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珏
㈠ 冯宿,东阳人文言文翻译
新唐书·冯宿传翻译
冯宿的字叫拱之,婺州东阳县人。
他父亲冯子华,在父母墓边搭棚守丧时,有灵芝、白兔出现,人称他家为“行孝的冯家”。
冯宿在贞元年间和弟弟冯定、叔伯弟弟冯审和冯宽一起考中了进士,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任命他为掌书记。张建封去世了,他儿子张忄音被军人胁迫主管留守事务。李师古想趁丧期收复原属自己的土地,张忄音很担心。当时,王武俊集结军队想利用矛盾,冯宿写信劝王武俊说:“张元帅和您结为兄弟,想一起努力使河南、河北归顺皇帝,全国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张元帅去世,年幼的儿子被骚乱的军人胁迫,国内不能受朝廷信任,境外有强敌威逼,您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您如果能启奏皇帝不忘张元帅过去的功劳,赦免张忄音的罪,让他到朝廷请罪,那么您就有平定祸乱的功劳,挽救张家的恩德了。”王武俊高兴了,就奏报皇帝,任命张忄音为留后。冯宿不想辅佐张忄音,跑到浙东观察使贾全府中效力,张忄音讨厌他离开自己,上奏贬他为泉州司户参军。
后皇帝召他任太常博士。王士真去世了,他儿子王承宗不服从朝廷命令,朝廷就没给他赐谥号,冯宿认为他生前的功劳不能忘记,就呈报了好谥号,表示不忘他的忠心。冯宿两次升官后任都官员外郎。裴度任彰义军节度使时,任命他为判官。淮西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比部郎中。长庆年间,升任知制诰。牛元翼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因被王廷凑包围,就任命冯宿主持留守事务。他回京后,升任中书舍人,后派他出京任华州刺史,他为避父亲的讳不愿上任,改任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后又任河南府尹。
洛阳宫苑使姚文寿放纵部下抢夺百姓的田地,后藏到军营里,官吏不敢去抓。河南府大集会,那部下和姚文寿一起来了,冯宿把他抓住用杖刑打死了。冯宿后任过工部和刑部侍郎。撰有《格后敕》三十篇,在当时流传。他多次晋爵后被封为长乐县公。
后升任东川节度使,他修好了城墙,添置军械十多万件,有诏命将多余的铠甲送给黔巫道。涪水多次冲毁人民房屋,冯宿修筑堤防,当地百姓都受了益。
他病重了,遇上要判罪人重刑,他家里人请求宽恕罪人,他说:“寿命长短由上天决定,违法来求神保佑,我不敢做。”后去世了,享年七十岁,赠官为吏部尚书,赐谥号叫懿。他头脑清醒时说不要厚葬,将生前写的书放在坟墓里。
他儿子冯图的字叫昌元,连续考中了进士和博学宏辞科。大中年间,官当到户部侍郎、判度支。
冯宽曾任起居郎。
冯定的字叫介夫,身材魁梧。和冯宿名声一样大,人们把他们比作汉代的冯野王和冯立两兄弟。于由页在襄阳时,冯定步行去拜见他,他手下官吏不肯通报,冯定掉头就走。他听说后,斥责了官吏,送给冯定五十万文钱,在辖区边境上追上了冯定,冯定退还他送的钱,写信责备他不礼敬士人,他很惭愧。
冯定以优等考中了进士,被浙西节度使薛草用为幕僚,后任户县尉和集贤殿校理。开始,冯定因为守丧时,哭坏了身体,多次请病假,大学士怀疑他不敬懒惰,免去了他的职务。后多次升官后任祠部员外郎,又出京任郢州刺史。有官吏告他强夺百姓妻子,侵吞仓库钱财,御史审讯无罪。但被判游玩饮宴不节制被免职。后又被任用为国子司业,两次升官后任太常少卿。唐文宗曾命排练开元年间的《霓裳羽衣舞》,M.233mR.cOm用《云韶》乐伴奏,在朝廷上检查。冯定率乐师站在宫殿上,神色庄重像雕塑一样。皇帝对他感到惊奇,问学士李珏是谁,李珏说是冯定。皇帝高兴地说“:难道是能写古诗的那人吗?”又亲自吟诵他的《送客西江》诗,召他上殿,赏给他宫中上好的锦缎,并命献上他所有的作品。后又升任谏议大夫。
这年,因李训、郑注起事失败,杀死了很多大臣,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到改年号后,皇帝到前殿上朝,仇士良请求派神策军持兵器守卫宫殿大门,冯定极力争论才否定了。他又请求准许左右史跟随宰相到延英殿去记载他们的谈话,宰相不高兴了,调他任太子詹事。郑覃兼任太子太师时,想在尚书省聚会,冯定根据礼书认为应当在詹事府聚会,有诏同意冯定的意见。议论的人认为他很正直。后调任卫尉卿,在左散骑常侍任上退休。此后去世了,赠官工部尚书,赐谥号为节。
当初,源寂出使新罗,看到那个国家的人流传冯定的《黑水碑》、《画鹤记》;韦休符出使吐蕃,住处屏风上写有冯定的《商山记》。由此可见他的名声已在异族传开了。
冯审的字叫退思,开成年间,任谏议大夫,后任桂管观察使,又当过国子祭酒。国子监有孔子碑,武则天时树的,唐睿宗写的标题。冯审请求铲去“周”字改为“唐”字。后他官当到秘书监。
他儿子冯缄的字叫宗之,乾符初年,任过京兆尹和河南尹。
㈡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译.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译.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
李珏的字叫待价,他的祖先来自赵郡,迁居淮阴。他早年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以行孝出名。才二十岁,考中了明经科。李绛任华州刺史,见了他,说“:你额头饱满,不是一般人的相貌,明经太平常,不适合你。”他就又考中了进士中的高等。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上表要他到府中任职。他又考中拔萃被任命为渭南县尉,后升任右拾遗。
唐穆宗登基,贪恋美酒女色,景陵才盖土,就把李光颜从..宁、李訫从徐州召来,定于九月九日和百官大摆宴席。李珏和宇文鼎、温余田、韦馞、冯约一起进谏说“:朝外人都说皇上召唤李光颜等人,要和群臣聚会。但年号没改,陵墓才盖土,三年心中悼念,全国都是一样。现各地吊丧使者才走,去外国使臣没回,下禁令和解禁,本是为使人行动一致,奏乐宴会,丧期不能在宫内进行。天子的举动,被全国人效仿,不能不慎重。李光颜、李訫是忠心有功的臣子,正因深秋在边境,防止异族入侵,如果下令征询意见,托付边疆事务,召他们来是可以的,难道把吃喝看得这么重要吗?”皇帝虽然搁置了他们的意见,但优厚地慰劳、打发了他们。
盐铁使王播增收十分之五的茶税来维持开销。李珏上奏说“:专卖本是为接济军需,而且收茶税从贞元年以后才有。
现全国没有战争,却突然增重税来伤害国家根本,这是不行的第一点。茶被人饮用,和盐、粮同为生活必需,如果收高茶税,售价一定高,受害的首先是穷苦人,这是不行的第二步。山野里产量没有一定,按斤收税,以出售多为有利,如价格激增,买的人就少,能收多少税呢?
这是不行的第三点。皇上刚登基,下诏惩罚横征暴敛。现反而增收茶税,一定使人民失望。”皇帝没有采纳。那时候,宫中建造百尺高楼,建筑费很高,因此王播急于征收,私下满足皇帝的欲望。李珏因多次进谏不能留任,被贬出朝廷任下圭阝县令。武昌节度使牛僧孺任命他为掌书记官。后调回朝廷任殿中侍御史。
宰相韦处厚说:“他是治国的人才,哪里是掌监察的人才呢?”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牛僧孺重任宰相,任命他以司勋员外郎、知制诰身份任翰林学士,后升任户部侍郎。
当初,郑注靠医术升官,唐文宗有天对李珏说:“你也知道有个叫郑注的吗?应和他谈谈。”李珏说:“我知道他,是个邪恶的人。”皇帝吃惊地说:“我的病能好,是郑注的功劳,怎能不见一下他呢?”
郑注从此恨李珏。到李宗闵因判罪免相,李珏给他申辩,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调任河南府尹,又调任户部侍郎。
开成年间,杨嗣复受皇帝宠信,推荐李珏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李固言又都要好。他们三个人在朝中掌权,和郑覃、陈夷行等人观点对立,双方都态度一致,互相呼应,宗派更严重了。李珏多次辞职,没有批准。皇帝曾自言自语地说:“我治理国家十四年,虽然没能治理得极好,但像今天这样太平也少有了!”李珏说“:治理国家像调养身体,趁身体健康,要调整好,使身体健康发展,如仗着健康就大意,疾病就产生了。在国家没有祸乱时,还想到欠缺之处,祸乱会产生吗?”
杜..掌管度支有功劳,皇帝想任命他为户部尚书,为这问宰相们,陈夷行回答说“:衡量奖惩任官免职,希望皇上自己决断。”李珏说:“先帝倚重宰相,国家事务先让他们评价辨别,所以定官名叫平章事。君臣互相依靠,才能使天下太平。如果任命每位官员,处理每件事都由皇帝决定,还要宰相做什么?隋文帝为小事操劳,怀疑臣下,所以两代就亡了国。皇上曾对我说:‘窦易直劝告我,凡是宰相想任命官员,五个只批准三个,二个只批准一个。他应该劝我挑选宰相,不应劝我怀疑宰相。’”皇帝说:“窦易直这话真浅薄。”皇帝又说“:贞元初年政务确实不错。”李珏说“:德宗皇帝晚年喜欢聚敛钱财,藩镇用进贡来邀宠,官吏得以在赋税外勒索,这是他在位时的弊病。”
皇帝说“:国君减轻赋税,节约用度,可以吗?”李珏说:“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王王圭、魏征给太宗皇帝献计,也就是这!”皇帝很尊敬地采纳了。提升封他为赞皇县男爵。
当初,庄恪太子去世后,皇帝想立陈王为太子。后来皇帝去世了,宦官召宰相商量该立谁,李珏说:“皇帝已命立陈王了!”后来唐武宗登基,人们都替他担心。他说“:我只知报告皇帝说过的话,哪管宫中的事?”皇帝管理朝政后,他多次称引《尚书·无逸篇》来勉励皇帝。当时潞州刘从谏献高头大马,沧州刘约献白色鹰,李珏请求退还掉向全国表示崇尚节俭。后升任门下侍郎,又担任唐文宗山陵使。遇上秋天下大雨,灵车走到安上门陷到泥里,不能前进,被免职任太常卿。最终因立皇帝时的议论,被贬为江西观察使,后又贬为昭州刺史。
唐宣宗即位,他调任郴、舒两州刺史,后任太子宾客掌管洛阳分署。又升任河阳节度使,免去额外赋税和过去欠债一百多万。后被召进朝廷任吏部尚书,他离开时,仓库储蓄是刚去时的十倍。不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他认为自己是重臣,从道义上不应因在朝廷外任职而不管,上表请求立皇太子维系全国人的心。江淮天旱,他开仓赈救逃荒的,用军队节余和储备的粮食按半价发给人民。后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赠官司空,赐谥号叫贞穆。
当初,淮南三位节度使都在任去世,有人劝他换官署住处,他说:“皇帝令我镇守扬州,这就是居住治事处,怎能离开?”到他病重了,部下到卧室看他,他只遗憾州里有酒税钱但神策军却常被大商人盘剥,刚上奏,还没有答复,一句话没提家里的事。他生性很少欲望,妻子早逝,他不买小妾和侍女,也没人上门送东西。据说淮南的人感激他的恩德,他死后,到皇宫请愿,要树碑刻上他的事迹。
㈢ 文言文翻译 除大理司直,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漕使王补之交荐之。会洞寇作乱,帅、
【原文】
除大理司直,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漕使王补之交荐之。会洞寇作乱,帅、漕议平之,而各持其说。燔徐曰:“寇非吾民耶?岂必皆恶。然其如是,诚以吾有司贪刻者激之,及将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则皆民矣。”帅、漕曰:“干办议是。谁可行者?”燔请自往,乃驻兵万安,会近洞诸巡尉,察隅保之尤无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险,驰辩士谕贼逆顺祸福,寇皆帖服。
【译文】
李燔被授予大理司直之职,他推辞掉了,不久额外增添差事做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和漕使王补之交相推荐他。适逢洞地贼寇作乱,李钰和王补之打算平定他,但是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意见不一致)。李燔慢慢地说:“叛贼不是我们的百姓吗?难道一定都是恶人吗。然而即使他们真的是恶人,也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官员贪污刻薄刺激他们(成为叛贼)的,以及那些邀功求赏的将领们逼迫他们(成为叛贼)的。(如果我们的官员、将领)不这样做的话,那么那些人就都是我们的百姓。”李钰和王补之说:“干办您的看法是对的。(可是)谁能做好这件事呢?”李燔请求自己去办,于是在万安县驻兵,适逢靠近洞地的几位巡察的校尉,侦察到那些官兵特别无良的地方最容易设置劝降点,于是分兵守住险地,快马载能言善辩的人跟贼寇们继续为恶则亡改恶从善则顺的道理,最后贼寇都心悦诚服地归降了。
【注释】
1、添差: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实不任事。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称“差遣”。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宋洪迈《夷坚乙志·秦昌时》:“既而添差宁国军签判,不欲往。”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卫魁廷尉》:“策中力陈添差赘员之弊。”《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三年》:“帝以张默为秀王夫人之亲,欲与一添差监当,龚茂良言;‘近制,惟宗室,戚里及归正人方得添差。’”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它保存唐、五代留下的无数官位,又设置事实上必需的职和差遣……官职固然多,做官的人数更多,因而有一官五六人共做的怪象,赵佶时每一州郡添差归明官(降人做官)百余员。”
2、贪刻:贪婪刻剥。《晋书·诸葛长民传》:“桓玄引为参军平西军事,寻以贪刻免。”唐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上无贪刻,下无冤愤。”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八:“凡贤材者留,其贪刻庸鄙及老疾者悉送吏部罢之。”
3、无良:不善,不好。《书·泰誓下》:“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旧唐书·宣宗纪》:“比有无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书。”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近二年来,一切无耻无良之事,几乎无所不有。”
4、辩士: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管子·禁藏》:“阴内辩士,使图其计。”宋陈亮《酌古论·邓禹》:“使其既据长安,大张胜气,分慰居民,合飨士卒,使辩士以尺书风谕威德,则赤眉、延岑可指麾而定矣。”章炳麟《文学说例》:“辩士凌谇,固非韵文所能检柙矣。”
5、帖服:顺从。宋司马光《贾生论》:“然终文帝世,诸侯帖服。”宋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公徐晓之,如所以告卓,辞旨明辩,卒皆帖服,无敢讙(欢)者。”《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司马》:“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
附录: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九道学四(朱氏门人)李燔传
○黄干 李燔张洽 陈淳 李方子 黄灏
【原文】
李燔字敬子,南康建昌人。少孤,依舅氏。中绍熙元年进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阳从朱熹学。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语,且曰:"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斋而自儆焉。至岳州,教士以古文六艺,不因时好,且曰:"古之人皆通材,用则文武兼焉。"即武学诸生文振而识高者拔之,辟射圃,令其习射;禀老将之长于艺者,以率偷惰。以祖母卒,解官承重而归。
改襄阳府教授。复往见熹,熹嘉之,凡诸生未达者先令访燔,俟有所发,乃从熹折衷,诸生畏服。熹谓人曰:"燔交友有益,而进学可畏,且直谅朴实,处事不苟,它日任斯道者必燔也。"熹没,学禁严,燔率同门往会葬,视封窆,不少怵。及诏访遗逸,九江守以燔荐,召赴都堂审察,辞,再召,再辞。郡守请为白鹿书院堂长,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与比。
除大理司直,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漕使王补之交荐之。会洞寇作乱,帅、漕议平之,而各持其说。燔徐曰:"寇非吾民耶?岂必皆恶。然其如是,诚以吾有司贪刻者激之,及将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则皆民矣。"帅、漕曰:"干办议是。谁可行者?"燔请自往,乃驻兵万安,会近洞诸巡尉,察隅保之尤无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险,驰辩士谕贼逆顺祸福,寇皆帖服。
洪州地下,异时赣江涨而堤坏,久雨辄涝,燔白于帅、漕修之,自是田皆沃壤。漕司以十四界会子新行,价日损,乃视民税产物力,各藏会子若干,官为封识,不时点阅,人爱重之则价可增,慢令者黥籍,而民讠寿张,持空券益不售。燔与国子学录李诚之力争不能止。燔又入札争之曰:"钱荒楮涌,子母不足以相权,不能行楮者,由钱不能权之也。楮不行而抑民藏之,是弃物也。诚能节用,先谷粟之实务,而不取必于楮币,则楮币为实用矣。"札入,漕司即弛禁,诣燔谢。燔又念社仓之置,仅贷有田之家,而力田之农不得沾惠,遂倡议裒谷创社仓,以贷佃人。
有旨改官,通判潭州,辞,不许。真德秀为长沙帅,一府之事咸咨燔。不数月,辞归。当是时,史弥远当国,废皇子竑,燔以三纲所关,自是不复出矣。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荐之,差权通判隆兴府,江西帅魏大有辟充参议官,皆辞,乃以直秘阁主管庆元至道宫。燔自惟居闲无以报国,乃荐崔与之、魏了翁、真德秀、陈宓、郑寅、杨长孺、丁黼、弃宰、龚维藩、徐侨、刘宰、洪咨夔于朝。
绍定五年,帝论及当时高士累召不起者,史臣李心传以燔对,且曰:"燔乃朱熹高弟,经术行义亚黄干,当今海内一人而已。"帝问今安在,心传对曰:"燔,南康人,先帝以大理司直召,不起,比乞致仕。陛下诚能强起之,以置讲筵,其裨圣学岂浅浅哉。"帝然其言,终不召也。九江蔡念成称燔心事有如秋月。燔卒,年七十,赠直华文阁,谥文定,补其子举下州文学。
燔尝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有位为职事,方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矣。"又尝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体。夫子无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骄奢,不至居移气、养移体。"因诵古语曰:"分之所在,一毫跻攀不上,善处者退一步耳。"故燔处贫贱患难若平素,不为动,被服布素,虽贵不易。入仕凡四十二年,而历官不过七考。居家讲道,学者宗之,与黄干并称曰"黄、李。"孙镳,登进士第。
㈣ 求文言文老师翻译下.............
谢先生敬启(过去对老师不分男女都称先生),
久无音信,未知近来安康否。闻内家慈云,君为犬子容恩师,小儿其性颇顽,唯冀君不吝诲之。苟来日此儿若成栋梁,定不负恩师授业之恩也。恭祝安康!
同窗XXX敬上
㈤ 文言文 宋史贾涉传的翻译
拷贝自 新浪博客
今晚 翻译印证一下。
民族英雄贾涉应融入南宋古都文化旅游
唯慧居士
南宋153年的历史,从军事方面说,是抗金抗元的历史。期间涌现了宗泽、李纲和“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诸多民族英雄。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要么出现在南宋初期高宗(公元1127~1162)年间,要么出现在南宋末期恭帝(公元1274~1276)、端宗(1276~1279)年间,这两头加在一起,不到50年,在其余的100多年的历史中,还有哪些民族英雄在抗金抗元前线浴血奋战?《宋史》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尤其在南宋都城杭州的古都遗存史迹上很难找到印记。
贾涉就是被遗忘的民族英雄之一。
贾涉(1178~1223),字济川,浙江天台人。其父贾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及第,任秘书郎,官至汉州太守,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受迫害致死。贾涉泣诉10年申冤成功,恩荫世禄进士,历任高邮尉、万安丞、宝应令、真州通判、大理司直兼知盱眙军、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淮东置制司、太府少卿兼置制副使、淮东置制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吏部侍郎等职。因带病征战,辛劳过度,在回师途中,病殁于杭州黄鹤山,终年46岁。死后被诏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理宗时晋赠魏国公。
1141年“绍兴和议”和1165年“宋金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划定的边界为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南宋北金共存,期间,虽互有袭扰摩擦,但没有规模化的战事,宋金两国间维持了约40年的相对和平。也就是说,采取“以土地换和平,以称臣纳岁币换和平”政策后,高宗后期,经孝宗(1162~1189)、光宗(1189~1194),到宁宗(1194~1224)嘉定(1208~1224)前期,宋金间南北对峙,相安无事。
宁宗嘉定十年(1217)四月,金以宋拒纳岁币为由,渡淮南侵,攻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再攻樊城(今湖北襄樊)、枣阳(今属湖北)、光化(今属湖北),还自陕西发兵攻四川。被宋京湖、江淮、四川制置使赵方、李珏、董居谊率部击退。六月,宋下诏伐金,并传檄诏谕中原官吏军民。自此,金、宋连年交兵。在这个时候,贾涉上书朝廷请缨,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开始了驰骋疆场的军事生涯。
其时,金人对山东等地百姓压迫奴役过甚,不断激起民变,以杨友、刘全、李全为首的山东红袄军,以石珪为首的涟水义军,以葛平、杨德广为首的山阳义军等民间抗金武装应运而生。
身为宝应令的贾涉给朝廷上疏:“降附踵至,而金乃请和,此正用高澄间侯景遣策,恐山东之祸必移于两淮。况金人所乏唯财与粮,若举数年岁币还之,是以肉啖馁虎,啖尽将反噬。至若忠义之人源源而来,不立定额,自为一军,处之北岸,则安能以有限之财应无穷之须?饥则噬人,饱则用命,其势然也。”建议朝廷吸取南北朝时东魏摄政王高澄处理尾大不掉的侯景所用策略的经验教训,主张在坚决伐金的同时,招安义军。
建议得到宋廷采纳,宁宗起用贾涉,先任真州通判,改大理司直兼知盱眙军。嘉定十一年(1218),通过招安,宋廷收编红袄军和涟水军、山阳军,组成了山东“忠义军”。
嘉定十二年(1219)春,金左副元帅仆散安贞统兵攻宋。金军进入淮南,宋廷为之震动。贾涉临危受命,出任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贾涉命忠义军李全、李福配合作战,在于化湖陂杀金将数人,大败金兵于曹家庄。
嘉定十三年(1220)闰三月,金分兵入侵光、黄、濠、盱眙、徐、扬、真等州,建康震惊。同时,由于金人离间,忠义军石珪、葛平、杨德广所部哗变,渡过淮河,攻占淮州。朝廷派忠义军李全所部抵御叛军,但控制不住,情势十分危急。
身处最前沿的贾涉一方面向各州派遣忠义军与驻地正规军一起抵御金兵,一方面传檄石珪等叛军首领,希望他们分清敌我、廓清时势,明确转达朝廷的意旨是逆祸顺福、迷途知返、不计前嫌。而且,贾涉轻装简从,亲至叛军统帅驻地山阳晓谕。感贾涉之诚,杨德广出城相迎,伏地请罪,发誓改过自新。
贾涉说到做到,对参与史称“南渡门之变”的葛平、石珪、杨德广归正官兵既往不咎,待之以诚,使誓死抗金的队伍一下子扩充了约5万人。宋金对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宋军的大逆转。
为了防止忠义军再度叛乱,贾涉整顿忠义军,把石珪部、葛平杨德广部、陈孝忠部、季先部、夏全部分到两地屯扎,裁减了老弱残兵3万多人,只保留了精干官兵5万多人。时江淮正规军常屯量为7万人,以之牵制忠义军。此举,既整肃了忠义军,增强了忠义军的战斗力,又为朝廷节省了军费开支“十之三四”。朝廷分江淮为三司,贾涉为淮东置制司。
金仆散万忠、卢国瑞统兵10万大肆进犯江淮,同时故伎重演,计诱石珪。贾涉洞悉军机,调兵遣将,把石珪与夏全、时青调向濠州(今安徽凤阳临淮镇),分派陈孝忠守徐州,季先、葛平、杨德广赴滁州,李全、李福绕到敌后,形成口袋阵。不数日,各路忠义军先后报捷,李全活捉了金军统帅万忠。此后六七年来,“金人不敢窥淮东”。
贾涉乘胜扩大战果,命李全率万人出击山东,攻取金国南大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和北宋失地密州、潍州(今山东诸城、潍坊),迫使金宁海州(今山东牟平)太守王琳和青州(今山东益都)太守张林请降,很快收复了金国统治的登、莱、济、沂等州,紧接着,原属金国的恩、博、景、德、邢、梁等十几州相继降宋。
贾涉继而一方面传檄中原:“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一方面勉励忠义军诸将,同心协力,谋取尚未收复的北宋州郡。宁宗大慰,升贾涉为太府少卿、置制副使,旋又升任淮东置制使兼京东、河北兵马节制使。
嘉定十四年(1221),金10万余兵马犯淮西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淮西帅赵善湘向朝廷请援。丞相史弥远调贾涉忠义军驰援。淮东援军未到淮西之前,赵善湘派往蕲州驰援的主将徐晖带兵临阵脱逃,致使蕲州、黄州相继失守。淮西帅赵善湘姑息徐晖,不敢问责。贾涉闻之大怒,请令斩徐晖于军前,众将无不畏惧,个个舍命奋战,军威大振,保全战时的淮西门户安庆。
贾涉指挥的李全忠义军,与京湖置制使赵方指挥的赵范、赵葵宋军,互为犄角,连战皆捷,再乘胜追击金兵至下湾渡,“尽淹金人于淮水”。贾涉升迁为吏部侍郎。
嘉定十六年(1223),因操劳过度,贾涉患病,加之朝廷骄纵李全,对忠义军的节制难度极大,于是再三请辞。金兵复来,分三路渡过淮河犯宋。贾涉不得不带病投入战斗。贾涉大胆任用降宋的原金国骁将“赛张飞”张惠率领的“花帽军”御敌,大败金人。金军首领李术鲁答哥溺死于淮河,金兵死者约两千员。
在班师回朝,临近临安城时,贾涉心力体能耗尽,殁于余杭黄鹤山。宁宗大恸,赠贾涉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着归葬于故乡天台的龙山。因贾涉子女年幼,又赐其遗属一座宅第于临安城武林门外卖鱼桥旁(今杭州市拱墅区贾家弄)。
为彰显贾涉的功绩,理宗(1224~1264)选贾涉的女儿贾蓉为贵妃,荫封其子贾似道为嘉兴司仓,晋赠贾涉魏国公。
以上史实,《宋史》都做了比较全面的记载。由于贾似道在理宗开庆(1259)和景定(1260~1264)年间以及度宗(1264~1274)年间权倾朝野,懈怠政务,成为《宋史》认定的南宋覆灭罪魁祸首,贾涉的功绩随之被抹煞而沉寂。《宋史》是后人编纂的,编纂者出于对贾似道的仇恨,不可能为其父贾涉歌功颂德的,因此,《宋史》关于贾涉的记述真实可信,不会带有任何水分。
从这些记述不难看出,贾涉是南宋宁宗年间涌现的为数不多的抗金英雄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为南宋理宗40年余的边疆稳定、安居乐业奠定了基础,也为理宗后期宋蒙联手灭金创造了条件,堪称南宋鼎盛时期最突出的民族英雄。
如今,“中兴四将”和“宋末三杰”,都被后人建祠立庙祀奉,此前的李纲、宗泽和同朝的赵方、李珏、董居谊等也都在各自的镇守处建有纪念馆祠,唯纪念贾涉事宜无人问津。这不符合史迹保护和发掘的基本原则。在南宋的都城追古论今,贾涉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应该融入杭州的南宋古都文化和旅游文化之中。
何况从南宋消亡的主要原因分析,贾似道的过错所起的作用微乎极微。有史学家认为,南宋亡于经济破产。四川的人口占南宋五分之一,30%的税收出于天府之国四川,但这些税收很少能够缴纳到中央,大部分用于本地军费。四川在蒙古不断攻袭的40余年中,人口凋亡,十不存一,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宋廷为了维持四川的防御,势必要从其他地方的税收中调剂入川。除此之外,两淮、荆襄战线也需要大量军费。而理宗后期,官吏中饱私囊,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收入,贾似道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打算法、公田法、经界法等,终因积重难返,回天乏力。为了满足军费开支,朝廷不得不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进一步衰败。经济崩溃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这样说,没有为贾似道翻案的想法,只是希望追寻真实的历史轨迹。尊重历史,开拓未来,是传统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到贾涉,建议杭州市人民政府在贾家弄或黄鹤山建设一处纪念设施。地处余杭星桥与江干丁桥之间的黄鹤山,人口居住逐渐集中,已经具备开辟成旅游休闲区的条件,如果加入“贾涉牺牲处”这一历史文化内涵,景区的形象一定会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