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或文言文

或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19 14:05:51

㈠ 古文中或的用法

1、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或有的事。

出自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2、做副词,意思是有时。

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3、做副词,意思是又。

出自先秦·佚名《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一般都要现场设立监酒官,还辅设个史官来监督。有人喝酒喝醉了当然不好,也有人喝不醉反倒不满足。)

4、做副词,意思是或者;或许。

出自东晋·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前行迷失在旧途,顺应自然或许可以通行。)

5、做形容词,通“惑”,表示迷惑的意思。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从东方的道路进军,因为迷了路,(没能如期同卫青同攻单于)。】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例句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有以下几种:

1、表示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


例句:

(1)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2)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表示假设。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

例句:汝仔细找寻,或能找到。



3、间或,有时。


例句:

(1)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㈢ 文言文中的或什么意思

1、 又如:或抄人(某人袭。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或语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2、又如: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3、用作虚词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3)或文言文扩展阅读

古文字中,“国”(繁体字为国)字从口从或,究竟是“口”还是“或“为原形,众说纷纭。马叙伦先生主张口为国之原字,......日本学者后藤朝太郎则主张“或”为国(国)之原字。

他认为加以口者,系秦汉以后之事。并于《国家学会》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六号上发表论文,说之如下:“国(国)字作口,乃秦汉以来之事,周代春秋战国时代,只有或字。”按:或为戈与口之合体,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㈣ “或”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释

或huò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㈤ 文言文中的“或”用法

“或袭”用法:
(1) 本义(读yù):<动>边防巡逻。守卫国境。<名>国防。边防。
转义:(读yù)邦国。封国。(读huò)不确定。不肯定。不一定。
或,邦也。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3) 用作虚词
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㈥ 或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huò 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时”啦

㈦ 或 古文有哪些意思


【huo】

either;maybe;or;perhaps;
或者;或许

huò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some;someone]
"古文字中,国(简体字为国)字从口从或,究竟是“口”还是“或“为原形,众说纷纭。马叙伦先生主张口为国之原字,......余之日本学友后藤朝太郎则主张“或”为国(国)之原字。他认为加以口者,系秦汉以后之事。并于《国家学会》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六号上发表论文,说之如下:“国(国)字作口,乃秦汉以来之事,周代春秋战国时代,只有或字。”按:或为戈与口之合体,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参阅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huò
〈连〉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huò 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㈧ 文言文中带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一、或

1 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长烟一空

2 有的,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释为"或者",解释为"有的(人或物)"

解释: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形>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 <动>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3 <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 <形>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5 <介>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6 <介>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7 <连>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㈨ 或字在古文里有什么意思

“或”没有“是否”的意思,释义如下:(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或:
1.有的,有的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也许,或许。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霞明灭或可睹。”(明灭:或明或暗。睹:看见。)
3.又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监、史:指奴隶主贵族晏饮时的辅佐人员。)
4.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通“惑”。迷惑。
《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别:另外。)

热点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视频 发布:2025-09-12 02:34:51 浏览:717
女教师监禁mdyd 发布:2025-09-12 00:28:58 浏览:995
生物的技术阅读 发布:2025-09-11 21:59:25 浏览:472
内派教师 发布:2025-09-11 19:02:33 浏览:884
柚木老师 发布:2025-09-11 18:36:33 浏览:488
爱因斯坦教育 发布:2025-09-11 15:40:39 浏览:582
李建老师 发布:2025-09-11 14:09:05 浏览:237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发布:2025-09-11 09:35:01 浏览:124
师德师风政治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1 09:06:43 浏览:485
阶梯数学4 发布:2025-09-11 07:08:42 浏览: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