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二十四孝文言文

二十四孝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5 01:46:48

『壹』 快帮我翻译文言文!!!急!!

鹿乳奉亲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国王。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郯子
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已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
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
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郯子的才华,问官一事即可证明。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城数典述祖侃侃而谈。他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郯子进一步解释说:少昊是我们的高祖,我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他的百官也以鸟命名。如凤鸟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一出现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时的。历正是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官,故叫凤鸟氏;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为玄鸟氏;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个官职以它命名;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故这个官职以它命名;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鸟即雉,它立秋来,立冬离去,故以它命名。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氏就是司徒。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孔子当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孔子“问官”之后,不久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推动了古代官制,但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这话很对”。“问官”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中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编撰的一部宣扬封建孝道的书。此书集历史上24个人
物的“孝行”编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宣扬,在民间广为普及。因此,历代统治者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使郯国名声大噪的还有一件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在城北十里铺遇到晋国的学者程琰本,“倾盖而语,终日甚亲”,两人的车盖都倾斜了。谈论礼乐诗歌难舍难分,一直到桑树影子移动了位置,最后赠送绢帛表示情谊,为离别而悲伤。据《孔子家语》记载:孔与程子临别时,谓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来郯时曾登郯城东南三十里之马陵山峰望海。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在城北十里铺建一“倾盖亭”;称其所登山峰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列为古郯八景之一。
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问官祠聊以凭吊。据有关资料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四贤”像,其中“三圣”像为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不少人前来游览瞻仰,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在郯子庙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联:“居郯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至今仍为人们咏颂。

『贰』 《朝花夕拾》 文言文对照翻译

《二十四孝图》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
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
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之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
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
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而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
“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了罢。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
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
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
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
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情。

『叁』 二十四孝 原文是什么[急]

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瞽搜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有诗为颂。
诗曰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十九、扇枕温衾汉朝黄香
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
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二十、涌泉跃鲤汉朝姜诗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舍侧甘泉出。朝朝双鲤鱼。子能恒孝母。妇亦孝其姑。
二十一、闻雷泣墓三国(魏)王裒
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
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有诗为颂。
诗曰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二、刻木事亲汉朝丁兰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有诗为颂。
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二十三、哭竹生笋三国孟宗
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有诗为颂。
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二十四、涤亲溺器宋朝黄庭坚
宋。黄庭坚。号山谷。元佑中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有诗为颂。
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事孝亲。不辞常涤溺。焉用婢生嗔。

『肆』 鲁迅简介及作品简介

鲁迅的文章中夹杂了很多南方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曾经有一个义乌的老师对我们说“鲁迅的文章你们也许看不懂,他讲了很多我们南方的话,我看得懂的,真是深刻!”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非常关注,他的文章也多是就当时当事具体而发,而为了表达上和政治形势的需要,文辞隐晦暗讽,又挖掘深刻,因而若不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是有些困难。

因为当时的所谓“针砭时弊”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大家都“身在此山中”,能有同感的人应该不多。而之后正局已定,对之前的形势也就定了性了,后人们反而比当事人更能“看得清”吧!

『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

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陆』 二十四孝缇索上书文言文

淳于缇萦,女,西汉临淄人,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之女。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因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