在大明宫紫宸殿说:“朝廷内外中上奏折,请求加尊号。我想这个道理是确实的,但实在是愧对这些封疆大吏的请求。您听说各个州郡有什么政事处理不好的情况吗?”李固言说:“人们传闻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没有政绩。”皇帝说:“王堪是贞元时期的御史,只有这一个人。”郑覃曰:“臣以为王堪是老臣,就提拔他为刺史。郑襄近来做官,也没有特别恶劣的表现。如果说地方朝政治理不好的,哪里只有这两个人?”皇帝说:“这么多才士,辅佐我治理天下。德宗时,朝廷很多担任闲职的人员,哪里是社会缺少人才呢?”李石回答说:“十室之邑,一定有忠信之人。怎么会有大国无人才的情况呢?大概是贞元年间士人求仕上进的道路阻塞,所以有才的人有的就躲避到其他地方去了,这就是不能正确选拔人才的过错。”李固言说:“征求才士的方法是,有人保举任命,可以随时奖掖提拔任用。然后再根据他们称职与否来升迁或贬黜。”皇上说:“宰相荐举人才,不计亲疏远近。窦易直做宰相,不曾考虑亲情。如果自己没有宰相的才能,应该自行引退。如果实公正的举荐,即使是亲戚又何须避嫌呢?人很少有全才的,只是用他所擅长的罢了。”

不久进封金紫,主管户部事务。那一年(837)10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替杨嗣复。上表请辞门下侍郎之职,于是做了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年入京,历任兵部、户不二部尚书。宣宗即位,不断升迁授任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之职。大中末年,朝廷用太常卿孙简代替了(他的职务),授任太子太傅之职,分管东都,去世。

【注释】

1、伏阁:伏于阁下。形容恭敬的态度。如:伏阁受读,形容恭敬受教。语出《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群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2、弛慢:懈怠轻忽。唐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其释‘厥咎舒,厥罚恒燠’,以为其政弛慢,失在舒缓,故罚之以燠,冬而亡冰。”《旧五代史·周书·萧愿传》:“然性嗜酒无节,职事弛慢。”《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常务纠弹,毋容弛慢。”

3、制:令。

4、封还: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唐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汉书·王嘉传》:“(哀帝)益封董贤二千户……嘉封还诏书,因奏封事。”宋费衮《梁溪漫志·学士不草诏》:“唐制惟给事中得封驳,本朝富郑公在西掖封还遂国夫人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清顾炎武《日知录·封驳》:“唐制,凡诏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封驳”。

5、调护:调教辅佐。《史记·留侯世家》:“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调护犹营护也。”《新唐书·裴炎传》:“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

6、上事: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

7、仪注:制度;仪节。南朝梁沈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张耆)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8、辅政:辅佐治理政事。《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晋干宝《晋纪总论》:“受遗辅政,屡遇废置,故齐王不明,不获思庸于亳。”《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

9、得罪:获罪。《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辠,甘心瞑目。”一本作“得罪”。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得罪永泰末,放之五溪滨。”《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不隔数年,丁丞相得罪,贬做崖州司户。”

10、用事:执政;当权。《战国策·秦策三》:“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事〉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11、辅相:宰相。也泛指大臣。《史记·孔子世家》:“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清龚自珍《农宗》:“古之辅相大臣尽农也,则周之庸次比耦之亚旅欤?”章炳麟《訄书·冥契》:“天子之于辅相,犹县令之于丞尉。”

12、公体:即公忠体国。谓尽忠为国。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郭沫若《蜀道奇》诗:“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13、爰立:《书·说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孔传:“于是礼命立以为相,使在左右。”后因以“爰立”指拜相。宋钱易《南部新书》丙:“元和、太和以来,左右中尉或以幞头纱赠清望者,则明晨必有爰立之制。”

14、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汉桓宽《盐铁论·复古》:“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时德裕、宗闵,各有朋党,互相济援。上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七:“假绍述之说以胁持上下,立朋党之论以禁锢忠良。”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中》:“不尚名誉,故无朋党;不尊谈说,故无游士;不贵才气,故无骤官。”

15、谠正:正直。《北史·杜弼传论》:“识学甄明,发言谠正。”《旧唐书·李固言传》:“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16、徽号: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尊号》:“秦汉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则天垂拱四年,得瑞石于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二》:“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诏,归美神考哲宗,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牍,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又如,清叶赫那拉氏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见《清史稿·后妃传》。

17、紫宸:原是宫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唐杜甫《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后泛指宫廷。明沈鲸《双珠记·邮亭失珠》:“纔离紫宸,平步莲鞋稳。”清孙枝蔚《北山》诗:“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参阅《唐六典·尚书工部》、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唐紫宸殿》。又借指帝王、帝位。《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书·元帝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18、岳牧:传说为尧舜时四岳十二牧的省称。语本《书·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史记·伯夷列传》:“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后用“岳牧”泛称封疆大吏。《后汉书·班彪传》:“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宋范仲淹《青州谢上表》:“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选甚隆。”清顾炎武《菰中随笔》卷八:“士之才智,可效一官者,苟非宿登仕版,则虽见知于方镇岳牧,亦不能稍振拔之,以收其用。”

19、无政:治政无方;没有政绩。《诗·小雅·十月之交》:“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后汉书·李燮传》:“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唐李翱《平原郡王柏公碑》:“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章炳麟《訄书·订文》:“国无政者,其出话不然,其为犹不远,官事民志,日以啙媮。”

20、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21、比来:近来;近时。《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明张居正《答湖广巡抚赵汝泉书》:“比来楚土雕瘵,视昔更甚,连年涝垫,民罔攸居。”清汪懋麟《过云渐草堂慰其伤逝》诗:“檐雀比来犹报客,壁琴何事独伤神?”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比来两遭议会质问,谓此书何以当刻,事遂不能进行。”

22、守官:指任职‘做官。

23、败事:失败的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4、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陈书·高祖纪上》:“内难初静,诸侯出关,外郡传烽,鲜卑犯塞。”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终,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终,谓之待旦。”《宋史·食货志上三》:“王珪奏曰:‘外郡用钱四十可致斗米于京师,今京师乏钱,反用钱百坐仓籴斗米,此极非计。’”

25、不理:谓不治理公务。《后汉书·胡广传》:“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 。’”《南史·谢朏传》:“朏居郡,每不理,常务聚敛,众颇讥之,亦不屑也。”

26、班行:指朝官。唐 张籍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远镇承新命,王程不假催;班行争路送,恩赐不时来。” 宋 秦观 《辞史官表》:“班行之内,学术过於臣者甚多。” 清赵翼 《编校文端师集感赋》诗:“久推勋德冠班行,馀事仍看各擅场。”

27、闲员:指但任闲职的官员。《旧唐书·李固言传》:“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在冷衙门里做着闲员,候补着官职,和同事们有些合不来。”

28、仕进:求取功名之路。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

29、托迹:亦作“托迹”。犹寄身。多指寄身方外,或遁处深山或贱位,以逃避世事。明高启《送吕山人入道序》:“而其隐也,皆托迹山林为老氏之徒。”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清新小武《易水饯荆卿》:“因此隐忍迁就,托迹屠沽。”

30、叙进:即进叙。谓按等级次第以进职或奖功。《汉书·刑法志》“《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唐 颜师古 注:“秩,叙也。言有礼者天则进叙之,有罪者天则讨治之。”《新唐书·选举志下》:“臣请五品以上及群司长官、宰官进叙,吏部、兵部得参议焉。”明归有光《三途并用议》:“今百余年,寥寥未之见,而专以资格进叙。”

30、保任:特指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的责任。《汉书·爰盎传》“盎兄哙任盎为郎中”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旧唐书·薛登传》:“谨案汉法,所与之主,终身保任。杨雄之坐田仪,责其昌荐;成子之居魏相,酬于得贤。”《宋史·选举制六》:“保任之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择才,故予夺升黜,品式具在,而又责官以保任之。”

31、便宜: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南史·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人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凡翻异驳勘之狱,同守臣审鞫,便宜予决,毋得滞留。”《清史稿·选举志二》:“艺徒学堂……均可于中、小学堂便宜附设。”

32、奖用:奖掖提拔。

33、升黜:进升和降免。唐 韩愈 《进士策问》:“宋鲁之君,不贤乎齐晋,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舍,如是之相远,亦将有由乎?”宋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升黜会应从此异,愿偷闲暇数经过。”《清史稿·宣宗纪二》:“御试翰林、詹事等官,擢李国杞四员为一等,馀升黜有差。”特指官职的提升与降免。宋曾巩《上杜相公书》:“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宋何薳《春渚纪闻·木果异事》:“凡为人君者,其一言动,固自与造化密契,虽于草木之微,偶加眷瞩,而荣谢从之,若响应声,况于升黜贤否,意所与夺生杀贵贱之间哉!”

34、进阶:进升官阶。晋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唐韩愈《平淮西碑》:“丞相度朝京师,道封晋国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三:“是其时将军为提督进阶,非实有其官也。”

35、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历仆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明陆粲《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36、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
37、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8)。

⑽ 【出自】:《后汉书·李固传》:“固独粉饰貌,搔头弄姿。” 文言文翻译

“本来只是粉饰外表,挠头卖弄姿色。”

热点内容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
那五常历史 发布:2025-05-10 08:46:52 浏览:121
散打历史 发布:2025-05-10 08:37:17 浏览:3
烟台教师招考 发布:2025-05-10 08:34:58 浏览:280
宁波生物招聘 发布:2025-05-10 07:19:15 浏览:483
市师德先进事迹 发布:2025-05-10 06:55:21 浏览:103
巧学高中化学 发布:2025-05-10 06:34:49 浏览:351
香港以前的历史 发布:2025-05-10 05:47:11 浏览:406
眼睑赘生物 发布:2025-05-10 05:37:33 浏览:263
化学钙符合 发布:2025-05-10 05:29:00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