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扬雄文言文

扬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4 20:29:20

1. 《汉书·扬雄传》的全文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内,因氏焉,容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的先人是 有周伯侨 的后代,作为庶出旁支以晋的 扬 作为食邑,并以此为氏,但不知伯侨是周的哪一支系。扬 在黄河、汾河之间,周衰亡后扬氏有人称侯,号称扬侯。碰上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起而范、中行、智伯衰落。这个时期,他们逼迫扬侯,扬侯逃到楚巫山,在那里安家。楚汉兴起时,扬氏逆江上行,住到巴江州。 扬季 官做到庐江太守。
汉元鼎间躲避仇人又逆江上行,住到崤山南面的郫,有一㙻田,一区宅,世代以耕种养蚕为职业。从季到雄,五代只有一子单传,所以扬雄在蜀没有别的扬族。

2.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杨雄传》 急急急!!!!

从前关于人性的译论很多,但是没有统一的认识。最开始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坏的,扬雄认为人性是好坏混杂的。而韩愈又综合前三人的观点,这种成孔子的观点,把人性区别为三个种类。他说:“普通人的人性能够变好也能变坏,但是高才智的和愚昧的人的人性不会发生改变。”他认为孟子、荀子和杨雄的观点,都是议论的普通人,而遗漏了才智高的人和愚昧的人。天下认为针对这个问题,大多同意韩愈的观点。
唉,韩愈是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却把它当成才智来讨论。人性和才智相似但是不同,他们的区别就像黑色白色的分别。圣人和小人共同拥有,都躲避不了的,才是真正的人性。
但是才智和人性有本质的区别。不如树木,得到土壤才能生长,雨露、空气给它提供养分,无拘束的生长并最后长得很茂盛,这是树木的共同点,这就是树木的“属性”。结实的做成车轴,柔软的做成车轮,大的做成房梁,小的做成椽子。
椽子不能当作房梁,车轮不能当作车轴,难道是他们的属性的原因吗?天下人谈论人性的人,都是把人性和才智混淆了说的,所以纷纷杂杂没有统一的观点。
孔子说的普通人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但是才智高的和愚昧的人不能改变,是说的人的才智。对于人性来说,却没有判定它的本质是好是坏,他只不过说了“人的品性差不多,习性差别很大”而已。韩愈的观点,更加偏颇了,他把人性当成情感,情感加才智作为人性。所以他的论证讲不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指淡泊无为,那么就不该再有善恶的说法,如果人性有善恶之分的话,那么他说的情感,就是我说的人性。人生下来都担心饥饿寒冷,都有和异性交配的欲望,如果对人说: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男女间的性欲,不是因为人的本性,能行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圣人没有“人性”,就没法成为圣人;小人没有“人性”,就没法成为坏人。圣人把自己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控制平衡,就成了好人;小人把这七种情感控制不好,就成了坏人。从这可以看出,好坏、善恶,人的本性能改变它,并不是人性具有的属性。况且谈论人性的人,怎么能从善恶方面分析呢!就算如此,扬雄的观点,就差不多很接近了。他说:“人的本性好坏混杂。培养好的方面就是好人,培养坏的方面就是坏人。”
这之所以不同,只因为他不懂的人的本性不包括善恶,而以为善恶是属于人性的而已。
世上才开始有人的时候,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天下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的,圣人把它叫做“善”,而只有少数人得到好处的,圣人把它叫做“恶”。天下的人,就会去做自己能到到好处的事情,却不知道圣人认为一个人得到好处的事情不能压倒多数人得到好处的事情,所以有了善恶的区分。而上面说几个人的观点,都把事情区分成有好有坏看作是圣人出于自己的私心,这不是有漏洞吗!而韩愈又想从书籍专辑读来的一个人(孔子)的事迹,折中了孟子、荀子、杨雄三人的观点,再用区区几个例子:后稷的年轻英俊,周文王的勤政,瞽、鲧、管叔、蔡叔的事迹来证明!圣人讨论人性,是穷究万物的原理。结合众人都知道的道理,来为天下人解释疑惑。
而韩愈却打算凭借自己一人的才智,论定人性,而且他说:“如今讨论人行的,都掺杂着佛教、道教的思想”。韩愈的观点,认为人性和情感没有关系,喜怒哀乐都不属于人的本性,这是韩愈自己陷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自己却不知道。

3. 文言文高手进 请翻译一下: 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够有超过他的.
2、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安石的文才和义行,不次于扬雄,因为吝惜所以比不上他.

4. 古书中扬州也写作杨州,扬雄也有写作杨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写法

古人写字常出现形近字相混的情况,尤其是在做偏旁的时候一些字形非常接近的字常常混用不相区别,比如土与士,字形上只有笔画长短的区别,但在书写中这种区别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常见古籍中土与士都写成一个字形。比如上面所列图片的社、吉就是如此。

而现在,随着电脑越来越普及,字形互相讹混的情况可能会减少,但带来的是“网吧”写成“王八”一类的同音替代别字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重视规范字形,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字书,而我们今天应该重视规范字音,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假借字。

5. 跪求 文言文 解释 杨雄的《修身》所谓混也.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语出杨雄《法言》修身卷

【解答】

所谓混也。意为:这就是(杨子)所说的人性混杂。[这是“注”里的话。是对上一句的注释。]

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意为:“气(人的主观精神)”,就是用来达到善或恶的一匹马吧?[此句是杨雄《法言修身》的原文。]

如欲详细了解,请看说明。

【说明】

在《法言义疏》书中,杨雄原文用大字排,李轨的注文用小字排,因容易区分,故也不加“注”字(汪荣宝的“疏”因与“注”文字体大小一样,为便于区别,前加“疏”字)。但是变成TXT电子文本后,字体大小不分,注文和原文就混淆了。现在据扫描本电子书,连同上下文先整理一下,再释其大意(与提问直接相关的内容加*号表示),并附相关书页图片供参考(可点击放大)。

[杨雄原文]人之性也,善恶混。

〔李轨注〕混,杂也。荀子以为人性恶,孟子以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杂。三子取譬虽异,然大同儒教,立言寻统,厥义兼通耳。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杨子之言,备极两家,反复之喻,于是俱畅。

[原文]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注〕所谓混也。

*[原文]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注〕御气为人,若御马涉道,由通衢则迅利,适恶路则驽蹇。

[原文译]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杂的。

〔注文译〕混是杂的意思。荀子认为人性恶,孟子认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是混杂的。三位夫子采取的譬喻虽不同,然而根本上与儒家学说是一致的,著书立说寻绎儒家道统,其主旨是互相兼通的。只是圣人无狂悖的恶念,狂悖的人克制恶念就能成为圣人。杨子的话,很周到地融合了孟子、荀子两家思想,他反复说明,于是意思都能通畅。

[原文译]修养其本性中善的一面,就成为善人;培植其本性中恶的一面,就成为恶人。

*〔注文译〕这就是杨子所说的人性混杂。

*[原文译]“气(人的主观精神)”,就是用来达到善或恶的一匹马吧?

〔注文译〕驾驭“气”而做人,好像驾驭马跑在道路上,从平坦大道上走就十分迅捷,走上了恶劣的道路就变得庸劣。

6.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文言文翻译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的意思是: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7. 文言文翻译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主史二字可能是衍文,应删去)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考虑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如何这么快就还回来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啊(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以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主、癫坷三字是衍文,应删除)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数次来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优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规模。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知卷二字是衍文,应删除)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写了《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当时《麟德历经》推算天象历法渐渐出现偏差,于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数”(一种推演阴阳天地之数的方法),确立衍(不太清楚什么意思,大概也是一种推演方法),用来以顺合它,重新撰写《开元大衍历经》。十五年后死去,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给他谥号“大慧禅师

8. 《汉书*扬雄传》部分译文

译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个叫周伯侨的,因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晋地的扬这个地方居住,于是就以地名作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周伯侨是谁的后代。扬这个地方在黄河于汾水之间,周王朝衰落时候扬家有称侯的,号为扬侯。

到了晋国六卿争权夺势,晋国中的韩,魏,赵三家兴起,而范中行,智伯瑶两家被消灭的时候,扬侯受到了这三家胜利者的压迫,被迫逃到楚国的巫山,于是居住在那里。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扬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边。

而扬家的扬季这个人做官做到了庐江太守。汉朝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人扬家再次溯江而上,居于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占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区,世代就以农桑为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就只有这一支家族了。

扬雄少年好学,不进行写作,只进行对文字的整理和注解的学习和研究,博览群书,没有不了解的。为人很腼腆和不修边幅,不善于高谈阔论,喜欢默默的思考,清净很少作为,没有什么欲望,不求富贵,不介意贫贱,不高傲的装作名士,以求世间的褒奖。

家产不过十金,没有儋石(很少的粮食)的储备,也过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圣贤的书绝对没有兴趣,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人,就算是富贵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辞赋。

原文节选: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

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齿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腢以缴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故尝好辞赋。

出处: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扬雄传》。

(8)扬雄文言文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人。

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

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