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之的文言文用法

之的文言文用法

发布时间: 2020-12-03 06:02:59

1.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几种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这两个例子里的“之”都是“的”的意思。
在“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中,“版之”的后面有一个所字权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词组,于是前面的“之”就解释为“的”,全句译为“比不上用一小会儿的时间学到的东西”。
在“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一句中,“之”的后面也有一个所字结构的名词,于是前面的“之”也解释为“的”
,全句译为“秦国最想得到的东西,是诸侯国们最大的担忧。”

3.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合用请采纳,谢~

4.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记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大有益处。"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之一,下面总结一下"之"的常见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有什么迟的呢?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5.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1.代词,他。
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结构助词,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到。。。去;往
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4.音节助词,无实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6.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有关”之“这个词的古文言文用法详解如下: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7.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1、到……去。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译文:姜氏偏爱她的小儿子 , 想要让郑武公立他为太子。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译文:我是范阳城的老百姓叫蒯通,私下知道闵公快要死了,所以赶来凭吊。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8.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
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例句:大道之行专也属,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动词,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
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4、代词,他,她,它(们)。
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
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6、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9.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二、出,生出,滋长。

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

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出处:东汉·许慎《说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9)之的文言文用法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假之[jiǎ zhī]

假若。

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10. 文言文中“之”的取独用法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热点内容
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 发布:2025-05-10 23:57:31 浏览:826
教师的福利待遇 发布:2025-05-10 23:09:53 浏览:485
陆房中学 发布:2025-05-10 22:10:05 浏览:982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2025-05-10 21:23:02 浏览:29
水晶钵教学 发布:2025-05-10 20:40:56 浏览:433
教师长工资 发布:2025-05-10 18:56:59 浏览:826
老师涂指甲违规吗 发布:2025-05-10 18:35:17 浏览:445
我对班主任的印象 发布:2025-05-10 10:17:45 浏览:769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
那五常历史 发布:2025-05-10 08:46:52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