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用语
❶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教学至今,听过不少教师的课,但李XX老师的《光的传播》一课,给我的印象最深: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加演示实验的课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为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总结、整理获取有关“光的传播”知识。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这一重点,突破了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的难点,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老师用如来佛祖要求“孙悟空与光娃(光源的儿子)”比试赛跑开始,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入课题,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兴趣中,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题导入特别,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创设的情景中李老师还创造性的加入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寻找,概括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学习了物理知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探究,教法灵活
李老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组织学生讨论积极,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主动有效,实验器材准备科学合理,充分显示了光在气体、液体、透明固体(果冻)中的直线传播路线,很好的探究了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举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教学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
整个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扩大了与学生的交流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运用,使知识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掌握,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得当,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另外,还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队、瞄准,激光准直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将学习的重心向知识探究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在讲到“人造光源”一词时,延伸介绍了人类用火的发展史,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五、赏识教育,评价及时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并给予及时的表扬,推行赏识教育。尤其是进行小组讨论时,对讨论积极、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给他实验时的果冻,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羡慕之心,更增强了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同学也能避短扬长,有助于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
六、基本功扎实,精讲精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李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虽年逾四十,仍能学习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所选习题都各有侧重,对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既有练习又相互补充,很好的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但李老师的课也有些微的不足:这节课的实验都相对较简单,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只给学生器材,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进行实验后的讨论交流,那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应该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就是,学生不必过早的接触科学探究,虽然实验中难免会有所涉及,但不必把探究的七要素全部搬出来,按步骤进行;并且七要素也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有的,也可以只有几个要素组合完成实验。
总体来看,李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对我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启发的,也使我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丰富自己,以期在新课改的路上走的更远!
❷ 小学科学如何评课
我认为至少注意以下几点:
1、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和学生年龄特点;
2、看看教师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环节按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是否递进;
4、看教师自身知识运用能力及教学方法;
5、看教师是否能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6、看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7、看看这堂课是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8、看看教师对本堂课存在的问题和长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❸ 小学科学怎么写教研员点评稿
你要点评什么,抓住主要的一个点,开始分析有理有节,用一句话证明一件事的科学性,
❹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实用的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生动,有情趣,非常符合儿童的特点,并且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启发和渗透作用。
根据本文的特点,查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情感,指导朗读上,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好请求的语气。这一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是简单的,但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有难度的,所以老师的课堂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查老师这一堂课上得非常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以人为本",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对"盼望"一词的处理,查老师先让学生对着课件边读边圈出那个坏蛋的名字,再进行角色变换:小朋友,你们就是棉花姑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指图片)在吸取你们的营养,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角色的互换来体验朗读时的语气,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验棉花姑娘生病时痛苦的心情,进而产生理解"盼望"医生来治病。使学生进入 中华励志网 ,为下面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做好铺垫。
二,"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处理,这三小节结构相似,传统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是精讲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让学生小组学习。而查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中,针对每一个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先是情感诱导:1,棉花姑娘,在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看到燕子来了,你心里怎么想 为什么 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听了棉花姑娘的话,知道为什么不帮了吗 3,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 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请求 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查老师至始至终都让学生置于课本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棉花姑娘,同时在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不由自主由情生情。
听完查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方向,我将从这些优秀的展示课上,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