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履文言文
1. 在文言文中出现履字
郑人买履,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的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
原文
郑人有欲②买履者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2. 郑人天履文言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 织席贩履文言文翻译
先主幼年丧父,和母亲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他住的房屋东南角篱笆边长着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树,远远望去枝叶繁茂像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不同一般,有人说这家一定会出贵人。先主小时候,和同族的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说:“我将来一定要乘坐像这样的用羽毛装饰车盖的车子。”叔父刘子敬对他说:“你不要胡说,那是会灭我们九族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游学,他和同族的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事奉从前的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给先主财物,和刘德然一样多。刘元起的妻子说:“各自是一家,怎么能经常这样呢?”刘元起说:“我们族中有这样的孩子,可不是一般的人。”公孙瓒也和先主很要好,公孙瓒年岁大,先主像对兄长一样待他。先主不很喜欢读书,喜爱狗马、音乐和好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臂能过膝盖,眼睛向后能看见自己的耳朵。说话不多,待人恭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喜欢结交行侠仗义的人,年轻人争相依附他。中山国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有资财千金,在涿郡一带往来贩马,见到先主而认为他是奇才,就给了他很多钱财,先主因此能够用这些钱聚合起部众。
4. 麟士受履文言文答案
原文: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版士亦权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③履耶?”即予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④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①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③卿:你.④然:但是,转折连词.
译文:
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回来.刘凝之不肯再要了.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送回来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说:
“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
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处世应当像沈麟士,不应当学刘凝之.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 《顾履识家》文言文怎么翻译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专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属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却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6. 履,虽,与 各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项
履lǚ
①<动>踩;踏。《少年中国说》:“天戴其苍,地~其黄。”
②<动>登;登位。《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
③<名>鞋子。《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举身赴清池。”【又】<名为动>为(替)……穿上鞋子。《史记?留侯世家》:“因跪~之。”
【履尾】践踏虎尾,喻处于险境。
虽suī
①<连>即使;纵然。《子鱼论战》:“~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②<连>虽然。《送东阳马生序》:“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与yǔ
①<动>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②<动>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④<动>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连>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归?”
⑦<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
⑧<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
yù
①<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②<动>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
yú
<助>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
【与手】施毒手杀之。
7. 文言文中履是什么意思
Ь
8. 疑人窃履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原文: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8)认履文言文扩展阅读
疑人窃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yí rén qiè lü,,类别是成语典故,是不要随便怀疑他人,要有真凭实据,指用人应充分信任,出自《历代寓言大观》。
这个典故寓意: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如果我们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
《历代寓言大观》是200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薛箐。
《历代寓言大观(图文本)》主要内容: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渊远流长。它是一种饱含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慨,焕发着智慧光芒与道德色彩的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和比喻、拟人手法一样,是借助形象来阐述道理,利用简单的情节,对社会丑恶本质与愚顽观念作出态度鲜明的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一些文人说客把一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神话、传说等引入自己的论辩和著述中,这在《庄子》、《孟子》、《韩非子》、《列子》、《战国策》等众多先秦典籍中均可以看到。
在那时已达到相当高水准的中国古代寓言,完全可以比肩于西方的《伊索寓言》。
9. 顾履识家文言文翻译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却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顾履识家,也称不识自家。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
原文: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而怪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毋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0.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0)认履文言文扩展阅读:
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