撄文言文
A. 文言文《撄》讽刺了
撄宁
【原文】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回其名为撄宁答。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解说】
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了,留恋“生”也就不存在“生”了。作为万物(的本体),“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只有这样才会有所成就。
撄(yīng):扰乱,“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简单地说,“撄宁”就是顺应自然,顺其自然,顺应规律,守其道。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小说《婴宁》,估计是有此寓意在里面的。
B. 文言文 绝樱者言
楚庄王设酒宴赏赐他的群臣。天黑下来时,酒也喝足了,旁边侍候的人大都醉专了,大殿上的蜡烛也灭了,属这时有人在暗中拉扯王后的衣服。王后摸到他的帽缨给揪了下来,对楚王说:“这会蜡烛灭了,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摸到他的帽缨揪下来了。赶快叫人拿烛火来,看被揪了帽缨的是谁。”楚王说:“别说了(译‘打住’亦可)!”马上发出令来:“和我一起喝酒,不把帽缨揪下来,我就不高兴啦。”于是,没有一个人有帽缨了,也就不知道被王后揪下帽缨的是谁了。这样,楚庄王又与群臣欢乐饮酒,直到宴会结束。后来吴国兴兵攻打楚国,有一个人在战斗中常打头阵,五次冲—锋打退敌人,取到敌方将军的头献给楚王。楚王感到奇怪而问他道: “我对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宠,你为何对我这么好呢?”回答说: “我,就是早先在殿上被揪下帽缨的那个人啊。当时就应该受刑而死,至今负疚很久了,没能有所报效。现在有幸能做一个臣子理应做的事,还可以为您战胜吴国而使楚国强大。”
C. 文言文解释
本议第一
【题解】本,基本;议,讨论。“本议”就是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指有关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事业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注释】惟,发语词。始元: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诏书:古代帝王发布的文告。丞相:秦汉时辅助皇帝执掌国政的官员,官位最高。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副丞相的职务。这里指桑弘羊。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贤良是有功名的,但没有一定的官职。文学,统称读书人。语:讨论。
【译文】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广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开仁义(4),毋示以利(5),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6),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7),成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趋末者众(10)。夫文繁则质衰(11),末盛则本方。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12)。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13)。
【注释】(1)窃闻:私下听说。谦词。
(2)淫佚(y@):放纵享乐。原:根源。
(3)广:推广,发扬。端:开端,本源。
(4)末利:经营工商业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国:西汉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和国合称为“郡国”,统指地方。盐、铁:指盐、铁官营,始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类专卖,官酿官卖,禁止私人酿酒,始于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输:指均输法,即在全国各地设均输官,掌管运输、收购物资、调剂有无,防止私商获取暴利。始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广。
(7)散:破坏。敦厚:忠厚,朴,本质。
(8)贪鄙:贪婪卑鄙。化:指风气。
(9)就:从事。本:农业。
(10)趋:追求。
(11)文:外表。质:本质。
(12)悫(qu8):诚朴,诚实俭朴。
(13)便:妥当。
【译文】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数为寇暴于边鄙(2)。备之则劳中国之士(3);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4),苦为虏所系获也(5),故修障塞(6),饬烽隧(7),屯戍以备之(8)。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9),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10),使备塞乘城之士(11),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12)?罢之,不便也。
【注释】(1)匈奴:指西汉时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当时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这里指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不臣,不服从。
(2)数(shu^):屡次。寇暴:侵扰。边鄙:边境。
(3)中国:指中原地区。
(4)先帝:指汉武帝刘彻。哀:怜悯。
(5)虏:这里是对匈奴的轻蔑称呼。系获:俘虏,掠夺。
(6)障塞,边境险要处的城堡、要塞。
(7)饬:修整。烽燧(sh@):烽火燧烟。古代在边境上建筑高土台,发现敌情,白天放烟报警叫“燧”,晚上举火报警叫“烽”。
(8)屯戍:屯田驻军以戍守边疆。
(9)蕃:繁殖,增加。长(zhang),增加。
(10)执:守。执备,守备。
(11)备塞:守备边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赡:供给。
【译文】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费用缺乏,让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很不妥当的。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注释】ǐ语见《论语·季氏篇》。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
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语。
畜:通蓄,蓄积。风:作动词,教化的意思。
广:推广。怀:安抚。
这几句话引自《春秋》庄公八年《谷梁传》。《汉书·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处都大同小异。
这两句话见《吕氏春秋·召类篇》。修:修明政治。庙堂:指朝廷。冲:战车。折冲,使敌人的战车退回去,即制服敌人。还师:使敌人退乓。
恶:何必。
【译文】文学说:孔子说:“诸侯和大夫,不必担心土地少,而应担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财产贫乏,而应担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谈论财富的多和少,诸侯不谈论利和害,大夫不谈论得和失。他们都积蓄仁义去教化民众,推广仁德去安抚百姓。因此,近处的人都亲近归顺他们,远处的人也对他们心悦诚服。所以,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必去打仗,善于打仗的人不必出动军队,善于统帅军队的人不必排列阵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敌人不战而退。圣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何必要什么费用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厉中国(3),杀伐郡县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轨(5),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赡(7),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8)。纵难被坚执锐(9),有北面复匈奴之志(10),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11),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注释】(1)桀黠(xia):凶悍狡猾。
(2)擅恣:骄横放肆。入塞:侵入长城内地。古代称长城为紫塞,即谓红土筑成的塞垣。(3)犯厉:侵犯。
(4)朔方:汉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北,是抗击匈奴入侵的前线据点之一。都尉:武官名,这里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乱。不轨:不法。
(6)陛下: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这里指汉昭帝刘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难:原作“然”,今据杨树达说改。被坚执锐:身穿坚甲,手执武器。(10)复:报复,抗击。
(11)扰:原作“忧”,涉下文“忧边”而误,今改。扰,干扰。
【译文】大夫说:匈奴凶悍狡猾,骄横放肆,侵入长城内地,侵犯中原,杀害我朔方等郡县的官吏,叛逆作乱,图谋不轨,早就该出兵去讨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怜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将士们证战于荒野之中。你们这些人既然很难有身披铠甲、手执武器到北方去抗击匈奴的志气,却又想废除盐铁官营和均输法,破坏边防军费的供应,损害国家的战备计划,毫无忧虑边境安危之心,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当的。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注释】语见《论语·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这里指军队、武力。
张:设立。利官:主管财利之官,指盐官、铁官、均输官等。
【译文】文学说:古时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视武力征服。孔子说:“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就修治礼乐德政招他们来。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现在废弃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们,屯田驻军来防备他们,长期陈兵于外,无休无止地转辗运输粮食,使边境的将士在外挨饿受冻,百姓在国内劳苦备战。实行盐铁官营,设置掌管财利的官吏来供给边防费用,这决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还是把这些废除为好。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注释】市朝:集市,市场。一其求:统一解决需要。
引文见《易·系辞》。
出:发展。乏:原作“乖”,卢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华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盐政志》引都作“乏”,今据改正。殖:繁殖,即增产。
匮(ku@):缺乏,不足。
委财:积压的财物。调缓急:调济急需的意思。缓急,这里是偏义复词,只用“急”的意思。【译文】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的人,开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途径,沟通物资有无。通过市场统一解决各方面的需求,招来四方百姓,聚集各种货物,使农民、商人,工匠都能在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互相交换之后便各自回去。《易经》上说:“交流产品,互通有无,这样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产。”因此,手工业不发展,农具就缺乏;商业不发展,物资就不能流通。农具缺乏,粮食就不能增产;物资不流通,政府财政就困难。所以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法,正是为了流通积压的货物,供给急切的需要,废除它,是不行的。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注释】今本《老子》无此语。《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传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经》。躁:焦急不安,这里指急于求利。
实,充实。菽(sh&):豆类。粟:小米。“菽粟”,指粮食。
【译文】文学说:用仁德教导百姓,百姓就会变得敦厚;用财利引诱百姓,风俗就会变得鄙薄,风俗鄙薄,百姓就违背仁义而追求财利,追求财利,百姓就奔走往来于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说:“贫穷的国家似乎有多余的财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百姓欲望太多,急于求利的缘故。因此,高明的执政者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用礼义来防止百姓的贪欲,以充实粮食和货财。在集市上,商人不贩卖无用的货物,工匠不生产无用的器具。所以,商业只是用来流通积压的货物,手工业只是生产各种用具,它们都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事业。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注释】今本《管子》无此引文。
陇:汉陇西郡,今甘肃省一带。蜀:汉蜀郡,今四川省一带。丹:朱砂。旄(mao):牦牛尾。
荆:今湖北省一带。扬:今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骨象:兽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杆细而硬,可做箭杆。燕齐:战国时国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带。齐,今山东省北部一带。旃(zhan):同“毡”,即毡子。裘:皮袄。
兖(yan):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东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带。絺(ch9):细葛布。纻(zh)),纻麻织成的布。
楫(j0):船桨。
服:使用,驾御。
陵:丘陵。陆:平地。
交:流通。庶物:各种各样的货物
【译文】大夫说:《管子》上说:“国家有肥沃富饶的土地,而百姓还吃不饱,是由于生产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产的各种物品,而百姓仍然经济不富裕,是由于工商业不发达。”陇、蜀两郡的朱砂、大漆、牦牛尾和鸟羽,荆、扬两州的皮革、兽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齐两地的鱼、盐、毡子和皮袄,兖州、豫州出产的漆、丝、葛布和麻布,都是人们养生送死的必需品。这些东西,都是要靠商业来流通,靠工匠来制作。所以,圣人制造船、桨,通行于江河峡谷,驾御牛马,通行于山陵内陆;甚至到达边远地区,深入穷乡僻壤,为的是流通各种货物,便利百姓。所以,武帝设置铁官,以供应农业需要的用具,实行均输,使百姓富裕;盐铁、均输政策是全国人民所拥戴并赖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废除它,是不行的。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1)。故川原不能实漏卮(2),山海不能赡溪壑(3)。是以盘庚萃居(4),舜藏黄金(5),高帝禁商贾不得仕宦(6),所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7)。排困市井(8),防塞利门(9),而民犹为非也,况上之为利乎?《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10)。”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11)。
【注释】(1)淫巧:过于精巧的物品,指奢侈品。
(2)漏卮(zh9):有漏洞的酒杯。
(3)壑:山谷。
(4)盘庚:商朝的国王。萃:草。盘庚曾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初到时,居住茅屋,所以叫“萃居”。
(5)舜: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领袖。舜藏黄金,见《淮南子·泰族训》。传说舜把黄金(即铜)藏到深山里,目的在于堵塞人民的贪财之心。
(6)高帝:指汉高祖刘邦。为了打击商人,刘邦曾下令,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也很重。后来又规定商人子弟不得做官。
(7)遏:遏制,制止。醇(ch(n):纯正,培养。
(8)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商人做买卖的地方,这里指商人。
(9)防塞:堵塞,杜绝。利门:求利的门路。
(10)文见《说苑·贵德篇》。但文有异。
(11)利孔:谋利的门路。罪梯:犯罪的阶梯。
【译文】文学说:国家有肥沃富饶的土地,而百姓还吃不饱,是由于工商业兴盛而农业荒废的缘故;有山林大海出产的各种财货,而百姓仍然不富裕,是由于不努力生产人们的必需品,而制作了过多的奢侈品的缘故。所以,大河的水也装不满漏的酒器,山林大海所产的丰富财货也填不满深沟峡谷。因此,盘庚住茅屋,舜藏起黄金,高帝禁止商人做官,为的是遏止贪鄙的习俗,培养人们诚朴的风气。抑制商人,堵塞求利的门路,尚且还有人为非作歹,更何况朝廷带头牟利呢?《公羊传》上说:“诸侯好利,大夫就卑鄙;大夫卑鄙,士就贪财;士贪财,老百姓就要偷盗。”这就是打开了求利的门路,给人们提供了犯罪的阶梯。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孔利为民罪梯者也。
【注释】贡输:把特产运送到京师里,进贡给中央。
苦恶:指东西质量粗劣。
委府:仓库。
笼:收归国有的意思。
县官:指朝廷、政府。实:实物。
贸利:下文作“侔利”,《史记》、《汉书》皆作“牟利”,都是旧社会投机商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意思。
平准:平定物价。这里指平衡物价的政策。
失职:失业。
齐劳逸:劳逸均衡。
【译文】大夫说:过去各地诸侯,把本地特产作为贡物运到京城,往来既麻烦又困难,货物大多数很粗劣,有的东西的价值还不够抵偿它的运费。因此,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来帮助运输,便利于远方交纳贡物,所以叫做均输。在京城设立仓库,用来收购和贮存货物,物价贱时就买进,物价贵时就卖出。因此,政府手里掌握着实物,商人不能牟取暴利,所以叫做平准。实行平准,百姓就能各安其业;实行均输,百姓的劳逸就均衡得当。所以,平准、均输是为了平抑物价而方便百姓,决不是打开牟利的门路而成为人们犯罪的阶梯。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1),不求所拙(2)。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3)。今释其所有(4),责其所无(5)。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问者(6),郡国或令民作布絮(7),吏恣留难(8),与之为市(9)。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10),蜀、汉之布也(11),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12),农民重苦(13),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14),阖门擅市(15),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16)。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17),则吏容奸(18)。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19),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20),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注释】(1)工:工巧,这里引申为特产。
(2)拙:笨拙。这里指不擅长的。
(3)女工:指劳动妇女。效其功:呈献自己的劳动成果。功,这里主要指纺织品。(4)释:放弃。
(5)责:索取。
(6)间者:近来。
(7)布絮:粗的丝绵。
(8)恣留难:任意刁难。
(9)与之为市:强行收购。市,交易。
(10)“阿”原作“陶”,今据洪颐煊说校改。阿,今山东省东阿县。齐、阿都是汉代丝绸的著名产地。缣(jian):细绢。
(11)汉:今陕西省汉中一带地区。“蜀”、“汉”都是汉代麻布的著名产地。(12)行奸卖平:用欺诈的手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13)重(ch¥ng)苦:加倍受苦。
(14)猥发:乱发号令。猥,杂乱。
(15)阖门:关闭城门。擅市:垄断市场。擅,独占。
(16)腾跃:飞涨。
(17)自市:指官吏自己经营贸易。
(18)吏客奸:官吏和奸商互相勾结。容,包庇。
(19)“吏”原作“而”,今据撄宁斋钞本、沈延铨本及《续汉书·百官志》注、《通典》改正。待其急:等到买主有紧急需要时,高价出卖,即囤积居奇。
(20)轻贾:不法商人。
【译文】文学说:古时向百姓征税,是征收他们的特产,不强求其不能生产的东西,所以农民交纳农产品,妇女交纳纺织品。现在,放弃他们生产的东西,而索取他们不能生产的东西。百姓只好贱价卖出自己的产品,换回政府所要征收的东西,以满足其需求,近来,有的地方命令百姓生产布絮,官吏任意刁难,强行收购。官吏所征收的,不仅是齐、阿的细绢,蜀、汉的麻布,而且也有民间所生产的其他物品。他们采用欺诈手段,低价收购,使农民加倍受苦,妇女再次纳税,看不到所谓均输均在哪里。官府乱发号令,关闭城门,垄断市场,什么东西部收购。什么东西都收购,物价就飞涨。物价飞涨,商人就能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经商,就会和奸商勾结,豪吏、富商乘机囤积居奇,等到市场上缺货时就高价出害。这些奸商污吏,低价购进以高价出售,看不到所谓平准平在哪里。古代的均输是用来调节劳逸,便利贡物的运输,并不是为获取暴利而收购一切货物。
力耕第二
D. 文言文《撄》讽刺了什么
撄(yīng):扰乱,“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专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属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简单地说,“撄宁”就是顺应自然,顺其自然,顺应规律,守其道。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小说《婴宁》,是有此寓意在里面的。
E. “撄”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接触,触犯:~怒。~其锋。
2、扰乱,纠缠:“不以人物利害相~”。
~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F. 文言文“婴”字的翻译是什么
释义:①<名>婴儿。
②<动>缠绕。
③<动>通“撄”,专触犯。
G. “负”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 依恃,凭仗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汉·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2.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3.背倚,背靠着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4.抱持
徐衍负石入海。――邹阳《狱中上梁书》
5 承担,担当
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7.欠债;欠缺;缺少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8.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宋·苏洵《六国论》
H. 撄是什么意思
撄
拼音: yīng , 笔划: 14
部首: 扌 五笔: rmmv
基本解释:撄
(撄)
yīng
接触,触版犯:撄怒。撄其权锋。
扰乱,纠缠:“不以人物利害相撄”。撄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笔画数:14;
部首:扌;
I. 文言文“婴”字的翻译
释义:①<名>婴儿。
②<动>缠绕。
③<动>通“撄”,触犯。
J. 文言文《庄子.徐无鬼》意思解析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掔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武侯超然不对。少焉,徐无鬼曰:“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①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②绝尘③,不知其所。”武候大悦而笑。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徐无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女商曰:“若是乎?”曰:“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入者而喜矣;不亦去入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虚空者,藜藋④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入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⑤吾君之侧乎!”
徐无鬼见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⑥,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徐无鬼曰:“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将来劳君也。”君曰:“何哉!奚劳寡人?”曰:“劳君之神与形。”武侯曰:“何谓邪?”徐无鬼曰:“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夫神者,好和而恶好。夫奸,病也,故劳之。唯君所病之,何也?”武侯曰:“欲见先生久矣。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徐无鬼曰:“不可”。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僵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⑦之,无徒骥于锱坛之宫,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
①狸:山猫。②超轶:超越。③绝尘,不知其所止。④藜藋:(lídiào)灰菜
⑤謦欬(qīngkài):咳嗽,喉中出声音。⑥芧(xù)栗:橡子 ⑦丽谯:高楼。
选自《庄子.徐无鬼》
翻译
徐无鬼由女商介绍见魏武侯,武侯慰劳他说:“先生贫困了!你苦恼山林的劳苦所以才肯来见我。”徐无鬼说:“我则是慰劳你的,你有什么来慰劳我呢?你要是满足嗜欲,增长好恶,那么性命的实质就要受损伤了;你要废弃嗜欲,除去好恶耳目就要受困苦了。我要慰劳你,你有什么要慰劳我的呢?”武侯若有所失而不回答。过不一会儿,徐无鬼说:“我试告诉你,我的相狗术。下等狗的才质,只是捕兽得食而止的,这是山猫的德性;中等才质的狗,眼睛看得高望得远,上等的才质好像忘掉自己的身体。我的观狗术,又不如我的观马术。我观察马,直的地方与绳墨相符合,弯曲的地方与钩相符合,方的地方与矩相符合,圆的地方与规相符合,这就是国家最好的马,然而还赶不上天下最好的马。天下的好马有天生成用才性,走起路来像有忧思,又像丧其一偶,像这样的,超越绝尘,不知所止,不知去向。”武侯很高兴地笑了。徐无鬼出来。女商说:“先生究竟怎样使我的君主这么高兴呢?我所以取悦我君主的,横说用《诗》、《书》、《礼》、《乐》,纵说用《金板》、《六韬》兵书。行事而大有功效的,不计其数,可我的君主过去没有开口微笑过。现在先生用什么对我君主说教,使我的君主如此高兴呢?”徐无鬼说:“我特意将相狗马之术告诉了他,”女商说:“就是这样吗?”说:“你没听过在越国的流放的人吗?离开祖国不几天,看到所认识的人就高兴,离开祖国十天一个月,看见曾见过的人就喜欢;至于离开祖国一年的人,只要见到像似自己国家的人就高兴;不就是离开人越久,思念人也就越深吗?流落到空地的人,灰菜塞满黄鼠狼往来的途径,踉踉跄跄居住在空野,听到人的走路的脚步声就高兴起来,又何况是兄弟父母的说笑声在他的旁边呢!很久了,没有人以真诚的语言在我君主的身旁谈笑了啊!”
徐无鬼去见魏武侯,魏武侯说:“先生身居深山老林,吃橡子,食葱韭,你摈弃我已很长时间了。你现在老了吗?是想求得酒肉的滋味呢?还是为我的国家造福呢?”徐无鬼说:“无鬼出身贫穷低贱,不曾敢想享用你的酒肉,是来慰劳你的。”武侯说:“怎么?你怎样来慰劳我?”徐无鬼说:“慰劳你的精神和形体。”武侯说:“什么意思?”徐无鬼说“天地的养育之功是一视同仁的,身居高位不可自以为长,身居低位不可自以为短。你独自力万乘的君主,奴役一国的人民,用以奉养耳目鼻口的私欲,而心神不能自得。心神喜好和德而厌恶悖道。悖道是一种毛病,所以来慰劳你。只有你犯这种毛病,为什么呢?”武侯说:“想见先生很久了。我想爱民,为了义而停止用兵,可以吗?”除无鬼说:“不可以。爱民,是害民的开始,为了义而停止用兵,是制造战争的祸根。你从这里去做,就会危险而不会成功。凡是成就美名的,就是作恶的工具,你虽然要行仁义,但接近作伪啊?仁义的形迹必定要造成作伪的形态,成功了必定要自夸,有变乱必定有公开的战争。你一定不要将盛大的军队象鹤群一样排列在高楼之间,不要集合步骑兵于辎坛的宫内,不要隐藏矛盾去妄取,不要用巧诈去胜人,不要以阴谋去胜人。那种杀害别人的士兵和民众,夺取养育别人的土地,用来奉养我们的私欲和满足我们的心神需要的战争,不知有什么好处?不知胜利在什么地方?你不如停止战争,修养胸中的诚心,来顺应天地的自然情意,而不搅扰他物。人民这样却能免除死亡,你哪里还用得着讲什么停止战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