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36年级
学生抄分组实验目录
三年级上册
1.记下现在的我
2.吹乒乓球
3.观察蚯蚓
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
6.观察水
7.改变物体的沉浮
8.小水轮转起来
9.空气占据空间
10.做风车
11.纸飞翼
三年级下册
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4.观察物体发声
5.做小鼓
6.水传声实验
7.制作小乐器
8.光传播实验
9.光的传播
10.影子
1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2.镜子反射光的路线
13.制造彩虹
14.色光混合实验
15.让小灯泡亮起来
16.制作开关
17.磁铁的性质
18.制作小磁针
四年级上册
1.做小吊车
2.记忆游戏
3.做沙盘
4.玩小车
5.感受推和拉
6.自制重锤
7.让小球动起来
8.感受摩擦力
9.模拟昼夜形成
10.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变化
Ⅱ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学参考书后面附的光盘内容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Ⅲ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部分的知识框架图.
是;邻居们来看望就看望农家3看你离开;我
Ⅳ 跪求3至6年级的重点科学和数学知识!
只要你上课注意摘抄,上课认真听讲,一定有办法
Ⅳ 求小学科学3~6年级的科学试卷
小学科学复习题
三年级上册
什么是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什么是平衡,物体平衡的条件。
常见的生物,生物的特征,常见的植物,植物的形态及生存环境,常见的动物,动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兔子和萝卜的比较,人和黑猩猩的比较。
生物离不开水,不同食物含水的多少,认识常见的液体,观察水的特征,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水的压力和浮力,地球上水的分布,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常见物品的制作材料,纸的种类及性质,纸的发明及生产原料,天然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常见的金属物品,金属的性质,常见的塑料物品,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怎样提出问题,提出常见的科学问题,怎样选择能研究的问题,怎样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年级下册
土壤的成分,土壤里的生物,土壤的种类,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什么是腐殖质,动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的作用,破坏土壤的危害及保护方法。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的构造,种子的构造,种子萌发的条件,根的种类及作用,茎的的形态及作用,叶的构造及作用,花的构造及作用。
固体和液体的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常见物体的沉浮,物体的溶解和结晶,认识常见的液体,比较液体的性质,液体的沉浮和溶解,液体溶解的相对性,物体沉浮变化的原因,潜艇沉浮的原因。
常见的气象符号,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什么是寒暑表,测量气温应注意什么,头发湿度计的原理,制作雨量器的方法,风向和风向标,风力和风力计,什么是气候,四季对生物的影响。
人体的感觉器官,观察的作用,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
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的性质及应用,冷热空气的流动,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空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的性质,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测量水温的方法,热水变凉温度变化的规律,常见的热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比较,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快慢,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快慢,水的常见形态,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物体的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耳朵的构造和功能,乐音和噪音对人的影响,猜测班级同学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常见的食物,食物的营养及作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评价自己的食物搭配,人体的消化器官及食物的消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怎样对待加工食品,怎样注意食品的安全。
什么是排序,根据物体的特征排序,什么是分类,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四年级下册
什么是骨骼,骨骼的作用,人体主要的关节,体验关节的活动方式,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种类,体育运动对骨骼和肌肉的作用,骨骼和肌肉的营养和保护。
养蚕要注意的事情,蚕卵和蚁蚕的形态,蚕的不同阶段的形态,养蚕的方法,养蚕抽丝的历史,抽丝的方法,蚕的生长发育的特点,蝴蝶和蚕的生长发育比较。
什么是参照物,物体的相对运动,什么是运动速度,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运动方式,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原因,载重小车运动快慢的原因,摆的组成,摆的快慢的规律。
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常见的弹性物体,弹簧的弹性规律,什么是重力,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规律,降落伞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原因。
调查的意义,常用的调查方法,什么是预测,预测常见的科学现象。
五年级上册
太阳的方向和高度,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日晷的组成及种类,制作简易日晷的要求,昼夜形成的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差比较,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昼夜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影响生物的应用。
光源的分类,小孔成像形成的原因,什么是反射,平面镜和曲面镜成像的原理,什么是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彩虹形成的原因,光的分解和复合。
电路的组成,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导体和绝缘体,安全用电常识,什么是暗盒电路,探测暗盒电路的方法,磁铁的性质及相互作用,磁铁的应用,电磁铁的制作方法,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
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呼吸的作用和呼吸器官,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心脏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心脏和血液循环的作用。
什么是解释,解释常见的科学现象,常见的科学模型,模型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
什么是机械,常见的机械,什么是杠杆,杠杆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斜面,斜面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轮轴,轮轴的性质及应用,滑轮的种类,滑轮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传动装置,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比较。
物体的形状与性质,物体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应用,不同形状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三角形结构的应用,桥梁的种类,桥梁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建造房子模型,古代和现代房子的比较。
种子繁殖,根茎叶繁殖,卵生和胎生,动物特殊的繁殖方式,人类生育的情况,胎儿生长发育的顺序。
岩石的性质及用途,岩石的形成,岩石和矿物的比较,矿物的性质及用途,地球资源的种类,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
大脑的功能,左脑和右脑的差别,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的分布、长短和个体反应速度,感觉是怎样形成的,感觉对人体的意义。
什么是交流,交流的形式及要求,什么是质疑,合理质疑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
什么是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怎样制作酸奶,细菌的的特点,霉的种类及生长条件,霉的功过,什么是细胞,不同生物细胞的特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形的种类,描绘地表形态的方法,探测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地震形成的原因,地壳变动对地表的影响,风化和侵蚀作用。
物质变化的种类,产生新物质的证据,铁锈的特点,铁生锈的条件,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常用的洗涤用品,洗衣的原理。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月球相关知识,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系行星的公转和自转,什么是星座,认识银河,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探索宇宙的意义,生命存在的条件,人类探测地球以外生命的活动。
什么是假设,科学家提出的几种假设,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科学课中的实验。
六年级下册
生长变化的证据,测量身高和体重,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期心理的变化,人一生的三个时期,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评价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遗传,生物的遗传现象,什么是变异,变异的种类,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遗传,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变异。
恐龙的发现,常见的恐龙,认识常见的化石,化石给人类的启示,达尔文的进化论,澄江生物群的发现。
什么是栖息地,生物之间的关系,沙漠生物的特点,草原生物的特点,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构成,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什么是能量,能量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同能量形式的转换,能量转换的特点,能源的种类,可再生能源的作用,节约能源的方法,利用自然能源和开发新能源。
什么是拓展,解释常见的实验现象,应用科学的意义,应用科学的事例。
Ⅵ 苏教版3-6年级小学科学,分别有哪些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目录
三年级上册
1.记下现在的我 2.吹乒乓球 3.观察蚯蚓 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 6.观察水 7.改变物体的沉浮 8.小水轮转起来
9.空气占据空间 10.做风车 11.纸飞翼
三年级下册
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4.观察物体发声
5.做小鼓 6.水传声实验
7.制作小乐器 8.光传播实验
9.光的传播 10.影子
1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2.镜子反射光的路线
13.制造彩虹 14.色光混合实验
15.让小灯泡亮起来 16.制作开关
17.磁铁的性质 18.制作小磁针
四年级上册
1.做小吊车 2.记忆游戏 3.做沙盘 4.玩小车 5.感受推和拉 6.自制重锤 7.让小球动起来 8.感受摩擦力 9.模拟昼夜形成 10.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变化
四年级下册
1.制作观测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3.检测酸雨
4.使用天平 5.使用量筒 6.研究固体液体气体性质实验
7.测量固体的体积 8.化冰实验 9.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
10.蒸发的快慢 11.凝结 12.雨的形成
13.种茄子 14.植物的生长 15.养小鸡
16.制作标本 18.溶解 17.固体液体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9.分离 20.物质混合分离实验 21.燃烧的秘密
22.变色游戏 23.生锈
五年级上册
1.种子萌发的条件 2.渗水实验 3.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4.研究根的作用 5.研究茎的作用 6.植物的向光性定向运动
7.测量水温变化 8.传热比赛 9.颜色与吸热
10.上升的空气 11.风的形成 12.热水变凉
13.岩石挤压模拟实验 14.地震模拟实验 15.模拟火山喷发
16.制作岩石标本盒
五年级下册
1.拔图钉实验 2.杠杆平衡实验 3.轮轴实验
4.定滑轮实验 5.动滑轮实验 6.滑轮组实验
7.斜面作用实验 8.植物扦插压条嫁接实验 9.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11.自然力量对山脉影响模拟实验 12.沙洲形成实验 13.卵石形成模拟实验 14.钟乳石形成实验 15.金属性质实验
六年级上册
1.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2.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 3.做酸奶
4.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 5.食物发霉实验 6.风动装置的制作
7.电磁铁的性质实验 8.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 9.太阳炉的制作
10.太阳系模型制作 11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12.星空模拟
教师演示实验
三年级上册
1.吹乒乓球 2.水土流失 3.榨果汁 4.降落伞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
1.制作小磁针 2.影子游戏 3.透明与不透明
四年级上册
1.玩滚轮2.观察地球仪 3.观察影子和温度变化 4.昼夜的形成
四年级下册
1.使用天平 2.使用量筒 3.变色游戏 4.生锈 5.雨的形成
五年级上册
1.种子萌发需要空气 2.测量水温 3.颜色与吸热 4.风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
1.杠杆平衡实验 2.滑轮 3.齿轮作用实验 4.斜面
5.寻找相似和差异 6.煤的分离实验
六年级上册
1.模拟细菌的繁殖实验 2.探究植物体能量来源实验
3.常见能量控制装
六年下学期实验
六年级下册
1.制作小水轮 2.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3.比较白炽灯和荧光灯的效率 4.仙人掌耐旱的原因
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分别有多少个
三年级上学抄期 学生分组实验袭 教师演示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序号 实验内容 1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1 水的压力实验 2 观察蜗牛 2 认识常见的金属 3 根的作用 3 活动纸人实验 4 观察水 5 水的毛细现象 6 水的表面张力 7 水的浮力 8 水的溶解性 9 纸的吸水性实验 10 研究金属的性质 三年级下学期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序号 实验内容 1 研究土壤的成份 1 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 2 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 2 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的变化 3 沙土流失的模拟实验 4 观察种子的构造 5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6 观察茎的作用 7 解剖花 8 认识固体的性质 9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10 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11 使用温度计 12 测量水的体积
Ⅷ 教科版三到六年级全年应做多少个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计划及教案 2010-08-29 11:07:1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居住的星球》
单元计划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我们居住的星球,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是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6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
二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分析和建议
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活动时,可能还会碰到新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研究教学活动这样设计的意图,根据我们活动的设计意图来确定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向,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移。
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绘制我们自己的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包括从他们的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的原理数据、整理分析、交流汇报等。虽然看似是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其实在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小学生毕竟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动。
在整个单元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我们的探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措施
1、强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时安排:
1、我们的生长发育 1 课时
2、地球 2 课时
3、地球仪 2 课时
4、地图 2 课时
5、建立“地球档案” 2 课时
自由研究 2 课时
1我们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
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
(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
(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
(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
(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
(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
(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
(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
(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
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
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
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
第二课时
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
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
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
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
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
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
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
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
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
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
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
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
2地球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3地球仪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4地图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5建立“地球档案”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构造
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
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5)学生交流讨论。
(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3.建立“地球档案”。
(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
(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
(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
三、拓展延伸
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Ⅸ 求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的重点复习资料。
●《沉浮》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3、(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4、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5、(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观察实验
1. 不同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同一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
简答题: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热》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科学实验:
1、三种状态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2、制作保温杯的材料以及他们的作用。
●《时间的测量》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科学实验:
1、摆的研究实验。
2、水钟实验,尤其是影响水钟记时准确的因素有那些?
3、关于摆长的研究。
●《地球的运动》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