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院士
⑴ 关于心理学的书籍
入门的话还是《图解心理学》比较快
说起心理学的书,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内专业理论书籍,容适合专业心理学的朋友看。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书籍,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各种朋友看。
如果是刚想进入这个行业,
你可以看看《登天的感觉》 关于对心理咨询的效果和过程的介绍,很让人兴奋和引导新的思维。
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什么会伤人》 可以了解我们在生活中的处境和状态,以及家庭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曾奇峰老师的《你不知道的你自己》 帮助我们清晰的了解自己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平时没有注意的特质。
还有《九型人格》等 ,对各种人有些基础的了解,了解一点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他人的人格和性格特点等,方便与人交往和沟通。
相信你会喜欢的。如果不了解书的内容,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哪里可以下载或是网络上对这些书的评论,省的你乱花没有意义的钱。
太肤浅的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的书籍。
太专业的书籍,对于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人来说,又很生涩。所以还是找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心理学书籍来读,又可以引发兴趣,又可以了解心理学的神奇
⑵ 东北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说到东北大学历史名人,大多数第一想到的上世纪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少帅张学良,还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张学良就不用多说,他27岁任职东北大学校长,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大学是因为他而发展壮大的,这是东北大学历史上一段非常辉煌的岁月。
对于很多狂热球迷来说,值得一说的还有辽宁男篮的郭艾伦。郭艾伦,被誉为天才控卫,201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是中国新一代的篮球运动员翘楚,他毕业于东北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主攻篮球,这“亚洲第一控卫”绝对不是浪得虚名。还有CBA的杨鸣,是辽宁药都本溪男篮队长,在场上担任后卫的位置,同样毕业于东北大学,除此之外还有贺天举,刘志轩,廉明和李晓旭等等。
东北大学的名人我认为更多的“名”在于:每说到这样一个人,不仅仅想到他本身的成就,更是他背后所象征着的那一段历史。而历史,恰恰就是一个大学继往开来的动力。
⑶ 西南交大的邮编是多少
西南抄交大的邮编是614202。具袭体地址是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区路二段6号。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
在12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服务国家社会,形成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0位海内外院士和24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⑷ 王鸿祯院士对地质学史研究会发展的贡献
石宝珩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1980 年 4 月,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宣告成立,由夏湘蓉教授任会长。研究会的成立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开辟了地质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1986 年 4 月,夏湘蓉教授辞去会长职务,地质研究会推荐王鸿祯院士接任 ( 第二任)会长。自此,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在王老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领域重写了浓浓一笔。自 1986 年以来,地质学史研究会坚持的学术方向、良好会风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王老的领导分不开的。仅从近 20 年来地质学史研究会学术活动的发展来看,王老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明确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宗旨,坚持以学科史、学术思想史为重点开展学术活动
1.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王老接任会长不久,1987 年 11 月在丁文江先生诞辰 100 周年,章鸿钊先生诞辰 11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 当前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日益受到更多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史的研究应该做到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研究事物的本末和始终,达到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的目的。” “通过回顾过去,探讨事业上的盛衰和得失,追溯学术上的本末和源流,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起一份推动作用,这就是我们的衷心愿望。”
研究会始终将王老提出的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作为自己的宗旨,指导研究会的学术活动。
2. 学术活动以学科史及学术思想史为主
地质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质学发展的事业史、学科史和人物史。从研究会活动和基本情况出发,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贯彻 “以史为鉴”的方针,王老提出以科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为主开展学术活动。
1988 年 10 月,王老指出: “地质学史的研究牵涉到所有地质分支学科,它的兴旺发达有赖于广大地质学人共同关心和各有关业务部门的广泛支持。”
1991 年 3 月,王老更明确提出: “地质学史研究会的活动应以研究整个地质科学发展史及学术思想发展史为主,同时兼顾中国古代及当代的研究。应以 19 世纪以来地质学史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 ( 如对重要人物或重要史实的评价) 研究为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撰写地质事业史和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进行学科史研究? 王老提出了学科史与学术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提出了以学科史研究为主线,要同事业史、人物史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提出了开展学科史与学术思想史研究要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思想: 在 21 世纪之初又提出地球科学系统的协调和融合的思想等。这些指导思想都具有前瞻性,具体指导了地质学史研究会学术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开展活动。
1996 年 8 月,王老提出: “今后在国内和国际上除一般史料外,开展学科发展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上升到哲学概念的高度,应是一个重要方向。”
1997 年 1 月,王老又指出: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可将学科史作为基础,全面开展包括事业史、人物史、教育史和古代矿业开发史的研究。” “学科史为主只是 ‘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事物来龙去脉通过人的思想来实现,因此,要研究学术思想发展史。”
王老在辞去会长职务之后,仍关心研究会的工作。2004 年 12 月又指出在 21 世纪,研究会要 “与时俱进”,要贯彻 “以人为本”。他讲: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地球科学系统更为广泛,它的各个方面有个协调和融合的问题,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科学与文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我们要与时俱进,学术思想史具有哲学因素,学史研究与哲学联系也应更为紧密。” “贯彻以人为本,特别要正确对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3. 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学术活动
自 1980 年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以来,至 2005 年召开了 17 届年会,共举办 25 次学术活动,有约 2000 人次参加学术活动,提交论文将近 1000 篇。25 次活动中有 19 次是在1986 ~ 2003 年王鸿祯任会长期间举办的,期间参加人数超过 1550 人次,交流论文超过700 篇。
最有历史意义的学术活动是 1999 年 9 月,在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前夕召开的 《新中国地质科学 50 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会议并进行了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的首发式。
在王鸿祯教授亲自主持、组织下,由地质科学各个领域的 51 位学者、专家,撰写了38 篇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主要地质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是一部在世纪之交具有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重要时代意义的科学史专著,向国庆 50 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对于这一学术活动,受到社会的赞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评价: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这部专著,“对我国地质学主要学科体系 50 年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和学科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从科学史的角度首次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在世纪之交,为我国地球科学在 21 世纪的发展提供了 ‘史鉴’”。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地质学史研究会 “对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的中国地质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出版了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在我国地质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缅怀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弘扬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敬业精神
地质学人物史的研究是地质学史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物史研究不仅是学科史、学科思想史以及事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如王老所讲 “缅怀前辈们在困难的条件下,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历程,必将引起我们的高度崇敬。”如何进行人物研究,1994 年 4 月,王老提出: “研究会要以学科史研究为主线,把它同事业史和人物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人物也应该以学科史为主线,着重搞清史实,从学术方面提出他们的贡献,研究他们的学术道路、学术思想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1. 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地质学史研究会在组织学术活动中,组织或参与组织有关人物史的研讨会主要有:
1987 年 10 月组织了 《纪念丁文江先生 100 年、章鸿钊先生 110 年诞辰,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讨论会》。
1988 年 11 月,在第 6 届年会期间,举行了 《谢家荣先生诞辰 90 周年学术讨论会》。
1989 年 12 月,参加了 《李四光学术思想讨论会》( 纪念李四光诞辰 100 周年) 。
1993 年 12 月,组织了 《袁复礼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
1995 年 10 月,举行了 《纪念孙云铸教授诞辰 110 周年学术报告会》。
2003 年 11 月,第 16 届年会是一次以人物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年会。时逢袁复礼诞辰 110 周年、谢家荣诞辰 105 周年、冯景兰诞辰 105 周年、喻德渊诞辰 100 周年、王曰伦诞辰 100 周年等。
2. 对部分学者的缅怀与评价
王老不仅对前辈怀有崇高的敬意,而且给予了高度评价。以下是他的部分论述:
“丁文江先生和章鸿钊先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对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怀念丁先生、章先生和他们的同辈李四光先生及其他几位先生们一起,披荆斩棘、合作无间的精神,必将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1987 年 11 月)
“李四光教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他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我在研读李老的学术著作时,又深深感到他总是立论严谨,从无武断之语、过甚之词。李老的学风和文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学习李老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节,学习李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文风。” ( 1989年 12 月)
“袁希渊 ( 袁复礼) 老师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之后虽然从事过重要的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西北科学考察期间,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就袁老师的一生来看,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长期坚守地质教育岗位。他长期主持清华大学地学系,师道长存、功勋永在。”“我们现在敬怀前贤,缅怀师德,更应以此自勉,以求无愧于前辈师长,无愧于当前的时代。”( 1993 年)
孙云铸教授 “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孙云铸教授堪称中国地质古生物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地质界一位良师。他待人以诚,平易近人,对后进关切备至,数十年如一日,凡曾亲受教诲的学生无不深志不忘。”( 1995 年 10 月)
“谢家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颇多,对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先生不仅在内生和外生矿床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石油地质和煤田地质有精辟的见解,对大地构造也有重要的创见。” “他毕生致力于资源、能源的找矿勘探实践,是把地质现状与应用密切结合起来的典范。”( 1988 年 10 月)
谢家荣先生是 “中国地质界的一代宗师,矿床学的罕见巨匠,矿产勘察事业的杰出领导人。”( 1988 年 1 月)
谢先生 “知识渊博,非常重视实践,又具有敏锐超前的思维。”( 2003 年 11 月)
黄汲清先生 “他不仅是一位基础地质学大师,还是一位对石油勘查作出重大贡献的应用地质学权威,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工作者和领导者。” “黄先生为人坦诚,治学严谨,具有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重视实践,笃于探索。” “黄先生的辉煌业绩在地质科学真理的宝库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1998 年)
“黄老真正是在 20 世纪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作出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代大师。”“黄老做人处世的优良品德: 一是崇仰前辈,二是关怀后进,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前辈们的高尚品德,做到崇仰前辈,关爱后辈,团结凝聚我们的力量,就一定能在科教兴国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无负于当前的伟大时代。”( 2004 年)
三、进一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地质学史研究会一经成立就参加了国际地质学史委员会的工作,首任会长夏湘蓉教授于 1980 年被选为国际地质学史委员会委员。闻广、王根元、孙荣圭先后当选为通讯委员。王鸿祯教授接任第二任会长后,于 1987 年 7 月参加了第 14 届学术会议,接替夏湘蓉成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委员。1990 年 10 月,在第 15 届国际地质科学史讨论会期间,被增选为该委员会副主席。1996 年 8 月,王鸿祯再次当选副主席。同时,自 90 年代以来,先后又增补中国陶世龙、于洸、石宝珩、杨静一、翟裕生、杨光荣、张九辰、银剑钊、游振东、籍传茂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通讯委员。在王老领导下,研究会加强了与国际同行交往,扩大了国际交流。
1. 组织学术交流会议
( 1) 1988 年 10 月第六届年会中心议题是 “中外地质交流史”。王老在会上提出:“科学技术从其本质来说是无国界的,而国际信息交流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研讨地质学术上的对外交流,回顾其在地质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对推动学科发展,权衡得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然能够为当前和未来的规划措施提供宝贵的借鉴。”这次会议专门研究了拟于 1990 年秋,在中国召开第十五届地质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事项,确定了会议议题:“东方与西方地质思想的交流。”
( 2) 1990 年 10 月国际地科联 “第十五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是 “东方与西方地质思想的交流”。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主席 Martin Guntau讲: “过去国际地质科学史的研究圈主要限于欧美,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这个研究圈内。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的活动扩展到了历史悠久的亚洲,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这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 3) 为准备 1996 年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召开,王鸿祯会长在 1994 年 4 月,在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讲: “重视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才能推动学科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做到与世界学术发展同步,取得国际性的研究成果。”并研究决定地质学史研究会将参加组织地质学中外交流史,学科发展史以及地质理论、思想和哲学等的讨论会。
( 4) 1996 年 8 月,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 “地质学发展与国际地质学交流,19 世纪以来地质分支学科的发展学术讨论会”上,地质学史研究会参与主持了地质学发展与国际地质学思想交流及 19 世纪以来地质分支学科的发展两个分组的学术讨论会。
2. 开展学者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澳大利亚学者 D. R. 欧德罗来华交流,1992 年9 月,他以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史学会理事身份访华,作了四次学术报告。1999 年 10 月,以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再次访华,进行了 “地质科学史研究中的方法及文献资料甄别”的专题讲座。
四、凝聚人才,坚持好的文风会风
地质学史研究会 20 多年学术活动不衰,并不断取得好的成果,表明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这首先是由于研究会有好的带头人。首任会长夏湘蓉的严谨学风,一直影响我们。1986 年王鸿祯教授接任会长以来,以求实创新精神,带领我们不断取得新进展。
地质学史研究会遵循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宗旨,长期坚持好的会风和文风:
( 1) 始终坚持学术交流是研究会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始终坚持 “严谨、求是、创新”的传统,保持了不张扬的好风格。
( 3) 始终坚持贯彻 “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 4) 实现了 “一年一会,一会一书 ( 刊) ”目标。
( 5) 积极争取上级主管单位和挂靠单位的领导和支持。
研究会好的会风和文风,是与研究会会长分不开的。王老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在地质界的崇高威望,以及对研究会活动亲自组织和周到安排,更以他包容的广阔胸怀和固本慎始的科学精神,团结和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形成了研究会的中坚力量。
研究会好的会风和文风,得到中国地质学会的充分肯定。地质学史研究会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并多次受到赞誉。
1998 年 10 月,时任秘书长的王弭力说: “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工作在中国地质学会 44个专业委员会、研究会和工作委员会中是比较出色的一个。每年一次的年会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安排。”
2004 年 11 月 20 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来函: “地质学史研究会云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对地质学科的发展,对地质学术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地质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我国地质界同仁的肯定和重视。”凝聚了王鸿祯教授和众多老一辈地质学家心血的地质学史研究会,已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上,书写了厚厚的一页,载入了史册。
展望研究会的未来,在新会长翟裕生院士带领下,一定会继承传统,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⑸ 重庆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绝对不会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还有许多大佬,像最近被卷入中美贸易摩擦的华为公司的总裁任正非,曾经上过央视纪录片的中国石油科学家沈忠厚和嫦娥一号发射系统总指挥李尚富等等,甚至你还可能在毕业典礼上偶遇张国立老师,也是我们的美视电影学院的院长,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公众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可能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江泽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泽佳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原任重庆大学校长,著名的电工理论专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主编编纂的《电路原理》教材,间接促成《电路原理》成为我校第一批重点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来在江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第二版,荣获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庆大学教授,参与编写《电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订第三版,主编第四版上下两册,第四版也就是我校电气学院学生现在上课使用的教科书
重大秉承“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社会社会建设而奋斗。对于江泽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们那样无私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千千万万的人,我们都带着崇高的敬意去对待他们。最后,希望重大能够越办越好,永远辉煌,我也以身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和湖南工商大学哪个学校的会计专业好一点
那肯定是湖南商学院的啊。因为湖南商学院是湖南省老牌财经类二本大学,它的会计版专业在湖权南省二本大学里是最有名的。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是今年才由专科学校升为二本的,原来它的会计专业在专科学校里也是很有名的,不过是才由专科升为二本。
⑺ 关于南京的历史
南京历史悠久。50万年前,今东郊汤山葫芦洞一带已有被后世称为“南京人”的原始先民活动。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带已相当密集地分布着被后世称为“湖熟文化”的青铜器时代的居民聚落。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境设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地方建置。
1、公元前541年,吴国在今高淳区境建濑渚夷,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国在今主城朝天宫一带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作坊,称“冶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翌年筑城于秦淮河口,后世称“越城”,是为南京主城区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占其地建金陵邑,筑城于石头山(今市内清凉山),为南京主城区政区治所建置之始,南京自此得名“金陵”。
2、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改金陵邑为秣陵县。212年,孙权在楚国金陵邑故址石头山筑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称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大业”。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后于229年10月迁都建业,是为南京建都之始。1368年,朱元璋在此(时称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实行南北两京制,于应天府置南京,是为南京地名之始。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废江宁县、上元县,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县主城部分为南京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1952年9月,南京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南京为省会。1990年,南京市为计划单列市,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为副省级城市。
(7)历史学科院士扩展阅读:
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代于此立都,后又经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都,南京成为融南北风情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城市,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南京条约》)。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侵占南京,进行长达6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被害军民30万人以上,牢记历史,勿忘耻辱。
⑻ 袁隆平为什么不是院士
因为袁隆平没有关键性的突破,最早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不是他,普专遍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也属不是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发明的。三系育种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是新城长友发明的。野败植株的发现者是冯克珊和李必湖。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个成功的三系组合的是颜龙安,第一个恢复系是张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发明的。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杂交水稻的品种是谢华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盐碱稻)是陈日胜培育出来的。
⑼ 科学家与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科学家的故事:牛顿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但是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