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维导图
为什么要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呢?刘濯源主任说:“因为博赞思维导图并不直接适用于学科教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博赞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很多思维导图爱好者开始在各领域进行应用尝试,其中在企管培训领域传播的最为广泛,后来在教学领域也有不少应用实践及研究,思维导图在中国越来越热。作为中国最早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者,刘濯源主任说自己曾经是博赞思维导图的忠诚拥趸,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展开,他逐渐发现博赞思维导图所倡导的“自由发散式”思考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科教学,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严格的知识结构及规律,不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是行不通的。而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思维导图基本上都是博赞思维导图而非学科思维导图,所以用在教学上效果并不理想!基于以上原因,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研究团队在刘濯源主任的带领下对思维导图如何在教学领域有效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最终提出了“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使其成为“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工具。2011年,“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教育技术“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到2012年底,全国已有近百所中小学参与了该课题的实践研究。
B. 学科思维导图是什么和思维导图不一样吗
“学科思维导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就是以思维导图技术为表现形式,融入逻辑思维理念的内涵,结合中小学各学科,思维规律、学科规律、考试规律,以实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学习工具。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那么,“学科思维导图”与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又有什么渊源?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差异
从直观上看,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确长得很像:①两者都主要是由关键词和引导线构成;②都呈现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层级结构;③都图文并茂。但“长得像”只是表象,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或者说是灵魂上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综合上表,在思维方式上,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考。放射性思维重视自由联想,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严格要求,想到即合理;而结构化思考非常重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键词的生成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主要依靠绘图者的自由联想或从材料中直接提取,难度不大;而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则要绘图者依据学科特性来进行提炼、概括、添加标注,这对绘图者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是一种挑战。另外,在功用上,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难度更高,但其教学应用效果也更明显。
以上内容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学术论文《为什么要给思维导图“转基因”》。
1.分析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备课
课程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直接关乎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初中科学教师要在开展课程教学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此时授课教师可以在详细分析教材内容和有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接着由备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然后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将该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
2.改革笔记形式,增强记忆效果
记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强教师刚讲解的课程内容,同时也利于学生后续复习。当前科学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做笔记一般是借助文字、数字或者画线等方式来记录有关信息,并且仅用黑、蓝、红三种颜色笔,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只是按照教师的板书来抄写,根本没有动脑思考。
这种简单地照抄照搬记录方法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有时根本记不全教师的笔记,所以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彩笔和卡片,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色笔以及简单的关键词、数字、代码或趣味小图等来将教学内容绘制成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无需埋头苦记,可以主动、灵活地理解教师的每一句话。同时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D. 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用,多举几个例子,说详细点。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出行规划,想必旅途的过程会很糟心。在工作中,有时候需要开展一个新项目,倘若没有把项目的步骤和细节记录下来,恐怕项目会一团乱。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帮助你快速理解内容的核心。
用思维导图工具,解决生活难题
功能一:读书笔记
功能三:健康饮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的规划和总结都需要我们提前记录下来。“MindMaster思维导图”是一种合适的记录方式。
E. 高中各科的思维导图
高中各科的思维导图,同学你是用来交作业,还是参考借鉴自己画呢?建议你参考后一定要自己绘制哟,自己不动笔,思考就不会开始,也加深不了你对知识的理解,直接上图参考吧,其实刘濯源老师的网络中,初高中各个学科都有:
F. 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怎么应用最有效果
参考学科思维导图概念的提出者刘濯源主任《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手册第10页中介绍:
学科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应用最广的思维工具,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中。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设计制作课件,学生也可绘制学科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在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课件呈现知识的结构化和思维的可视化,提高教学效能和品质;在课后,学生则可应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解题、作文构思等高效能的复习和能力训练。
当然,以上运用还只是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的“表层整合”,真正“深层整合”是与“规律”的整合,即:考试规律——学科规律——思维规律——心理规律的层层递进和有机结合,把这条“规律线”与学科思维导图、学科规律建模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有效整合起来,才是整体教学效能提高2-3倍的秘诀所在。
所以,学科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但效果却取决于您对学科的研究深度,也就是您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思维品质。
G. 如何画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要结合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律和特点来绘制。您可查阅“学科思维导图”概念的提出者刘濯源的新浪博客查阅相关文章或下载相关例图参考,贴2张思维可视化刘濯源团队的高中学科思维导图供您借鉴:
H.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
一、树形思维导图
学生运用树形图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比较熟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了树的形状,对树干、树枝、树叶及分枝的感知非常清晰,也就很容易的联想到树干、树枝与主题、分主题的逻辑关系。所以学生运用树形图的时候比较多,也绘制的比较好。
如图1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分式的树形思维导图.
I. 思维导图和数型结构图有什么区别
思维导图和数型结构图区别,那要先区分您问的是华东师大刘濯源主任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还是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二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详细了解可查阅学科思维导图网络。
看你的问题分类是学习,就以学科思维导图和数型结构图的区别回答你的问题。
二者的共性:
学科思维导图和数型结构图都属于结构化发散的非线性结构图。
二者的区别是:
如将学科思维导图和数型结构图分别用于学科教学中:
应用树型结构图注重的是宏观知识框架的搭建,而不注重知识的具体细节。而应用学科思维导图是即注重宏观清晰的知识结构,也注重知识细节处理的准确到位,参照刘濯源主任提出绘制学科思维导图标准的其中一条是“层级三至五,宏观到具体”。
应用树型结构图不强调关键词的提炼,而应用学科思维导图是要求必须提炼关键词。
所以如果你是应用到学科学习中,就选择学科思维导图,因为知识要加工到位才有效,绘图过程中也只有提炼关键词,才能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如果应用数型结构图,虽然搭建了宏观的知识框架,但长时间对知识细节加工的不到位,养成粗枝大叶,不究竟的习惯,对后期的学习很不利。
J. 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怎么应用最有效果更适合用于教学中的哪个环节呢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