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中华美术百年

中华美术百年

发布时间: 2020-12-04 22:06:38

『壹』 素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一、中国的近代素描,源于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西式艺术教育引进中国并逐渐普及。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代艺术教育家留学归国带回来的素描认识与教学方法,对中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素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三、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毕竟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

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

(1)中华美术百年扩展阅读:

最早作为素描的雏形形式产生的就是那些古代岩洞的岩画,当以及那些莫名其妙的符号,这些简洁朴素的描绘正是人类祖先对自然界的真实感受。

16世纪在意大利,美术学院产生以后,素描才以正式身份出现在美术学府的画室。1912年在我国上海美术学院正式开设这一课程,1958年受到冲击,1962年恢复,到“文革”时期又受到冲击,直到1976年在全国各大美院开始恢复。

从素描的发展历史上看,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到古希腊、古罗马,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欧洲17世纪古典画派到20世纪现代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体系。在素描教学中,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观察和刻画客观物象的造型能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常常以把形体画得像不像、准不准、整体不整体作为检验素描水平的高低。作为设计人员同样要具备素描的基本功。

『贰』 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由被欺凌到当家作主、自立于世界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也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色彩逐渐演进到民主的、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毫无疑义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然体现ZO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同经历。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所载,是一个世纪以来有历史价值的、有时代特点的美术文献和美术论著。这就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美术在20世纪大文化背景下,通过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从劳动人民中吸取营养等方面,最终实现了中国美术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中国美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都处于非常活跃和繁荣的时期。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百年来美术界几代人的竭思尽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温故而知新。在世纪之交编辑出版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不仅只是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启示我们在新的21世纪中如何发展我们的美术事业,开创我们更为辉煌的历史。

『叁』 中国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史前时代—汉朝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陶塑也同时出现。
商、周和春秋时期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标志。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
汉时画迹今已几乎无存,最完整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描绘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东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窥见汉时古拙有力的绘画风格特征。
战国、秦汉,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雕塑艺术成就卓著。绘画品类繁多,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异彩纷呈。篆隶形成中国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公元1世纪进入中国。到8世纪,它在艺术领域已经展现了卓著的效应,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勃兴,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相继开凿,大量的壁画和泥塑,在描绘宗教内容的同时,反映着现实的生活;除民间画工外,士林画家大量涌现。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存摹本)是早期人物画的代表作,该画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连绵,形神兼备,格调古逸,内容是宣传封建女性的德行修养。中国传统人物画注重“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隋唐时期
隋唐则“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尤以绘画、雕塑成就辉煌。就绘画而言,唐代周昉、张萱的仕女画标志着人物画的进一步完善。山水画已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隋代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已经形成了中国画山水画的北派和南派的雏形。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也说明花鸟画已开始兴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当推陵墓雕刻。昭陵石刻中那组以描绘李世民生前所骑六匹战马的浮雕像(习称“昭陵六骏”)雕工精细,形体准确,造型生动,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
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随着画院的设立,宫廷绘画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后世文人画通常将绘画传统回溯至此时。新的绘画内容如民俗画也开始出现,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生动地描绘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如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这一时期山水画最后人着墨最多的部份,五代时生活在中原的荆浩、关仝,活动于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法描绘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画风各异,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李成的平远画风,范宽的崇山峻岭,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的巨嶂高壁,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使北宋山水画呈现高度成熟的状态。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绘画风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绘画方式,李唐继承前朝,但开展出了独特的斧劈皴技巧来画山石,后来的院画家如马远、夏圭基本上追随李唐的风格,然而在画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现空气感,被称作是诗意山水,一变为纤巧,反映了山水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进步。五代时徐熙的汀花野竹,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的风格。到了北宋,花鸟画从对称的装饰性转变为写实生动,强调拟真,赵昌的折枝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败荷凫雁可以看作是北宋早中期的代表。到了赵佶主政,刻意经营画院,仿效科举考试纳才,增加画院的待遇,让徽宗朝成为宋代绘画的高峰,其院体花鸟画,强调精细写实,栩栩如生。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水墨写意之先河,文同的墨竹可说是最早没骨花鸟的杰作。
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此时的单色瓷工艺到达极致,北宋末期所烧制的汝窑是迄今认为单色瓷发展的极致,色泽温润,有珠玉光泽,以枝钉满釉烧造,工艺技术高超,今日传世品稀少,不足一百件。其他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建窑都有非常高度的发展,并有大量外销,影响周边东亚等地。南宋官窑则被认为是继承汝窑,供给宫廷使用的高级瓷器,龙泉窑与景德镇此时也有大量生产,供应外销,考古发现的海底沉船可为佐证。
辽金西夏
辽、金、西夏是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控制华北自10世纪到13世纪,直到忽必烈统一中国为止。传统中国史学以宋代为正统,对北方政权并不在意,然而他们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力,应该要加以重视并深入研究。
辽代起于唐末混乱,五代十国之际,与后来的北宋分庭抗礼。在艺术表现上,传世的艺术品不多。然而透过不断出土的重要墓葬,如辽庆陵、陈国公主墓、叶茂台辽墓等,帮助我们对辽代美术有更多了解。辽代美术在某种程度上,比宋代美术更多的继承唐代美术的风格,兼具契丹北方古朴浑厚的气质。
金代辽而起,灭北宋之后,与南宋南北对峙。由于金代接收北宋首都汴京,并改为南京,可以推测大量北宋内府收藏进入金的宫廷,大幅提高金代皇室的文化与艺术素养。最为著名的皇帝为金章宗,不仅其书法刻意模仿宋徽宗的瘦金体,甚至学习宣和年间的内府收藏机制,其收藏印是后代鉴别古画的一个重要的根据。
金代画家于中国绘画史常被人忽略,但欧美学者很早就发现,古代书画中许多佚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画家,如武元直、李山、王庭筠等,其山水竹石画作,比起同时南宋院画家的作品,似乎更显出“文人”的品味。
元代
元代未逾百年,然在中国绘画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方面,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此时的绘画脱离了宫廷气氛,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画家标举士气,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修养的文人条件。此类画家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并开启后来中国山水画主流。
入仕元朝的画家也对中国绘画有重要影响。如赵宋后嗣的赵孟頫,官拜刑部尚书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润、柯九思、任仁发、唐棣等。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青绿设色和古朴的山水构图,著名的作品如《鹊华秋色图》可为代表。而由于道教艺术在元代颇为活跃,多有壁画及外销画作流传,《永乐宫壁画》是此类绘画的代表作。
元代是景德镇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青花瓷和釉里红。此时的瓷器外销极为畅行,所以有研究认为青花的纹样是伊斯兰教客户的要求而出现。龙泉窑的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销日本与朝鲜半岛的数量甚多,亦大量外销到东南亚一带。
明代
明代初期,宫廷画家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称之为“浙派”(代表画家为戴进和吴伟),虽然被晚明董其昌等人贬低,但是影响范围广及日本朝鲜等地,并一直透过民间画师的传承下来,今日台湾地区庙宇壁画仍是浙派的延续。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元四大家为学习对象,出现后来成为文人画传统的“吴派”(代表画家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与浙派为明代画坛的两大主要派别。由于晚明崇尚吴派而贬低浙派,致使吴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甚至国民政府迁台初的绘画教育,依然以吴派绘画为主。
此外,陈淳、徐谓的大写意花鸟,创泼辣豪纵一格,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活力。陈洪绶和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画家,号称“南陈北崔”。前者作品,形象夸张甚至变形,格调高古,对版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一画风,后世学者常称为变形主义。
清代
清代延续晚明以来尊崇吴派的传统,出现所谓四王,称其画风为“正统画派”。然而民间出现一种崭新的画风,构图大胆,别开生面,以前朝遗民八大山人及石涛最为人所知。清代中叶江南地区富裕,扬州一带出现以卖画为生计的文人画家,书画均不落俗套,奇特新颖,后来学者将其中重要的八位称之为扬州八怪。
清代亦为西方绘画逐渐进入的时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时期任职于宫廷的郎士宁,然而这种西方的风潮并没有影响到民间。但中国当时唯一对外的口岸广州,出现专门替欧洲商人以油画作画的画工,此是西方绘画进入中国民间之始。晚清上海辟作通商口岸,由于地处辐辏,成为重要港口,也带动油画的需求与发展,中国画家逐渐学会透视法等西洋绘画方式,并使用进口颜料作画,影响传统绘画的风貌。
清末上海取代扬州为商业中心,职业画家群也从扬州转移到上海,出现了海派风格,可谓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一脉。民初高剑父兄弟吸收日本画的西洋式画风,开创出岭南画派。两者均代表了中西结合的新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清代民间美术的兴隆值得称道。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品种在清代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其制作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镇乡村,并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与此同时,南京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美术高等教育院校。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中国美术又随着时代的骤变而发展。
民国以后
民国美术大体延续清末发展,但是西化潮流因为政治变动而加速,中国开始有画家留学西方,与欧洲绘画直接接触,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新式绘画学校的建立也带动中国绘画西化的发展。相较之下,传统中国绘画则因为知识份子的抨击而趋于衰微,如康有为对中国绘画的强烈批评。
1931年鲁迅在上海倡导发起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统区美术的主力军。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由于鲁迅的倡导,进步的艺术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组织起木刻团体,1931年初春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退学的“一八艺社”社员张眺(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联合上海的周熙(江丰)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研究所。6月,在虹口每日新闻社楼上举行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这是新兴木刻版画首次在展览会上展出,并出版了画册,鲁迅为之作序。从此在鲁迅的领导下,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国统区(白区)新兴木刻版画代表人物有:胡一川、陈铁耕、陈烟桥、沃渣、马达,黄新波,李桦,杨可扬,江丰,王琦,黄永玉,郑野夫,朱宣咸,汪刃锋,王麦秆,邵克萍,钟步青,苗勃然,陈铁耕,力扬,荒烟,王树艺,余白墅,陈珂田,赵延年,李志耕,丁正献,徐甫堡等。后来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中国大地,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红区)新兴木刻版画也蓬勃发展了起来,代表人物有:古元,力群,马达,彦涵,石鲁,夏风,李少言等等。许多进步美术家在当时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揭露社会黑暗,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文章和美术作品。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满。40年代后期国共战争进入白热化,国民党的统治也日趋专制化。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社并逮捕《观察》进步人士,这就是近代史上被称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最后的绝唱” 的“《观察》事件”。此后,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时先生亲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响力给当局施压。并于次年2月亲自担保和营救了包括美术家朱宣咸在内的数位《观察》进步人士出狱。1949年5月29日刘开渠、杨可扬、张乐平、(郑)野夫、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不过,相较于欧洲已经开始从印象派之后新一波的绘画革命,中国对于西洋绘画的理解,仍强调古典写实的训练。此种训练在中共建国后由学习苏联的社会写实主义所继承。另一方面,透过引入的新兴木刻版画,同样影响了中共建国之后的美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此两种绘画风格主导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当代艺术才大量进入中国,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台湾在国民党统治之后,艺术发展附属在教育体制之下,直到1955年才有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国立艺术学校。但在同一时期,以李仲生为首的一群大陆来台画家,成立东方画会,试图将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称作现代中国绘画,稍晚五月画会也有类似的举措。然而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会员国及常任理事国的席次,引起台湾社会极大的波动,关怀台湾本土的文学乡土主义开始盛行,影响到美术发展。当时如席德进描写台湾乡间风景,并关注台湾传统建筑民居,开启台湾古迹保护的发展。

『肆』 中国的素描绘画是从哪个国家传进来的

最早应该是欧洲过来的那一批,18世纪的意大利,约在清朝康熙年回间进入中国比较出名答的郎世宁(意大利)。
但那时中华牛13,那批画家被中华艺术同化,画的国画比国人还牛。

接着是民国初期那批(法国留学为主),以徐悲鸿最出名。
再接着苏联援华,艺术方面也成了主流。
跟着就是德国包豪斯风格入侵,连带其主流艺术。
所以素描的风格也一直在变化,至于从哪个国家传进来,估计没人能回答你。
因为中国一直在和整个世界互相影响。
很早就有和古罗马帝国交流记载
《魏略》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

『伍』 中国书画60年大事记

1949年

3月23日 中国木刻赴日本游动展在日本华侨学校举行。
春 香港人间画会举行画展,展出会员30余人的木刻、油画、素描、漫画等约300幅。
本年 中华艺术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方干民为会长。
红黄蓝画社在香港成立,由何磊发起组织。
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出席代表650人,其中美术工作者代表88人。大会主席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总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到会祝贺并讲话,周恩来作政治报告。19日大会闭幕,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7月2日 全国文代大会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美展)在北平艺专开幕。展出木刻、素描、国画、雕塑、漫画、年画、画报、油画、水彩、洋片等556件,展览会于16日结束。
7月21日 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徐悲鸿当选为主席,江丰、叶浅予当选为副主席。
9月1日 全国文代大会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移至上海展出。
《新中国版画集》印行。
9月15日 上海美协举行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开渠,副主任委员米谷、陈烟桥。
10月14日 广州解放不久,香港人间画会部分会员集体绘制毛泽东巨幅画像(高30米),题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悬挂于广州爱群大厦。
11月14日 上海连环画出版工作者联合会举行连环画座谈会。
11月26日 中央文化部发布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

1950年

1月1日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历代版画展览会。
1月8日 上海市连环画作者联谊会成立。
1月17日 南京成立革命历史画创作委员会。
2月1日 中国美协机关刊物《人民美术》创刊,并发表有关“新国画运动”的文章。
2月1日 上海美协、杭州美协在上海联合举办新年画展览会。
2月16日 中国美协、新华书店总店在北京联合举办1950年全国年画展览会。
2月 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成立。
3月2日 中国美协召开年画座谈会。
4月1日 国立北平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
4月16日 中央文化部颁发1950年新年画创作奖金。
6月1日 《漫画》月刊创刊号出版。
7月6日 国务院颁发《古文物遗址及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及《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
8月20日 上海连环画出版业联谊会成立。
10月1日 中国艺术展览会在苏联莫斯科开幕。
10月11日 上海美术界举行关于文人画与笔墨情趣座谈会。
10月29日 上海新国画研究会成立。
本年 国立杭州艺专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名浙江美术学院)。

1951年

2月7日 天津举行全国年画展。
3月1日 全国新年画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3月28日 东北文化部出版处召开连环画座谈会。
4月3日 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6月14日移展上海。
4月9日 上海市文化局举办连环画展览会。
4月11日 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敦煌文物展览。
4月13日 华东文化部在上海主办全国美术展览会华东作品观摩会开幕。
4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展览会在苏联列宁格勒举行。
5月16日 《连环画报》创刊。
6月16日 文化部文物局派人到敦煌勘察并拟定修整莫高窟三年计划。
6月25日 上海市文化局组织新连环画评奖活动。
9月14日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北京成立。
10月18日 文化部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
10月20日 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在北京举办伟大祖国古代艺术展览。
11月14日 胡乔木在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动员大会上作《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的报告。

1952年

1月23日 捷克斯洛伐克招贴画、漫画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1月24日 上海举办新年画展览会。
3月29日 智利名画家何塞·万徒勒里夫妇由莫斯科到我国访问。
6月6日 波兰招贴画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8月16日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
9月5日 文化部公布1951年、1952年度年画创作评奖结果。
10月1日 苏联莫斯科画家之家举办中国年画展览会。
11月10日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代表拉丁美洲艺术家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1953年

1月7日 北京举行画家齐白石93岁寿辰庆祝会。周扬代表文化部授予齐白石荣誉奖状。周恩来总理出席晚宴。
2月28日 杭州举办黄宾虹90寿辰庆祝会。赖少其代表华东文化局授予黄宾虹奖状。
2月28日 文化部批准国画研究所成立(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黄宾虹任所长,王朝闻任副所长。
3月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总政治部召开文艺创作会议。
4月3日 文化部发出“关于建立省市美术工作室的几项通知”。
5月5日 日本人民艺术家木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7月9日 文化部组织麦积山勘察团,吴作人任团长。
9月16日 全国国画展览会开幕。
9月23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周扬作《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会议10月6日闭幕。
10月4日 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改名中国美术家协会,推选齐白石为美协主席。
10月20日 现代中国美术展览会在日本神户举行。
11月4日 苏联版画素描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12月12日 徐悲鸿遗作展览会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

1954年

1月20日 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创刊。
4月28日 齐白石绘画展览在北京举办。
7月8日 中国造型艺术展览会在柏林开幕。
8月6日 全国水彩、速写展览会在北京展出。
8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
9月5日 全国版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9月19日 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在北京开幕。
9月19日 黄宾虹作品观摩会在上海开幕。
9月26日 连环画原作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10月2日 北京苏联展览馆开幕,展出苏联美术作品280件。
10月10日 徐悲鸿纪念馆开幕。
12月12日 上海举办任伯年画展。

1955年

1月16日 苏联美术院通讯院士扎莫施金应东北美专邀请到该院讲学。
1月20日 中国绘画展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
1月24日 上海市博物馆举办民间木刻年画展览。
1月28日 北京故宫博物馆展出明清绘画400多件。
2月19日 苏联油画家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抵达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油画训练班的教学工作。
2月26日 华东地区美术展览在上海开幕。
3月27日 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展出彩墨画、油画、雕塑、版画、年画、连环画、招贴画、漫画、插图、水彩画、素描速写等作品996件。至5月15日结束。然后到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巡回展览。
5月3日 《人民日报》就第二届全国美展发表社论《争取我国美术的进一步繁荣和提高》。
5月5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继承遗产等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扬到会并作报告,提出反对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倾向。
5月8日 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5月 画家董希文、关夫生、刘仑开始沿红军长征路线写生,至11月返京。
6月6日 全国艺术教育行政会议在北京举行。
6月18日 中国木刻展览会在波兰华沙开幕。
7月1日 文化部召开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
7月29日 日本木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9月11日 印度阿旃陀壁画1500周年纪念展览在北京举行,同时召开纪念会。
10月9日 敦煌艺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10月22日 智利画家万徒勒里作品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12月11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副总理博尔茨访问齐白石,并代表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齐白石通讯院士荣誉状。
本年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改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年
2月5日 新旧年画、民间玩具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3月31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训练班开课,由苏联雕塑家尼·尼·克林杜霍夫任教。
4月20日 英国版画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7月8日 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在北京开幕。
7月20日 荷兰画家伦勃朗诞生350周年纪念会和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7月25日 中国美协召集在京国画家和各地来京国画家座谈,对第二届全国国画展交换意见。会上对虚无主义、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对国画的特色、继承遗产、吸收西洋、重视生活等问题也作了讨论。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到会讲话,希望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画界展开自由辩论。
7月31日 墨西哥全国造型艺术阵线油画、版画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8月4日 日本画家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原子弹灾害图》及访华旅行写生展在北京开幕。
8月10日 上海美术展览馆正式成立。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同时在沪开幕。
8月13日 西安美协举办吕斯百油画作品展览会和油画问题讲座。
8月22日 首都文化界集会纪念日本画家雪舟等扬逝世450年。
9月1日 文化部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全国油画教学会议。
9月12日 越南民主共和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9月15日 近代画家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黄宾虹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展出。
9月 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展出隋至元代历代名画精品,并增加古代书法展览。
10月1日 《版画》双月刊创刊。
10月7日 19世纪德国绘画大师阿·门采尔原作展在北京展出,11月17日移展上海。
10月9日 埃及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10月17日 陈半丁国画展,艾中信访问民主德国写生画展,关山月、刘蒙天访问波兰写生展览在北京举行。
10月22日 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在北京展出。
10月30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展国画艺术》。
11月1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京成立,邓洁任院长,庞薰琹、雷圭元任副院长。
11月10日 石鲁、赵望云埃及写生展在北京开幕。
11月12日 法国现代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12月16日 全国漫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1957年

1月15日 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报《美术研究》创刊。
3月9日 为纪念近代画家吴昌硕逝世30周年,上海举办吴昌硕遗作展览会。
3月16日 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北京开幕。共展出845位青年作者的900多件作品。
4月12日 现代中国画展览会在莫斯科开幕。
5月14日 北京中国画院成立,齐白石为名誉院长,叶恭绰为院长。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讲话,并建议定名中称“中国画”,不称“国画”。为庆祝画院成立,文化部举办国画展览会,展出古代、近代和现代国画家作品。
5月23日 北京美术家集会座谈今后美术创作前途、筹组画会、举行画展等问题。文化部、中宣部、美协有关领导到会听取意见,会上大鸣大放。
5月24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结业,文化部举行酒会祝贺,同时举行学员毕业创作和习作展览会。朱德副主席到会参加。
5月31日 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捷克访问。
7月16日 德国15--16世纪艺术大师丢勒作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7月28日 美术界反右派斗争运动开始,并在运动中错误地提出“江丰反党集团”,最后将江丰及受牵连的同志错误地定为“右派分子”。
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8月4日 苏联著名美术家穆希娜、法沃尔斯基、库克雷尼克塞、托姆斯基、比曼诺夫、拉奇夫等八位美术家作品展览会在上海展出。
9月16日 齐白石逝世。首都各界于22日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公祭仪式。
10月1日 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在苏联开幕。
11月5日 18--20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11月6日 苏联版画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12月26日 杭州吴昌硕纪念馆正式开馆。

1958年

1月1日 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齐白石遗作展在北京开幕。同时展出了黄宾虹、徐悲鸿部分遗作。展览延期至2月23日闭幕。
2月16日 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览在北京开幕,展出204位作者的302件作品。
2月下旬 中国美协在北京召开各地分会和分会筹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对美术家如何上山下乡劳动锻炼与工农结合,加强艺术实践,繁荣创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3月15日 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性艺术科学研究座谈会。
3月 大跃进漫画展在北京开幕。
4月2日 保加利亚版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展览结束后到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地展出。
5月1日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揭幕。
6月14日 中央美院雕塑训练班作品展览在北京开幕。
6月17日 中央美术学院举行雕塑训练班结业典礼,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代表国务院向尼·尼·克林杜霍夫赠送中苏友谊章。
6月18日 潘天寿被苏联艺术研究院聘为名誉院士。
6月28日 《东风》美术月刊在上海创刊。
7月8日 1955—1957年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在北京开幕。
8月16日 近百年中国画展览在北京举行。
8月25日 文化部召开全国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会议。
9月1日 芬兰艺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9月15日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工农美术训练班开课。
10月4日 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画展在北京开幕。后移至上海展出。
11月21日 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交流群众美术普及和专业美术干部下乡下厂与群众结合的经验。
12月26日 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在莫斯科开幕。我国参展作品共277件。
本年 《中国画》在北京创刊。
本年 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改名鲁迅美术学院。

1959年

1月1日 上海博物馆举办永乐宫壁画(摹本)展览。
1月23日 中国近百年画展在巴黎开幕。
1月 中央美术学院编辑的《群众美术》(月刊)创刊。
2月6日 苏联漫画原作展览在北京开幕。
2月21日 罗工柳留苏油画习作展览在北京开幕。
3月 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在瑞士拉秀德封市开幕。
3月 广州美术学院成立,院长为胡一川。
3月24日 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邀请各兄弟国家的委员及美术家代表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讨论会。我国出席会议的代表蔡若虹、王朝闻参加了讨论会。
6月18日 明清写真画展在北京开幕。
9月20日 李可染水墨写生画展在北京举办。
10月1日 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式开馆。
10月1日 在北京和重庆两地同时举行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会。
11月 中国美协举办苏联版画展览会。
12月12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造型艺术展览在北京开幕。
1月22日 十年宣传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本年 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基础上成立四川美术学院。

1960年

2月1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3月16日 江苏省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院长。
4月1日 英国水彩画展览在北京举行,4月25日移上海展出。
4月14日 中国美协举办林风眠画展。
4月15日 永乐宫展览在北京展出。
5月9日 保加利亚油画展览在北京举行。
6月17日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展出。共展出27个省市自治区的美术作品907件。至7月31日结束。
6月18日 日本现代画展在北京开幕,30日结束。
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其中美术系于1979年正式组建。
7月19日 英国近70年油画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7月22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7月30日 中国美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8月9日 中国美协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何香凝为主席,蔡若虹、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潘天寿、傅抱石为副主席。
10月7日 第二届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展览会在北京举办。
10月7日 德意志600年版画展览在北京举行。
11月12日 “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12月24日 印度尼西亚美术展览在北京开幕。
本年 在西安美术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西安美术学院。

1961年

2月12日 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3月20日 纪念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展览会在故宫绘画馆开幕,展出两个月,展出期间召开了学术研讨会。
5月2日 “山河新貌”江苏中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在北京开幕。
6月2日 中国美协在北京召开关于革命历史画创作问题座谈会。
9月 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涛及扬州画派作品展览。
12月9日 中国美协主办1931—1949中国木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共展出413幅作品。展出期间举行了座谈会。

1962年

1月1日 故宫博物院举办沈周诞生535周年,陈洪绶逝世310周年纪念展览会。
1月1日 清代扬州画派展览在南京举办。
2月5日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馆藏的70余件美术品举办展览会。
2月5日 敦煌艺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
2月17日 司徒乔遗作展在京举行。
2月26日 中国东北垦区版画展览会在越南河内举行。
3月11日 画家董希文、吴冠中、邵晶坤西藏写生画展在北京举行。
4月 中国美术馆主楼在北京建成。
5月23日 文化部、中国美协在新建成的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即第三届全国美术展)。共展出绘画和雕塑作品1115件,工艺美术品和设计图稿355件,美术出版物544册(幅)。
9月中 黄宾虹画展在杭州举行。
9月30日 潘天寿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12月27日 林风眠画展在上海开幕。
12月 中国美协组织12位美术家到福建前线深入生活慰问写生。
12月 中国版画展在阿尔巴尼亚、波兰举行。

1963年

4月1日 英国水彩画展览在北京举行。
7月5日 日本现代现实主义绘画展览在北京举行。7月26日移展上海。
7月28日 中央美院油画、雕塑研究班毕业创作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8月18日 泥人张彩塑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9月6日 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历代名画陈列。
10月12日 画家徐悲鸿逝世1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10月25日 西泠印社建社60周年纪念,同时在杭州召开社员大会。
12月12日 毛主席批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
12月28日 文化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文联以及中国美协联合举办世界文化名人、画家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中国美协举行全国连环画评奖,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授奖大会。
12月29日 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开幕。

1964年

2月9日 1964年年画展览在北京举办。
3月4日 中南五省版画联合展览分别在广州、南宁、武汉、长沙、郑州等地同时举行。
5月1日 中国美协书记处致美术工作者们的信要求歌颂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伟大精神,拟举办社会主义新人新貌展览会。
5月8日 中国·日本版画交流展览会同时在北京、东京开幕。
6月27日 毛主席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草稿上,作了第二个批示。这个批示于7月11日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7月15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览会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9月26日 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即第四届全国美展)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举行。华北地区作品首先在中国美术馆展览。
11月8日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1964年毕业创作成绩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12月19日 第四届全国美展东北、西北地区的作品移至北京展出。

1965年

1月31日 第四届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3月14日 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4月25日 全国工农业余美术作品展览会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6月13日 第四届全国美展中南地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自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第四届全国美展,先后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六个大区,巡回于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展览,合计展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作品2818件。
7月18日 毛泽东同志对美术教学中使用模特儿的问题作了批示:“男女老少裸体模特儿,是绘画和雕塑必须的基本功,不要不行,封建思想,加以禁止,是不妥的。即使有些坏事出现也不要紧,为了艺术学科,不惜小有牺牲……”。
10月 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在四川省大邑县塑成展出。
湖北美术院成立。
12月24日 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本年 北京中国画院吸收了一些油画、版画、雕塑创作干部,改名为北京画院。

1966年

1月20日 华北区1966年年画、版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月 户县农民画在北京展出。
2月2日至20日 林彪和江青炮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全盘否定了建国以来党领导文艺的伟大成就,排斥一切中外文学艺术遗产,全盘否定“五四”以来特别是三十年代文艺工作的成就,大批作品被打成“毒草”,大批作家被打成“黑线人物”,文艺创作在思想上陷入了僵化和虚假的境地。1979年5月,中央正式通知撤消《纪要》。
4月17日 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本年 《美术》杂志停刊。

1967年

1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蔡若虹、华君武,称美协是“裴多菲俱乐部”。
11月 《美术战报》文字版改为《新美术》,为“中央直属文艺系统美术口革命大联合刊物”。
1967年第一期发表大批判文章《打倒齐白石》等。

1968年

1月1日 红太阳画展在上海美术展览馆展出,是由工厂、农村、部队、学校34个基层单位群众组织倡议筹办,展出作品300多幅。
7月1日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印刷品随报纸向订户赠送。
7月6日 《文汇报》发表社论:《又一朵大香花——贺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7月16日 《解放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光辉的形象,斗争的力量——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政治和艺术成就》。

1969年

9月27日 中国美协全体干部和职工下放农村“五七”干校。

1970年

5月9日 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
冬天 “四人帮”建立中央五七艺术学校,江青任校长。
年底 周恩来同志指示,搞宾馆布置要做到朴素大方,要反映出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要陈列中国画,从古到今都要有一些。

1972年

5月23日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973年

10月1日 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及户县农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1月 国务院文化组决定在中央五七艺术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下设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江青任名誉校长,于会泳任校长,浩亮、刘庆棠、王曼恬任副校长。

1974年美术大事记

2月15日 所谓“黑画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展出。展出18名作者215幅作品。此后,上海、陕西等地举办类似展览,据不完全统计,被定为“黑画家”或受到株连的美术工作者上百人。
9月 美术学院举办工人农兵学员普通班,学制4年,举办油画进修班,学制2年。
10月1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览同时在京举行。
本年 《江苏画刊》创刊。

『陆』 20世纪年代,中国美术获得了建国以来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由被欺凌到当家作主、自立于世界的过程;回中国的文化也答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色彩逐渐演进到民主的、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毫无疑义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然体现ZO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同经历。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所载,是一个世纪以来有历史价值的、有时代特点的美术文献和美术论著。这就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美术在20世纪大文化背景下,通过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从劳动人民中吸取营养等方面,最终实现了中国美术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中国美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都处于非常活跃和繁荣的时期。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百年来美术界几代人的竭思尽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温故而知新。在世纪之交编辑出版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不仅只是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启示我们在新的21世纪中如何发展我们的美术事业,开创我们更为辉煌的历史。

『柒』 朱子训的笔名

朱子训,男,笔名山东,中学退休教师,四川荥经人。从艺十余年,小有成效,现为联合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院院士、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院士、人民书画院院士等。从九四年以来数十字参加全国性书画展赛,荣获金、银奖各数次,一等奖及以下奖项30余次,入编多种大型书画典籍。
朱子训,男,笔名山东,中学退休教师,四川荥经人。从艺十余年,小有成效,现为联合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院院士、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院士、人民书画院院士等。从九四年以来数十字参加全国性书画展赛,荣获金、银奖各数次,一等奖及以下奖项30余次,入编多种大型书画典籍。

『捌』 什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其美术魅力又是如何展现的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工具,根据汉字的造型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运用毛笔的书写来完成的。

它是线条的艺术,却不是一般的单纯线条,而是具有绘画性质的线条。它是由千姿百态以及变化莫测的线条组合来传递书写主体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艺术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现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人格价值。

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

中国书法之美,具体表现:

1、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书法家利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疾徐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变化,使点画线条产生富有情感的力度之美。线条的力度美,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力量感。

线条的情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节奏感,用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像音乐一样唤起人们心中的节奏感,这种线条的节奏与旋律表现通过视觉,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有情感的线条,必然是承起分明,有呼有应,有起有止。起止适度,或断或连,左右顾盼,上下呼应。

2、书法结体的造型美

书法艺术的美不仅仅表现在点画线条上,还表现在每个字的结构造型上。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篆、隶、草、楷、行几个阶段,但每个阶段,字型都有独特的美。

汉字的结体与造型有四大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和独体字,这些结构的美最完美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包含了谦让、对称、均衡、节奏。

所以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不仅线条美,更有结体的造型美。如果说西方绘画精致地刻画实物是为了赞美大自然造物的形体美,那么中国书法则运用点画组合成的文字结构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形体美。

3、书法艺术的笔法美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产生或决定于线条的质感,而线条的质感产生于特定的用笔方法,因此决定了笔法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人们发现中锋运笔能较好地产生这种质感造型的效果。笔锋入纸的深浅度,行笔转折中笔锋的转换,便产生了书法的力感强度,使线条的形态与力度构成了线条的书法艺术品质。

书法几千年,笔法训练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书法线条的艺术灵感性品质,也来源于书法历史的绵长悠久所形成的丰厚积淀。书法艺术品位的高下,基础性因素是取决于线条的艺术品质和艺术内涵,这就需要书法家不断在丰富笔下线条的艺术内涵方面兼收并蓄,以丰富自己的笔法意蕴。

前人的优秀笔法,都是前人辛苦实践与思考的结晶。这些艺术特质吸收得越多,笔下的线条才能有较高的艺术品性。

4、书法艺术的墨韵美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朵奇葩,它是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云烟翁郁的墨韵、险夷奇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大气浑成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书法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笔法和墨法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书法家在提按顿挫中,那挥毫染翰之时,那贯穿全幅的墨气,变幻无穷的墨色,正是书法家以情动笔,以毫留形的神奇纪录。满幅作品中氤氲的云烟,是笔与墨结合的产物。

墨法的浓淡枯润最能传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书法,是在黑白世界之中表现人的生命节律和心性情怀。

5、书法艺术的章法美

书法创作与书法欣赏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章法是对作品整体的布局安排,即对字的大小分布、笔画长短、顾盼与穿插、疏与密的处理等。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字里行间处处有笔墨情趣。

书法的章法,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落款合理,布局于整体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讲究章法美。运用虚实这对矛盾,虚处淡雅,实处充盈。而实处皆虚,虚处皆实,便是用反原则。章法营构中,萧疏清朗,并非似一盘散沙,而是实到虚境。墨色之外的空白,虚到无时,却是大有,无画处皆是妙境。

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巧妙的布白能使通天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留给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玖』 中国美术史问答题西汉马王堆“T”形帛画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T形帛画的出现,说明汉代初期,具有民族特色,以毛笔作画,无论从画技,着色和布局方面分析,都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画技闲熟,用笔自如。图像生动,既有写实又有虚设;着色多样,除了单色,还有调色。对象不同,用色不一,布局更是巧妙。如天上、人间,地下的相隔,天上有天门标明,地下以平台为限,天地之间自然是人间。各界之中,都以典型事物凸显其空间,不嫌芜杂而有条理。特别是人间部分,墓主人形象显著,主题突出,完全符合帛画的用途,可以说,T形帛画的艺术语言,已十分清楚。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1972年,在长沙市的东部地区发掘了三个西汉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分别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他的夫人及其中的一个儿子。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一幅T形帛画,尤以一号墓的T形帛画最为引人注目,这幅帛画的外形犹如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遣策中称它为“非衣”,因为它的外形“似衣而非衣”而得名。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早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就流行着为死者招魂的习俗。《招魂》中记载:“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指的就是用缕绵作成幡物,以招死者之魂。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出葬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另一种意思是祝愿死者的灵魂,穿了非衣,就将会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信黄老之术,求神仙,求长生不老。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成仙,象鸟一样飞升上天。

整幅帛画是绘制在一张褐色的丝绢上,它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最上端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正上方坐着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他就是传说中的烛龙神。传说他的威力巨大,他的眼睛睁开就是白天,眼睛闭上便是黑夜,他还可以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就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在烛龙神的左边有九个太阳栖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树上。在其中的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里边有一只黑色的鸟,有学者认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也就是太阳黑子。其实,我们的先民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对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在公元前28年就已见于史料了,这也是世界上公认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自那时起,至公元1638年止,我国对太阳黑子的记载共有112次。在当时的记载中,太阳黑子被称为“黑气”、“黑子”或“乌”,其大小被描写为“大如钱”、“大如卵”、如桃、如李等等,描绘得非常形象。烛龙神的右边是对月宫的描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在月亮的上面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蟾蜍口中含着一棵能治百病的百年灵芝。月亮之下,有一美丽的女子正托举着月亮缓缓升起。在烛龙神的下方有两个兽首人身的怪物分别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子的另一头扯着一个乐器——铎,振铎作响是欢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铎下方是天门,天门分别由神豹和门神把守。

中部为人间世界:在华盖下面,画一老年贵夫人拄杖而立,她就是一号墓的主人辛追。你看她:体态肥胖丰满,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相当成功地刻划了一个贵族妇女的形象。对于辛追夫人的形象描绘是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在她的前边有两位戴刘氏长冠的男子在跪献某物,后有三婢女相送。这是画面的中心,也是作者着力描绘的重点。中部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帐幔分飘左右,其下则是辛追老夫人的家人,个个面色青蓝,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但是先人已去,只能听着头顶这个呈八字形的磬奏出的哀乐。

最下部为地下部分:描绘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他正托举着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

这幅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正象用多种乐器合奏出的一首奇变而和谐的交响乐。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地统一起来,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另外,在墓中还出土有其它形制的帛画。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画的空白,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拾』 中国画的来历

“国画”这个词在20世纪的诞生
水天中在《“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一文中指出,“把我们民族的绘画叫做‘中国画’,是近百年内才出现的事。”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至少在明末,随着传教士将油画艺术带到中国之后,将这种“西洋画”与本土的中国绘画(被称为“吾国画”、“中国之画”、“中国画”等)对应比较的风气,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兴起了。如明末姜绍书《无声诗史》中对中西绘画进行的简单的比较,惊叹于西洋绘画的严谨的造型,称“中国画工无由措手 ”;崇祯八年(1635)年,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称此为“中国画绘事所不及”。这种简单的类比直到20世纪初的各类笔记、文献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国画”的称谓也逐渐被普遍接受。然而,这时的“中国画”从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后来的“国画”要大的多,可以认为基本上就是用来指代中国历代绘画的一个总称。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式上的演说中明确指出:“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西洋画与雕刻为缘。” 尽管有一种附和“中西二分”的对比之风尚的嫌疑,但可以认为,如此体系性的认识是建筑于对中国绘画史的总体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据笔者的调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支持“国画”这一概念已产生或应用。
1、1919年:“国画”的第一次诞生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年,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运动的争论肇始于思想氛围活跃的北京大学。一时间,在“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等等对这场运动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国”字风靡一时,许多“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被创造性地与“国”字这个定语联系到了一起。国乐、国医、国菜等等概念相继问世,肩负着民族国家文化复兴使命的“国画”概念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广东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称国画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国画,振兴美术 ”,1926年苏州成立“国画学社”等等,都是比较早的“国画”的记载。尽管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追查到“国画”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据当时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郑振铎等人对这样一种“言必称‘国’”的社会风气的记载,我们可以不难看到“国画”概念产生的必然、盲目与急切。如1923年1月顾实指出:“迩来国家观念普及于人,……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复触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确宣告:“国画关系一国之文化,与山川人物、历史风俗,同为表示一国特性之征。” 可见,“国画”概念产生的背后动力也是“国家观念”的普及。在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Painting”终于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找到了它的被制造出来的对应物,从而,“国画”这一概念初次诞生了。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时期所说的“国画”,从外延上更接近于此前使用的“中国画”,与今天的所说的“国画”仍然有很大不同。在发表于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国画漫谈》一文中,同光(署名)写道:
年月日,我说不清,总之有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之日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士所学习并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譬如有洋货而后又国货之名,由洋文而后有国文之名,初固无轩轾于其间也。
可见,在“国画”概念产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外,这个概念的所指基本上与“中国画”是等同的,史实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概念在美术界认识内部往往都没有明确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国画会”的出版物名为《国画月刊》即是一例,当然,也有诸如潘天寿等“传统型”画家坚持使用“中国画”这一名称。但尽管是作为“国故”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登场,但毕竟在西方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国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Painting”这样一个代表油画的英文对等名称。从而,在“艺术”这样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新视角下,传统中国绘画的面貌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误读与西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命名的暧昧性,宣告了中国绘画在1920年代以后将要继续面临着被动而痛苦的发展之路。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