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的纪录片
⑴ 关于艺术、艺术家的纪录片有哪些
史上关于艺术或者艺术家的影片是相当多的,纪录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简单给您整理下,这其中也包括画家的传记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画家的:
中文名称:不羁的美女
英文名称:La Belle Noiseuse
导演 : 雅克 里维特 (Jacques Rivette)
国家 : 法国/瑞士
剧情简介:
大师级画家以妻子为模特儿的不朽杰作,早在十年前半途而途,然而一位晚辈带著漂亮的女友到访,却激起这位六十岁大师枯竭的灵感,并决定以她作模特儿,再次执起画笔,续写不朽杰作。画室之外,大画家发妻和美女男友的妒火越烧越烈;画室之内,年轻美女跟大画家的配合却如鱼得水,两个空间形成强烈对比,把四人的生命彻底改变。
这是我好几年前在仙林买到的,拍的手法很法国了,大师与模特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年轻的美女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画家可以从年轻的女子身上获得灵感,可青春易逝,等待的是人老珠黄,创作的激情需寄望于新的年轻女子,这是否就是美的历程呢。
片名:我的左脚英文名:My Left Foot
导演:吉姆.谢里登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地区:英国/爱尔兰剧情介绍: 克里斯蒂出生于1932年6月5日,然而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并没能给家人带来欢乐,先天大脑瘫痪导致的痉挛使他无法和正常人一样用肢体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上帝虽然没有给克里斯蒂一个健全的身躯,却赋予了他智慧和灵巧的左脚。在与病魔抗争中的同时,他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艺术家、作家,最终他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和常人一样,同自己的爱人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本片是根据爱尔兰作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拍摄而成。这也是我买的较早的一部影片,导演把影片拍的非常细腻,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表现主人公日常的生活细节上,他并没有刻意打造一个英雄,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如何成为普通人的残疾人。丹尼尔.戴.刘易斯演的很好。 片名:巴斯奇亚传英文名:Basqviat
导演:朱利安.萧贝尔
主演:杰弗里.怀特地区:美国剧情介绍: 本片描写美国街画艺术家-尚米榭巴斯奇亚的成名过程,由巴斯奇亚生前的好友-朱利安施奈伯编写执导,故事从巴斯奇亚早期落魄纽约街头开始,直到他在现代艺术史上占得一席之地为止,施奈伯娓娓道出这位传奇画家辛酸的一生。 我并不太喜欢黑人的街头艺术,却感动于巴斯奇亚活着时候的生活点滴,他从艺术的角度再现了生活的无奈,这也是早期收入的一张DVD。片名:醉画仙
导演:林权泽
主演:崔民植地区:韩国上映日期:2002年8月30日
剧情介绍: 这部影片在上映后找了好久,记得当时很期待。影片描写了朝鲜后期天才画家张承业的一生,高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记,它甚至不如日本画,朝鲜半岛的画风自古就受中国画的深厚影响,这也在影片中得以展现出来,林权泽确是一位好导演,作为老一辈的导演,他还是很好的挖掘了传统文化,影片拍的很美,喜欢张承业戏剧性的一生,喜欢崔民植投入的表演,韩国画一般,《醉画仙》却是一部好电影。 片名:波洛克
导演:艾德-哈里斯
主演:艾德-哈里斯地区:美国上映日期:2001剧情介绍: 曾经看到过一本电影笔记,上面讲到了几部画家电影,《波洛克》就是之一,看到有卖非常兴奋。影片讲述的是艺术家、抽象派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生平故事。波洛克绘画所创造的神奇效果几乎与他使用的笔和画布毫无关系。他的绘画已经完全替代了创作的本身,是一种近似表演艺术的创作形式。 影片还讲述了波洛克这个嗜酒成性的酒鬼与现代艺术运动中极有影响的一位女艺术家李-克拉斯纳的婚姻故事。影片着重回顾了波洛克生命中最后十五年中在艺术世界所获得的成就和名望。艾德-哈里斯是位多才的电影人,01年时,他使这部影片赢得了一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片名:梦
导演:黑泽明主演:艾德-哈里斯地区:日本/美国上映日期:1990.5.11剧情介绍:
黑泽明之《梦》是其第28部作品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代表作,他透过八个色彩鲜明的梦境,从人类的好奇心开始,带出人类本性。对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带出人类应该和谐相处的讯息。最后回到人类的梦想,从中憧憬人类美好生活的未来。黑泽明以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将社会、人性、未来、战争等广泛的题材融入这部片子。这是黑泽明最具思想性和代表性的作品,黑泽明在第五个梦中与凡高相遇,年轻的黑泽明顶着刺目的太阳,迷惘地在阿尔田间行走,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走着,也许他需要寻找什么,当他看到麦田里的凡高时,他明白了,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与时间赛跑,不为别的,只为艺术。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马丁.西科塞斯客串的凡高也挺不错,只是胖了些。 片名:弗瑞达英文名:Frida导演:茱莉.泰摩主演:塞耳马.海耶克地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上映日期:2002年11月01日
剧情介绍: 本片是墨西哥版的《画魂》,讲述了已故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传奇般的一生。弗里达从小生活在墨西哥城,七岁的时候她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脚活动困难,甚至不能正常上学。十八岁那年,她又遭遇了一场车祸,9月17日,弗里达乘坐的巴士与一辆电车相撞,她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一只脚也被压碎。一根金属扶手穿进她的腹部,直穿透她的阴部。这次事故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并且一生都要与铭心的痛苦为伴,尽管她花了很长时间才能正视这一切。多年以后,她当年的男朋友回忆起来仍是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一包金粉……那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没有人会相信她会活下来。1926年,在病愈后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从此她开始以绘画记录自己和生活与情感。 我不敢想象一个女人在经历如此磨难后居然还能坚强的活下去,她那带有强烈墨西哥画风的作品吸引了我,不可否认,本片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不寻常的女画家。片名:画魂导演:黄蜀芹主演:巩俐地区:中国大陆/台湾上映日期:1993年
剧情介绍: 这个真的没什么好介绍的了,潘玉良——一位青楼里走出来的大师,不能不仰重她。 片名:罗丹的情人杰拉尔.德帕迪约导演:Bruno Nuytten主演:伊莎贝拉.艾珍尼/杰拉尔.德帕迪约地区:法国上映日期:1988年1月1日
剧情介绍: 卡蜜儿为一天才洋溢之美丽少女,对雕塑有无比热情,与雕塑大师罗丹年龄相差虽大,却无可就药的相恋共同创造许多不朽之艺术作品。然而罗丹始终割舍不了对追随许久的情妇的情愫,使一向追求完美的卡蜜儿无法忍受,终于趋于毁灭,精神错乱后在疯人院度过余生。 无意之中淘到这张碟,影片始终洋溢着艺术的激情和19世纪的时代晦涩,给观众一种时空上的隔断感,本片的感觉是置身之外的。 片名:流浪北京导演:吴文光主演:张慈,张大力,高波,张夏平,牟森地区:中国大陆上映日期:1990年剧情介绍: 这部片子找到不容易,也是个很偶尔的机会得到的.《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这部片子事实上就是一个流浪艺术家拍下了另外5位流浪艺术家的生活(分别是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摄像机去记录流浪艺术家这一现象。从来没有公开播放,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大陆影视圈广为流传,加上口耳相传,引起巨大的震动与争议。这样的片子看的感动.片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导演:彼得.韦伯主演:科林-佛斯--饰维梅尔
斯嘉丽-琼森--饰葛丽叶
地区:美国/英国/卢森堡上映日期:2003年12月19日
剧情介绍: 她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少女,因为前往画家维梅尔的家中帮佣,在维梅尔家帮佣期间,葛里叶必须在好色画商、掌利权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间周旋,更重要的,她爱上了男主人。拥有极高艺术天份的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但却因为身分地位的悬殊,而空余一场情恨…… 记得刚买到这张碟时并没有细看,后来才知道片中的男主角竟然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维米尔,我一向喜欢17世纪荷兰的绘画,富有生活气息,影片再现了17世纪荷兰风情,处处体现出古典之美.片名:忘情毕加索导演:詹母斯.艾弗利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茱俐安.摩尔地区:美国上映日期:1996年9月20日剧情介绍: 改编自Arianna Huffington所著的毕卡索传:Picasso; Creatorand Destroyer。毕卡索令人赞叹的精力、创作才华与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是这部片的精华。毕卡索在他已62岁时,与小他将近40岁的女画家法兰西丝相遇。此片彷佛是一块五彩缤纷的画布,描绘出他们两人之间真实的爱情故事,法兰西丝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毕卡索同居,两人继而展开一段长达十年且刻骨铭心的忘年之爱。在这十年中,尽管毕卡索年岁已高,但犹存的热情与魅力,却无法阻止他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纵使法兰西丝曾因此离开过毕卡索,至末两人始终还是无法分开。安东尼霍普金斯栩栩诠释出这位印象派绘画大师令人赞叹的精力、创作才华、与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 片名:情欲克林姆
英文名称:Klimt
导演:Raoul Ruiz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 萨伏龙.布伦斯
地区:英国 法国 德国 奥地利
上映日期:2006剧情介绍: 居斯塔夫.克林姆特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从古典主义艺术家把持的美术家协会中分离出来)的奠基人。1900年,克林姆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他被维也纳大学退回的壁画作品,受到当时年轻艺术家的热烈赞誉。这些作品早先因“惊世骇俗”在维也纳遭到舆论的谴责。克林姆热爱生活和绘画,他的模特儿就是他的灵感之源,他对完美和爱情的追求反映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克林姆特的作品带有极强的装饰性,个中充满情欲的烈焰,影片也未放过这一特性,只可惜导演对艺术家的作品下的笔墨太少,更多的关注于画家情感生活,这点和忘情毕加索有相似之处.片名:文森特
导演:Vincente Minnelli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1956年剧情介绍: 1956年,好莱坞拍摄了这部根据小说《渴望生活》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影星 柯克.道格拉斯饰演凡高。这部片子我至今没有看到DVD版的,唯一的一次是作为好莱乌经典电影合集之一出现的,而且是VCD压缩版,所以没买,后来比较幸运的在网上BT了该片,很经典的一部关于凡高的影片,教学上曾经用过,想想都看了几十遍了,却依然震撼.片名:凡高与提奥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
主演:蒂姆.罗斯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1990年剧情介绍: 这部影片叙述了凡高与弟弟提奥的生活,包括凡高对妓女的着迷,和因此遭到的惨重打击,以及提奥所受梅毒的折磨,同时影片也刻画了凡高与高更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以及他们那飘忽不定的情绪. 影片也讲述了提奥作为一个美术馆的所有者,他在经营上所做的努力,以及他那糟糕的求爱和与乔安娜的婚姻,最后凡高自杀了,提奥日渐消沉,最后疯了,不久也死了. 这部片子是在马台街54号碟屋淘到的,看到它时眼前一亮,遂收藏.主演蒂姆.罗斯曾经演过海上钢琴师,一位优秀的演员.片名:左拉传导演:William Dieterle主演:Joseph Schildkraut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1937年8月11日剧情介绍: 故事描述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一生经历,以及他为了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重点讲述他为军官德雷福克斯平反冤案时的遭遇和他不畏强权势力的正义感。有一次,左拉帮助妓女娜娜逃脱警察的虐待,两年后并将妓女的悲惨身世写成小说《娜娜》,引起极大轰动,从此名成利就。十年后,普法战争爆发,犹太裔参谋德雷福克斯被法国陆军部诬陷为叛国。左拉知道真相后,本于良知挺身而出,大胆揭露陆军参谋部的阴谋。于是出现了《我控诉》的著名历史文献。 影片主要讲左拉,却渲染了他与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友谊之变,看了之后还是让人感慨的.片名:艾尔.赫什菲尔德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1996年剧情介绍: 本片曾获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反映艾尔 赫什菲尔德的艺术生涯.在美国,漫画家艾尔 赫什菲尔德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可能比健在的任何一位美国艺术家都获得更多的奖项和荣誉.75年的艺术生涯中,艾尔赫什菲尔德创作了无数形象生动,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有关舞台人物和舞台表演的漫画作品.片名:红磨坊导演:约翰.休斯顿主演:扎扎盖宝,苏珊娜.弗龙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1953年剧情介绍: 红磨坊是一部关于法国画家图勒斯.劳特累克的传记片。当劳特累克还是孩子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就不再长大。后来,他成了画家,但却在巴黎蒙特马特利区的艺术家中心那妓女和表演娱乐节目的演员中间,过着一种绝望和孤独的生活。最后,这位画家“借酒消愁愁更愁”,死于自已的家宅。乔斯.费勒个子和正常人一样高,为了饰演克特莱克,他将小腿捆在身后,靠膝盖行走。影片时代气息很浓,优美的活动背景是根据劳特累克最著名的油画制作的。
本片获1953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六项提名.片名:红磨坊导演:巴滋.鲁赫曼主演:尼可.基得曼
地区: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2001年剧情介绍: 十九世纪末,巴黎蒙马特区的红磨坊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再度扬名世界,无论贫贱聪愚,人人来此纵欲狂欢,娼妓与嫖客、毒品烟酒、寻求创作灵感的艺术家、与络绎不绝的观光客,为这个地方更增华丽、颓废的魅惑色彩。克利斯汀,一位来自中产阶级环境的年轻人,为了反抗中产阶级世界的虚伪与压抑,离家出走独身来到巴黎闯天下,他拥有钢琴诗人的天赋,渴望在此处实现他的作家梦,他在巴黎新结识的画家朋友劳特累克是红磨坊的常客,热情的劳特累克便带他前往红磨坊大开眼界,在那里,克利斯汀认识红磨坊的红牌歌舞明星莎婷,也不可自拔地栽入红磨坊的迷幻世界。 涉及到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是1953年红磨坊的翻版,不过是歌舞剧.片名:达芬奇地区:意大利剧情介绍: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拍摄的一部关于达芬奇的传记电视片,详尽而生动描述了这位伟大画家的一生。共5张碟,有台湾学者的评述、达芬奇作品欣赏的内容。画质不错,值得收藏。片名:当达文西遇上蒙娜丽莎地区:英国剧情介绍:
500年前,达文西开始动笔绘画他的传世之作,500年后,人们探讨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幅画,有可能是因为这过去的500年来,世人捕风捉影,耳语相传的结果吗?难道画中女子的微笑有着惑人心神的魅力吗?还是达文西在这幅作品之中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片记录了《蒙娜丽莎》诞生的过程,由英国BBC出品,也是在54号碟屋找到的。
片名:戈雅之灵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贾维尔.巴尔登 斯特兰.斯卡斯加尔德
地区:西班牙
上映日期:2006年11月10日剧情介绍:影 影片直笔“不朽的西班牙画师”弗朗西斯科.戈雅,围绕其传世名作《裸体的玛哈》的模特少女,讲述他与西班牙修道院的激烈对峙。执导筒由曾为世人贡献了影史上粲然生辉的经典——“最伟大的音乐电影”《莫扎特传》的“音画巨匠”米洛斯.福尔曼掌控。剧中,失聪的中年戈雅由斯特兰.斯卡斯加尔德扮演;一心置之死地的冷面修道士由贾维尔.巴尔登饰;而被诬蔑为“宗教异端”的少女,则成就了娜塔丽.波特曼的又一次银幕全裸与演技突破。 本片通过画家戈雅的个性渲染,影片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讲述了一段西班牙王国兴衰史。
片名:极度寒冷导演:王小帅
主演:贾宏声 马晓晴地区:中国大陆上映时间:1996年剧情介绍: 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 在太平门对面的碟店看到这张DVD,我想这是一部让人心情沉重的影片,前卫艺术在中国从来都是边缘化艺术,无论何时何地多么盛行,但是行为艺术家值得尊敬,亦如片中塑造的那位青年,生命对他来说只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符号,王小帅是聪明的,他选择了一个有争议的,足以牵动观众眼球的剧本,齐雷的自我世界和周围妥协于生活的人们有着激烈的矛盾,他选择了艺术,在他“死”后清楚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肮俗,但是他的心态已经平和,完成了自我重生而无欲无求,在明媚的阳光笼罩下,他看起来像一位归依的信徒。片名:冬春的日子导演:王小帅
主演:刘小东 喻红地区:中国大陆上映时间:1993年剧情介绍: 画家冬和妻子春住在狭小破敝的筒子楼,这对始于高中时期的恋人的感情成了乏味的例行公事,春暗中计划抛开这一切与前男友一起出国。冬带春一起回他的老家探亲,然而春却中途回了家,为美国之行收拾行装,几个月后,冬精神失常,被送进了医院…… 作为一部禁片,《冬春的日子》完全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拍摄费用是王小帅和摄影师自掏腰包的,据说是2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和80年代初陈凯歌拍《黄土地》的费用差不多,但是《黄土地》是政府拨款,而且时间上相差了十来年,为了省钱,只好用黑白胶片拍,演员则是王小帅上中央美院附中时的同学,刘小冬,喻红。影片拍摄也没有上报电影局,自然也无法通过审批,所以《冬春的日子》这么多年基本上是以刻录盘或盗版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估计全中国看过此片的也不过千人左右,所以我一直也找不到本片的DVD,曾经在网上BT下来看了,刘小冬,喻红这对夫妇作为业余演员在片中有这样的发挥已经相当不错了,不可否认,《冬春的日子》是部好片子。片名:冬导演:贾樟柯主演:刘小东地区:中国大陆上映时间:2006年剧情介绍: 2005年,中国奉节。画家刘小东前往三峡地区创作油画《温床》,十二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即将消逝,画家也在与模特的相处中被现实征服。
2006年,泰国曼谷。《温床》的第二部分在曼谷进行,刘小东请来十二位热带女性为她们写生,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果鲜艳依旧.画家因体力的付出而渐感劳累,女人们却挣开眼合唱一曲欢快的歌。两个城市都有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 这部记录片也是BT下来的,估计过段时间市场上会有。 很想找到以下这些画家电影:1950年的意大利影片《泰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1958年的影片《蒙巴尔纳斯19号》,法国导演雅克.贝克导演, 阿努克.艾梅与杰拉.菲利普主演1960年Robert P.Davis导演的《画家的日子》(day of the painter)1963年梅尔.费雷尔导演的影片《埃尔.格列柯》1965年卡罗尔.里德导演的《迷狂与痛苦》(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又名《万世千秋》1969年的《安德烈.鲁勃廖夫》,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讲述俄罗斯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的一生1976年亨利.克鲁佐导演的《毕加索的秘密》1976年彼得.沃特金斯导演的《爱德华.蒙克》1978年瑞典电影《毕加索的奇异旅行》导演:塔塔.丹尼尔松 主演:戈斯塔.埃克曼1980年的美国影片《米开朗基罗》1981年新滕兼人导演的《北斋漫画》1982年的西班牙电影《画家毕加索》1986年Derek Jarman导演的《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7年澳大利亚Paul Cox导演的《Vincent》中文名《凡高的生与死》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两个弗拉戈纳尔》1991年法国影片《La belle noiseuse》由Jacques Rivette导演1991年莫里斯.皮亚拉导演的凡高Van Gogh 由雅克.迪特隆主演
1991年加拿大儿童片《文森特与我》Vincent and me由麦克尔.罗布导演1992年大陆记录片《百岁画家》1995年的余文光作品《四海为家》,《流浪北京》的续集,估计很难在市面上见到1996年意大利名导贝托鲁齐导演的《stealing beauty》1996年的美国影片《我射杀了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制作了大批的梦露丝网版画1998年美国片《爱是魔鬼》/《情迷画色》,导演:John Maybury ,讲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尔多的戈雅》2000年的美国影片《摇篮还要摇》关于墨西哥壁画家里维拉的,他也是弗瑞达的丈夫。2001年的《艺海浮生》2003年意大利导演吉奥瓦尼.法格的《彭托莫》(Pontormo),反映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彭托莫的影片。2004年美国影片《莫迪格里阿尼》导演:Mick Davis,主演:Andy Garcia, Elsa Zylberstein2007年阿尔.帕西诺主演的《达利与我》2007年9月底封镜的《母鹿》,反映鄂温克传奇女画家柳芭生平的,期待中穆罕默德•沙班导演的埃及电影《画家吉安》/《印吉阿弗拉通》,这部记录片估计是不可能找到了1966年BBC电视台经典系列-《华丽的艺术冒险》
圆明园的艺术家们 The Artists of Yuan Ming Yuan导演 : 胡杰 Jie Hu
迷色 Arakimentari导演 : 荒木经惟主演 : 荒木经惟 Nobuyoshi Araki/北野武 Takeshi Kitano/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
毕加索的秘密 Le mystère Picasso导演 : 亨利-乔治·克鲁7. 毕加索的奇异程 Picassos äventyr导演 : Tage Danielsson主演 : Gösta Ekman/Hans Alfredson/Margaretha Krook/Lena Olin/Bernard Cribbins
凡高的生与死 Vincent导演 : Paul Cox主演 : John Hurt/Marika Rivera/Gabriella Trsek
安东尼奥·高迪 Antonio Gaudí导演 : 敕使河原宏主演 : Isidro Puig Boada/宫口精二
阿涅斯的海滩 Les plages d'Agnès导演 : Agnès Varda主演 : Agnès Varda/Mathieu Demy/Rosalie Varda
奈良美智和他的旅行记录 NARA:奈良美智との旅の记録导演 : 坂部康二主演 : 奈良美智
关于音乐家的
《莫扎特传》(阿马迪斯)(Amadeus ) ,太出名了……
《春天交响曲》(舒曼传)
《梦幻曲》克拉拉和舒曼……
《舒曼情史》
《爱情之歌》(Song of love)克拉拉和她丈夫罗伯特舒曼及和她的密友勃拉姆斯的关系。
《不朽真情》,也叫《永远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贝多芬传)
《复制贝多芬》,《安娜日记》(巴赫传)
《狂恋大提琴》,又叫《她比烟花寂寞 》(杜普蕾传)
《指挥家的抉择》(富特文格勒传)
《悲情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传)
《音乐恋人》(Music Lovers)讲的是柴可夫斯基
《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传)
《反对斯大林》(肖斯塔科维齐传)
《没有终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讲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恋情
《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也叫《蓝色乐章》,介绍肖邦生平的
《法利内里》,主要是介绍17世纪阉人歌手的影片,兴趣因人而异
《钢琴师》,《钢琴家》THE PLANIST 钢琴战曲 ,描写二战时的优秀电影。
《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记载了一把极具传奇色彩的小提琴曾经历300年的风霜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s,经典的不用介绍
《闪亮的风采》(Shine)钢琴家大卫·海尔夫戈特真实的一生
《钢琴课》(Piano Lesson) 又称《钢琴别恋》,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电影版
《作曲家埃尔加》
《夜半歌声》
《音乐之声》
《音比天高》
《乐鼓热线 》
《梦幻女郎》《追梦女郎》以60年代美国的女子三重唱组合-The Supreme作为蓝本而改编的
《放牛班的春天》
《贝隆夫人》(艾薇塔),描写阿根廷国母贝隆夫人的音乐剧。
《野狼俱乐部》主题曲很好听啊
《玫瑰人生》描写法国著名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传记片
《交响情人梦 》动漫
《想飞的钢琴少年》
《黑暗中的舞者》冰岛歌手比约克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
《松子不幸的一生》电影版
《红磨坊》超古老
《雨中曲》,经典的不用说
《Deep Blues》一部关于布鲁斯音乐的记录片
《雷》……这是关于美国灵魂乐之父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人物传记影片。
《发胶》hairspray
《金牌制作人》(procers)
《歌舞青春》两部
《理发师陶德》
《草间弥生之最爱 ≒草间弥生-わたし大好き-》导演 : 松本贵子主演 : 草间弥生
⑵ 有没有什么关于介绍西方美术史的纪录片或是电影
BBC.西方艺术史话/我比较喜欢看建筑类的,有关巴黎卢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以及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的纪录片,贝聿铭的光影传奇,推荐一下(๑•̀ㅂ•́)و✧建筑也是艺术的一部分
⑶ 有没有讲西方美术史的纪录片
英国bbc出品的《隐秘的知识》,央视曾经也播过,所以网上肯定有中文字幕甚至普通话配音的版本,可以看。并非讲座,而是纪录片。
讲的是文艺复兴时代到近代绘画技法的发展过程,非常精彩。里面一些观点可能可以改变、颠覆现在的美术史。
⑷ 关于艺术的起源电影或纪录片
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historical channel的一系列纪录片里有可能会有吧。。。抱歉是history channel==
⑸ 关于纪录片选题
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德兴坊,拍摄10年后的德兴坊。这次拍摄的感觉与10年前完全不同,我丝毫找不回10年前的那种真诚和对石库门弄堂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心态变了,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重访德兴坊》这部片子因而拍得十分糟糕。所以,当你遇上好的纪录片选题,而你既无创作激情,又无好的心态时,最好是不要拍,因为纪录片“是要用心来创作”的,拍摄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3、拍摄纪录片是反复思考的过程
反复思考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真实。“吕西安·瓦尔说得好:‘有许多影片,从剧本看,是过得去,导演也无疵点,演员也有才能,但是这些影片却毫无价值。’这些影片所缺乏的,就是人称为‘灵魂’或‘吸引力’,被命名为‘存在’的东西。阿倍尔·甘斯(法国导演)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我理解这里所指的“灵魂”,就是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就是好的作品要具有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深透性。人非天才,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往往要有一个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达到认识的深度。我拍摄《德兴坊》时,最初并不想涉及住房问题,因为那时住房尚未商品化,老百姓住房困难,怨气很大,政府一时也无法解决,当时被列为敏感为题。但是既然要拍摄老百姓的生活,要表现事物的真实,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为此我经历了几个回合的思考,最终将着眼点放在了住房问题上,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状态。所以,一个好的纪录片编导,应该是一个擅长思考、有思想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纪录片作品也是如此,编导必须心中有,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二、努力追求纪录的艺术
对于纪录片而言,“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纪录片事实的载体,是表意语言的构成基础,是表现手法的显现形式,是拍摄记录的一个过程。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明确地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那些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将纪录片划分到艺术创作的范畴。因此,追求纪录片的艺术性,是创作纪录片的重要环节。
“纪录片是拍出来的”。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故事片在事先有完备的剧本,所有场景和镜头都是人为安排的。纪录片则完全不同,不仅事先没有剧本,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自然状态的(情景再现除外),是摄制人员在现场的记录。现场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过程则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此,摄像机在现场要从一切有利的角度去抢拍正在进行着的事物。拍摄的好坏,直接影响纪录片的成败。
1、在现场要入戏
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拍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需要摄制组全体成员(编导、摄像、录音、灯光),都能很快地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协调一致,紧张工作,精神状态绝不能游离在拍摄场景之外。拍摄主体处于正在进行时,它是主动的,而你是被动的,处于被动方的你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被拍摄的事物稍纵即逝,后悔莫及,直接影响记录的真实性。每一位摄制成员只有进入到正在拍摄的情景中去,才能做到有预见性,预见到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在纪录片《学昆曲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陈婕到北京昆剧院去报考,在大厅里,陈婕看着别人考试,心里紧张,她突然转身朝门外跑去,原来,她是想到外面练练嗓子,把嗓子开一开。开始摄像不知陈婕要干什么,但是他很快就敏感到她可能要练嗓子,于是抗着摄像机紧随其后,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在这个突发情节的长镜头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处理:陈婕有点害羞,不愿让人看见她练声,她跑到一座房子后面藏了起来。摄像龚卫没跟上去,而是停在远处,从空间录下了陈婕练嗓的声音。这个处理非常之好,不仅使事情显得更真实,而且留下了空间,使人更有回味。所以,拍摄纪录片对摄影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有娴熟的摄像技术,还要有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较强的敬业精神。
2、在现场要有创作激情
吉加·维尔托夫称摄像机为“电影眼睛”,他说:“电影眼睛在事件、空间内工作和移动,以完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纪录印象。”应该说,“电影眼睛”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高于生活本身就体现了创作过程。这种创作不是虚构,而是在于发现。在拍摄现场,摄制组全体成员都应有饱满的创作激情,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记录,摄影机不仅记录生活的图像,而且要记录生活的情境。图像是实物的复制形式,具有表意的符号功能,而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叙事概念。因此,摄影机不能只是机械地复制图像,而是应该完整地记录生活的情境。这个情境之中,既有事物的主体,也有环境、背景;既有叙事的语言,也有想象、抒情的语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靠的是创作的激情。在拍摄纪录片《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时,我们了解到陆文义老人自从老伴死后,一直孤独地住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生活十分悲凉。我们摄制组追踪拍摄到他家里,注意到墙上挂着他老伴的遗照,摄影师建议老人将镜框的积灰擦拭干净,老人轻轻地将镜框擦了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摄影师将这个场景记录了下来。片子播放时,许多观众说,看到这个镜头,禁不住流泪了,这个镜头那么有感染力——这是摄影师带着激情而生发的“电影眼睛”。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激情去拍摄纪录片,就会在各种场景中有新的发现。
三、纪录片是编辑的艺术
纪录片同故事片一样,是靠镜头和镜头间的组接变化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后期的编辑工作,是把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付诸实现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创作,对纪录片而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爱森斯坦认为,“主题”(theme)是一个使作品的每一部分具有意义的结构,随着作品这一思想或主题在时间上的展开,它便获得了节奏的形式。即随着各部分在时间上的发展,它们之间具有表现力的相互关系便构成节奏。从爱森斯坦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主题”涵盖了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和节奏,高度概括了后期编辑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
1、提炼主题
制作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主题有可能是在定选题时就确立了的,也有可能是在拍摄过程中确立的,但无论如何,在拍摄的中后期,主题一定已经确立。而后期编辑是实现主题和完善主题的具体操作阶段。首先要将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因为在前期拍摄中,由于主题的不确定性和人物、事件的不确定性,拍摄的素材会很多。一般我制作纪录片的片比大约在30比1,即拍摄30分钟素材,可以编成1分钟的纪录片。当然,这得根据个人的创作习惯,有人更多些,有人更少些。所以,后期要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将脱离主题的素材去除。如果说前期拍摄是做加法,那么后期编辑就是做减法。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要求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含有统领整个作品的那个主题”(爱森斯坦语)。这个过程往往会很痛苦,因为在拍摄过程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会产生思维的惯性,往往舍不得剔除有些自认为精彩的情节和场景,而这些情节和场景又游离了主题。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很理性地来完成。不然的话,这也想要,那也舍不得放弃,把这些素材编辑在一起,相互之间缺少逻辑联系,弄得杂乱无章,主题不突出,节奏上不去,绝对成不了好的纪录片。
2、找到一种最恰当的结构方式
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整个趋向是叙事和表现方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说教走向多元。仅有真实画面的纪录片是远远不够的,观众想看真实生动而又具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格里尔逊主张,纪录片拍摄“门前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故事,观众是带着一定的期待来看叙事片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永远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元素,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对所有纪录片编创者提出的挑战。有的纪录片题材,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本身就具备戏剧性的元素:人物、事件、矛盾冲突……比如纪录片《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就是这一类的选题。然而大部分纪录片选题,本身没有很强的戏剧性。只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情节,如何将这类选题的内容和情节组织好,编得观众爱看,这得依靠编创者积极开动脑筋,调动各种手段,多尝试几种编辑方案,多次反复,找到一种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方能成功。我在编辑《学昆曲记》时,就遇到了挑战。我们从学校新学年的开学那天开机拍摄,经历了学校昆曲剧社招收新学员,新学员接受启蒙教育,追踪三位学员的成长过程,一直到其中一人报考专业剧团,最终被录取,走上献身昆曲艺术的道路。起初我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建立结构,编了100分钟,总感到节奏拖沓,叙事方式没有起伏。我又在原来基础上加以紧缩,去掉了一个人物,再去掉一些多余的情节,编成了80分钟。然而,通篇看下来,还是有节奏拖沓的感觉。另外一个难以处理的是,结尾一场孩子们的汇报演出,镜头十分精彩,内容也有深度,展示了孩子们稚嫩的表演,折射出中国昆曲艺术后继有人的思想内涵。然而,这场镜头用多了又像戏曲节目,用少了总觉得不过瘾。后来,我采用了另一种结构方式,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列为一条主线,这条线是以时间顺序建立的;第二条线是孩子们的汇报演出,这是时空集中的一条线。这两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爱森斯坦提出的复杂的蒙太奇概念,即被爱森斯坦称之为“理性蒙太奇”——即两个互不相干的和不完全的意义在碰撞后生成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个结构,改变了拖沓的节奏,从视觉上注入了一种新的元素——美学。后来纪录片《学昆曲记》成片为64分钟,内容不仅没有减少,艺术性和思想性显然也提高了。“画面再现了现实,随即进入第二步,即在特定的环境中,触动我们的感情,最后便进入第三步,即任意产生一种思想和道德意义。”
纪录片拥有其它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的艺术。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专业人员,应切忌浮躁,努力遵循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努力探寻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空间,对选题进行深层记录。那么,我们的荧屏上就会少一些浮躁之作,多一些有价值的纪录片。
⑹ 请推荐西方美术的纪录片
BBC出过一个《艺术的力量》纪录片,很不错,主要介绍有卡拉瓦乔、贝尼尼专、伦勃朗、大卫、属泰纳、梵高、毕加索、罗斯科八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另外BBC还有其他一些记录片可以去找一下,都很不错的
⑺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中外美术史的电影或纪录片
如果你来想知道战争有多残酷,如果自你想看到真正的战争场面而不会受到波及,那么推荐你看一看《天启》。这是一部由法国制作的二战纪录片,整部片子几乎都用上了最原始的影片材料,而所讲的内容也十分考究,毫无半点虚构。我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战争真的是太残酷、太可怕了,因为这部纪录片的视觉冲击绝对是现代3D技术或者是影视作品所难以真实展现出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制作团队在找到原始影像之后,动用了他们当时所能用到的最好的技术,认真地为每一个画面的细节上了色,真的可以算是一部良心之作。
⑻ 有哪些艺术类科教片、纪录片值得你推荐
推荐不分前后。内容并不枯燥。看【艺术的力量】里的克拉瓦乔那一集觉得超燃。
⑼ 有哪些优秀的有关于艺术的纪录片
最近也喜欢上了纪录片,不过不是艺术类的,像什么监守自盗,海豚湾,舌尖上的新年。
给不了你建议了,没看过。
⑽ 纪录片的总体艺术特征
1、纪录片的真实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
"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2、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
纪录片的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
3、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
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它与栏目化专题节目不同,栏目化的专题节目,定时定点播出,制作周期短,关注的是正在进行的生活层面。
结构较为自由、宽容度大,而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

(10)关于美术的纪录片扩展阅读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特征。在所有对纪录片的界定当中,提到最关键和核心的字眼就是非虚构、素材的真实性。真实是目的,其实质意义是指作品和作品背后的创作主体即人的价值,由真实来实现人的价值。
每一部纪录片作品都是个人对世界认识、观察、思考的反射。真实在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中是一种绝对命令,这种绝对命令不需要设想它所需要服务的前提与目的,而只跟普遍性的法则相符合。与假言命令相比,它也是超越于具体目的,只涉及到行动的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