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字文言文
『壹』 20字左右的古文段落。
桥兮若月,路上行人寥寥。暗香珠帘,眸中异彩连连。
『贰』 古文20字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叁』 文言文20字带翻译
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发奋苦读才能成功。
『肆』 文言文加译文20字
什么文言文呀,总得说出来吧。
『伍』 10~20字的文言文
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过秦论》
《捕蛇者说》
《韩愈师说》 《桃花源记》 《卖炭翁》
『陆』 20字以内的文言文和翻译啊,越短越好的来着~~
你需要的是整篇的还是一句呢,20字以内一整篇,真的很难找哟。
『柒』 文言文有哪些特点20字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捌』 不超过20字的文言文及解释(解释10字左右)求
1.原文:齐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南郭处士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这三百人奖赏。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逃跑了。
2.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3.原文: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4.原文: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的品德说:“荀淑的见识高超,不能复加,钟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为老师
5.原文: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时阮思旷在坐,曰:“新出门户,笃而无礼。”
译文:谢万在兄长面前,想起身找便壶。当时阮思旷在座,说:“新兴的门第,甚是无礼。” 6.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美好的名声.(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钟繇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进宫面见魏文帝).(面见皇帝时)钟毓(紧张得)脸上流汗,魏文帝(亲热地)问他:"你的脸上怎么会流汗呢?"钟毓回答说:"(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样涌出来." 魏文帝再问钟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流汗呢?" 钟会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也不敢出."
7.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8.原文: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的品德说:“荀淑的见识高超,不能复加,钟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为老师。”
9.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
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译文:陈太丘去拜访荀朗陵,因为家穷又俭朴,没有仆人杂役,就让儿子陈元方驾车,陈季方拄着棍子在后面跟着。孙子陈长文还小,就抱在车里。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儿子荀叔慈来开门,荀慈明在席间劝酒,他家其他六个儿子陪着吃饭。而荀朗陵的孙子荀文若也还小,就坐在爷爷腿上。这事传到朝廷,太史向上报告说:“有德的星星都向东方聚集了."
10.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11.【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翻译】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12.原文: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13.原文: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译文:嵇康和吕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后来有一次,吕安到来,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只在门上题了个“凤”字就走了。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因此感到高兴。所以写个凤字,是因为它分开来就成了凡鸟
『玖』 20字文言文及翻译8篇带感悟
《论语》十二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 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 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 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译文: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政的人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为什么去参与呢?”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厢前边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时士气就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这种大国,难以预测,我害怕他们有伏兵。 我看到齐军车轮压出的印迹杂乱,远看到他们的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会舍掉鱼而选择熊掌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 ãi )苟(g ǒu )得也;死亦我所恶(w ù),所恶(w 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 ì)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会为生存不择手段。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讨厌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 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 ì)患者何不为(w ãi )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用求得生存的方法,为什么不使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讨厌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为什么不去做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 ì)患而有不为(w ãi )也。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生存下来,有的人却不使用,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有人却不愿意这样做。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 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因此,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讨厌的。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思想感情,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感情,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一箪(d ān )食(shí),一豆羹(g ēng ),得之则生,弗(f ú)得则死。呼(h ū)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 ù) 尔(ěr )而与之,乞人不屑(xi â)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不会接受;如果你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为了优厚的俸禄就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w âi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 ã)我与(y ú)?乡(xi àng )为(w âi )身死而不受,今为(w âi )宫室之美为(w ãi )之;乡为(w âi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 âi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 ã)我而为(w ãi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为了我认识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过去我为了道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过去我为了道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过去我为了道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也不能停止了吗?这就是说丧失了人的本性。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在田地间被任用,傅说在筑墙期间被选拔,胶鬲在卖鱼和盐期间被任用,管仲在狱官手里被任用,孙叔敖在隐居海边时被任用,百里奚在集市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到这样的人的时候,—定要先使他的心灵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常常犯错误之后才能改过;内心困惑,思绪阻塞,之后才有所作为;他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上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国内就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就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作为忧患的话,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灭亡。
《庄子》一则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