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文言文阅读
1. 求文言文《孙奇逢传》的翻译
原文:
孙奇逢,字启泰,又字锺元,容城人。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年十七,举明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连丁父母忧,庐墓六年,旌表孝行。与定兴鹿善继讲学,一室默对,以圣贤相期。
天启时,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奇逢、善继故与三人友善。是时善继以主事赞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上书承宗,责以大义,请急疏救。承宗欲假入觐面陈,谋未就而光斗等已死厂狱。逆阉诬坐光斗等赃钜万,严追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集士民醵金代输。光斗等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台垣及巡抚交章论荐,不起。孙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其后尚书范景文聘为赞画,俱辞不就。时畿内贼盗纵横,奇逢携家入易州五峰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弦歌不辍。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行可比元许衡、吴澄,荐长成均,奇逢以病辞。七年,南徙辉县之苏门。九年,工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屡徵不起。
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其治身务自刻厉。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著读易大旨五卷。奇逢学易於雄县李崶,至年老,乃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其生平之学,主於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又著理学传心纂要八卷,录周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十一人,以为直接道统之传。
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河南北学者祀之百泉书院。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奇逢弟子甚众,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从游最早。及门问答,一鼇为多。睢州汤斌、登封耿介皆仕至监司后往受业,斌自有传。 又,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其学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慕朱熹理学,立说调和两派观点。所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四书近旨》、《道一录》、《北学编》等。
译文:
孙奇逢,字启泰,又字钟元,容城人。少年倜傥,喜好奇特节操,然后内心笃于修行,背负经世致用之学,准备立下功业,建立声誉。十七岁,参加明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中举。因父母接连过世而丁忧,在父母墓前结庐度过六年,政府旌表他的孝行。与定兴鹿善继讲学,在室中默默相对,以圣贤相期许。 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因为结党被逮捕,奇逢、善继与这三个人关系良好。那时,鹿善继以主事身份辅助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就给孙承宗上书,以大义相责问,请求孙承宗紧急上疏搭救。孙承宗,准备借入朝觐见皇帝当面陈说求情,计谋未成而光斗等已经死于东厂监狱中。魏忠贤诬陷光斗等贪污巨大,严格追查他们的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筹集士民捐助代为上缴。光斗等最终因此被归还骸骨,世人称道他们的行为,赞誉他们为范阳三烈士。台垣及巡抚交替上奏章推举他,推辞不起就职。孙承宗准备上疏请奇逢以职方来辅助军事,后来尚书范景文想聘为辅助筹画,都推辞不去。当时,京城附近盗贼横行,奇逢率领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门生亲友跟从相互保护的有数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御,此时教书育人也未曾停息。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问品行可以相比元代的许衡、吴澄,推荐他执掌国子监,奇逢以有病推辞。七年,向南迁徙到河南辉县苏门,九年,工部郎马光裕以夏峰田庐相奉送,于是率领子弟躬耕于此,四方来学习的人,也给其授于田地来耕种,他们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居住在夏峰二十五年,屡屡征召都不起来应召。 奇逢的学术,本来以陆象山、王阳明为根本,以慎独为宗旨,以体察认识天理为要务,以日常所用伦常为实际。他修身苛刻严厉。人不论贤愚,如果问学,必定用与他性格相近的道理开导他,使他能够自力于平时行动。对人不作态,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诚意相待他。因此,名在天下而没有人嫉妒。著有易大旨五卷。他学易于雄县李崶,年老以后,挑拣要旨以示与门人。阐发解释道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他生平学问,以实用为主。因此所说的都有关法戒。又著作了学传心纂要八卷,记录了周子(即周敦颐)、二程子、张子、邵子(即邵雍)、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作为直接道统的传人。 康熙十四年,去世,年九十二。河南河北学者在白泉书院祭祀他。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奇逢弟子甚多,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跟从游历最早。到家门问答,一鼇为最多。睢州汤斌、登封耿介都是做官到监司后去接受教育的,汤斌自己有传记。
此外,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三大儒。他的学说起初推崇陆(九渊)王(守仁),晚年追慕朱熹的理学,成立学说调和两派的观点。他所编著的著作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四书近旨》、《道一录》、《北学编》等。
2. 《巴蛇吞象》的文言文版
原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专一曰黑蛇青属首,在犀牛西。”
译文: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这种蛇是黑色的身子青色的头,在有犀牛地方的西方。
出处:先秦 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
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
(2)罗洪先文言文阅读扩展阅读
历史起源:
传说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大羿前往斩杀,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3. 文言文问题
1、D;这个固应该是坚持的意思,顽固却感觉是另外一层意思了。
2、C这个不大确定,版其他的感觉排除法权如下:可参考
苟当其任 吾其还也 :代词; 连接词
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 为击破沛公军 : 作为,当做; 为了,目的
归部趣易奏 虽趣舍万殊 :催促;同取
4. 国学书目的必读书目
一言以蔽之,《论语》(必读)、《孟子》(必读)、《史记》(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汉书》(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后汉书(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三国志》(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庄子》(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老子》(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墨子》(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韩非子》(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文选》(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韩昌黎集》(或选《柳河东集》,当读,可选读章节)、《李太白集》(或选《杜工部集》,当读,可选读章节)。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 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 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 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颜元,李塨)《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 《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 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蟫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 《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 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 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曹г)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 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胡适)本书卷二。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923年4月26日,梁任公独居翠微山,身上没带书,用3天功夫,凭记忆开出一份国学必读书书目,题目叫《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容纳典籍大约一百多种。后来觉得作为入门书目,还可以再精简一些,便又拟了一个“真正之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说,如果连这个“真正之最低限度”的书也没有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这个书目收纳的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钱穆提出7部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认为是中国人人必读的书。
5. 文言文 李中 字子雍 在哪份试卷上有
《李中传》选段很多中学考试中都用到了,各地的都有。以下译文可供参考: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杨一清做吏部尚书,多次召李中应言官试,李中不到。
等到李中授官工部主事时,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在西华门内建立寺院,用番僧做主持,朝廷群臣都不敢言。李中封官才三个月便抗言上疏说“:以往逆臣刘瑾窃权,势焰嚣张。陛下既已觉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是卓绝的啊。现在大权未收,皇储位未立,义子未革除,纪纲日益松弛,风俗逐渐变坏,小人逐渐升官,君子逐渐引退,士气逐渐委靡,言路逐渐关闭,名器逐渐被轻视,贿赂逐渐流行,礼乐逐渐荒废,刑罚日益泛滥,民财日益殚竭,军政日益增加弊端。刘瑾已经被诛,但善治仍一无可举,是因为陛下受异端蒙惑的缘故。至于禁掖严厉幽深,岂能容得异教与宫人杂居。现在在西华门内建寺,招番容僧居住,每日相与聚处。异言日益繁盛,忠言日益远去,取舍颠倒,举措背离常理。政务废弛,是因此之故。乞望陛下翻然悔悟,摧毁佛寺,逐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杜绝天下的奸邪,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之名,那么所说的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项,可以依次举行了。”皇帝大怒。李中将有不测之罪,因大臣营救才得免。过了一日,皇帝下旨将他贬为广东通衢驿丞。王守仁按抚赣州,邀李中参与他的军事。预备讨平宸濠。
世宗登位,恢复李中原有官职。未上任,升为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从诸学生里面选择高等级的集聚在五经书院,五日一次登上学堂讲解疑难。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忤逆了总督和巡抚御史,因而说李中不称职,应当罢去职务。霍韬署吏部事,说李中素有廉节有才望,应当留任。正巧政府有不喜欢李中的,李中被降为四川右参政。
十八年(1539)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这一年收成不好,下令让农民捕捉蝗虫,政府加倍付给粮食,因此蝗虫灭绝而饥饿的人得到救济。李中擒获恶盗关继光,邻境攘夺李中的功劳,李中不与他争辩。进升为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食储备。御史金灿按抚四川时,曾经推荐过李中。李中不谢他,金灿为此怀恨他,至此他摘取李中的一些事情诬告他。朝廷刚刚议调李中时,李中死去。光宗时,追加谥号为庄介。
李中守官廉洁。从广西回到家乡,想用米饭招待客人,从邻家借贷粮米。米借到后,又没有柴薪,准备用浴器烧火做饭。客人等到天色暮黑,竟还不能吃到饭而告辞走了。李中少年时跟同乡杨珠学习,既而将杨珠学说扩充,使他的学术沉潜邃密,学者称李中为谷平先生。他的学生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都能传承他的学术。李中的同族人李楷,又传承罗洪先的学术。
6. 古文翻译
六十六、夏峰学派
〖夏峰学派〗创始人孙奇逢(1584—1675)。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号夏峰先生。清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此学派因其号而名。奇逢之学,原本陆象山、王守仁,晚而倾慕程、朱理学,“不欲制程朱陆王为二途”,故具有调和两派的特点。他曾选周敦颐、程颖、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人为理学大宗。奇逢与黄宗羲、李□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其门徒甚众,著名者有孙博雅、王余佑、汤斌、耿介、魏一□、耿极、张果中、薛风祚、马尔楹、高□、王之徵、陈□、申涵光、崔蔚林、赵御众等。此学派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该派认为,“毋自欺”即是“致知”之首,唯毋自欺才能用好恶之实以至“自慊”,这便是“知至诚意”,“诚意工夫只一毋自欺便了”。慎独即毋自欺。独,不仅指此心初动之几,凡事物交集时、事物应酬后也有独。初动之独有严防法,交动之独有密证法,既动之独有挽回法。总之,慎独一于自慊,而诚意则为“梦觉关”。该派因注乍慎独,强调道德修养,故多有以节行著者。如,孙奇峰曾率领容城人民抗御清兵围攻。明亡后,隐居不仕。他还不避危难,竭力营救过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其一生自律,老而弥笃,尝自谓:七十岁工夫较六十而密,八十工夫较七十而密,九十工夫较八十而密,学无止境,此念无时敢懈。奇逢弟子张果中是白沟一带的剧孟一流侠义之士,为“范阳三烈士”之一。该派提出,学当以圣人为归,无论在上在下,皆须一衷于理。理乃乾之元,天之命,人之性。人得志则放之家国天下,而理未尝有所增;人不得志则敛之于身心意知而理未尝有所损。故见之于行事与寄之于空言,“原不作歧视之。舍此则天不属其心,人不必其命。故圣学本天。道之太原出于天,故道横豆六合,竖贯古今,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不可离,可离非道。因此,戒惧慎独便成为须央不可离之功。此性在不睹不闻中自有睹闻,未见形而见心,未闻响而闻寂,是“吾心”之睹闻;此性在睹闻内却有不睹不闻,形声接而寂若不为之动,此为睹闻中之不睹闻。戒慎恐惧即是不睹不闻之“惺体”,此际著力不得,只有默默检点工夫,所以工夫即是本体。此兼动静而言,是在“根尘不及处打醒此心,见天于天,又见人于天”。这样才能谤视天命光景。人通过慎独,“养成后复还得个天命之性”,此“乃率性之能事,而修道至此极矣”。心性天命四字,只是一样,人具之为心,心之灵为性,性出于天,天之一定为命。只要人从本来处探讨得真切进行存养,并且将存养工夫做到尽头,“静时默存,动时惺存”,便做到了存心。静是寂养,动是顺养,此便是养性。心性合而成身,存养合而成修。寿则心性与身惧存,天则心性不与身俱灭。“天命之性完全于心之结果处”,知天是知自心之天,事天是事自心之天,立命是立自心之命。总之,心生天生命。此种观点,显然源于王守仁的心学。该派又从这种观点出发来阐释“格物致知”,同时又力图将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调合起来,认为“文成之良知,紫阳之格物原非有异”。孙奇逢说:“今就格物而论,朱子谓穷理,阳明谓为善去恶,是格物。某尝思之:朱子谓理有末明,则知有未尽,若偏以穷理属知也;又曰‘凡物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己。所谓理也,外而至于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己;远而至于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由此言之,亦是求理于心,非就事物而求其理也,岂如后人向一草一木而求其理乎?”(徐世昌《清儒学桌力》该派认为,“时中不离日用”,“大知只是百姓日用”,“眼前天地,心上鸢鱼.室中夫妇,无一处不是道”,“道理只在眼前,眼前有相对之人、相对之物、静对之我,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突离也。能尽人性尽物性皆是眼前事,舍眼前而求谐远且难,不知道者也。学而时习之,智及之,乞能守之,知之,好之.乐之,皆指眼前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因为强调日用伦常,放此派中多有务实学者。其代表著作主要有孙奇峰《四书近指》、《读易大旨》、《理学宗传》、《书缠,近指》,王余佑《认理说》,魏一□《四书偶录》,耿极《周易浅义》,薛风祚《圣学心传》,申涵光《荆园小语八崔蔚林《四书讲义》,‘赵御众《传信录》等。夏峰学派为清初重要学派之一,其影响很大,“传衍甚远”,’奇逢弟子汤斌后来又成为潜魔学派的创始人。
7. 2012年重庆高考文言文及其翻译
重庆卷】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ò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 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4分)
(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翻译:
2012年高考语文(重庆卷)《战马记》释读
郭红雨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的文言文阅读为《战马记》。该文内容较为新颖,着重体现了一个“义”字。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未发现针对该文的注释,这给在读的高中学生和在职的高中语文老师释读该文带来不便。
为了让广大在读高中学生能真正读懂、读通该文,增加知识的积累,并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为广大在岗的高中语文老师讲解重庆卷高考语文试题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不揣冒昧,对《战马记》一文进行了释读。
全文大意比较容易把握,但是,文中也有几处较难为艰涩。通假方面:“才五月”之“才”,通“在”;“大学生”之大,则通“太”;“夹曹、柴二人赴汤之”之“夹”,则通“挟”,即“带着”之义。文化方面,“同知”和“大昌道”均为官职名称,“县治”为“县衙”,。
笔者对《战马记》进行翻译的时候,每句均采用直译的方式,有些地方,需要添加词语,以使译文文句通顺,此时,笔者用括号加以注明。鉴于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译文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现将译文公之于下:
战马记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你真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点阅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商人将要离开,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是王公吗?确实是你(的话),就长啸三声(再)停下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哎!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吗!能不敬服(它)吗!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
8. 文言文 罗洪先,字达夫 翻译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其父罗循,历任兵部武选郎中,镇江、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
洪先年幼时慕罗伦的为人。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非常喜爱,欲去从王守仁受业,父亲制止了他。于是,改拜同乡李中为师。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立即告假归乡。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吾婿成大名了。”洪先说“:儒者的事还有比这大的。进士第一,三年就有一人,何足为喜。”洪先孝敬父母,父亲每次请客,他都站在一旁依次斟酒、拂席。不久父丧,在墓边,以草为席,土块为枕,蔬菜为食,守孝三年。继母死,也是如此服丧。
嘉靖十八年(1539),选任宫中官员,召拜春坊左赞善。第二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书奏请明年岁首祭太庙之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世宗称病不临朝,讳言太子临朝事,见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道“:是料定朕一病不起!”亲手下诏谴责他们,并剥夺三人官职。
洪先归家后,更加钻研守仁的学说,而安于淡泊生活。他考图观史,凡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略战术、阴阳、算术等等,无不精通。至于人才、吏事、国计、民情都加访察。认为“:如果有一日为官,这些都是我要做的事情。”本县田赋一向有不均之弊,他呈请官府,要使百姓合理负担。官府将此委托于他,他便细心调查,清除了弊病。饥荒年月,他写信给郡守,得粟数十石,亲自与友人同去赈济饥民。流寇侵入吉安,知府张惶失措,洪先为他策划战略,使寇撤走。洪先素与唐顺之友好,顺之应召出仕,想约他同去做官,严嵩与他同乡,也准备起用他,都被他拒绝。
洪先虽崇信“良知”学,但未曾向守仁登门求教,总是以《易大传》所云“寂然不动”、周敦颐的“无欲故静”的主题思想来教导学人。他说“:读书人要学经邦济世,须以无欲为本,只有无欲才能出来治国,才能见识深远,精力充沛。”王畿认为良知本于自然,不借丝毫人力。洪先则不以为然,认为“世上岂有现成的良知者?”他虽与畿友好,但二人观点始终不同。山中有一石洞,过去是个虎穴,洪先移住在里面,命名“石莲”。在那里谢客静坐,三年不出户。
隆庆初逝世,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9. 明史罗洪先传 "讳言储贰临朝事"中贰字如何理解
文言复文翻译其实没有说特别准确制的答案,只能说谁比较权威。贰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二,可以翻译为再次;一个是背叛。如翻译成再次,说实话没研究过这一段历史。不敢说是不是准确。如果翻译成背叛,从皇帝的角度可以说通。但是罗洪先生谥“文庄”,那么显然用这个不合适。因此很多翻译里都没有 贰 的翻译。个人倾向于第二个意思。也符合古代儒家的 君君臣臣 的这个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