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言文
1. 文言文名蒲孙山翻译
原文
《名落孙山》。
吴人孙山,滑稽①才子也。赴举②他郡版,乡人托以子偕往③权。乡人子失意④,山缀⑤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⑥,山曰:“解名⑦尽处是孙山,贤郎⑧更在孙山外⑨。”
注释
①滑稽(gǔ j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能不断地往外溢酒。比喻能言善辩,语言流畅。“滑稽才子”指孙山这个人能说会道、幽默风趣。后来,这个词语的读音、含义发生了变化,多指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②赴举:赶去科举考试。
③乡人托以子偕往:有个同乡人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孙山,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偕:共同,一块儿。偕往:一同前往。
④失意:指不录取。
⑤缀:写。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⑥得失:成功与失败。
⑦解名:考中功名的,这里指中举的。
⑧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
⑨外:后面,犹言不取。
译文
吴地(今苏州一带)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2.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翻译
蒲松龄先来生的《聊斋志异》,用源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仅仅来自于左史、龙门的文章。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淡巴菰(一种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请点击“采纳为答案”
3. 昌蒲慎言文言文译文
三国时候。魏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在平常时候。对人家说话。就是版对下等人说的。也一定是很权有信用。当他正妊着钟会娠的时候。钟会的父亲有个小老婆孙氏。心里很是妒忌他。暗地里把毒药放在吃食里面。给张氏去吃。张氏起先吃了一口。后来晓得了。就把吃的食物吐出来。可是受了毒的影响。他是昏乱了好几天。有人劝张氏去告诉丈夫。张氏说。凡是一份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和小老婆大家相害。这是破家亡国有余的。倘若我去对丈夫说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末又有谁来、替我表明白这件事呢。况且孙氏以为我是一定告诉丈夫的。他一定要先发制人。先去告诉他。这件事、由他先去发动。那里是不痛快的事呵。于是张氏就称着有病。果然孙氏先对钟会的父亲说。我因为要想夫人生一个男孩。所以给他暗地里吃了药。现在他反说我是用毒药去毒他了。钟会的父亲听了。心里思量着。把药暗地里放在吃食里面。这不是人情上所应有的事。把底下人叫来。询问了一番。那个人就把实在情形告诉了。于是把孙氏逐了出去。
4. "张无垢谪横蒲"选自哪一篇古文,并翻译
选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原文如下: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横浦:地名。
昧爽:拂晓,破晓。
就:依靠
洎(jì):到。
双趺(fū):两足
执:拿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留存着。
(4)蒲文言文扩展阅读:
《鹤林玉露》简介:
《鹤林玉露》是宋代罗大经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著作。此书分甲、乙、丙三编,共18卷。半数以上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记述宋代文人轶事,有文学史料价值。如乙卷四《诗祸》一则,记宋理宗宝庆、绍定间江湖诗案一事,有助于对江湖诗派的了解。
卷三《东坡文》一则,论苏轼文章深受《庄子》、《战国策》影响,因为作者善文,其议论自具眼力;卷五《二老相访》一则,记杨万里与周必大晚年的亲密交往,可与史书所记二人不甚相合对比研究。有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又有16卷本(如明刊《稗海》本)。
作者简介:
罗大经,南宋吉州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极群书,专事著作。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
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天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写成笔记《鹤林玉露》一书。此书对南宋偏安江左深为不满,对秦桧乞和误国多有抨击,对百姓疾苦表示同情,其中有不少记载,可与史乘参证,补缺订误。
更为重要的是,对文学流派,文艺思想,作品风格,作过中肯而又有益的评论。罗大经的卒年不详,但肯定不早于1252年《鹤林玉露》编辑完成之前。
5.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
原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2)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3),中贮苦茗,具淡巴菰(4)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5)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6)。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7)。故(8)笔法超绝。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2) 尤: 格外,十分。 (3)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4)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5)或:或者。 (6)已:止,停止。 (7)蒇(chǎn):完成。 (8)故:所以,因此。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邹弢《三借庐笔谈》)
因为他在写作的前期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素材资料,而在写作的时候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僻静的,我相信大家在独处的时候都会天马行空的想一些东西.蒲松龄之所以笔法超绝,我认为完全在于他超群的想象力!
6. 【一】狼{蒲松林}文言文,罹怎么读
同“离”读音一样
7. 古文 蒲草编书 的翻译。关于路温舒的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东里人。他的父亲是里的守门人。其父叫路温舒去放羊,路温舒看到湖边有蒲草,就采了很多,回来后,把蒲草裁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编起来,用来抄书
8.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翻译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有时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王阮亭听说先生的大名后,特地来拜访他,他却避而不见,拜访了三次都是如此。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人(指的是王阮亭)虽然风流儒雅,但终究是富贵气象,我是一介农夫不方便与其来往。”可见先生品格是多么高尚。后来王阮亭(号渔洋山人)想花三千金买下先生的稿件,替他刊登,他执意不肯。王阮亭又找人几次去请先生,先生感激他的诚恳,于是让使者赶快步行去给他送稿件。阮亭一晚上就把稿件读完又略微加以批注,使者仍将批注完的稿件带回。当时的人们都佩服先生的高雅品格,认为他特别突出,与世俗难合。
9. 文言文阅读。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
1、十分,格外,非常或者停止因此 2、(1)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向别人索求(不求于人)。 (2)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搜奇说异(广罗奇才或善于积累)、归而粉饰(精心修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
10. 蒲松岭的狼1文言文改写一篇大白话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矣。
白话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