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乃的用法
①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种:
一是作代词
(1) 你,你的。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他的。例如: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3) 此,这个。例如: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二是作动词
(1) 是,就是。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乃非人也中的乃,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作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例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竟,竟然。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3) 却,表转折。例如: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4) 于是;就。例如: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四是作连词,可是,然而。例如: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② 怎么区别高中文言文中“乃”字的用法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内等
①设九宾于容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代词)你,你的;他的;此,这个;
2、(动词)是,就是专
3、(副词)刚刚,才;竟,竟然属;却;于是
组词如下:
不乃、至乃、乃眷、乃才、普乃、乃耳、乃往、乃情、既乃、焉乃、便乃、乃诚、然乃、此乃、亦乃、乃纔、乃比、乃老、来乃、你乃
(3)文言文乃的用法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凡乃之属皆从乃。古文乃。籀文乃。
白话版《说文解字》:乃,说话措词迟钝。字形像语气出口很难的样子。所有与乃相关的字,都采用“乃”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乃”字,这是籀文写法的“乃”字。
组词解释:
1、不乃
无乃,岂不。
2、至乃
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3、乃眷
他的妻子。
4、普乃
鲜卑的姓氏。
5、乃往
从前,以前。
④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⑤ 焉,乃,然,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初二下册之前的例句)
.焉
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⑥ 谁有初中文言文虚词"为""乃""则"的用法.讲解和练习........急用啊!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则
①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则施施而行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 《隆中对》
则其所能 《墨池记》
② 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⑦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希望采纳
⑧ “乎”和“乃”在古文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句!谢谢帮助!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内?(《项脊轩志》容)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
⑨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乃最常见的意思是“于是、就”,很多不用举例了。
还有比较常见的是“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还有就是指示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判断,相当于“是”:“此乃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