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术特色作品

美术特色作品

发布时间: 2020-12-04 19:55:14

⑴ 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

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另外 ,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1)美术特色作品扩展阅读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

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2、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

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⑵ 体现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画什么

礼服设计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共有十六款。其中男装一款作为升旗手制服。女装十五款分为五个系列,每一系列分别按照嘉宾引导员、运动员引导员和托盘员的不同职能设计了三个不同款式。在奥运会的302场和残奥会的472场颁奖仪式上,这五个系列的礼服将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场馆及比赛中。 系列一:“青花瓷”系列设计灵感取自世界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器。中国传统乱针绣的运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鱼尾裙的廓形设计凸显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青花瓷系列将使用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顺义水上公园和青岛等所有水上项目的颁奖仪式中。 系列二:宝蓝系列采用温润典雅的宝蓝色作为礼服主色,腰间饰有采用传统盘金绣制作的腰封,图案选用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趣和美好愿望的吉祥纹样——江山海牙纹、牡丹花纹,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同时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最高超的刺绣工艺。中式的立领配以西式的肩部设计尽现中国女性落落大方的高贵气质。身着宝蓝色礼服的颁奖仪式专业志愿者将会出现在体操、室内球类比赛和击剑等项目的颁奖现场。 系列三:国槐绿系列丝缎礼服寓意蓬勃朝气的生命和郁郁葱葱的环境,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及坚守“绿色奥运”的决心。立体银线绣制的吉祥牡丹和契合女性柔美曲线的卷曲花纹,更显身段的婀娜多姿和东方女性的恬静气质。在自行车、射击、现代五项等项目的颁奖仪式上将会使用绿色系列。 系列四:“玉脂白”系列巧妙地呼应了奥运奖牌金镶玉的理念,彩绣腰封和玉佩的设计,既是中国玉文化的完美再现又是对传统旗袍设计的一次创新。层次丰富的绿色与牙白色丝绸面料的质感完美搭配,更突出了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特质。该系列将出现在国家体育场、所有的室外球类比赛以及香港马术比赛中。 系列五:粉红色系列以传统盘金绣工艺制作的宝相花图案腰饰,分割出完美的人体比例。领部的设计突出了颈部的优美线条。粉色系列服装将主要出现在拳击、举重、摔跤等力量型比赛中,以粉色的柔美来中和比赛的阳刚之气。 升旗手服装:与青花瓷礼服遥相呼应的升旗手服装,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阳刚之气,将出现在所有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场馆中。 所有的奥运礼服和升旗手制服都绣有“Beijing 2008”的字样。

⑶ 表现民俗风情的美术作品有哪些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⑷ 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有什么特色

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聚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八怪”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接过石涛、朱耷的旗帜,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于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富有新意。主要画家有金农、黄慎、汪士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以及华嵒、高凤翰、边寿民、闵贞、陈撰等人。这些画家多有相近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或宦途失意、被贬遭黜,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身贫寒、卖画为生,他们对腐败的官场、炎凉的世态、民间的疾苦都有切身的体会,其性格、行径也比较独特,或迂怪、或狂放、或高傲、或孤僻,寄情于画,遂形成艺术上的“怪”。他们多取梅、兰、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为题材,以寓意手法比拟清高的人品、孤傲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激荡难平的情愫。艺术形式上继承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的水墨写意传统,不拘成法,泼辣奔放,自由挥洒,进一步发展了破笔泼墨技法,形成个性鲜明、神韵独具的风格。“八怪”之中,金农的水墨梅、竹、人物、山水,郑燮的兰、竹,汪士慎和李方膺的墨梅,李鱓的写意花卉,黄慎和罗聘的人物,华嵒的小写意花鸟等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此一时期扬名画坛的还有镇江地区的张崟、顾鹤庆创立的丹徒派(亦称京江派、镇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头画派,擅长肖像的丁皋,以花鸟、竹石见称的沈铨、张锡宁、张崟等,兼长金石学的山水画家黄易、奚冈、赵之琛等。

⑸ 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有哪些

中国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作品有:刺绣、剪纸、面人儿、皮影、雕刻、陶瓷等物件,现在可见的可以以礼品呈现的工艺美术作品就是刺绣,刺绣作为文化工艺品,呈现的作品还是很有内涵的,作为特色的工艺礼品,刺绣呈现的文化特点是很独特的。相对也是传承的比较保守的工艺品,很好的保护好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刺绣是已知绝对能称的上工艺品的东西。

⑹ 宣和画谱的作品特色

就书中所阐发的绘画思想而言,并无多大创造性,此书确实不以理论见长,但其编写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色。
1. 历来绘画中,礼教性与宗教性就很难统一,而《宣和画谱》中则认为道释像与儒冠风仪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让人看出在宋代三教合一的态度下,孔子和庄子相调和,所造就的儒道互补理论在绘画领域的表现。
2. 宋人没有唐人因国势强盛而自然生出的气度,而以传统的夷夏观立论,不无歧视之意。但游牧民族在与汉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却经常处于优势地位。北宋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武力不济,就在《宣和画谱》成书不久后,女真南侵攻破开封,徽宗与钦宗都成了金兵的俘虏,大量文物被焚或被掠,“尊华夏化原之信厚”成了极大的讽刺。
3. 山水论述中表现了其受文人画影响的特点。所列名家中将郭熙与王诜二人共列,既反映出此文作者的进化观,也可看出取郭、王二人,是承认了院画与文人画结合的作品风格,后面所评的或失之工或失之拙,可也证工、拙之间且富文人气的作品最为所尚。
4. 由于此书的官方性质,所论多衍化上古所论及孔子思想,其所发的绘画有补于世,而非审美意义的见解也可看做是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绘画功能论的延伸、发展。
5. 《宣和画谱》将墨竹专列为一体,是由于其是文人画擅长的题材,且几乎为文人所专有,因而顺应其发展所为。这种对文人画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见此书的包容性。
6. 《宣和画谱》还常引儒家经典论述以见权威性,为的是提高绘画作为“小道”的地位。因为我国以文体定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更在“文”之下。提高绘画的地位就是提高画家的地位。所以也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而非单纯的迂腐之论。
7. 另外,虽说画院最重形似,而《宣和画谱》论画则贯穿着神似高于形似的思想,透出以“气韵生动”为标准来衡量绘画高下之意。
意义:《宣和画谱》产生的时期,正值北宋画院制度最完备,院画创作达到高峰之时,也是最高统治者对历代绘画名作尽力搜罗、库充最富的时期。凭借这种种条件,才成就了这一著作,作为官方之著,理论的创新或许不算多,而其著录之完备,篇幅之大,却不失为巨著,对了解、研究绘画史有不可忽视的功用。

⑺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点

文艺复兴的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现实与人文。文艺复兴所有的创作大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这包括了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人的性欲,以及人的世界观。这时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的禁欲主义。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封锁。这时期有很大部分的作品以宗教为主,许多评论说是借宗教作为盾牌。我反对这种说法,对西方世界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宗教信仰在西方是占据着他们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归根究底可以说是一种人的宗教艺术,而不是封建制度下教会的宗教艺术。这一点要首先明确。

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技法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在风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

文艺复兴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端(13世纪末-14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是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精神和元素的探索阶段。这时的艺术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规范,却能体现出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技法的追求。如何更真实地反映画面上的内容?成为当时意大利艺术家所关注的核心。于是他们开始着手研究古代雕刻,研究希腊罗马的绘画风格,形成了崭新的写实风格。对这种新风格起决定性影响的人,是佛罗伦萨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其代表作有:《逃亡埃及》、《犹大之吻》等。乔托被视为西方绘画的开创性大师,他是第一个把写实风格和明暗远近法结合起来的艺术家,迈出了绘画中关键性的一步。此外,他还把优美的叙事同忠实的观察结合起来,使绘画不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但无可否认,乔托作为文艺复兴初始期的探索者,其对构图的空间关系,对色彩的处理,甚至对明暗对比等等技法仍然是比较幼稚的,但作为开创历史的先河,乔托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受到世人的肯定的。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15世纪):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美术的进展构成了非常错综复杂的场景。这是一个许多地域性艺术流派诞生与繁荣的时期折射一个各种思潮积极地互相影响与展开斗争的时期。在这个百花争研的时代,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共有的特色。其中最著名的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这里主要介绍画家马萨乔。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 其代表作《出乐园》和《纳税钱》等;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是文艺复兴时代绘画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马萨乔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它的人物较之乔托的更加真实有力,同时他也是文艺复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的人,第一个能在衣纹之下隐显人体结构的人和第一个广泛运用明暗对比手法的人。马萨乔还把风景放进他的构图,使风景具有壮丽的、概括的、真实的性质,他借助于风景来扩大画面范围,赋予画面以辽阔的空间感。他的贡献,其一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画面(人物)进行更真实的描写与刻画,其二在于把风景与人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16世纪上半叶):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这时由于种种的社会及政治原因,艺术家们已不再满足于个人技巧和手艺,竞争激励他们在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各领城中广泛探索,力争获取更大的成就。他们在前辈艺术家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使艺术在16世纪初达到了高度成熟完美的境界。不但题材从宗教内容扩大到现实生活,而且对自然景色也开始加以观注,他们塑造的形象更完美,更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心理待点。如果说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主要探索透视、解剖等科学法则,那么盛期大师在把握了这些法则后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强调视觉效果,探索作品的戏剧性和新的艺术语言。可以说,盛期的美术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提香等等。他们不但把美术技法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于美术理论的建设,也建下了不朽的功勋。这里选取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作为主要介绍的对象,其代表作有《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等等,达·芬奇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也有所反映。在美术方面,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最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达·芬奇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而《最后的晚餐》的惊艳之处,更在于大师在画面中对人物表情的掌握,这是历史的创举,过去的美术作品,无论构图或画面的技巧如何,但对人物的表情刻画总显得僵硬呆板,大师作出这种历史性的创举,正是得益与大师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厚认识,对人体面部表情肌活动的掌握,以及对人体解剖及人体比例的深厚功底。此外,达·芬奇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认为:绘画优于其他任何艺术,因为它包容了世间的一切,画家的心就象镜子一样能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把普遍的自然变为第二自然。可以说,达·芬奇不仅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还有另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naroti 1475-1564年)。 过往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中,对米开朗基罗的人生有过深刻的描写。作为一个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大师,他除了拥有绝顶的天才,超卓的成就,其与众不同之处,正是他生命中的悲剧色彩(这在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 中自有详述,此处不再多提)。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其雕刻方面的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等,绘画的代表作有《创世纪》、《末日的审判》。在他的两幅经典壁画中,人物的繁多、磅礴的气势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既便如此,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故事仍然错落有致。充分表现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多而不乱。

⑻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的绘画作品各有哪些特色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的绘画作品各有特色。狄亚兹(1808年—1876年)的风景画注重光色的变化;版特罗容(1810年—权1865年)擅长画动物,尤其擅长画牛;杜比尼(1817年—1878年)不断探索景物的空间效果和光的反射,以求表现出景物瞬间的印象,这对后来的印象主义绘画影响很大。

⑼ 绘画作品都分哪几大风格都分别有什么特点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发展至今经过了很多变化和发展,现代绘画艺术可谓是丰富多样,而绘画的艺术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十九世纪末以前,架上绘画几乎很完美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所赋予它的历史地位。虽然后来相近的艺术门类的界限逐渐被淡化,绘画与雕塑、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代艺术也不再局限于绘画这一种形式,现代绘画作为一种纯艺术的发展过程,在绘画史上无疑证明了它的伟大。同时,伟大中所包涵的自由多变的艺术形式给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最初的艺术革命的年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艺术家得到了不同的东西,他们辛苦地探索,赋予了艺术多种美学形式。
(一)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出现的新的艺术运动。一批艺术家开始摆脱室内绘画的束缚,走到室外直接面对自然写生。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向西方扩张,使东方艺术和文明得以展现与西方人眼前,印象派就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应运而生了。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将透视、解剖等科学理论运用绘画当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将光与色运用到绘画当中,还认识到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形式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对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是马奈、莫奈等。其中莫奈堪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一词就出自于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
继印象派之后出现的后印象派,由于不满印象派仅满足于追求客观事物的形与色,对绘画进行了更深的探索,他们认为来自自然的绘画并不是对自然的描摹与复制,而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后印象派开始从客观描绘转向了主观描绘。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在探索现代艺术的成就上让人叹服,在他的画中看到的不只是岩石、草地、房屋和天空这些平常的景物,画中景物的增加与选择,断续的轮廓与线条,都显示出至关重要的最后形式,在当时看来是具有突破性的里程碑,为后来现代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
(二)野兽派
二十世纪初具有开创性的第一个现代流派就是野兽派,它以一场色彩的解放运动来证明纯粹的色彩表现有其充分而又独立的审美价值与表现力。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他注重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抛弃传统绘画的色彩和明暗关系,用单纯的色彩营造平面而和谐的画面,他认为绘画就是用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于是他排除传统艺术单纯地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和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力。马蒂斯曾受到后印象派和日本版画的影响,他的作品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如“戴帽子的夫人”,笔触明显,用色大胆明显,以主观的色块和抽象的线条构成夸张的形象。另一类如“舞蹈”,完全追求色彩的单纯化、平面装饰趣味和线条的节奏感。
(三)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在纯形式观念的引导下,立体主义在移动的视线中将对象的形体支解后重新构建,它不仅仅为观者确立一个新的视觉空间,它展示的也是在现代工业所催生的新视象,即机械文明所成就的现代社会生生不息的运动感以及常变常新的流动性。立体派较之野兽派来说,则是在形体表现上的一场革命。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被称为立体派的开山之作,他将受之于塞尚的几何形构成与对非洲原始雕塑的兴趣共融于画面当中。画中的五个女人体均经过抽象和变形,以尖锐的几何块面来结构人体造型,右边的两个姑娘的脸庞还被处理成类似于非洲雕塑的几何状脸谱。毕加索就此反叛传统定点透视法,在其后的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他不断深化对视觉空间的研究。在《弹曼陀铃的少女》、《卡恩韦勒儿的肖像》等作品中,在无数的小块面组成的画面中,对象的形体已被剥离得分崩离析,他将不同时间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各个面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这种几何化的形体的解体与重构是立体派主要的美学观念,它为观者展示的是一个被抽离了视觉表面真相的另类空间。
(四)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意大利的一场文艺运动。未来主义则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宣言与绘画行动来大张旗鼓地赞美现代机械文明的力量与速度,并上演着一场与传统彻底告别的仪式。他们认为把表现万物的运动和速度视为职责,并且大胆地在绘画中引入时间和运动的概念的来匹配或诠释这样一种新颖的运动美学。例如巴拉1912年的名作《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画中正在跑动的小狗被画上了犹如螺旋桨一样快速转动的一连串的腿,这是将运动的多个瞬间并置于画面中。
未来主义者以极大的热情来描绘现代都市生活,以充满动态感的画面来赞美现代工业文明。《城市的崛起》是此种艺术观念的最佳佐证。此画出自未来主义画家与理论家波丘尼之手。在充满动势的对角斜线的构图中,一匹正要腾空而起的马占据了大半个画幅,其势不可挡的速度与力量,让周围试图牵制它的人纷纷倒地。这匹高昂嘶鸣的马象征着不断崛起的现代都市,是对现代主义文明所抱定的不悔信心。

热点内容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