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发布时间: 2020-12-03 06:13:29

❶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谢谢

**********************************************************************

祝你寒假快乐,学习进步!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

有所帮助,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❷ 求讲解古文言文语法结构,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注意这里的“胜”读作一声时,意思是能够承担,能够承受或者是“尽,完”并且在古汉语与成语中多用于否定句,意思应该是粮食吃不完, 另外这句还是判断句,表示由因及果进行推理。

语文文言文语法特殊句式的一般可循规律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抄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
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
示判断。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
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
语+于……”

❹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点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动词名词形容词在他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短语。名词前的修饰成份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成份是状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①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例如: 胖师傅 ;这个家; 语法分析; 野生动物; 壮丽的山河; 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台; 古生物学家; 用旧了的自行车; 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 ;面无表情的样子 ;胡子拉碴的年轻人 ;办事精明的老王 根据是否加结构助词“的”,可以将定中短语分为粘合式和组合式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例如名词、代词、数词、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等。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例如“经济的振兴”、“智力的开发”、“框框的束缚”、“满腹的怨恨”。 充当定语的成分比较灵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等。
②状中短语
状中短语也叫“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偏正短语。 状中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谓词性成分。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用“地”。例如: 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彻底领悟 坐火车走 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 愤怒地说 热烈欢迎 低空飞行 仔细检查 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 大范围推广 没命地乱窜 悠闲地捋着胡子 结结巴巴地说 状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动词、形容词、述宾短语等。有时数量词或量词短语,甚至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例如: 正好五位 就两块钱 (1)定语+中心词(名、代),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 (2)状语+中心词(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得"是状语的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现在很多人把这三个字统一用“的”,意思表述不会受影响,但从语法上讲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便是偏正短语。(大多数) 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

❺ 高中文言文语法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 木,草木尽死。

◆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你是问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v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v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v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v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❻ 请问怎样掌握高中语文修改病句,及一些语法知识呀,我很迷茫,还有文言文应该怎么去学呀谢谢了

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很管用,不过你要用心去看,一定要自己努力才能有效果

❼ 为什么 我觉得文言文语法比较混乱 而且很多字意都是随意设定的

不能这样说。

文言文并非无逻辑、无语法、无固定字意可言,只不过是由于古人避讳太严重,等级制度太森严,用词太委婉,所以才使现代人有这样的误解。

先说说逻辑,今天我们读到的不少文言文,都是涉及外交、日常人际交往、君臣往来、学术论辩等等内容的。

古人很聪明,下级对上级如果露骨地说明用意,很可能导致的是上级勃然大怒,弄不好命也丢了。所以往往喜欢从一些上级爱听的小事或论题着手,然后绕个大弯子,等上级听得入迷了,已经佩服下级的辩解了,才引入正题,这时候进言的成功率就高多了。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旁征博引的文言文,逻辑并不一定比现代文严密,但却不乏说服力,就是这道理。

再说说语法和字意,由于古人太爱避讳改字、用字,措词很讲究,外加有些词语具有等级性(如“崩、薨、卒、不禄、死”的区别就是一例)或专有性(如“朕”字),所以就出现语法与字意的多样性了,举几个例子:

如“采薪之忧”,如果不曾读过文言文,单从字面上看就是“担心没有柴可砍”,但在古语中实际意思就是“生病了,自己照顾不了自己”,用词委婉可见一斑,但这样说古人觉得文雅,也没什么不对,这个意思就一直沿用了。

又例如“秀”字,是一个很平常,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但是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居然没有,或者楼主会不解:这么明显的错误怎么会出现呢?

道理很简单,那是许慎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讳,所以书中不得有此字,只能在“禾”部注明:上讳。

由此可见,语法和字意的问题是带有许多具体历史原因的,不能一概而论。

这就是我的看法,所以说这些现象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体现。

❽ 怎样才算讲透一篇文言文练习

参考:

  1. 前提条件:如果孩子们都是熟悉文言文,自小就懂文言文,则讲透版就容易,语法、用权法、推敲、应用等都可以系统展开。但是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个条件,对文言文毫无基础,则只能是以词句翻译、语法讲解为主,完成这个重点就可以了。

  2. 翻译方面:列举背景和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孩子听课,更容易理解当时的用法,目的加强记忆。

  3. 语法方面:重点在考点方面。

  4. 其它的努力估计吃力不讨好,因为没有基础啊。

❾ 初中语文为什么不讲语法讲文言文中用到时总是用英语语法来论证,高手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连主谓宾都不

1.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是原因。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正在越来越重。教学改革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魔影,越来越脱离素质教育。教材越改越深,小学初中的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大批农村学生因贫穷而辍学,大批城市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辍学。各地每年都有学生自杀的案例,但信息不透明,民众无法统计。对学业负担过重的恶果,有关部门视而不见。对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每年两会都有代表提出提案,但没有效果。
2. 现在学生学英语,语法成为主要内容,中考,高考,大学4级,6级,托福,雅思,哪个不考语法?连小学的英语试卷中都充斥着语法题。可是中国人的语文教学,却从来不提语法,可能教育部的专家们认为语法没有用处,反正不懂中文语法的人也会说中文,美国的文盲说英文也很流利嘛。但是教外国人学中文的教材中,却有大量关于中文语法内容。难怪加拿大人“大山”的中文水平比很多中国人还好!由于学生不懂中文语法,写出来的作文,很难找到没有错误的句子,而由于学生没有丝毫语法基础,语文教师很难解释病句为什么错。大城市豪华的银行大厅里,精致的电子显示屏上赫然显示“……正在处理中,请稍后。”(应该是“请稍候”,即:请稍许等候。)各种公共场所的告示牌上,无论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告示,错误百出,表面上是错别字现象,实际上都是语法问题所致。
3.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的,中文也不例外。1956年的“语文”课本曾分为两本,一本是很薄的“语言”,一本是较厚的“文学”,但到了1957年就取消了,只有“语文”一本。我不知道取消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都有语文课,但为什么不学中文语法?百思不得其解……

❿ 语文的实词和虚词的讲解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热点内容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00:17:53 浏览:419
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 发布:2025-05-10 23:57:31 浏览:826
教师的福利待遇 发布:2025-05-10 23:09:53 浏览:485
陆房中学 发布:2025-05-10 22:10:05 浏览:982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2025-05-10 21:23:02 浏览:29
水晶钵教学 发布:2025-05-10 20:40:56 浏览:433
教师长工资 发布:2025-05-10 18:56:59 浏览:826
老师涂指甲违规吗 发布:2025-05-10 18:35:17 浏览:445
我对班主任的印象 发布:2025-05-10 10:17:45 浏览:769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