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传文言文翻译
① 班固《扬雄传》的全文 翻译
扬雄在年少的时候就很好学,不喜欢咬文嚼字,只是知其大意。因此博览群书,无所内不知。为人不修边幅,坦容荡豪放。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思想,性情沉默,喜欢深思。无不良的爱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喝嫖赌都不来。不羡慕达官贵人,不抱怨贫苦的生活。不故意装着清廉,而去沽名钓誉,象今天的马英九。家中的储蓄很少,粮食储蓄连一石都没有,但他还是坦然面对。因为他的志向不只这些,只爱读圣贤之书。如果是看不顺眼,不是情投意合的人,他不会与其交往,更不用说为别人工作了。。。。。。。
② 《汉书*扬雄传》部分译文
译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个叫周伯侨的,因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晋地的扬这个地方居住,于是就以地名作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周伯侨是谁的后代。扬这个地方在黄河于汾水之间,周王朝衰落时候扬家有称侯的,号为扬侯。
到了晋国六卿争权夺势,晋国中的韩,魏,赵三家兴起,而范中行,智伯瑶两家被消灭的时候,扬侯受到了这三家胜利者的压迫,被迫逃到楚国的巫山,于是居住在那里。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扬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边。
而扬家的扬季这个人做官做到了庐江太守。汉朝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人扬家再次溯江而上,居于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占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区,世代就以农桑为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就只有这一支家族了。
扬雄少年好学,不进行写作,只进行对文字的整理和注解的学习和研究,博览群书,没有不了解的。为人很腼腆和不修边幅,不善于高谈阔论,喜欢默默的思考,清净很少作为,没有什么欲望,不求富贵,不介意贫贱,不高傲的装作名士,以求世间的褒奖。
家产不过十金,没有儋石(很少的粮食)的储备,也过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圣贤的书绝对没有兴趣,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人,就算是富贵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辞赋。
原文节选: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
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齿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腢以缴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故尝好辞赋。
出处: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扬雄传》。
(2)杨雄传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人。
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
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③ 汉书杨雄传 译文
大司空王邑听严复尤汇报 ,听到杨制雄死去的消息,就对恒谭说:“您曾经称赞过杨雄的书,难道它能传于后世吗?” 恒谭说:“一定能流传,看来只是您和我 赶不上罢了。......从前老子著书鼓吹虚无之言,轻看仁义,非难礼学,(在当时不被理解)然而后世喜欢老子的人,尚且认为老子的学说已超越了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从汉文帝、汉景帝到司马迁都有这个说法。现在杨雄的著作文义最深,但论述却不比古人晦涩难懂。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欣赏,那么我估计它(杨雄著作)必定要超过前辈诸子的。
④ 《汉书·扬雄传》的全文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内,因氏焉,容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的先人是 有周伯侨 的后代,作为庶出旁支以晋的 扬 作为食邑,并以此为氏,但不知伯侨是周的哪一支系。扬 在黄河、汾河之间,周衰亡后扬氏有人称侯,号称扬侯。碰上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起而范、中行、智伯衰落。这个时期,他们逼迫扬侯,扬侯逃到楚巫山,在那里安家。楚汉兴起时,扬氏逆江上行,住到巴江州。 扬季 官做到庐江太守。
汉元鼎间躲避仇人又逆江上行,住到崤山南面的郫,有一㙻田,一区宅,世代以耕种养蚕为职业。从季到雄,五代只有一子单传,所以扬雄在蜀没有别的扬族。
⑤ 汉书《杨雄传》翻译
王莽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内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容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辞所牵连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怕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知情。下诏不追究他。然而京师为此评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
⑥ 《汉书 扬雄传》的翻译
汉哀帝时,丁太后、傅太后、董贤执掌朝政,许多攀附他们的人,有的起家做了二千石的大官.当时扬雄正起草《太玄》,得以自持,洽谈自如.有人讥讽扬雄是因为《太玄》没有写成的缘故,扬雄对此进行解释,称为《解嘲》.其文说:
客人嘲讽扬子说:"我听说前代士人是众人的榜样,不生则已,生就能上使君主尊宠,下使父母显荣,能得到君主办给的珏玉,获得君主赐给的爵位,怀揣君主分给的符节,享受君主供给的俸禄,佩载显贵的印绶,乘坐染红的车子.如今你有幸赶上开明盛世,处在无所顾及的朝堂,与群贤同列,历金门上玉堂已指日可待了,却未能制订一个出色的谋略,献上一条高明的计策,向上劝说君主,向下议论公卿.您目如明星,舌似闪电,纵横捭阖,论者莫当,反而作《太玄》五千言,枝叶扶疏,独自论说十多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论,可是官位不过侍郎,经过提拔才到给事黄门.想来是《太玄》还未写成的缘故吧?为何官运如此不佳呢?"
扬子笑着回答说:"您只想染红我的车子,不知道一旦失足将血染我的家族啊!过去周王朝瓦解,诸侯争雄,分天下为十二国,尖兵后还有六、七国,四分五裂,成为战国.士人没有固定的君主,国家没有固定的臣属,得到士人的就富强,失去士人的就贫弱,展翅奋翼,恣意存留,所以士人有的藏身避祸以干进,有的凿壁辞官以逃逸.因此敷衍以迂阔而获取时间资材,孟轲虽遭艰难,尚且成为帝王的老师.
"如今大汉朝东至东海,西至梁搜,南至番禺,北至陶涂.东南设一都尉,西北建一关侯.用绳索捆绑,用刀斧制裁,用礼乐约束,用《诗》《书》教化,旷日持久,结庐居丧方能仕进.天下的士人,如雷动云合,如鱼鳞杂袭,都在八方经营,家家自认为是后稷和契,人人自认为是阜陶,成年男子一开口都把自己比作伊尹,五尺童子也羞于晏婴、管仲相提并论.当权的青云直上,落拓的委弃沟渠.早上掌权就能成为卿相,晚上失势就变成匹夫.好比江湖上的雀,勃解中的鸟,四只大雁降落不算多,两只野鸭起飞不为少.从前三位仁人离去殷朝就成为废墟,两位老人归来周朝就兴旺发达,武子胥一死吴国就灭亡,文仲存在越国就称霸诸侯,百里奚老到秦国就高兴,乐毅出走燕国就恐惧,蔡泽虽然面颊歪斜却笑辞算命先生唐举.所以当国家有事的时候,没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霍去病则不能安定;当国家无事的时候,咬文嚼字的儒生做在一起看守也无可忧虑.所以世道混乱那么多圣人哲人四处奔波也不够,社会太平那么庸夫俗子高枕而有余."
"前代士人,有的被去掉捆绑绳索而任用为相,有的脱去粗麻衣服而成为傅;有的是看守夷门的小卒而得意地笑,有的横渡江潭而隐居垂钓;有的年过七十游说而不遇,有的立谈之间而封侯;有的使诸侯屈就于陋巷,有的让诸侯拿着扫帚就前边清道.因此士人能充分活动他们的舌头,玩弄他们的笔杆,堵塞漏洞、掩盖过失而从未屈服.如今县令不请士,君首不迎师,众卿不集客,将相不低眉.言语奇异的被怀疑,行为特殊的遭惩罚.因此想说的收尽舌头不出声,想走的打量双脚才迈步.如果让前代的士人处在今天,那么考试不能入甲科,行为不能称孝廉,举止不能属端正,只能上书直言,相机陈述是非,好的得一个待诏的头衔,差的一闻声便遭罢免,有怎能到到高官厚禄?" "况且听我说,熊熊的火焰遭熄灭,落落的雷声被断绝,听雷观火,盈耳实目,天收雷声火热.富贵人家,鬼窥视其房室.争夺的人死,老老实实的人生;官位太高的宗族十分危险,能控制自己的自身才能安全.因此懂得无为,是守道的根本;能够清净,是娱神的殿堂;安于寂寞,是守德的宅舍.时代不同,人事变更,但人们的出世的原则没有什么两样,前人与我换个时代,不知怎么安排.如今您却用鸷枭嘲笑凤凰,拿蜥蜴嘲笑龟龙,不是大错特错了么!您凭空小我是因《太玄》没有写成的缘故,我也小您病入膏肓,却没有遇上良医臾跗、扁鹊,太可悲了!"
客人说:"如此说来没有就成不了名吗?蔡泽、范睢以下那里是靠《太玄》呢?"
扬子回答:"范睢是魏国的亡命之徒,被打断肋骨,才免遭刑罚,收肩塌背,爬进口袋,后来用激怒秦国君主的办法,离间泾阳,攻击禳侯,并取而代之,这是符合了当时的情况.蔡泽是山东的一个匹夫,凹脸塌鼻,流鼻涕,飞唾沫,到西方拜见强秦的宰相范睢,扼住太的咽喉,断绝他的气息,拍着他的后背而夺取他的职位,这是赶上了好机会.天下已经安定,兵革已经平息,建都洛阳,娄敬放下拉车的绳索,掉三寸不烂之舌,献出稳妥的计策,提出将国都迁往长安,这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五帝留下经典,三王传下礼仪,百世不易,孙叔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甫刑》败坏,秦法酷烈,神圣的汗朝采取临时措施,于是萧何制订法律,这是顺应了形式的需要.所以如果有人在唐尧,虞舜的省会制订萧何的发露就太荒谬了,如果有人在夏朝、殷朝的时代拟订孙叔通的利益就太糊涂了,如果有人在西周的社会提出娄敬的计策就太无聊,如果有人在汉代功臣全家、张家、宣帝外戚许家、史家之间论说范睢、蔡泽的主张就是发疯了.萧规曹随,张良出谋划策,陈平出奇制胜,功若泰山,响若崖崩,岂止是这些人富于智慧呢,也正好是当时的环境可以所作为啊.所以在可以有所作为的时代做可以做的事情,就十分顺利,在无可作为的时代做的事情就十分危险.蔺相如在章台献和氏壁而立下大功,四皓在南山隐居而获取美名,公孙弘在金马门对策而建功立业,霍去病在祁连征战而发迹,司马相如如从卓氏暗取资财,东方朔为妻子细君割取赐肉.我的确不能和以上诸公相比,所以默默地独自守着我的《太玄》."
只有解嘲的翻译没有上文,对不起哦
⑦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杨雄传》 急急急!!!!
从前关于人性的译论很多,但是没有统一的认识。最开始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坏的,扬雄认为人性是好坏混杂的。而韩愈又综合前三人的观点,这种成孔子的观点,把人性区别为三个种类。他说:“普通人的人性能够变好也能变坏,但是高才智的和愚昧的人的人性不会发生改变。”他认为孟子、荀子和杨雄的观点,都是议论的普通人,而遗漏了才智高的人和愚昧的人。天下认为针对这个问题,大多同意韩愈的观点。
唉,韩愈是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却把它当成才智来讨论。人性和才智相似但是不同,他们的区别就像黑色白色的分别。圣人和小人共同拥有,都躲避不了的,才是真正的人性。
但是才智和人性有本质的区别。不如树木,得到土壤才能生长,雨露、空气给它提供养分,无拘束的生长并最后长得很茂盛,这是树木的共同点,这就是树木的“属性”。结实的做成车轴,柔软的做成车轮,大的做成房梁,小的做成椽子。
椽子不能当作房梁,车轮不能当作车轴,难道是他们的属性的原因吗?天下人谈论人性的人,都是把人性和才智混淆了说的,所以纷纷杂杂没有统一的观点。
孔子说的普通人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但是才智高的和愚昧的人不能改变,是说的人的才智。对于人性来说,却没有判定它的本质是好是坏,他只不过说了“人的品性差不多,习性差别很大”而已。韩愈的观点,更加偏颇了,他把人性当成情感,情感加才智作为人性。所以他的论证讲不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指淡泊无为,那么就不该再有善恶的说法,如果人性有善恶之分的话,那么他说的情感,就是我说的人性。人生下来都担心饥饿寒冷,都有和异性交配的欲望,如果对人说: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男女间的性欲,不是因为人的本性,能行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圣人没有“人性”,就没法成为圣人;小人没有“人性”,就没法成为坏人。圣人把自己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控制平衡,就成了好人;小人把这七种情感控制不好,就成了坏人。从这可以看出,好坏、善恶,人的本性能改变它,并不是人性具有的属性。况且谈论人性的人,怎么能从善恶方面分析呢!就算如此,扬雄的观点,就差不多很接近了。他说:“人的本性好坏混杂。培养好的方面就是好人,培养坏的方面就是坏人。”
这之所以不同,只因为他不懂的人的本性不包括善恶,而以为善恶是属于人性的而已。
世上才开始有人的时候,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天下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的,圣人把它叫做“善”,而只有少数人得到好处的,圣人把它叫做“恶”。天下的人,就会去做自己能到到好处的事情,却不知道圣人认为一个人得到好处的事情不能压倒多数人得到好处的事情,所以有了善恶的区分。而上面说几个人的观点,都把事情区分成有好有坏看作是圣人出于自己的私心,这不是有漏洞吗!而韩愈又想从书籍专辑读来的一个人(孔子)的事迹,折中了孟子、荀子、杨雄三人的观点,再用区区几个例子:后稷的年轻英俊,周文王的勤政,瞽、鲧、管叔、蔡叔的事迹来证明!圣人讨论人性,是穷究万物的原理。结合众人都知道的道理,来为天下人解释疑惑。
而韩愈却打算凭借自己一人的才智,论定人性,而且他说:“如今讨论人行的,都掺杂着佛教、道教的思想”。韩愈的观点,认为人性和情感没有关系,喜怒哀乐都不属于人的本性,这是韩愈自己陷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自己却不知道。
⑧ 汉书《杨雄传》翻译
王莽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版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权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辞所牵连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怕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知情。下诏不追究他。然而京师为此评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
⑨ 文言文鸿蒙夜的翻译讲解
在文言文中,“鸿蒙夜”是定中短语,可理解为:鸿蒙的夜晚。而“鸿蒙”是古文词语,其语义的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例如:《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成玄英 疏:“鸿蒙,元气也。”又如:《淮南子·道应训》:“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先。”
2、迷漫广大貌。例如:《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鸿濛沆茫,碣以崇山。” 颜师古 注:“鸿濛沆茫,广大貌。”又如:宋 范成大《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
3、东方之野,日出之处。例如:《淮南子·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 高诱 注:“鸿濛,东方之野,日所出,故以为景柱。”
4、混沌;浑噩。例如:唐 韩愈《嘲鼾睡》诗之二:“鸿蒙总合杂,诡谲骋戾狠。”又如:《吴礼部诗话》引 元 王履诗:“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5、指高空。例如:明 刘基《通天台赋》:“矗鸿濛以建标兮,拖甘泉以为祛。”
由上可见,“鸿蒙夜”既有“混沌的夜晚”之意,又有“迷漫广大的夜晚”之意,也有“东方之野的夜晚”之意,还有“浑噩的夜晚”之义,更有“高空的夜晚”之意。
⑩ 扬雄传翻译
当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扬雄死了,对桓谭说:“您曾称赞扬雄的书,难道能回流传后世吗?”桓谭说答:“一定能够流传。但您和桓谭看不到。凡人轻视近的重视远的,亲眼见扬子云地位容貌不能动人,便轻视其书。从前老聃作虚无之论两篇,轻仁义,驳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还认为超过《五经》,从汉文帝、景帝及司马迁都有这话。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遇到当时君主,再经贤知阅读,被他们称道,便必定超过诸子了。”
上课还是要多听老师讲哦~理解记忆是最好的方法。。祝学习顺利,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