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言文
Ⅰ 用文言文评价惊梦
可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我想先说两个故事.
一个是有关田子方的事故。子击(魏文侯的儿子)“遭田子方于道”而“下车伏谒”,田子方“不为礼”,两人间遂有一番“富贵者骄人乎”与“贫贱者骄人乎”的争论。田子方持“富贵者安敢骄人”说,说得振振有词:“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家者,未闻有以国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哉!”这是公元前403年的事。
在《战国策;齐策四》中,也类似的故事,叫做“齐宣王见颜斶”。王要“斶前”,因为他是“人君”;斶要“王前”,因为“斶前为趋势,王前为趋士,与其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于是也有一番“王者贵乎”与“士贵乎”的争论。颜斶的理由也很充分:“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士之垄也。”说得齐宣王哑口无言,不得不吞下了这口窝囊气。这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事。
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特别重要。在那个时候,士之为士,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与节操,而决不向权势者屈膝的大有其人,绝不只是一个田子方或一个颜斶。在田子方前百把年,齐国的大夫晏婴曾有铿锵之言:“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国无道,即衡命”;与颜斶差不多同时期而曾被齐宣王任用为卿的孟轲,也大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慨:“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勿为也。一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因而,我以为那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即“士节”之高扬,正与“群雄争霸”有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批判过孔夫子,说他“待价而沽”(语本《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把自己变做可以买卖的商品。其实,孔夫子的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因为群雄争霸,群雄都懂得得人才与得天下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人才的自由竞争的格局,士即知识分子才变得奇货可居。“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卖与不卖,贱卖还是贵卖,主动权在他们自己手中,而且卖的也只是文韬武略,并非连人格尊严以至于亲娘老子也捆绑在一起卖。可见,那时倒是人才的“卖方市场”,于是遂有田子方“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哉”的潇洒自如,遂有颜斶“士贵乎,王者不贵”的斩钉截铁以及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的千古佳话。
秦汉之后的大一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天下人才尽收眼底,用与不用的主动权都在一统天下的权势者的手中。“好钢用上刀口上”,人家不用,也就与废铁无异。你说“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哉”,首先得担心的恰恰正是这个“安往”——想“纳履而去”都不得啊,还能翻得出如来佛的手心?你说“士贵乎,王者不贵”,却又与那个大环境中的事实相违,不仅会被人当疯子,说的人自己心里也不踏实。人才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人才的“买方市场”,人才的“自由竞争”变成了人才的“市场垄断”,才有那么多“士”花尽了吃奶的力气往“仕途”上挤,至于做梦也想得到权势者的提拔和赏识,从权势者那边分得一杯剩余羹余汁的,即使权势者不要你下跪,也要像贾桂那样硬是跪下去了。
秦汉之后也有士节高扬之时,但那只在大一统间隙的短暂的天下纷争与逐鹿之际;天下一统之时也有犯颜直谏之士和虚怀若谷之君,但那大多只与“士”和“君”的自身的素质相关,因而也只能是凤毛麟角。就其大趋势而论,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可谓“士节日落”。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即“士节”的丧失,有论者将其归咎于“汉代大儒”叔孙通,是他“制订朝廷礼仪”,“为广大儒生设定”了“见了皇帝必需‘伏抑首’的套子”(周天:《董仲舒们的历史困境》);也有论者认为“此乃法家过”,因为“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剥夺了后世广大士人保持自尊和节操的外部条件”(王学泰:《论士节》),其实,一旦人才的“卖方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人才的“自由竞争”成了“市场垄断”,甚至失去了“人才市场”而变成人才的“统一调配”,即使没有叔孙通“制订朝廷礼仪”,即使没有法家代表人物的“治国方略”,这“士节”也是扬不起来的。
顺便说说,思想开放与言论自由与否,和士节的高扬与衰落也基本一致。群雄纷争时言论自由思想开放,大一统后言论和思想都容易受到禁锢。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恐怕就并非偶然。
大一统的优越性在于一个“统”字:天下统一,没有战乱,社会方能稳定发展,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大一统的劣根性也在于一个“统”字:高度集权,统得太,士节与思想都会受到遏制,这大概也叫一块硬币两个面罢,或可称之为历史的怪圈。摆脱这个历史怪圈,乃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Ⅱ 语文文言文评价人物品格常用术语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府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1)官名。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3、和官职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致仕: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 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休沐、出沐: 用事:执掌政权 当国:当权 2 处分:处理,处置 3、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庄重)、耿介(光明正大;正直;孤高)、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鲠(直,梗直)、骨鲠(正直,刚强,如“骨鲠之臣”)、鲠切、聪、慧、敏(敏捷;聪慧)、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4、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 至性:性情淳朴 冲虚:淡泊虚静 慨然:(1)感慨叹息的样子。 (2)情绪激昂的样子 从容:(1)言行举动适度得体 (2)举动 使气:意气用事 长者:性情谨厚之人 器度:才能和气度 学行:学问和品行 任侠:行侠仗义 5、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第、登第、中第、落第、下第、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举人)、会试(乡试次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元)、殿试 6、与学校有关的: 庠、序、太学、 博士、太傅、少傅、教授 7、表敬重的: 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 多、嘉、称、誉、与(赞许)、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 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 蛮、夷、戎、狄 11、表人物地位的: 贵、贱、卑、细微、寒微、官绅、豪 12、表主管的: 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 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挡水的堤坝) 14、与粮食有关的: 粟、黍、禾、谷、稻、菽(大豆,豆类)、稼穑、耕耘、稔(庄稼成熟)、熟、刈、籴、粜、廪、禀(通“廪”)、府、荒、欠收、芜秽 15、表粮食丰收的: 丰、饶、赡(丰足,充足)、足、给 3 16、表食物的: 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 饱、饥、饿、馁、馑 18、表俸禄的: 俸、禄、秩、饷 19、表布匹的: 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 20、表穿戴的: 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 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2、表桌床的: 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 忤、逆、倍(背) 24、表揭发的: 劾、讦、揭 25、表害怕的: 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 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贬(贬损) 27、表暗中的: 阴、间、密、暗、私 28、表诬陷的: 中、谮、诬 29、表朝见的: 朝、觐、入觐、觐见、朝觐 30、与京城有关的: 禁、阙、畿、京、帝京、京畿、 31、与皇帝有关的: 上、帝、祚(皇位)、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銮舆、对策、奏、表、疏、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大行:(1) 指皇帝刚死(2)普遍推行践祚:皇帝即位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32、表说话的: 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告晓,告示)、喻(晓喻,开导;表明)、晓、辩(纠正;辩论)、问、谢、折(反驳)、诘、诉(诉说,告诉;控告,告状;诽谤,进谗言)、咨(谘)(咨询,商议) 33、表劝说的: 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 过、责、咎、诛(谴责,责问)、让、谴、尤、折(斥责,指责)、刺(指责) 35、表宽容的: 容、贷、恕、宽 4 36、表喜乐的: 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 怒、愤、恼、忿恚、怨怼、涕泣、骂、责、诟(辱骂,指责) 38、表刑罚的: 辟(刑罚,惩办)、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髡钳:刑罚名、髡首:剃去头发,光头。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部)、磔(分裂肢体的酷刑)、刖、族、杖、流、赭衣(囚徒穿的衣服)、械(枷锁、镣铐之类的刑具) 39、表监狱的: 囹圄、狱 40、表拜访的: 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 辞、别、谢、诀 42、表到往某地的: 如、过、诣、往、之 43、与马匹有关的: 马、驹(幼马)、厩、策、羁、縻、辔、逸(马脱缰绳而奔跑)、驭、御、驾、辕、辙 44、表行动的: 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45、表死亡的: (驾)崩、山陵崩、薨、卒(大夫死)、不禄(士死或诸侯、大夫死)、死、没(殁)、终、圆寂 46、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寻:不久 既而:不久 翌年:第二年
Ⅲ 如何评价一篇文言文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Ⅳ 用文言文评价项羽之死
评价:项羽之悲,悲于其愚也。一愚弃史书。羽幼,其叔父劝为学,羽乃猖狂曰:吾力即内可,何容需史书哉?羽虽以神力闯天下,然岂能守其天下耶?二愚不设思。无读史书者,鲜能思维者,其脑愈废,是以军师走而不知中阴计,军兵困而不知败之局,美人留而不知护不及,此为悲也,亦为脑废之事也。三愚不知进退。不过江东自绝于地,乃不知进退之道,不明胜败之事,守之表层,不知深层,岂有不陷入他人之彀中哉?是以楚歌起而卒散,长刀断而亲离,江东近而自却,如此之辈,能为英雄乎?碌碌尔辈,勿享盛荣也。
Ⅳ 用文言文写出的名人列传 包含对文中人物的评价
《史记》中的所有任务传记都是可以的。推荐一卷《廉颇蔺相如列传》给你看看啊。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2),拜为上卿(3),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4)缪贤舍人(5)。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6)。秦昭王(7)闻之,使人遗(8)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10),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11)?’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2),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3),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14)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15)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16)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17)。”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19)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0),宁许以负秦曲(21)。”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22)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24)见相如,相如奉璧奏(25)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26)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7),乃前曰:“璧有瑕(28),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29),倚柱,怒发上冲冠(30),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31)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32)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33)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34)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35)于庭(36)。何者?严(37)大国之威以修敬(38)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39),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40)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41)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42)固请(43),召有司(44)案图(4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46)予赵。相如度秦王特(47)以诈详为(48)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49)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50)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51)相如广成传(5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53),怀其璧,从径道(54)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55)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56)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57)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58)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9),唯大王与群臣孰(60)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62),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63),毕礼而归之(64)。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65)。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66)会于西河外渑池(67)。赵王畏秦,欲毋行(68)。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69)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70),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71)。”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72),请奏瑟(73)。”赵王鼓瑟。秦御史(74)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75),请奏盆缻(76)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77)相如,相如张目叱(78)之,左右皆靡(79)。于是秦王不怿(80),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81)。”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82),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83)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84)。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85),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86)。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87)。于是舍人(88)相与(89)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0)?”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91),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92),因(93)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94)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95)。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96),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97)。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98)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99)君家而不奉公(100)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101),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102),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103)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104)勒兵(105),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106)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107),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108)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109)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110)而趋(111)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112)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113)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114)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115)。”许历曰:“请就鈇质(116)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117)。”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118)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119),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120),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121)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122),不知合变(123)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124)。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125),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126)即(127)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128),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129)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130),妾得无随坐(131)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132),易置(133)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134)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35)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136),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137)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138)。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139)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140)之晚(141)也?夫天下以市道(142)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143)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144)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145)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146),备匈奴。以便宜(147)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148),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149)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150),急入收保(151),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152)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153)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154)。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155)强(156)起(157)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158)选车(159)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160)五万人,彀者(161)十万人,悉(162)勒(163)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164)不胜,以数千人委(165)之。单于(166)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67),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168),破东胡(169),降林胡(170),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171)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172)得李牧,斩之(173)。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174)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175)。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176),退而让颇,名重太山(177),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Ⅵ 如何评价金庸文学,尤其是古文造诣
一切文学都是人学。不反映人的情感、不契合人对美的追求的作品,都是垃圾。反之,则是好作品。说得再大白话一点是,写出来有没有人看。
以有没有人看来作标准,很多人又要打我脸。比如说:郭小四啊,琼瑶啊。因此上面的标准还要再细化一下就是,当时有没有人看,过三五二十年有没有人看。
如果是,这样的作品就算不是经典,起码也是优秀级别了。
如果过了百年千年仍有人看,那就是经典了。
金庸的作品出来几十年一直长盛不衰,电视剧拍了一版又一版,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魅力到底何在?
有跌断起伏的情节,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金庸能把这些刀光剑影的成人童话置身于历史大环境中,并上升为一种侠的文化,确实并无二人。
分分钟契合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并且,分分钟做得很棒了。
但是,金庸成也武侠,败也武侠。武侠大大促进作品的传播,但打上武侠的标签,便难登学院派的大雅之堂。学院派的教授们怎么看得起下里巴人的东西呢?于是对金庸的质疑总是不绝如缕,前些年有人把金庸列为四大俗之一。
然而,你看,网上经常能见到有人提问题讨论:赵敏怎么会看上张无忌?赵敏和黄蓉比较?金庸起名艺术如何如何?……一干张公子这样的大V在这里谈笑风生,却没见人提问:紫薇怎么会看上尔康,紫薇与晴儿比较?
无他,金庸的小说写得好呗。
Ⅶ 用文言文评价叶圣陶
1.“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明确: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回,向叶先生学习,答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Ⅷ 用文言文评价五柳先生
志功名者,荣禄复不足以动其心;重制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徼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矧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Ⅸ 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识的误区,加强了对文言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对于实际的教学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及时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即使有评价,也多是根据考点要求来进行知识点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分离。本文拟在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探究较为合适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方法。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与课堂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教学活动:
(一)诵读
诵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界对于诵读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至今还存在争议。按照学界所公认的理解,所谓的诵读,指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读懂文意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普遍采用诵读涵泳这一教学方法,但由于某些教师对诵读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在运用时趋于形式,导致诵读一度淡出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诵读又重新回归到语文课堂中来。
对学生文言文诵读的评价,应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文言文诵读的首要障碍是疏通字句,但诵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意,因而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还是要与理解文意相结合。在具体的评价语言上,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诵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又没有明确说明,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把教师的评价放在心上。诵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把学生诵读的情况跟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例如“你这样读的语气有点平淡,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愧疚的心情,愧疚时候的语言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昵?”像这种看似评价,实则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诵读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及时进行改进。
(二)翻译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翻译的评价还是围绕着考点要求,对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地、割裂地评价,并且通常都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即学生翻译时,重要知识点答对某一点就得到相对应的分数,即使学生意思表达出来,但知识点没有完全一一对应也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敢有个性地理解和翻译文本含义,只能按照教师的标准答案机械地记忆。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方式还是针对文言字词意思的考察,既然是翻译,考察内容应该是字词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评价的也应该是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这时候如果再去按点得分,那就割裂了考察内容和有效评价的联系。其实,对于翻译,尤其是具有典型审美色彩的文言文,可以放宽对字词准确对应的要求,采用现代翻译学所提倡的“诗学策略”进行翻译和评价,因为“忠于原文”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力求在文意、风格、审美等各方而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中学生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教师可以在教学,尤其是评价时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评价
目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作业,一般分为三类:背诵默写、翻译和课外阅读。背诵默写这类作业无疑要采用绝对性评价的方式。如上文所提到的,翻译也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也可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这里不做赘述。在课外阅读这类作业方而,当前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多是选取与所学课文在文体形式上相关联或相类似的作品,以及与所学课文知识点相通的作品,题型设置上基本与考试题型保持一致,主要包括重要字词意思、句子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笔者以为,这种作业还是为了考试而评价,为了评价而评价,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本来灵活性非常强的课外阅读,更应该根据学生需要,文言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目标作出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在题型设置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
三、考试评价
一般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题型,一种题型是课文名句默写,这也包括古诗词的默写,评价方式为绝对性评价;另一种题型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课外阅读,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的。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并不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界的专家统一制定的,而考纲则是各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的。新课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以及评价标准也应该以新课标为主要参考依据。笔者以为,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文言文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语句,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作文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切实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来完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