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文言文
『壹』 既 在古文中的意思《周书 宇文测》中“盗既感恩”,既是什么意思怎么翻译顺畅
既 j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
(4) 完毕;完了 [com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词性变化
--------------------------------------------------------------------------------
◎ 既 jì
〈副〉
(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
◎ 既 jì
<连>
(1)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贰』 用普通话读古诗词和古文很坳口,不顺畅 ,而用粤语读古文 唐诗 宋词却非常流畅。怎么解释
因为粤语有九声,平上去入抑扬顿挫,例如满江红登鹳雀楼等古文唐诗 ,因为它将很多声调大部分闭屏磨平所以现在使用那些所谓的普通话朗读直不堪入耳,而且用粤语嘅思维思考会更独到
『叁』 怎样才能让孩子把单词、文言文、定理等背得流畅准确
先让孩子熟读理解这些内容
然后背诵,找到内在的规律
比如单词可用谐音,文言文
可以按理解和内容结构背,定理要理解背。每天巩固一遍
几天下来就记住了。
『肆』 文言文翻译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伍』 怎样背文言文 背的又 流利又顺畅
文言文怎样背得更快?
“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是先人们创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但这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讲,在语言上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隔膜。其实,文言文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学生来说,首先要要明确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古籍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古籍数不胜数,不仅包括文学、史学,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药、地理……这丰富的文化遗产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宝贵经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那无疑是一种浪费。如果我们不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将来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我国的古籍数量之多,举世罕见,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文言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布局谋篇,巧妙得体,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
再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开扩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选入教材的文言文虽然有限,但它也能反映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曹刿论战》可以得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知识。再如学习周敦熙的《爱莲说》,莲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至今还能激起我们心灵的涟漪。
既然文言文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读”。这里的“读”是指出声朗读。“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可以培养我们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诵读时一定要做到读准字词,读清句读。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万一读错,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例如:如果把“为学”中的“为wéi”(动词)读成“为wèi”(介词),意思可就变了,词性也变了。一般情况下,课下注释对这些字都注了音,我们完全可以读准。但读清句读就不那么容易了。所谓句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段落。换句话说,句读就是句子中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能正确读清句读,对文言文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此外,还要注意重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才能激起读的欲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意思自然就理解了。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反复朗读,对文章中的大部分语句都能读懂。
这时就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第二步──理解。理解首先要整体挨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00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将向课外延伸,那么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虽然我们现在不写文言文了,便还需要阅读文言文。在学习时,作为“例子”的就是课文中的词语、古文化知识等。只有将这些词语、古文化知识积累下来,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因此,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本中又分若干类,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代官职等等,而且每一个词语后面必跟着一个例句。这样一课课地积累,一册册地积累,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不等总复习,手中就积累了一本厚厚的复习资料了。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步是“背”。“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然而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背诵是最头疼的事。其实,掌握一定的方法,背诵就不难了。培根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记忆的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A.比赛记忆法,也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记忆,以比赛的形式来快速背诵文言文。比赛时,同学们的神经高度紧张,精神高度集中,背诵速度自然就快了。
B.限时记忆法,就是限定时间记忆的方法,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背下一定的内容。例如背诵《〈论语〉十则》,限定半分钟背一则,虽然时间短,但效率高。
C.故事记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可读性强,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个白话故事讲出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记忆。比如《愚公移山》一文,人物很多,情节曲折,把它编成个故事,自编自讲,效果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俗话说:文无定法。记忆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不同的文言文可按不同的方法来记忆,也可将以上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文言文中有许多对偶句、排比句,完全可以抓住句子的特点来记忆。
『陆』 经过唐宋的古文运动,古代散文不断地沿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对吗
中国古代散文在其发展演变的途程中走向骈化,并显露出种种弊端后,曾出现过两次大的反骈、复古的革新运动,这就是中唐由韩愈领导的以复兴儒道,革新文体、文风的古文运动和欧阳修主盟的北宋新古文运动。两次运动,就其产生背景、革新对象、革新宗旨乃至“复古”口号而言,都颇为相似;两次运动的成功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是,韩、柳及其参加者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悲剧性的;而欧、苏及其继承者的最终结果却是喜剧性的。韩愈面对中唐分裂势力和思想混乱局面,以极大勇气复古革新,力挽狂澜,在文坛建立起“摧陷廓清”之功,而在他身后却是骈文复炽,他的门人弟子无力抗衡,甚至学步不成,反而走上了求深而至于迂,务奇而至于怪的歧途。欧阳修于二百年后的北宋前期主盟文坛,虽然从尊韩入手,也未遇到韩愈当年那么大的阻力,但他在反五代体、西昆体、太学体的斗争中奠定的传统散文的新的风神格调,却传承不衰;其革新成果也被继承者们发扬光大,并泽及元、明、清各代。
两次古文运动的最终结局之所以不同,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正如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关于历史事变和人物往往重复出现两次时所作的补充:“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喜剧出现”(《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因为,历史不能随心所欲去创造,创造历史的人不能不受到眼前的和世代留下来的传统的纠缠和制约。韩愈和欧阳修当然都不可能超脱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潮以及散文本体发展规律等影响和制约,本文也无意贬韩而扬欧。但总结和探讨两次古文运动最终结局形成的原因,却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指出:“发展好象是重复着以往的阶段,但却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着以往的阶段。”正是从这一视角考察,我认为,欧阳修虽然从学韩开始,其古文革新也是在中唐古文运动基础上起步,但他在理论导向、人才培养、创作实践等方面,有更高的起点,有别于韩愈的“另一种方式”。这另一种方式,概而言之,就是他革新传统散文的一整套成熟的理论。
理论是旗帜,是方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理论从其实践中产生后要能指导新的实践,则必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而不能是局部性、临时性或封闭性的。欧阳修的散文革新理论属于前者,而韩愈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他的继承者之误入歧途,也与此不无关系。下面试作分别阐述。
首先是古文的“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韩、欧都重视“道”,但对“道”的涵义、属性、价值、作用的认识不一样,要求不一样。韩愈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六经之道,甚至包括三坟、五典所言之道。他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答李翊书》)又说:“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重答张籍书》)。韩愈之志,就是要把孔孟的仁义道德说教和伦理、礼治秩序等传统用之于中唐,并传之于后世。他面对当时佛老等异端思想泛滥的现实,企图使衰蹶不振的古已有之的儒家“古道”重新兴盛起来,以消除思想上的混乱,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维护统一。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性,有现实意义的。但是,韩愈轻视了“古道”的局限性。他跳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一大的发展阶段而去求助于圣人、君子,本身就是在向后看,当然会遇到阻力;而欲后世“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就更没有实践指导意义。因为社会思潮是发展变化的,“道”不可能不变化。其实他本人的创作之所以“理充气盛”,“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也就与他摆脱了自己的理论束缚有关。然而韩愈过于偏执。他抵排异端,攘斥佛老,顽强卫道,甚至连柳宗元也有所不满。如韩愈曾写信指责柳宗元与佛徒交游,嗜佛教之言,柳宗元则说韩愈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柳宗元《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与韩愈比较,欧阳修的理论、认识就通达得多。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欧阳修,也说过:“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苏轼《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引语);甚至说过:“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据此,学术界有人也认为,欧阳修的“道”,“仍然是孔孟儒家之道”。(注:《宋文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其实不然。几年前,王水照先生就指出过:“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这句话的含义,来源于《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的古训,“其主旨在于从文人修养的角度来讲文学才能的提高、作品艺术感染力的获得。”(《欧阳修和他的散文》)。如果细读《答吴充秀才书》,我们还会发现,欧阳修三十四岁写这封信时,对“道”的含义就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信中,他指出“道”不远人,而当时“学者有所溺”,“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他所说的“百事”,即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百事”,是生活阅历。孔子、孟子、荀卿也是关心百事,有了深厚阅历之后才写出作品来的。他还一针见血指出吴充“终日不出轩序”,故写文章“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可见,欧阳修在信中所说的“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与“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道”,都是易知而近的“切于事实而已”的“道”,而不是韩愈所说的前世已有的“古道”。欧阳修在《与张秀才第二书》里,对孔孟之道所作的阐释更是务实而近人情。他说:“孔子之言道曰:道不远人;言中庸者曰:率性之谓道”,“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他强调“道”不仅要务实,而且要顺时变化,甚至剀切地指出,孟轲是最知“道”的,“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这就鲜明不过地淡化了儒家伦理道德说教而丰富、扩充了“道”的现实内容,贴近了实际,具备了实践的可行性。正因为以疑古、辨伪著称的欧阳修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说,所以我们认为他的“道”实际上也即是指作品内容而不再只是专指前世已有的孔孟之道。也正因如此,他关于“道”的理论才具有开放性,能为后继者接受,能传之久远。
其次是关于“文”的理论问题。欧阳修在这一理论领域,对韩愈也是有所继承,有所革新,并有明显超越的。例如:在文体上,反对骈体,不作“四六”文。在文风上,韩主张“不平则鸣”,欧主张“穷而后工”;韩“甚好其言辞”、主张“文从字顺”,欧亦“喜为文辞”,力主“斫雕为朴”、“取其自然”。在作家人品修养上,韩强调“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欧亦云“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章辉光”(《答祖择之书》)。这些,就是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至于对韩愈关于“文”的理论的革新和超越,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而且更重视文。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可见,“文”和“道”的关系,在韩愈心目中不是并重的,是以道为主,文道合一的。欧阳修则自称:“吾固亦喜为文辞者”(《送徐无党南归序》),“只有文字是本职”(《与杜欣论祁公墓志书》)。他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后世”;“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在这里,欧阳修是强调“文”要讲文采,要信息量大而语词精炼。据明人顾元庆说,欧阳修致仕后自编《居士集》,常数十遍窜定旧文,废寝忘餐。夫人劝他:这些文稿都是你自己所写,还再三修改,难道畏先生责怪?欧阳修笑答:“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注:林纾《春觉斋论文•情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的《醉翁亭记》易数十字而为“环滁皆山也”五字,就说明这个故事并非子虚乌有。二是主张文风平易自然。欧阳修早年写有《斫雕为朴赋》就主张“革故取新”,“归彼淳朴”。他曾通过曾巩告诫王安石,“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创作应“取其自然”(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他严厉指责力主复古的朋友石介“好异以取高”的弊病,批评他的艰涩的“太学体”,指出:“今不急止,惧他日有责后生之好怪者。”与此同时,针对韩愈所称道过的樊宗师“好为新奇以自异,欲以怪而取名”的严重弊端,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不留情面予以揭露,并写了《绛守居园池》古诗,讽刺他“异哉樊子怪可吁,心欲独出无古初。穷荒搜幽入有无,一语诘曲百盘纡。孰云己出不剽袭,句断欲学盘庚书。”虽然欧阳修对韩愈“临纸怪发”、气盛、句奇的文风和“词必已出”的理论没有直接批评,但也旁敲侧击,作了委婉或间接的评论。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他还借教训学生徐无党,“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总之,欧阳修反怪异、反气盛之文而力主平易自然的文风,既是从韩愈文风及其古文运动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自己从政和以文辅政的教训。他告诫古文运动的参加者,担心他的继承者走向怪异歧途,确实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可延续性。正如他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所说:“仲淹深练世事,必知凡百事难猛更张。故其所陈,志在远大而多若迂缓,但欲渐行而行之以久,冀皆有效。”欧阳修之主平易自然的文风,似亦应作如是观。三是文主情韵,认识到“文”有独立的文学审美特质。这是欧阳修文论思想的闪光点。韩愈也说过:“文字暧昧,虽有美实,其谁观之”(《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但这仍是本于传道、志道的一贯思想来要求的。欧阳修却不然。他指出:“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答宋咸书》)。称赞梅圣愈之文“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感人之至”(《书梅圣俞稿后》。可见,他已看到散文情感性因素,发现了散文的审美特征;他又说:“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第一书》)。即是说,文章的主旨、内容虽然一样,而自古许多作家的作品风格却从来没有雷同的。这里,他不仅强调了作家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也将“文”从“道”中离析开来,指出了言语文章的独立价值。欧阳修对散文的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的发现,他对散文指出的当“与造化争巧”(《试笔》)的审美标准,在他自己的记、序、碑、志、书、论等创作中也是可以印证的。前人多赞颂欧文有“情韵”之美,称其散文为“六一风神”。所谓“情”,当然是指人情味,指充溢于字里行间的能动人心魄的“感情”;所谓“韵”,则是见之于文辞的抑扬顿挫的声律格调,这与欧阳修“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的特色也有关联。至于所谓“六一风神”,最形象、最恰切的概括,自然是非苏洵莫属了。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对孟、韩、李翱、陆贽之文和欧文都作了审美评价,指出“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从文辞到文意,从文气、章法到风姿、神态,可以说是曲尽其妙地从整体上对欧阳修奠定的传统散文的风格的“知之特深”的概括;而这种风格,也正是欧阳修的文论思想的体现。
最后是处理骈与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骈文的产生,是受南北朝声律理论和魏晋以来文学理论影响,再加上社会动乱分裂、佛教思想盛行、儒学统治式微等复杂因素对文人审美心态综合影响的结果。虽然骈文在其末流出现了弊端,但散文也有自身的问题,或者说,散文本体也需要革新,需要从骈文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审美层次。正是从这一角度审视,我认为唐代古文运动反骈复古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在于韩柳的创作成就的巨大,而善于运骈入散,也是其中一个因素。韩愈在理论上急于事功,重道为主,只倡“散句单行”,而没有正确处理好骈散互补的理论关系,也没有培养出足以抗衡骈体的大家为继承者,所以出现二百年韩文不传于世的悲剧。欧阳修则不一样,他自己在创作中“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既摒弃骈文的多“用事”、“用典”和雕琢浮艳的弊病,又在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骈、散互补和继承问题。例如,重刊韩文,既继承韩愈,又不以韩文气盛为长;自及第后弃骈文不复作,但又告诫文士:“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论尹师鲁墓志》)。他对后继者则多方引导,甚至对苏轼父子不用古人古语,不广引故实以炫博的骈文也予以肯定,认为“曲尽精当”,是“文章变体”(《试笔•苏氏四六》)。此外,欧阳修对各种流派的文体,也不像韩愈霸气十足,而是重在说理,既坚持理论原则,又能兼容并包。如他既反西昆体,而又实事求是肯定扬亿、刘筠“雄文博学,笔力有余”(《六一诗话》);他极力提携后进,一时号称“多士”,但知贡举时,却不畏舆论压力,不录取务险怪之文的举子。正因为欧阳修注重对后继者的理论指导,所以北宋出现了曾、王、三苏等大家,能举重若轻,对付反对派的挑战;正因为欧阳修的革新理论成熟,务实而不偏执,有前瞻性而少局限,所以有宋一代虽骈文不废,而无力抗衡古文;赋不废,而渐成文赋;南宋乾淳体、道学体挑战,而其文体只盛于讲学一隅。总之,北宋新古文运动的彻底胜利,与欧阳修的理论贡献密不可分。
『柒』 怎样快速背下一篇文言文且长时间都不会忘记还能流畅的背出来
首先先把译抄文看几遍,给自己的大脑构造一个故事情节,滁州(滁州是一片被山环绕的地方)有片山(是西南方向的山,林壑都很好看),这片山里面有一座叫琅琊,琅琊山上有条小溪,小溪旁有个亭子,和这个亭子有关的两个人怎么怎么的。有一个大概的故事情节,先记住主谓宾,然后补充形容词和状词等等。
在背诵的时候,按照故事情节来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从第一句开始,先背会单句,然后每背会一句往后加一句,把整个故事情节加完整。首先这种方法真的很符合人类的记忆方法,那些快速背诵无规律数字的神级选手都是靠把数字转化为故事背的,其次这种方法你练熟了,并且阅读了大量文言文(小吹一句,我9年义务教育文言文几乎每次语文考试拿满分),一般背课文,读十遍左右的功夫就背会了(现在我大四了很多文言文都还记得)
『捌』 古文中那些字或词有平坦通畅的意思
阡陌
『玖』 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一篇文章即使是文言文也能从头到尾读得非常流畅
你很有语言天赋,如果再加上勤奋,相信你会更上一层楼
『拾』 我基本看不懂文言文,昨晚梦到自己从没看过的文言文,在梦里还能很流畅的读出来
因为是在梦里啊,梦里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有时候梦是反的,你对文言文一窍不通,梦里就很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