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发布时间: 2020-12-04 14:51:40

㈠ 跪求高一人教版美术鉴赏选修的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课件

“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第二册第18课《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的丰富资源和分步状况。通过本课的引导学习,引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学会欣赏并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及深刻内涵。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家乡和我国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建立和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自觉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队伍的一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这方面的具体资源有所认识和理解;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加深对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和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对我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主要包括昆曲、面具、剪花娘子、服饰和织绣、民间传说和故事等。
(理由: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具体项既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是更好的理解“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必要手段)
(四)教学难点
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上述具体内容分析什么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还要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三个概念: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区别三个不同的概念。
(由于 “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概念化,加之学生对民间艺术本来了解就不多,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
本课我主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戏曲、视频,并结合讨论法、实践活动、讲时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三、学法:
观察、感受、理解、记忆、实践操作、讨论、调查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听戏曲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昆曲《十五贯》的部分选段。
提出问题:“刚刚听完的这一段戏曲结合这些图片,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属于什么戏曲?”
学生活动:学生倾听、欣赏、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是京剧!”“是昆曲!”...
(用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主题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活动:“那好,我们再听另外一段”。播放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提出问题:“这一段是什么戏曲呢?”
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京剧!”“智取威虎山”
教师提问:那京剧之前播放的选段,到底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昆曲”。
提问学生:“你以前听过昆曲吗?对它有什么了解,还是有了课前预习,猜到的?”
(上面主要采用了对比教育,是教育渗透与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较好的形式,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动化)

(二)讲授新课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昆曲”
教师留问:a、昆曲是什么?
b、什么是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板书课题: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昆曲”是什么?
教师活动:介绍昆曲《十五贯》,播放昆曲《牡丹亭》选段。
提出问题:a、昆曲有什么特点?
b、昆曲和京剧在艺术上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活动:倾听、欣赏、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作总结并播放专家讲解的短片。
(听昆曲《牡丹亭》选段和专家讲解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2. 区别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活动:分别展示九寨沟、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和长城、故宫以及戏剧、舞蹈、唐卡等图片进行比较。
提出问题:a、什么是自然遗产?
b、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
c、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d、在中国,你都知道有哪些例子?
学生活动:看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师提问:昆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对昆曲的复兴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意义”,“有相应的立法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意义”。
(通过多发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本课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分类欣赏
1. 面具
教师活动:图片介绍与实物介绍结合,并展示。
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到这些面具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民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归纳。
(用图片与实物调动学生积极求知欲,从而深入研究其中的含义)
2. 剪花娘子
教师展示图片,对民间剪纸艺术家之一及其剪纸艺术特点做简单介绍。
提出问题:a、剪纸的工具和种类?
b、你能剪处什么样式的剪纸作品来?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剪纸练习,并将作品在班上展示。因为通过操作,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剪纸艺术家的剪纸魅力)
3. 服饰和织绣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民间服饰与织绣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4. 民间传说和故事
教师活动: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曲子?来自什么传说故事?(请同学来讲述《梁祝》的故事)
学生活动:倾听,欣赏,回答问题,讲故事。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对民间传说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结合“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保护来谈)

(四)课堂小结
观看纪录片《达比亚》,谈韩国注册端午节一事,来讨论非物质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以及该怎么做。
(从学生自身出发讲述自己的感受,也检查对本课学习理解的情况。同时从课内联系到课外,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周边的事,加深对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1.、“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资源
4、非物质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如何鉴定中国民间美术它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民间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
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2、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
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6、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
7、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8、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
9、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
10、 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㈢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抄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 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㈣ 高一美术16课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版.
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权己,有教学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㈤ 中国民间美术的地方代表

一、窗花剪纸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民间农夫女子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一种“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以作美丽的装饰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到隋唐时代,在节日、庆典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植物、人物故事,贴在窗格上的称“窗花””,贴在门楣上的称“门签”、“门画”,婚嫁时床头、墙炕上的称“贴花”、“喜花”、“顶蓬花”等;宋代就有了系统的各种剪纸讲究,使“喜花”、“礼花”、“门花”在婚嫁上应用到丧礼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丧葬,有长筒形的各种“葬仪花”;明清时期,女子出嫁,十分讲求“上炕剪子”(即会剪各种窗花、衣样等刀剪工艺活路),所谓“上炕剪子下炕镰”。发展到近现代,陕西各地农村,上至老年妇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多数人都会剪出个“花鸟虫鱼”来,许多家户,均保存有“窗花底样”,逢年过节,前后窗格、墙头,都贴有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虫鱼、家禽、兽物等剪纸和窗花,尤其以剪纸最为普遍。每逢红(喜庆)白(丧葬)事、喜庆、节日,都要剪贴各种“花格”、“花边”、单、双“喜”字、“吉祥图”、“太极图”等,把房间、堂屋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沽。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有增无减,日渐兴盛。在许多农户,窗花剪纸成为择婚的条件之一,如某某姑娘“能描(绘)、能剪(窗花、衣服样式、款式)、能扎(绣工)”,就被农家竞相择婚,同时,这种剪纸工艺也成为人与人、户与户之问,求美、比美、争胜的风俗内容之一。这都充分反映了陕西民间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
陕西窗花剪纸,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域之间,各有特色和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文化传统的差异。至于个人风格的差异,则取决于民间艺术家素质的差异,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阅历、文化修养、个人爱好也是民间艺术家的重要后天因素。陕北窗花剪纸,在全国较有名气,这是由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家广为扶植、引导、介绍的结果,当然,其窗花艺术的蕴藏和质地之雄厚,是历史形成的。陕北窗花比较浑厚、纯真,自然成趣,反映了陕北人民的质朴和敦厚,其山水人物、各种山区风情跃然纸上;关中的窗花剪纸,略显粗犷兼有巧思,许多窗花剪纸有粗有细,巧、捷玲珑,题材多而广,形式杂而巧,并且,不以“识字”作为标准,许多不识字的老年妇女,所剪出的窗花,其巧思与结构,令识字者“瞠目哑舌”、赞叹不已;陕南一带的窗花,相对之下,较关中为少,但各种剪纸、工艺较多且广泛,商洛、安康、汉中等地的剪纸、工艺还享名省内外。
在繁浩的窗花剪纸中,戏剧人物、戏剧故事、花鸟虫鱼、禽兽龙麟以及各种风习、世俗等方面的选题,是窗花剪纸的主要内容。其色调一般是单色(黑或某一种单彩),也有各种彩色窗花(彩纸或染成色纸),窗花剪纸构图精巧,一般线条、线体互相接连,不能断笔断头断线。所以,构图必须单纯、优美,不能过于细碎、琐繁,以免剪刀难于开合。
陕西窗花剪纸有名者!
一朝邑剪纸朝邑窗花剪纸,属陕西东府具有特色的一派,它较其它县的窗花古朴、秀丽,式样略长,色彩独具,其内容以剪各种戏剧人物为最有名,参加省展出的名品资料,现存陕西省群众艺术馆。
二永寿剪纸永寿剪纸的构图、风格,被称为巧捷浑厚,有山区、平原人民生活风俗奇趣。农村妇女安玉芳,60多岁,被称为专家“花匠”,参加过省、地、县三级美术大赛;夏玉梅,古屯乡妇女,善剪各种飞鸟,得意之作《百鸟朝凤》驰名国内,并赴法国展出。
三岐山、凤翔剪纸凤翔县彪角乡卧龙村,被称为“剪纸村”,李拉翠是该村最有名者,可剪上千种花样,窗花比其它县大一倍,构图丰满,新奇别致,属真正的传统的岐(山)凤(翔)窗花。岐、凤窗花在该地农户中,多被当作家庭副业,每年秋后动剪,“腊八”(腊月初八日)上市,十余对可卖几角钱,远销凤翔县城、蔡家坡、太白县等地,有的巧手妇女,一年卖“彪角窗花”,可得数百元收入。
四大荔窗花大荔县流行皮影戏,其刻技高超,民问纷纷仿效,因而窗花剪纸随之兴起。窗花中各种戏剧人物、故事因此而盛行当地,家家户户窗格、院墙,无不张贴各种窗花剪纸花样,其人物活灵活现;另外,各种花鸟虫鱼剪纸,也不绝于各户窗棂。
五安塞剪纸安塞剪纸名驰国内外,在手法上,分阳刻、阴刻两种手法。阳刻,线条粗壮有力,黑白分明;阴刻,大刀阔斧,有如画像、木刻。在省上举办的剪纸展览中,安塞妇女张芝兰的《三个老汉》获二等奖、高全爱的《骑驴婆姨》获一等奖,他们还展出了众多的传统、故事、童话剪纸系列,如《老鼠嫁女》、《王祥卧冰》等,也获得好评。安塞剪纸现已成为陕西的一支流派和风俗画劲旅。
六定边剪纸 定边剪纸是“三边”剪纸的主要部分,其剪纸有浓厚的人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造型上酷似黑白木刻,题材广泛,风格独具一格。
陕西是民间艺术大省,窗花剪纸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的有:安塞、洛川、富县、旬邑、定边、靖边6个县,还有宝鸡、凤翔、千阳、澄城、华县、合阳、大荔、延长、黄陵、佳县、高陵等县,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有些剪纸艺术家被邀请出访法国、美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如为陕西、为中国赢得了荣誉的高陵县耿镇剪纸艺人王顺喜(男),剪纸从不绘大样,也不下底样,总是按心中的“心图”,以眼定线与剪接连不断地剪,剪出成千过万的各种花虫鸟鱼及人物。他从八岁开始和父母学剪纸,到40多岁已剪纸30多年,每年腊月出售数斤至数十斤,所剪人物和鱼鸟,翻栩如生,多用淡色漫纸,色调自然而巧捷。1980年,美国友人访问咸阳之机,邀请他现场剪纸,他一不打稿,二不仿人,双手一时剪出几出戏剧人物,被拍成电视纪录片,广为传播。
二、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按从事其业的一个家族一幅祖宗档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开办早期年画“画局”,以后一直延续六代人190多年。凤翔木版年画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经过了多次起落、兴衰,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年画胜地。邰氏《世兴画局》在近两个世纪的进程中,立足凤翔,面向全国,打向国外,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木版年画从画稿、雕版、印刷到绘彩,都是农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的。清代以前,年画主题主要是门神,而且主要是笔画染色;到清代中期的嘉庆、道光年问,年画由印墨线手工染色,已逐步改变成全部套版印刷,如大门神秦琼、敬德、方弼、方相等,但如胡须、眉毛部分还是笔描。生产村、户除肖里村外,还有北肖里村和陈村镇,三个村共三十多家,有正式的“画局”六家,种类除了十多幅大门神、大墙画外,其余都是中小型门画及神福,如“六全神”、“福禄寿三星”、“二十四孝”、“春牛图”、“二十四节气”、“药王”等,年产十多万张,主要销往陕西关中、甘肃及宁夏、青海等省份。清末民国初,年画生产发展到六、七十家,圆局有十多家,生产门画、大中小门神约四十多种;造型有文武式,站、坐、骑马式,形象多属历史人物,如商代的方弼、方相,唐代的秦琼、敬德、魏征、盖苏文,宋代的包文拯;还有神话故事人物,天官、福、禄、寿三星,刘海、钟馗、神判等,六全神、槽马、槽猴;灶神有单灶神、双灶神、单印架、双印架、花瓶、灯笼灶等;仅“谷雨”画,就有五十多种,《十二相》、《四时报喜》等就有四十多种。年画年产量400万张以上,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陕、甘、宁、青、豫、四川等一些省份的农村,处处张贴凤翔的各种年画和灶神,已成定俗,年画客商成批从凤翔进货,运回各地畅销。抗日战争到建国前,年画生产一度低落,但产量还保持年产600多万张左右。特别是套印出银色(也叫印银)、描金以后,群众如获至宝,陕、甘、宁、青地区人民,给这种年画,起了一个美名,叫“西凤世兴画局”的《金三裁》名牌年画。
建国后,从1950年到1963年,南、北肖里村,组织起百人以上的“年画会”,投股金人股,全用机制的白办公纸、白报纸,生产六神门神,年产300多万张,仍销往西北各地。后由于各种运动,年画生产未恢复到建国前数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翔木版年画有了新生,加上全国及省、市美术工艺界的关心支持,研制出各种年画近百种,年产又恢复到300多万张以上。以后他们又组织起“南肖里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和“凤怡木版年画研究会”两大家,加上个体户57家,在全国性产销订货会上,全国18个省市订货,促使年画年产1000万张以上,并销往西欧、南洋、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凤翔木版年画,以其风格独特大方,概括性强、简练、艳丽,实空对比强烈,主题突出,有浓厚的意境,健康的民族民间传统美感,成为民间尊崇流行的一种欣赏、张贴、馈赠佳品,闻名于国内外。
三、凤翔泥塑
陕西凤翔县六营的彩绘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泥塑的制作:先制胶泥,多选用细质土,加上胶水,反复压、踩、揉、蹈而成。制泥塑时,先在撮好的雏型上画原稿,搞稿制模,按模翻拓,粘合修饰,使之成型,再用土兑胶,以墨色勾线,然后染色点彩,晾干后刷一层胶水即成。彩绘泥塑有戏剧人物、神话人物、飞禽走兽一百多个品种。这些泥塑,色彩绚丽明快,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大方,妙趣横生。最受人欢迎的是卧牛、立虎、挂虎、胖娃娃等。这些彩绘泥塑,多被西北各省农村视为逢年过节的佳品,或是给孩子做满月的纪念品、家庭日常摆设的装饰品、馈赠亲友的礼品。近几年,凤翔彩绘泥塑已被陕西省列为旅游纪念品,对外大量供应。 民间艺术综述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都是享有盛誉的。这些艺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其共同特色是起源于民间生活,有的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有的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创新的,最终逐步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仅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有着绵延不断的艺术生命力。河北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无形纽带的作用,为促进河北省的社会进步,曾做出过彪炳史册的贡献。1949年后,河北民间艺术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时期。1978年以来,这些艺术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并增加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中,河北民间艺术更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为凝聚人心、营造健康的精神氛围,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于经济建设,发挥着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
一、民间美术
河北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刻、手工艺、历代书法碑帖、寺墓壁画等内容,其中历代书法碑贴是研究历史文物、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而寺墓壁画则是研究壁画艺术和美术史的重要资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民间绘画取材于民间生活,在继承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河北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的手工艺品,数量众多,艺术成就丰厚。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陶艺,如定窑、磁窑、邢窑和黑陶等,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如泥玩具、剪纸、皮影、蜡染、石雕、骨雕、木雕、贝雕等;不仅有惟妙惟肖的装饰工艺,如滕氏布糊画、花丝、花丝首饰、花丝摆件
1、玉田泥玩具
河北玉田是一个与玉发生关系,极受历代一些帝王和有关专家、学者珍视的古县城。它位于京津唐三市中心,3000多年前为燕国初都所在地,春秋时期归属无终子国,唐初设为无终县。自女皇武则天时期以晋代干宝志怪小说《搜神记》中“阳伯雍无终山种玉”①的故事而更称为玉田县。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以后,俞加不言自名,炫人眼目。
玉田泥人生产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产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几个村。1981年乡土玩具专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先生来玉田泥塑之乡考证:早期玉田泥人动物作品与玉田出土的陶猪、陶马、泥埙(哨)等汉墓明器颇如孪生。可见民间泥塑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孕育和造就了玉田这块神奇的土地。清光绪年间,以刘凯(1870--1961)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随着当时北方盛行的《安天会》(西游记)、《南西厢记》、《宝剑记》等昆戈戏剧的盛行和杨柳青年画的流行,对丰富手捏戏文内容的泥人题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将玉田泥人延续下来的著名艺人有刘俊祥、王希庆、刘广田、吴玉成。□
二、民间戏剧
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弋阳、昆山、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新颖调、横歧调、哈哈腔、四股弦剧、评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摊戏、丝弦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
三、民间曲艺
河北民间曲艺艺术历史悠久,曲种繁多,节目丰富,在各地流传的主要曲种有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任丘大鼓、晋州龙鼓、赞皇旗鼓、安国架鼓、高邑腰鼓、常山战鼓、藁城金钹战鼓、沧州木板大鼓、木板书、十不闲以及单弦、平书、相声、数来宝、快板书、三句半等30余种。这些曲种,有的演唱长篇大书,有的演唱小段,多年来流传下来的大小书目数以千计,从事这些曲艺的专业演员和农村业余说唱艺人数以万计。
四、民间歌舞
河北民间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与内容。其中,河北民歌多为民间口头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反映广阔的历史生活画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河北吹歌是一独具风采的民族民间乐器演奏形式,其乐器多以唢呐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乐器以及锣、鼓、钗等打击乐器,在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喜庆之日,进行演奏。河北歌舞基本上以秧歌为主,其它还有各种灯类、鼓类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狮子舞、竹马、旱船、花船、小车、大头舞等146种。
五、民间古乐
河北乡村古乐活跃于河北乡村,完整保留下来的主要有邢台市广宗的太平道乐、巨鹿道教音乐班打醮科仪音乐、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军卢村义和团音乐。这四种音乐的共同特点是披着宗教外衣,却完全体现着民族文化传统,均可以称之为僧儒道三家并用的庄重典雅音乐。这些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以其古朴、优雅、独特在民间音乐大花园中争奇斗艳。
六、民间武术
中国有民间武术129个拳种,其中52个发源于河北省。这52个拳种主要分布于沧州、邯郸、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台等地。
现存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沧州的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邯郸永年的杨式、武式太极拳,廊坊的八卦掌、邢台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等。
七、民间杂技
河北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传2000多年。中国杂技之乡有多个,就历史、民间基础与国内外影响而言,河北吴桥是最负盛名的。河北吴桥发祥地是杂技摇篮,享有杂技之乡的盛誉,驰名中外。
据调查,在民国初期,吴桥杂技内容可分为13种类型:一、武术;二、顶技;三、口技;四、蹬技;五、手技;六、车技;七、马戏;八、高空节目;九、踩钢丝;十、钻技;十一、口捻子;十二、魔术;十三、其它(如踢毽子、抖空竹等)。归纳起来包括武术、杂耍、驯兽、幻术四大门类。
现今吴桥杂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创建和改进了许多新的节目,例如狮子舞、龙灯舞、套圈舞、彩绸舞、中幡、飞钣、十字飞人、双层秋千、脑担子、大飞吊子、飞车走壁、大型魔术等。
在历史上,吴桥县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杂技艺人。仅在清代,吴桥就造就了许多蜚声中外的杂技名流和杂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号称大王一的巨型魔术大师穆成林,曾经赢得埃塞俄比亚皇帝叹服、获得一枚金质奖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宫中献艺的中国民间戏法老前辈蒋德成,创办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并享誉东南亚的杂技大师孙富友等,都是吴桥籍杂技艺人。
在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与世界28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故国内杂技界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吴桥全县目前共有杂技团29个,共有演员900余名。
基于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省于1987年开始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至今已举办过八届(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共有来自亚、非、欧、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参加的世界杂技盛会。该杂技节逢单年举行,一般在10月最后一周或11月的第一周举行,会场设在省会石家庄,艺术节以沧州铁狮子镇海吼为范本,以象征和平、友谊的绿色为底色,制作了节徽,设金狮、银狮、铜狮奖。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河北对外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㈥ 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

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另外 ,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6)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扩展阅读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

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2、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

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㈦ 1.民间美术有哪些种类民间美术与民俗有什么关系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 ,它们的制 作材 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种类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 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包括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非静止物象造型方法,时空综合造型法,适形造型法,适合一定的画面范围,犹如适合纹样。
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实用性造型,完美性造型,象征性特征,在民间美术的造型中存在着谐音、喻意、符号等三个象征性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联想和含蓄的气质心态。概括性造型——以概念的手法展现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随意性造型(造型较少理念色彩、意念成份较多。抽象性造型——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现象,以及程式性造型——按一定的传统模式造型。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型有所依据,又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这种主观认识又必定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二、圆满完美的造型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有一基本信条:就是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中国人自古形成了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和周而复始的时间概念。古人的这种宇宙观与人生观与佛教哲学上“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表现在民间美术造型上即崇尚圆满完美,浑沌思维的整体性。民间艺人对事物的完整、全面的追求一一崇尚完美,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主观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圆满完美的造型观,反映出民间美术“求垒”、“求美”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创作是以全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把长期观察所得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造型中。其一是通过透明透视,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和背部进行垒方位的展现,体现了崇尚完整、圆满的观念。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这种造型的完美特征在各地的民间美术作品中都有体现,山东潍县木牌牟画中的骑虎,湖南年画“老鼠嫁女”不是在侧面身上出现正面头,就是在侧面头部出现正面的两只限,产生二维平面上的多维感。质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需求,形成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完美性要求。其二是通过看不见的内部真实,表现出造型上的求全求美,在表现石榴、葫芦、南瓜一类的瓜果时往往剖开物体,使其露出籽来,透过母鸡可以看到腹内的鸡蛋,公鸡肚子吞下了五毒,在老虎、牛、羊、鹿身上装饰梅花等图案。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其三是民间美术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定向。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少看到残缺的人物形象,讲究构图的完整性,常将画面看成独立的舞台,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小天地,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男十忙》里描绘了十三个庄稼汉在耕田、耙地、种麦、锄草、轧垄、收割、运粮等田间劳动情景。《女十忙》画面中的十一个妇女,有的弹棉花,有的纺纱、捻线、织布,其间穿插有儿童、花猫、黑狗既填补了画面空白又活跃了气氛。在剪纸中男女老妇,衣服都饰以花纹,连老虎、狮子、鹿、狗动物身体上都描画出花草的形象,为的是使画面丰满、完整、突出喜庆热闹的主题。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民间美术的造型不拘泥于一般生活现象,创造出异想天开的画面,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造象的抽象性.概括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