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以书为利文言文答案

以书为利文言文答案

发布时间: 2020-12-03 13:16:33

1. 文言文练习答案

1.C

2.历史事实是曹操外行来条件比较差源,而在那个封建礼教社会,对人的外貌是非常看中的,朝廷选拔官员就就必须在形象上得过关,所以曹操命崔琰(文中的名字错了)代替。至于追杀来使,是因为不论这个曹操是真是假,都不能说他的不好。另外,据我所知,崔琰也为魏王所杀。
如过下面那位仁兄多看一点古书,就知道在古时,容貌对人是多么重要了。
还要补充一点,古语云:“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能看出谁是真正英雄的人必是英雄,曹操斩杀此人,以绝匈奴后患。
这则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可以参照书中其他有关曹操的故事理解。

3.不能形容魏王

魏王是“捉刀人”啊,一股气质逼人不凡!况且还是作者有意的贬低。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气质不凡,外表也一定不俗!什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3.首先先帮你把题目出完。用匈奴人的眼光,对魏王进行一个肖像描写?
答案是:只见他矮胖短小, 身高不及当时的七尺(约一百五十五公分),圆脸、大眼、短须,虽然其貌不扬,却一副英雄模样。

2. 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2分)
(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2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
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
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
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
〔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分)
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
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1分)
________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
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语文竞赛试题)
[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变易新声
⑵ 会幸苑中
⑶ 乐工等罗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点的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得幸于武宗 B. 必为奇巧声动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会幸苑中 以是为恨
2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2)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每点启示用一句话概述,标上序号)(4分)

五.《礼论》(节选) 苟子(6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5.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16.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选文,回答问题。(8分)
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项梁。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④ 故 姓 项 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⑤,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⑦,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⑨籍矣。
【注释】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杀,这里指失败自杀。④项:古地名。⑤去:放弃。⑥竟:完成。⑦会稽:山名。⑧族:灭族。⑨惮:畏惧。
16.(2分)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 故 姓 项 氏。
17.(6分)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自刎乌江,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选文表现了他哪些鲜明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2年长沙市中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2.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
2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草书大王(2002年厦门市中考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4.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或片断,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2002年济南市中考题)
(一)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4.依据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2分)
①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6.作者说:“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看的?请举出具体事例说说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2分)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
[注] 缁(zī):黑色。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 天雨,解素衣
② 岂能无怪哉
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 ,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迎而吠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2分)

十一.《蜘蛛与蛇》薛福成(2002年宁波市中考)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庸庵笔记》)
注: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饮。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盬其脑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 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27.把(甲)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28.①(甲)文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甲)(乙)两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
十二.(2002年温州市语文中考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⑤之诚,信于异类也。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顺从。④间里间:这里指乡里人。⑤忮():嫉妒,歧视。
2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鸟巢其上(巢:鸟窝) B.其类可俯而窥也(窥:看)
C.武阳君恶杀生(恶:厌恶) D.至为珍异难见(至:极)
28.对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翔集其间。意思是:(很多鸟)在树间飞翔栖息。
B,殊不畏人。意思是:(这些鸟)很特殊,不怕人。
C.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意思是:乡里人见了,都认为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D.信于异类也。意思是:被鸟类所信赖。
29.简要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3分)

200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集萃答案
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样子,B然,这样)19. (1)直,同“值”。 (2)宝,以……为宝(把……当作宝贝),或珍爱、喜爱、喜欢。 (2分。每词1分)20.(1)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2)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1.D (2分。作者假设即使颜真卿书法不好。因为他的品德好,也会受到后人的重视。说明品德对于书法的重要)2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错别宇该空不得分)
二.4 衔远山,吞长江(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阳楼之大观(或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 日光(或阳光)7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天涯若比邻)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断肠人在天涯) (标准同4)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写半句不得分。或学而时习之,或温故而知新,或默而识之,标准同4)9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评分说明:大意对1分(关键词理解有误不得分),表述1分(标准同2)。10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或予观夫,或予观夫巴陵胜状)”11只要答出“其真不知马也”即可得分(标准同4)12 ①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 路转溪头忽见 (标准同4)13 要点:人才不应屈服现实,甘被埋没,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评分说明:与原文观点一致不得分,能换角度谈l分,分析深刻有创新l分,表述1分(标准同2)。
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参考。大意相近即给分) 3.眼、口(顺序不可颠倒)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参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古人谈读书的句、言,均给分。错一个字扣1分。
四.21.(8分)(1)变换。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终于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2) 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 人才虽能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题2分。15.标点正确,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6.大意明确,如: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话概括,语言准确、精练,如:制定“礼”的缘由。又如“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六.1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前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7.围绕“轻视读书学习(或学不专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来答即可。
七.14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短文已给六个注释,这样译文则易。2)选项句词义不难解。3)可结合句子、文段译句之后再理解词的用法。答案:(1)喜爱(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4分,每题1分) 15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已有译文和解土题的基础。2)结合语境可解释出来。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
16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译句的能力。解法导引:有14题、15解题的基础及思路,此题易解。答案:(1)这是什么字(呢)?(2分);(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分)(16题只要基本正确即可得分) 17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内容发表见解的能力。解法导引:1)有做14题的基础就能掌握内容。2)文中只有二人——张丞相及侄儿,因侄儿并没有什么不对。且该责备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八.23 D(“用”是“物资”、“财物”之意) 24 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错译、漏译“虽”、“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的给2分,表达不清楚的扣1分。
十.4.①举例:讳莫如深 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供认不讳 ②举例:独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双方互相讥笑,没完没了,简直连观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②冲着杨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观点举例: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遇事要善于思考。
十一.23.①已经战胜 ②溃败 ③离开 ④像这样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 诚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诚子书》,又叫《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答案: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4. 欧阳修勤学文言文答案

一、1.朗读
背诵
2.写
文章
3.到 大
4.以及
二、1.(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在地上写画。
2.以读书为任务。
3.B
三、自己做吧
四、宋 文学(或史学)
(以上内容不知是不是你题目的答案,我做的练习题的答案是这样的)

5. 文言文答案

一、重点字词解释。

嗜:非常喜欢
致书:得到书
假借:借
走送之:跑着去送还借来的书
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20.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填:挤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礼节更加周到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至舍:到学舍

僵劲:动僵
汤:热水
沃灌:浇洗
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再:又
食:食物
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绮绣:华美的衣服
腰白玉之环:腰佩白玉环
右备容臭:右边挂着香袋
烨然若神人:闪彩照人的样子好像仙人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慕艳:羡慕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⑴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为人守信)
2.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
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3.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作用略
4.课文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两方面1没有书2向老师请教
5.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言之有理及可

四.主要默写练习

1.写借书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写抄书的句子: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写还书的句子: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4.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5.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6.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6. 书剑侠事文言文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 驶:迅捷
B.以木夹函之 函:木匣
C.逆旅主人跪白前事 白:禀报
D.比东归,再往访之 比:等到

B(作动词用,函:包,装)(3分)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女子侠义之状的一组是(3分)
①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 ②又漫应曰:“去处去。”③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
④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 ⑤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 ⑥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D(①是女子的正常装束;③是红帩头人恶行。)(3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了两位女剑侠,同样的衣饰风采,同样的骑驴疾行,但前者略记一个特写镜头;后者稍详写一个片断。读后感觉这两女似是一人,又仿佛不是一人。
B.新城令崔懋所见侠女,不知哪里人氏,可能三十多岁,穿锦衣弓鞋,一身男士装束,腰带宝剑,骑着黑驴,人驴都极有精神,和人言语时总是迅疾而行,如飞隼向东逝去。
C.顺治初年莱阳县县官押送官银数千两去济南,经旅店主人的引导投宿尼庵,但深夜银两为红帩头人所盗,再经店主指点亲自找到了与尼姑一同到来的老妪,向她们求援。
D.尼姑举止神奇,办事迅疾,接到求援后一段时间,就徒步手拿人头,驱驴背负封记如故的数千官银返回,之后就带老妪离开了尼庵,行踪无迹。

B(“一身男士装束”错,应为“穿着便于行动的紧身衣服”;“与人言语时迅疾而行,如飞隼向东逝去”错,应为女侠“停骑漫应”)(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3分)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4分)

(3)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3分)

(1)可惜匆匆忙忙奔赴郡里,没有时间跟踪她的踪迹,怀疑是剑侠。(3分。每句1分)
(2)差役相互告诫不要睡觉,点亮灯烛、手拿弓刀来等待天亮。(4分。“相戒”“明”“手”及语句通畅各1分)
(3)这个人时常在街市上游荡,没有人敢问他是谁人。(3分。“游”“谁何”及语句通畅各1分)

7. 文言文《以书为利》翻译

倪文节抄公说:“风吹袭松树的声音、雨润万物的声音、山禽的叫声、夜虫的声音、鹤啸声、琴声、棋子落下的声音、雨滴在台阶的声音、雪洒在窗前的声音,都是声音里至清的。但是读书声却属于其中之最。听到他人的读书声,已经非常可喜;如果再听到自己子弟的读书声,更是喜上加喜。”

他还说:“天下的万事万物,一般都是利弊各一半。有完全的好处却没有一丝坏处的,只有书了。读书是不分贵贱、贫富、老少的,看一卷书就能获得一卷书的好处;看书一天,就能获得一天的好处。所以说,读书是有完全的好处却没有一丝坏处的。”

读书人应该报着这样的想法。吴生说:这就是所谓的读书人不把一般的钱财当作利益,而把读书当作利益。

8. 文言文阅读《书何易于》及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 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本县百姓死了,死者的儿子年幼、家业破败无力办丧葬的,何易于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钱,叫手下人给那家办丧事。百姓来缴租税,其中有头发花白、弯腰偻背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招他过来给他吃东西,问他政治上什么事办得对、什么事办得不对。百姓有事争讼,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给他们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打,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狱里没有一个罪犯,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徭役。以后调派到锦州罗江任县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样。当时,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担任锦州刺吏,特别赞赏何易于的政绩。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带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耽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引导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治:治理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 绳:勒逼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以易于挺身为民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易于必召坐与食 今王与百姓同乐
D.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刺史崔朴乘船进入益昌县后,“索民挽舟”,身为下属的何易于既不趋奉讨好,也不驱民助兴,而是“腰笏,引舟上下”。
B.何易于纵火焚诏,宁愿冒流放海裔的危险,也不厚赋毒民,征收茶税。这件事以易于与小吏间的问答来表现,显示出了小吏的刚正和易于的爱民。
C.为了使何易于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在引舟焚诏两个典型事例之外,作者又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部从极少、为政简约等不同角度予以补充和扩展。
D.“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是作者以满腔热情而下的预言。这预言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历史洞察力,也包含着作者充分的自信心。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易于曰:“吾宁爱一 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6. A(引,牵拉)
7.D(A都为介词“替”。B都为连词“因为”。C都为介词“和,跟”。D代词“......的人”/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8. B(不能显示小吏的刚正,只是表现小吏对何易于的关心之情。)
9.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对2处1分,全对3分)
10.
(1)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宁、毒、尔曹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2)(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看到他)带的前导和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观、道、廉约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3)(3)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上下考、勉、止中上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9. 《王著教帝学书》文言文及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热点内容
思教育网 发布:2025-05-14 22:14:17 浏览:988
师德师纪自查小结 发布:2025-05-14 21:09:36 浏览:534
中学英语下载 发布:2025-05-14 20:01:44 浏览:498
小苹果舞蹈教学儿童版 发布:2025-05-14 18:06:07 浏览:916
高三语文卷 发布:2025-05-14 17:40:03 浏览:761
五年级上册语文达标卷 发布:2025-05-14 16:38:37 浏览:871
邓矮的历史 发布:2025-05-14 15:03:50 浏览:621
中小学师德总结 发布:2025-05-14 14:47:39 浏览:720
初中教学进度 发布:2025-05-14 13:33:36 浏览:758
新产业化学发光仪 发布:2025-05-14 13:22:51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