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相房玄龄文言文
1. 房玄龄是谁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2. 房玄龄有女儿吗
房玄龄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其女儿嫁给唐高宗第11个儿子为妃,而唐太宗第17个女儿高阳公主则下嫁给他的次子房遗爱为妻。
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旅游网(cn.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cn.bytravel.cn/art/4355/
卢夫人,房玄龄妻也
房玄龄,唐朝一代名相。
唐·刘餗《隋唐嘉话》载:【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
房玄龄夫人嫉妒至极,唐太宗打算赐给房玄龄一位绝色美人,房玄龄一直不敢接受。太宗叫皇后出面做房玄龄夫人的工作:“国家政策规定,干部到了一定级别,可以包二奶。你老公也年龄也大了,皇上此举,有嘉奖的意思。”房玄龄夫人态度很坚决,不同意老公包二奶,国家政策允许也不行!太宗见说不进去,龙颜大怒,发脾气说:“你这女人怎么这样?现在有两条路任你选,一,是不嫉妒了,就能活下去;二,是继续嫉妒,立即就死。你走哪条路?”房玄龄夫人说:“我宁可因嫉妒而死!”太宗叫人端来酒杯:“那好吧!你把这杯剧毒的酒喝下去!”房玄龄夫人端起酒杯“咕咕咕”一饮而尽,没有一丝畏惧。太宗见状:“乖乖!我见了都害怕,何况房玄龄!”
这则故事,流传较广。房玄龄似乎胆子也太小了,国家给政策,皇上出面做主,都不敢答应包二奶。要是我有这个艳遇,早一口答应了!
房玄龄夫人也嫉妒得不近人情,连皇上皇后都不给面子。虽然那杯酒根本就没下毒,但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眼睛不眨地一口喝下去,为情而不畏死的勇气确实可嘉
近读另一本书,得知房玄龄胆小,房玄龄夫人嫉妒,事出有因。
《太平广记·卷270》载:【卢夫人,房玄龄妻也。玄龄微时,病且死,诿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卢泣,入帏中,剔一目示玄龄,明无他。会玄龄良愈,礼之终身。】
这则故事,极少流传。房玄龄在没有腾达时,还是小小的一般干部。一次大病,眼看就要死了,房玄龄对夫人说:“我……恐怕……不行了,我死后你不要守寡,你还年轻,有合式的再嫁一个,和他好好过日子。”房玄龄夫人卢氏哭得泪人儿一般,悄悄躲到卧室里,用剪刀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血淋淋的捧给房玄龄看,表明自己从一而终决无再嫁的信念。不久,房玄龄的病有幸好了,房玄龄因此更加敬重夫人,与夫人恩爱到老。
读第一本书时,认为房玄龄没出息,房玄龄夫人太过分
读第二本书时,认为房玄龄不泯良心,房玄龄夫人有理由嫉妒。
男人怕老婆,是美德。但是,老婆要值得怕。
女人嫉妒,是本能。但是,嫉妒的度,要有理有据。
开卷有益,书要多读,话要多听。否则,就偏颇了。
3.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1: 房玄龄、杜如晦2: 姚崇、宋璟3: 狄人杰、姚崇
1是唐太宗李世民期间的
2是唐玄宗李隆基期间的
3是武则天期间的
4. 房玄龄的历史评价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李世民:“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 “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自任总庶尹,职重朝端,心力尽於翼亮,劬劳积於岁序,而志在冲退,有怀止足。固陈衰疴,屡上表疏。然则燮揆礼阁,职务实繁;论道槐廷,望实攸属。”
王珪:“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柳芳:“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勣、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
皮日休: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杜牧:苻秦相猛,将终戒视后祸,大唐太尉房公,忍死表止伐辽。此二贤当时德业不左诸人,尚死而不已,盖以辅君活人为事,非在矜伐邀引为心也。
《旧唐书》:“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
赞曰:肇启圣君,必生贤辅。猗欤二公,实开运祚。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新唐书》:“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
《房玄龄碑》:“圣贤同德,君臣协志。穹壤倏平,幽遐必暨。革夷从夏,羁戎口吏。”
《历代古人像赞》:“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曾巩:“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欧阳澈:“使富国强兵,内无动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种之能;转输供馈,外无劳民扰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长虑逺,收功于必成,有如赵充国之守。严细柳之军,有如周亚夫者;奔项羽之营,有如樊哙者;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有如房玄龄者;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5.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隋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一代贤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名相之一。
房玄龄自幼聪明好学,十八岁就已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当时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出名,他当时就认为房玄龄将来必成大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安排他在自己手下,作为心腹。从此以后,他竭尽全力辅佐李世民,随其南征北战,参与军机,功勋卓著。每次战斗胜利之后,别人都忙着搜罗珍宝古玩,房玄龄却总是先打听访求当地的贤能之士,并把可用之人推荐给李世民,争取了许多人才。对于谋臣猛将,他也倾心相交,引导他们效忠于秦王。
房玄龄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于书法,文章写得很漂亮。他在秦王府中十年,重要的文书奏章,多出于他手,而且文字流畅顺达,往往不需打草稿。唐高祖也很欣赏他,说:“房玄龄深懂机宜,是可以委任大事的人。我儿子世民在外征战,每次派他回来奏事,都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就好像我们父子对面交谈一样。”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斗争激化之时,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密谋除掉李建成,又当面向秦王分析利害,劝他早做准备。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所以深为李建成所嫉恨,就找机会把他们二人罢官贬逐。“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召房、杜二人。他俩化装成道土,秘密进府商议机密。结果政变一举成功,帮助李世民取得帝位。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功居第一。
此后,房玄龄长期担任宰相,与杜如晦共掌朝政,政府部门的人事安排和典章制度多为房、杜所定。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不久政府工作就走向了正轨,官员各安其事,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大唐帝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并开始繁荣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作为宰相,一直合作配合得很好。唐太宗找房玄龄商议大事,房玄龄往往说,非杜如晦不能决定。但杜如晦一来,总是又同意房玄龄的意见。当时的人评论说,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时称“房谋杜断”,历史上也把这二位良相并称为“房杜”。
房玄龄为人谦虚谨慎,办事细心周到,从来不敢有一点疏忽。他见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的优点一样高兴。知人善任,不求人才完美,但能发挥所长。他有时受到唐太宗的责备,也从不辩驳,总是一再自责,甚至惭愧得无地自容。因此,唐太宗很信任和敬重他。太宗外出,往往让房玄龄留守长安。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住在翠微宫,授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就问他的看法。房玄龄只是表示李纬有一把好胡须。意思是说,在他看来,李纬不过虚有其表罢了。唐太宗立即改任李纬做地方官,可见对房玄龄的信任。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不顾房玄龄和诸大臣的反对,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长安。房玄龄屡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只得嘱咐太宗不可轻敌,一定要谨慎从事。结果这次高丽之战遭到惨败。后来房玄龄患病临死前对他儿子们讲:“我自知命已垂危,可是圣上的大恩我还没有报。当今天下清平,只有东征高丽是国家的大患。皇上含怒决定,臣下不敢劝阻。但我知而不言,将会含恨而死的。”于是他上表分析征高丽的利弊,犯颜上谏,让太宗很感动。
房玄龄患病时,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每天供应御膳。当听说病情好转,就喜形于色;听到病情加重,就面容凄楚。房玄龄病危时,太宗亲往探望,握手叙别,悲痛不能自己。房玄龄死时七十岁,为表示对他的悼念,唐太宗废朝三日,下诏让他陪葬昭陵。
6.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一代贤相
李世民的成功也离不开自己的“子房”——房玄龄。
小时候便高瞻远瞩
房玄龄自幼就很聪明,他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曾跟随父亲前往京城。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国运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不作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互相残杀。靠这些人国家将难以保全,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
房玄龄像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房玄龄18岁时,本周举荐他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颇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阅人无数,还未见过这样的郎君。他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
后来,房玄龄的父亲久病百余日,他尽心侍奉药膳饮食,总是和衣而睡。父亲去世后,他曾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帮助李世民夺取江山
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向渭北拓地,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如同旧友相逢,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言。每当讨伐贼寇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惟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秦王幕府。遇有猛将谋臣,房玄龄就暗中与他们结交,使他们能尽死力。
不久,太子李建成见秦王伟德功业比他更盛,产生猜忌。秦王曾到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秦王幕府人人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无主,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大乱必起。不但祸及幕府,还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一计,不如准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就能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不是要好的多吗?”长孙无忌回答:“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一直没敢披露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深深相和。”长孙无忌于是入见秦王献策。李世民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呈现迹象,应该怎么办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谋。”
房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每当撰写奏章时,他驻马路边,一蹴而就,行文简介,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李渊曾对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当他代秦王向我陈述事情,我就像与我儿子对面谈话一样。”太子李建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被秦王信任,十分厌恶,便在高祖面前进谗言,于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被贬斥。
后来,李世民命长孙无忌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悄悄带他们入府议事,帮助自己成功策划玄武门之变,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为了感谢房玄龄的协助,太宗提拔他为太子右庶子。
对房玄龄的恩遇
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晋爵邢国公。
贞观三年,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坚持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房玄龄既已总管百官事务,就虔诚恭谨、日夜操劳,尽量做到事事处理恰当。听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那样高兴。他精通吏事,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从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被世人称为良相。有时因事被皇上指责,他就连日在朝堂上磕头请罪,惶恐不安,似无地自容一般。
贞观十三年,太宗加封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表示,若要自己接受,先要解除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太宗下诏书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责在当仁不让。你若拘泥这点小事,难道就是平常所说的辅佐朕共定天下吗?”房玄龄不好再推迟,只得带官加任太子太师。
后来,房玄龄的女儿封为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一时。他自己又官居宰相达15年之久,于是多次请求辞官。太宗下诏宽慰,但并不批准。贞观十七年,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的画像被永久地刻在凌烟阁上,并赞词说:“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
7. 谁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希望能帮到你
8. 河南襄城县的房村是房玄龄的故里
房玄龄,(年~648年),别名房乔,汉族人,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
可见,他的出生地和祖籍不明确,在历史上有争论。
《旧唐书·房玄龄传 》正史亦无明确记载。
不过,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断,河南襄城县的房村,这个地方还是和房玄龄有关系的。究竟是他的祖籍还是出生地抑或是经过房遗爱谋反案的房氏后人在受到打击后,离开京城来到这里定居,亦未可定。还是期待考古方面的新发现加以佐证了。
房乔,字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9.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1: 房玄龄、杜如晦2: 姚崇、宋璟3: 狄人杰、姚崇
选二,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时期的贤相,有“房谋杜断”之称;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