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困惑
❶ 关于翻译文言文时的疑惑
呵呵,其实我觉得来你参照教辅的要好一自些,因为上一楼的人说得很对,你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必须要参照上下文,就像你举的这个例子,单看那一句,当然只能看成山峰,但是你联系上一句来看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看见了吗?其实是前一句隐含了这样的意思(雄奇的)。
文言文翻译就像英文翻译一样,首先要做到信,就是你翻译的,要切合原文,然后是达,就是你翻译的,要把原文隐藏的意思表现出来,最后是雅,就是注重文字的修辞,如果只是为了考试,那么,做出信就可以了,你不把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就足够了
❷ 关于现代文言文如何写的困惑
现代人写文言文碰到一个很头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认可写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顺眼,右看不象文言。追究其原因,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个: 一、用字不古。这里又有常见两种情况:1)对于常用的现代化名词,如“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无法找到相应古名词代替,结果只能硬在文言文里引用,使得写出来的文言文显得不伦不类,这可见于许多当代老学者的文言文里,也可从廖承志与蒋经国的公开信里发现;2)即使不是一些非要使用的名词,谓词,也习惯于用一些用惯了的现代词使用,这在谓词使用上尤其明显,有些现代文言文不过变成了一种四字一断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实际上并不是文言文。 关于第一点,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文言文被荒芜近一百年(实际上是从清末新政开始的),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较大的写作力量,结果使得大量涌现在社会里的现代化名词得不到文言简写的规范。实际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样碰到新名词涌现的问题,但因为社会上的压倒性写作是文言文(不要以为古代的写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变文,南宋的朱子语录,明朝的话本小说,如三言二刻,还有介于二者的《三国演义》体裁),使得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很快得到规范。所谓“规范”,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现的名词进行统一的简化,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政府命令下进行的,而是由大多数人在交流作品时形成的共识,朝廷定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命题和作文、奏折、塘报公文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如果写作文言文能在将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运动,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至少部分解决。清末梁启超就是一个尝试者,梁启超的文言文(见他的《饮冰室文集》)里含有大量的新名词,而他试图对这些名词进行文言规范化,由于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写法为社会上许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谓“梁启超体”,当时有些老学究讥笑梁文是文白夹杂,我认为是偏颇的,除非这些老学究写文章时回避声、光、电、化和其他新名词,但他们做不到。 关于第二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现代文言文教育的问题,一句话,缺乏练习。现在中学的文言文课文不是没有,虽则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师从不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甚至连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为“小学”的教育进行得很少,所谓古人说的小学,就是文字学,使得现代人掌握的汉字很少,不能变通地使用单个字表达意思。一旦写起文言文来,字到用时方恨少,写去写来,就是现在知道的几个字,结果当然被人家或自己看来是现代文的简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 二、现代文言文在风格上单一。实际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体风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经和两汉以后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异了,《左传》的风格就是其中之一,《论语》则是另一种风格。魏晋时期兴起的骈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风格。中唐时期兴起的古文运动,本是反抗骈体文,复古先秦古文,即无韵无格律的古文,但因时代不同,这个古文已经与先秦古文有较大区别了,以后的古文基本上是韩愈的复古运动风格的模子。但以后的文言文并不都是古文(狭义古文),有些文章实际上是古文和骈文的混合,这在檄文,奏折里大量采用。现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韩愈古文的写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写作风格,对于其他文体,如骈体文,练习得不多,结果使文章显得才气不足。要知道,虽然骈体文辞藻华丽,重形式轻内容,但它却有使文章华丽的优点。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写作风格,或不自觉地模仿了,使得文章显得很俗气,不客气地说,一些知名老学究的文言文就带有这种俗气。 解决的方法,还是多读古代各种文体风格的文章,多练习。 三、诗词化文言文。许多人练习文言文是从爱好古典诗词以后开始的,古典诗词在现代中国有远多于练习文言文的参与者。古典诗词虽然是古典文学的重要一方面,却决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来写作增加了文章的优美。要知道,古人的写诗虽然是广泛的业余爱好,却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写作方式,以古典诗词的方式写作文言文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虚词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扬顿挫,粘接通畅。要知道,古人写文言文很注意文章的音韵,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常常要反复吟诵,这些虚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一些关键地方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叙述简练,不需要罗嗦重复,而简洁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条,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还不够。 文言文和方块字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保持数千年而不坠的基本原因,以前一些学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约”(即Protocal)功能,以为只要方块字就能保持传统文化了,这是片面的。简单举个例子:《朱子语录》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写的,现在没有几个人读得懂。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疆域辽阔,被分成许多方言区,而且难于做到官话被推广到各地(就是现在都还做不到普通话的完全推广),如果写作采用口语化,即白话,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而且倘若没有文言文规范写作,方块字本身也将变化,比如现在的粤语方言下,涌现了许多其他地区人民看不懂的字,现在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汉字势必将发生很多区域性的变化,无法作为一个统一文字体系传承文化了。
❸ 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存在的疑惑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文言文翻译http://www.wenyan51.com/wenyanwenfanyi/“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走:跑,这里指逃跑。
(24)或:有的人。
(25)则:连词,那么。
(26)何如:怎么样。
(27)直:通“只”,只是,不过。
(28)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9)如:如果。
(30)则:连词,就。
(31)无:通“毋”,不要。
(32)望:希望。
(33)于:比。
(34)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5)时:季节。
(36)谷:粮食的统称。
(37)胜:完全,尽。
(38)数罟:密网。
(39)洿:深。
(40)斤:锛子。
(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44)憾:遗憾。
(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46)始:开端。
(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48)树:给……种植
(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0)豚:小猪。
(51)彘:猪。
(52)畜:畜养。
(53)之:助词。
(54)无:通“毋”,不要。
(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57)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58)教:教化。
(59)申:反复陈述。
(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1)义:道理。
(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63)黎民:百姓。
(64)然而:这样(如此)却。
(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66)食:动词,吃。
(67)食:名词,食物。
(68)检:通敛。制止、约束。
(69)涂:通“途”,路上。
(70)饿莩:饿死的人。
(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72)岁:年成。
(73)兵:兵器。
(74)无:通“毋”,不要。
(75)罪:归咎,归罪。
(76)斯:则、那么。
(77)至:到,这里指归顺。
❹ 初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困惑 300字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就我的学习经验给你讲一下初中文言学习的方法,顺便提前为你拓展一下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初中:】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初中学习对文言文的要求其实不是很高,只要将书上的课文每字每句弄懂了,就过关了。
所以,初中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背”。
但是,是不是毫无章法的将全部课文都背下来就可以了呢?当然,全部都背下来最好,但实际上,实在没有必要全部背诵。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会将重点常考的字句都画出来,背老师要求的那些就行了。
【高中:】
到了高中,才会知道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是多么粗略。
高中文言文的重点有三个:
1.虚词;
2.实词;
3.翻译句子。
其中虚词最重要,翻译句子最难。
翻译句子的难点在于:
1.需要你分析每个词语的词性,像是动词名词介词形容词连词或语气词;
2.需要你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且有些词语还特别变态,像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介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古今异义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你在平常的学习中积累总结记住的。
3.需要你有一定的语法基础,明白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在此基础上判断一些特殊句型,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虚词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只要将高中的18个虚词弄懂记住,那么实词和翻译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高中学习时一定要把虚词弄懂弄透!!!!
【初中学习的建议】
第一点,是找你们语文老师给你们讲解一下基础语法问题,其实找英语老师讲也行,因为英语和语文的语法有很多都是一样的。
第二点,课本一定要记熟背熟,你们平常考试和中考的答案十有八九都在课本里。
第三点,基础练习册一定要做,然后将老师上课给你们讲的那几篇课外文言文多看几遍,估计期中期末考试很有可能考原题。
如果你按我的方法做的话,初中文言文题大概就是满分了吧(我初中语文就是满分)。
❺ 关于古文的疑惑
在古汉语中,“依”有以下几种常见解释:1.靠着 2.依照 3.轻柔的样子 4.留恋惜别的样子 5.仿佛。拓展地说,也可以用来形容女子。
❻ 形容对方不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艰难与困惑的那句古文怎么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内子非鱼,安(焉)知鱼容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❼ 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当别人有了疑惑时,你会告诉他:(文言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能是这个吧。但是我支持你自己的想法,就这个把
❽ 关于文言文的困惑
文言现象既有时代性,又具有稳定性,否则就总结不出它的规律,也就无从产生古代汉语语法。逐渐熟悉它,掌握它,你就不会“有一种不确定感”。这需要一个过程,相信自己通过不断努力就会掌握它。
❾ 学习文言文的困惑与期待
文言文语言精炼,一个词不同的语境词意甚至读音都不同,所以在理解上有阻碍。专
期待就是:文言属文语言精炼包含千罗万象,有很多很独特的见解。所以一旦学好了文言文我们就能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❿ 文言文中,“焉”字用法疑惑
都是语气助词,但稍有区别:
上面两句中的焉:作句末语气词,可译作“了,啊,呢。”
后面两句中的焉: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