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停顿

文言文停顿

发布时间: 2020-11-19 13:18:01

Ⅰ 初中文言文停顿怎么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Ⅱ 文言文停顿

近|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有很多基本上没停顿,你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啊,查又查不到,我还要自己给你打,哎,100分不好挣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太多了,哎,你愿把分给我就给,不给就算了 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

Ⅲ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一、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释】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2、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淫雨霏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其/如土石何?(5)盖/追先帝之殊遇。( 6)故/君子有不战【解释】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6)中的“若夫”“且”“其”“盖”“故”为语气助词。

3、“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解释】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二、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如:(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三、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1.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释】(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2.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必以/分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释】例(1)“以”后省略了“之”;例(2)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3.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四、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谥号、地名、文体名称等应作停顿。

如:(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侍中/侍郎/郭攸之。(3)陋室/铭。(4)爱莲/说。(5)出师/表。

【解释】例(1)中“陈尧咨”,谥号康肃。“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例(2)“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例(3)~(5)“铭”、“说”、“表”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五、总结规律,做好停顿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如:(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例(1)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2)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下面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同学们不妨练练兵。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 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下车引之12、生亦我所欲

{参考答案}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下车/引之 12、生/亦我所欲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文句停顿的规律: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 “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①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 .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 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 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Ⅳ 文言文停顿有什么技巧呢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Ⅳ 文言文阅读时应如何停顿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Ⅵ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仪〈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五)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相邻两组耕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例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倚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一\'。

Ⅶ 读文言文应该怎样停顿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熟读成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熟读,要读好停顿,不能读破句子。怎样才能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呢?以下几点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了解句意. 词义 ,有助于读准句中停顿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可边读边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对读不通的地方要反复揣摩,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义。大致理解了词义、句意能有效防止读破句子的现象出现。
例如:《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断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这是对句意不了解,对“复”和“延”词义不清,对“谁”“至其家”理解错误,当你知道“各复”是“各又”的意思,“延”讲作“邀请”,是请“渔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应读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再如《狼》中“两狼之并/驱如故”(错)这是不理解“并”“驱”的含义,当你知道“并”是“一起”,“驱”是“追赶”的意思,就应读成“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借助所积累的语法知识,有助于读准句中的停顿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句,是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还是“其一/犬坐于前”?
要看“犬”是不是这个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Ⅷ 文言文句子的停顿该如何读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五)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Ⅸ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热点内容
内派教师 发布:2025-09-11 19:02:33 浏览:884
柚木老师 发布:2025-09-11 18:36:33 浏览:488
爱因斯坦教育 发布:2025-09-11 15:40:39 浏览:582
李建老师 发布:2025-09-11 14:09:05 浏览:237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发布:2025-09-11 09:35:01 浏览:124
师德师风政治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1 09:06:43 浏览:485
阶梯数学4 发布:2025-09-11 07:08:42 浏览:884
氧分子的化学符号 发布:2025-09-11 07:06:35 浏览:28
化学课程论 发布:2025-09-11 04:13:35 浏览:883
新疆特岗化学 发布:2025-09-11 04:05:34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