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的文言文
为……所结构:“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内为人所杀。(《信陵君窃容符救赵》)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我由于发表议论遭受了这场灾祸,深被家乡的人耻笑,污辱了祖先
Ⅱ 写笑话的文言文的结构是什么
小笑话的文言文结构是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的
Ⅲ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的结构
文言文的一些句式的结构是固定的,只要我们平时掌握了它的句式特点,一对照就可以判断出来的。文言句式 。因此下面的例举一定要熟记: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1\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3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4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5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6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7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Ⅳ 古文中为……所……结构的翻译
为...所...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
表示被动。
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了。
Ⅳ 文言文的主要结构
文言文固定结构:无乃……乎——恐怕。。。吧。
孰与——与谁
得无……乎回(耶)——该不会答。。。吧?
无以——没有用来。。。
无所——没有所(动词)的。。。(后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何……为——为什么。。。呢?
有所——有所(动词)的。。。(后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是以——所以;因此
是故——因此;所以
所以——所用;用来。。。的
岂……欤——难道。。。吗?
直……耳——只不过。。。罢了
庸……乎——岂,怎么。。。呢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Ⅵ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有哪些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下:
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还有以下的虚词要掌握: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唯……是……:只.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于:对待
Ⅶ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Ⅷ 古文中构有什么意思
本义抄:架木造屋
1、结成,组合,造。例如构造
2、招致,引起。例:相(视)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诗经 ·小雅·四月》
3、作品。例:佳构
4:诬陷。例:构陷
5、 连结,交合。例:秦楚之构而不离。——《战国策·秦策》
6、一种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淡绿色,木材可制器具,皮为造纸原料
Ⅸ 文言文翻译环翠续构文钞序 张士珩1912.8
见善也修然必以自存;见不善也愀然必以自省。善在身也、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菑然必以自恶。此孙卿子之所称,亦即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之谓。吾尝以称吾友葛逸峯而重之。逸峯为余齐年生,幼劬於学。每试辄冠其曹。偶家居教授发明,成业者踵相接,躬行君子。见者相助以德,使人意消,盖粹然儒者也。计偕入都,余荐于伯兄,课诸从子。又延馆于里门。嗣为江南制局兵工学堂教习,循循诱学子,咸感其督课之勤。泊帰三河,复遣两从孙负笈就读于其家焉。逸峯平居以善自励,拳匕整饬,使存于身,惟恐复失。且瞿匕然日以自省。惧或蹈於不善,好善极坚,固恶不善等菑害,而又教人能以善先,人处人能以善和人。非夫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枻者耶?逸峯之学行如此,不独于称之重之,凡知逸峯固无不称之重也。凡知逸峯者固无不称之重也。宣统辛亥9月余避地东海之滨,既书疏慰问,兼欲转海相访。余感其意,述东坡与参廖书语,叠游沪内圜韵八章寄尼其行。近将刊文集,属其壤子树润来乞序。以逸峯扁善之度,深合于孔子孙卿之所许,与余交近30年,风义期许之笃,患难契阔之殷,非泛泛者所可企及。偶得余诗文辄为评奖,时有过情之誉。乌得有不文辞乎?惜江海阻深,未能披览所著之文。然有德者必有言,是又可决逸峯之文为有德之言无疑也。他日者剞劂(jijue)告竣,尚得雒(luo)诵副墨,当披决其奥窍,探讨其义法。一为逸峯细论之,炙毂以待可耳。壬子八月年愚弟合肥张士珩序于劳麓之餐霞轩。
错漏太多,请仔细校对修改后,再发出来。
Ⅹ 文言文构成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专工属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的结构由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五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