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摘抄短一点
A. 文言文摘抄50字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 正:回复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 正: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 正:军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 正:(被)授职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成语:严惩不贷)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 正:及,达到
(成语:力有未逮)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 正:当即
(钟离)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 (三国志)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 正:主管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误:标点 正: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误:阿附 正:偏袒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误:讨伐 正:夸耀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误:富裕 正:众多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25.致知在格物。
误:标准 正:推究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误:改换 正:经过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误:规劝 正:谋划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误:经过 正:造访、探望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误:遗憾 正: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误:羁押 正: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误:憎恨 正:妒忌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误:怜悯 正:夸耀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误:禁止 正: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误:捐助 正:撤除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误:刊登 正:删除
4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误:战胜 正:能够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
误:离开 正:通“罹”,遭遇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 正:拷打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误:违背 正:迎着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误:期限 正:约定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 正:父母
B. 古文摘抄及赏析简短及好词25字和作文名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内炀帝甲兵岂不足容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C. 文言文摘抄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想自己在童年的时候,能够睁开眼睛对着太阳(视力好极了),我仔细观察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日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声音,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都变僵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蚊子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的叫声一样,这让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作为树林,把虫子、蚂蚁作为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作为山丘,凹进的部分作为山谷,我便在这个世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致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掉。我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了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他赶到了别的院子里。
D. 十篇《古文观止》里短一点的文言文,还要加上赏析
1、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本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2、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赏析: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3、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赏析: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九月甲午(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5),秦军晋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 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也离开了郑国. 赏析: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肴之战.5、邵工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赏析: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6、赵宣子论比与党 《国语》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1),以为司马(2).河曲之役(3),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4),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5):“韩厥必不没矣(6).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7),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8),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9),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10),义也.吾言女于君(11),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12),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13).女勉之.苟从是行也(14),临长晋国者(15),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16):“二三子可以贺我矣(17)!吾举厥也而中(18),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译文:赵宣子向晋灵公进言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指使车夫以其车骑冲犯行军的队伍.韩献子将车夫逮捕并予处死.大家全都说:“韩厥的官一定做不长久了,那车夫的主人刚刚提升了他,而他马上将其车夫处死,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 赵宣子却召见他并给予礼遇.说道:“我听讲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做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我将你推荐给国君,却担心你难以胜任;如果举荐了无能之辈,实在没有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却结党营私,那我今后还怎么执政呢?所以我以这件事来观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倘若能照着这样干下去,将来掌管晋国大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宣子一一告诉众大夫说:“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韩厥完全合适,如今我已知道将不会获罪于朝廷了.” 赏析:这篇文章记叙了晋国政治家赵宣子举荐韩献子为晋司马的故事.举贤荐能的事迹本来代不乏人,且多被传为佳话.然而象赵宣子那样,不仅认识到举荐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举荐无能之辈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但赵宣子为了考验韩献子,故意指使马车夫用车骑冲撞行军的队伍,致使一个无辜者丧失了生命.这种不以人命为重的做法,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微贱.7、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 赏析: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赏析: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8、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虞师、晋师灭夏阳(1).”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2).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3),荀息曰(4):“君何不以屈产之乘(5)、垂棘之璧(6),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7),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8),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9).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10).”译文:“虞师、晋师灭夏阳.”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赏析:本文用简炼的语言述评了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9、晋献文子室成 《礼记》 晋献文子成室(1),晋大夫发焉(2).张老曰(3):“美哉轮焉(4)!美哉奂焉(5)!歌于斯(6),哭于斯(7),聚国族于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译文:晋国祝贺赵武房屋落成,晋国的大夫前往送礼.张老说:“美啊,这么高大!美啊,这么鲜亮!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保全性命,来追随亡祖亡父于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说他们赞扬得好,祈祷得也好. 赏析: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10、苛政猛于虎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6).”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赏析: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E. 文言文摘抄,长一点的
1、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10、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17、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1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2、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2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2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2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8、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2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3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32、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3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3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3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4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F. 文言文摘抄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G. 文言文摘抄
求鸭搦兔 苏东坡《艾子杂说》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得他兔否?"
译文:买鸭捉免
从前,有一个人要去打猎,可是他不认得鹰隼,买了一只鸭子,就到野外去了。
一只兔子突然窜出来,他立即扔出鸭子,要它去追捕。鸭子飞不起来,跌到地上。他抓起来再一次扔出去,鸭子还是跌到地上。这样重复了三上次,鸭子忽然从地上站起来,一摇一晃地走到主人面前,向他解释说:"我是一只鸭子呀,被人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非要让我去追捕兔子不可呢?"
那个人说:"我当你是只鹰隼,可以追捕兔子,没想到你竟是只鸭子呀!"
鸭子举起脚掌给主人看,说,"你看我这样的脚掌,能够抓到兔子吗?"
寓意:要正确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必须知道它的长处和短处。
一叶障目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给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书呆子,同时也讽刺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总以为有什么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挡起来,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
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不过三石。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满弓的一半,都说:"此弓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能用它?"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石的弓,而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用了九石的弓。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真实。
H. 文言文上面的佳句摘抄有哪些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3.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译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译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I. 摘抄一段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总共三篇,都是短篇寓言,还有一篇《项脊轩志》,最后一句我很喜欢,也贴给你吧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J. 为人的文言文摘抄五句
表示做人处世接物的,如《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内”
表示在形貌容或品性方面所表现的特征的,如《陌上桑》:“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
唐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表示人不是“物”的,如《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