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课件ppt

小学科学课件ppt

发布时间: 2020-12-04 21:29:55

①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小米粒水中游》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示的一男生煮稀饭的情景图,有两层含义:一是提示学生应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煮稀饭时米粒在锅里的游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课前对生活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为课堂探究做好心理准备。

教科书中还展现了香、小米的图片,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课前准备。

活动过程

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首先展现了一幅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情景图。学生正在用加热的方法使小米粒在水中动起来。两位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进行交流。目的是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出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的方法,并进行观察实验,从中发现加热过程中米粒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各自的发现,初步认识对流现象。卡通提示“注意安全”,意在提示学生使用酒精灯和火柴要规范,注意安全。

本活动隐含两个训练重点:一是“想办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的方法应该有很多,但此部分还隐含着对实验方法的制约,即:不能用手摇,而让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这样,引导学生想到生活经验,用“给水加热”的方法来进行实验,从而达到进行水的对流实验的目的。本环节设计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注意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现象。即小米粒在水中游动时的路线是对流的方式。

本环节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主选择研究材料的思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欲望。

二是教科书展示以“画出小米粒水中游动的路线”为引领的空白框,意在提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暗示了实验后的表达与交流过程。

此部分还配有一个资料卡,以水为例解释了什么是热对流。目的是让学生对热对流有一个比较准确地认识,以便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科学结论相对照。此资料卡仅是一种辅助性的结论展示,学生的表达只要能说明现象即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二: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寒冷的冬天里,学生在有暖气的房间里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的情景图。房间里靠近窗子的地方有暖气片,暗含着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一角,却能使整间房子变暖由此提示学生想到“为什么”,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热怎样在空气中流动。图中一生手里拿着的冒着烟的香,提示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利用烟在房间流动的路径,感知空气在房间中流动的路线。卡通语言“看看烟往哪飘”、“放在不同的地方试试”、“用纸条试试”提示学生在房间的不同方位、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空气流动的方向。由于暖气片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所以烟会飘向暖气片的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到空气的对流现象。

在图的下方展示以“房间空气流动图”的空白框,显示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提示学生将探究活动进行总结,获得结论。

此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实验现象,在水对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推理出空气的对流。达到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目的。

自由活动

以“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活动指向,呈现了二幅图:一是煮稀饭的图并配问题“怎样让稀饭热得快?”。二是生炉子的图并配问题“怎样让炉火更旺?”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两幅图也仅是一种提示,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拓展活动

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查阅资料,了解太阳的热进怎样传到地球上来的。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已针对前二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究,由于小学生认识热辐射有一定的困难,不利于进行课堂探究,因此,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课下自主了解,即让学生对热传递有整体认识,也培养了学生通过信息资料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实验;能利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对流有初步的感知,可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煮饭或烧开水的现象,使探究提至课前,为课上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还要准备卫生香、小米或替代品。教师也要做相应常规器材的准备,如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等,有条件的可以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保证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过程

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入探究活动,如:“给水加热,可以把水烧开。那么,热是怎样在水中传递的呢?”以此引入本课的探究活动。

活动一: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办法让小米粒游起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说出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嘴吹、加热等等。这时,教师提出一个条件,“如果不用手碰杯子,能想办法让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吗?”。此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进行创新设计。如果学生想到了加热的方法,老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果学生不选用此方法,只要可行,可让学生去试一试。教师对勤于思考、擅于提出方法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表扬。

确定了实验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组装实验器材,并提醒学生还要注意协调分工,注意安全,防止火柴烧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可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束,首先让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交流认识。然后让学生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此环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要求千篇一律。对于画得特别好的,通过展示相互借鉴。对于学生画的路径是否是正确的,可借助资料卡内容制成课件或借助液体对流演示器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

活动二:冬天,房间是怎样变暖的?

通过前一活动的学习,学生对对流已经有了明确地认识,可利用知识迁移,首先让学生猜测: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由于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创设情景进行实验,如在教室内提供热源,用点燃的香进行实验,使香离热源有一定的距离,仔细让学生观察烟飘动的方向。最后,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热源把热传给附近的空气,这些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压力大,就会流过来占据这个空间;流过来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空气又流过去占领这个空间┄┄就这样,整个屋子里的空气会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逐渐变暖。最后引导学生画出房间的空气流动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现生活中利用热对流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或解决某些问题。如解决下列问题:如何让稀饭热得快一点?如何使炉火更旺?空调的百叶扇朝向哪个方向能使屋里凉得快?冰块放在箱中的什么位置可使食品保鲜效果好?等等。也可以将以上问题利用图片展现出科学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让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大量的相关资料,利用擂台赛、抢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② 小学科学课件哪里下载

千教网——1000个教育资源网址,他是一个专门收集课件,教案试题下载网站的网站,都是免费的网站
网址是:www.well1000.cn
你去它上边什么都能找到的
我一直在它上边下课件

③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或ppt

直接搜索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或ppt 就有可以下载的。祝你成功。

④ 小学科学课课件资源从哪找

网络就可以找 搜索 小学课件下载 很多免费站里 分类有科学的 还有如中国教育网 这些教育类的网站也都有 但是免费的资源有限

⑤ 小学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ppt课件

雨的形成
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水成云内如果具回备了云滴增答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水滴半径增大到2—3mm时,水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维持这样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冲击而分裂,通过“连锁反应”.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继续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这是上升气流较强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
简单点说,就是水蒸发形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凝结,落到地面,形成雨.你洗澡的细心观察一下屋顶,水大到一定程度会掉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下雨的过程了

⑥ 四年级科学它在哪里PPT课件

网络文库里有,只要有帐号就可以下载文档,用户名免费注册。有些下载不要财富值的。文档一旦被下载,该文档可在一个月内免费下载!每天评价别人的资料还可以有财富值!

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这是谁的叶ppt课件百度文库

直接搜索就可以下载了,原文档,我试过了

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ppt课件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摘要:新的教学形式给科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科学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势下,科学课的评价必须注重解决评价主体的问题,并且要端正对评价功能、评价目的的正确认识,同时注重在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评价 方法
正文
一节科学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本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新教学模式需要发展学生许多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学生的能力已经不适合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评价。面对新的目标要求,科学课如何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尺度去衡量学生?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评价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评价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 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权利,更应是学校、社区、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的实施及探索

⑨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如下:

(9)小学科学课件ppt扩展阅读

考察的是运动的位置:

物体在空间回中的相对位置随答着时间而变化,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叫做运动的相对性。在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绝对运动的物体也是没有的,整个宇宙就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

如果判断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该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反之,该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两个同速,同向运动的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三者关系为v =s 。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另一种描述:在位置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用的时间短,跑得快;用的时间长,跑得慢。

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存在于空间中的,物体在空间中任一点是有一定时间的。写成公式的形式就是:Z=1/V=t/s.对于Z,可以引入物理概念,由于Z等于速度的倒数,可以叫度速。那么度速的单位就是“秒每米”,符号是s/m。度速跟速度一样,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