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画马
㈠ 国家一级美术师画马名家杨主旺老师的奔马图现在市场价多少钱一平尺
国家一级美术师画马名家杨主旺老师的作品、行内人士评价很高!据官方定价现在是8000一平尺!!
㈡ 美术学校学的为什么都不一样,我知道有的美术学校叫你画人、花、鸟,还有的美术学校教你画马、大象
应该从再基本画起吧,你说的是不是美术大学?
㈢ 中国谁画马画的最好
画家吴马自幼家学,从小研习书法绘画,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和绘画功底回,答他绘画题材广泛,山水、动物、花鸟、人物。他的动物画神形兼备,活灵活现,笔墨精湛,气韵生动,极富有神韵。吴马的奔马作品极具代表性,他奔马作品传承徐悲鸿先生风格,又有自己的笔墨风格,他笔下的奔马笔精墨妙,气韵生动,神采奕奕,动感十足,充分展现了马的精气神。吴马奔马作品被众多名家称誉,不愧为当代画马名家,画马高手。

画家吴马奔马作品
㈣ 徐悲鸿画马
徐悲鸿回到了故乡,送走了第一个没有父亲的忧郁的除夕。镇上的一位民间医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并赠他一笔小款。于是,徐悲鸿再一次来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富商黄震之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十分赞赏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的为他提供住宿。但不久,黄震之不幸破产产,徐悲鸿又无所依靠。当时著名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审美书馆,徐悲鸿便画了一幅马寄去,大受赞赏。回信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请徐悲鸿再画4幅仕女图。这时,徐悲鸿身上只剩下5个铜版,而4幅仕女图要一星期才能画完。徐悲鸿仅能每天以一个铜版买一团糍饭充饥。第六天和第七天便整日不食。当他终于挟着4幅仕女图送往审美馆时,街上正下着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鸿只好将画交给看门人收下,因饥饿难忍,不得不脱下身上单薄的衣服去当掉。
徐悲鸿在创作
严寒渐渐消退时,徐悲鸿看到震旦大学的招生广告,去报名投考,被录取了。然而入学须交的学费,他只好腼颜去向一位并非富有的同乡阮翟光告贷,阮翟光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了他。于是徐悲鸿入学了,除攻读法文外,仍继续作画。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哈同花园附设的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的画像,便根据古书叙述,画了一幅仓颉像应征,想得到一点稿酬,解决生活困难。几天后,明智大学派车来接他,盛赞他的作品,并请他去教授学术。徐悲鸿说明自己尚在求学,须待学期结束。
暑假来临时,徐悲鸿携带画具,去到明智大学。当时明智大学经常 邀请一些学者名流讲学。徐悲鸿因此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康有为发现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们画了像,并将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鸿尽情观览。徐悲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遍临石碑,书艺得以精进,品味高深,逐渐形成了他那雄奇而潇洒的个人风格。
徐悲鸿拿到明智大学给的笔稿酬,决定去日本研究美术。1917年5月,徐悲鸿抵东京,整天寻觅藏画的处所观览。感到日本一些画家已不囿于陈法,渐渐脱去积习,能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精深美妙的境界,这使徐悲鸿更坚定了融会中外技法的意愿。他在日本还结以著名艺术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许多中中国古代碑帖和日本绘画精品。中村不折还托徐悲鸿将《广艺舟双辑》的日文本带给康有为。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开始以他那生气勃勃、富有民族风格的绘画在中国地坛显露头角,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他在故宫看到大量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从中汲取广丰富的营养。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很活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播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鸿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站住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坚决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对中国画中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奶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认为中国画颓败的原因是:"曰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慨叹写道:"要之以视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奇耻大辱。"在如何进行革新的问题上,他明确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采入者融之。"由于博增湘和蔡无培的帮助,徐悲鸿终于获得去法国留学的公费。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人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转折性的阶段 。
徐悲鸿到达巴黎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摩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人徐梁画院研习素描。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各派的异同和名家的造诣。临摹普吕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盖兹、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1920年冬,法国人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布佛莱,该画会反对陈腐守旧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张在吸收各派之长的基础上创新,他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大都去达仰面空聆所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尤其人与情难尔的交谈中,深受教益。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赵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至晚仔细观摩,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人雪,而他整人未进餐,又缺少御寒的人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上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1948年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儿子庆平、女儿芳芳合影 这年夏天,病更剧,而学费已完全断绝,只好去柏林。徐悲鸿在柏林认识了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看到门采尔、绥干第尼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国见到的佳作虽多,仍受局限。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便上博物院临摹,每人都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下了很大的功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鸿回到巴黎后,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再谒达仰,陈述学习虽无懈怠,但进步很少。达仰说:"人须有受苦的习惯,求学也一样……未历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愿。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强的人,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成就,为人类申诉。"达仰要徐悲鸿进一步精绘素描,油绘人体时认真作分部研究,务必体会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夺目的笔触。徐悲鸿遵从达仰的教导,很见功效,于是更加努力。先后有《怅望》、《萧声》、《琴课》、《抚描人像》、《远闻》、《马夫和马》等杰作问世。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获得很高的赞誉。
1925年徐悲鸿还曾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其所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并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兴趣。康有为当时曾写道:"徐悲鸿10年前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书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7年。今也出所画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1926年,徐悲鸿赴布鲁塞尔的博物院临画,他很爱鲁本斯的作品,认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画家之
1927年春,徐悲鸿赴意大利和瑞士,流连于圣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开郎基罗的壁画之前,纵情地欣赏了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杰作,并游览了庞贝西城,领略了西为古代艺术的气氛。
经过8年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钻研,徐悲鸿感到自己已能在创作之前胸有成竹,并能尽情挥写,得心应手。于是,他带着精湛的绘画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回到久别的祖国,致力于革新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作为一位诚实正直的艺术家,徐悲鸿的艺术活动和祖同的命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7年归国后,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在担任美术系主任的同时,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歌颂被压迫人民所最可贵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也聘请徐悲鸿担任艺术系教授,徐悲鸿提出不能辞去南国的工作。于是,他十月在南国,半月在中大授课。
1929年,徐悲鸿就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齐白石为教授,极力促进中国画教学的革新。
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
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1933年,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重要人士达3000人,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15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一的介绍文章达200余篇。法国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徐悲鸿的作品受到公众的热诚赞扬,法国政府购藏了他的《古柏》一画,法国报纸称赞该画可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卢梭相比。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有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徐悲鸿在撰写的《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的经过》一文中说:"吾此次出国举行中国画展,曾在法、比、德、意、苏展出7次,成立4处中国展览室于各大博物院,总计因诸展而赞扬中国文化之文章、杂志达两万万份。吾于展览会一切接洽,在内在外,绝对未用政府名义……其岁糜国人巨款,号称文化基金之任何机关,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同民,皆请注意于此点也。"徐悲鸿从苏联带回了珍贵的列宁和托尔斯泰面模,并促成了苏联版画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览。
1935年,徐悲鸿赴广西,创作了山水画《漓江春雨》,以大泼墨的手法描绘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法新颖独特,是中国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重庆,徐悲鸿回校任教,并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反映入地生活艰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举行画展,盛况空前。徐悲鸿将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救济祖国的难民。
1940年,徐悲鸿位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在画展序言中写道:"中同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厂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形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多言是饶舌的……这样,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美好的盛筵?quot;
徐悲鸿为泰戈尔作了10余幅素描速写,并根据它们完成了中国画《泰戈尔人伟大的诗人正在凝神构思一首美丽的诗歌,宁静而神秘的花园有着无穷的诗意。它是徐悲鸿的肖像画杰作之一。在泰戈尔的介绍下,徐悲鸿还为圣雄甘地作了速写像。
在印度,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画面以艰卓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徐悲鸿为这幅画作了一百多幅习作和画稿,最终使用了巨幅宣纸来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这在中日画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是历史与现实、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 1942年,徐悲鸿回到重庆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动物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笔下的动物都寄托着画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情。他喜写威镇百兽的雄狮,以"新生命活跃起来"的题词点出向已热望的民族觉醒与奋起。在祖同遭到侵略,人们遭受到蹂躏之时,他作的则是怒目欲盼的负伤之狮。他画的骏马以上往无前的
--------------------------------------------------------------------------------
1953年9月29日徐悲鸿的遗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这是安葬时的照片 徐悲鸿之墓
气魄和狰狞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欧蒭尽日驰","值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画家的喜怒哀乐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马已经融为一体了。在风雨长啼的雄鸡、逆风而飞的麻雀、贪食未果的白鹅、颟顸浑沌的懒猪都在栩栩如生、脱纸而出的同时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给人以美好的回味与深刻的启迪。
㈤ 关于马的绘画介绍100字
徐悲鸿《八骏图》
马的品种: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
马的名字: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徐悲鸿画马
徐悲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与油画,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他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作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一天,他应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当时,在场的素有爱马之癖的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布琼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点头答应。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而其最著名的则是《九方皋相马》,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在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这从画面和画上的题词即可清楚地看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上世纪40年代初,徐悲鸿在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中,只身远走南洋,4次举办作品展览,将卖画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失去家园的祖国难民。他在一幅马画上题词:“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表达了主张积极抗日的愿望。1944年在重庆中央大学授课并筹备中央美术学院时,他把卖画的收入多用来帮贫寒的学生、教师和文化界人士,而自己却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他在一幅侧面奔马画上的题词是:“问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境况。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故居,欢快地挥动墨汁淋漓的画笔,只用了十几分钟,便画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腾空的奔马,并题写道: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充分表达了画家对新中国诞生的神情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喜悦。
㈥ 美术课上,我发现同桌画的马很逼真,我情不自禁地这样称赞他:________
美术课上,我发现同桌画的马很逼真,我情不自禁地这样称赞他:真是个天才!
㈦ 马的绘画
奔马图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市场价:138元
会员价:130元
VIP 价:125元
T28 奔马
品名: 奔马 (原画作者)徐悲鸿
中国志号: T28
创作者: (原画作者)徐悲鸿 (设计者)刘硕仁
发行日期: 1978-5-5
影写版,(1)-(6)齿数:11.5*11,规格:30*40mm,版式:50(10*5);(7)(10)齿数:11*11.5,规格:40*30mm,版式:50(5*10)
(1)4分 奔马 2500万枚
(2)8分 奔马 2500万枚
(3)8分 奔马 2500万枚
(4)10分 奔马 1500万枚
(5)20分 奔马 500万枚
(6)30分 奔马 250万枚
(7)40分 奔马 250万枚
(8)50分 奔马 250万枚
(9)60分 奔马 250万枚
(10)70分 奔马 250万枚
http://www.shanghaistamps.com/list.asp?id=625
《奔马》原作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所绘。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长于油画、国画,尤精素描,兼工花鸟、风景、走兽。其作品简练明快,蓬勃有趣。画马笔法奔放,尤见气势,驰誉中外。代表作品有《奔马图》等。
由于马姿态优美,具有情感,奔腾起来雄健激昂,因此马的形象备受画家的青睐。古今中外有众多的以画马见长的画家,徐悲鸿是其中集大成的一位。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㈧ 中国谁画马画的最好
画家吴马自幼家学,从小研习书法绘画,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和绘画功底,他绘画题材广泛,山水、动物、花鸟、人物。他的动物画神形兼备,活灵活现,笔墨精湛,气韵生动,极富有神韵。吴马的奔马作品极具代表性,他奔马作品传承徐悲鸿先生风格,又有自己的笔墨风格,他笔下的奔马笔精墨妙,气韵生动,神采奕奕,动感十足,充分展现了马的精气神。吴马奔马作品被众多名家称誉,不愧为当代画马名家,画马高手。

画家吴马奔马作品
㈨ 美术赏析
本节课本人根据近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所进行的尝试,希望能找到一种比较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欣赏课,内容上不必去求全因为45分钟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更应注重的是教学的方法和态度。
首先本课课题《长河漫步》,选题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导向性。所以本课决定采取以“马”为话题漫步历史长河通过古代的雕塑绘画作品的欣赏,来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特点——形与神的关系。通过对几个主要历史时期“马”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以线为主、以形写神、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关键是教师的介绍不能太专业、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的接受 ,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 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 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 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 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
3、 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 (设置问题) 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 横”如何体现?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含蓄的美。——想象力
5、 小结 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 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 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 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 (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 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点是形象准确,色彩鲜明,描绘细腻,一笔不苟。但其画马过分写实,艺术的概括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还运用的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